03.05 新加坡當初為什麼要從馬來西亞獨立?

鳥摩膏


新加坡自1824年起就成為英屬殖民地,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軍偷襲美國太平洋艦隊的基地珍珠港,次日日軍在英國治下的馬來亞北部的哥打峇魯登陸,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淪陷。1945年8月15日日本戰敗投降,9月捲土重來的英軍回到新加坡,然而此時英國在新加坡的殖民體系已破壞殆盡,1953年底新加坡通過修改憲法獲得了較大的自治權。1959年6月5日新加坡自治邦首任政府宣誓就職,李光耀出任新加坡首任總理。

儘管新加坡已取得自治地位,然而新加坡國土狹小——由60個小島組成,國土面積僅相當於北京的1/23,常住人口只有448萬。在這名副其實的“彈丸之地”上各類資源少之又少,連淡水都要從對岸馬來亞的柔佛州進口。可以說新加坡人無時無刻不面對著嚴峻的生存壓力。1961年5月馬來亞首相東姑阿都拉曼公佈了想把新加坡、馬來亞、文萊、砂拉越和北婆羅洲聯合起來組成馬來西亞。對此李光耀決定舉行全民公投,最後71%的人投了贊成票。於是在1963年9月新加坡脫離了英國的統治正式加入馬來西亞。

然而這場結合從一開始就潛伏下了分家的種子:新獨立的馬來亞聯合邦是個多元種族社會——馬來人和非馬來人(主要為華人和印度人)幾乎各佔一半。新加坡人口主要由華裔、馬來裔和印度裔組成,其中華裔佔新加坡總人口的74.2%,一旦新加坡加入馬來西亞將直接改變馬來西亞的種族結構。本來新、馬兩地之間的種族衝突就比較尖銳,而兩地之間的黨派矛盾進一步刺激了雙方的對立:馬來西亞的獨立是在東姑阿都拉曼領導的巫統奮鬥下實現的,於是巫統成為了獨立後的馬來西亞的執政黨;而新加坡的執政黨是李光耀領導的人民行動黨。1963年由巫統、馬華和國大黨組成的聯盟黨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參加了新加坡州選舉。然而聯盟黨不僅未添一席,連原有的三個選區也被人民行動黨奪取。一時間在馬來西亞國內“馬來人至上”和反種族主義兩種呼聲針鋒相對,隨後新加坡商人指責馬來西亞中央政府沒給他們和其他州屬一樣的權利;馬來西亞中央政府則要求新加坡將上繳中央的稅收從4成增加到6成,同時指責新加坡華人暗通中國。

此時身為馬來西亞首相的東姑阿都拉曼見國內的種族衝突似有加劇的跡象,為維持馬來族對國家的統治,於是以巫統為首的執政聯盟在國會緊急通過修改憲法並以126票贊成、0票反對將新加坡驅逐出馬來西亞。新加坡就這麼被動從馬來西亞獨立出來。事實上新加坡並非對此心甘情願——李光耀在其回憶錄裡不無傷感地提到:在新馬正式宣佈分離那天他感到馬來人如休妻般地拋棄了新加坡。在新馬分家後的幾十年內新加坡曾屢次重提合併之事。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二戰結束後,隨著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在世界版圖中出現了大量新興的獨立國家,然而它們當中,卻並非所有的國家都心甘情願“當家做主”,比如東南亞小國新加坡。新加坡本是馬來西亞的一部分,最終卻被國家無情拋棄,幾乎是含著眼淚被迫獨立。那麼,馬來西亞為何要拋棄新加坡?新加坡又是如何從絕望中前行,成為一個舉足輕重的發達國家呢?


新加坡是個群島國家,位於馬來半島最南端,由60多個大大小小的島嶼組成,北邊隔著淺淺的柔佛海峽與大馬為鄰,南隔新加坡海峽與印尼相望。由於扼守馬六甲海峽的“咽喉”、溝通太平洋和印度洋,新加坡的地理位置、航運價值和軍事地位極其重要,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新加坡是個典型的“國小民富”型袖珍國,雖然面積只有719平方公里,僅相當於香港的65%,但國民收入卻很高。根據2015年的統計數據,新加坡人口為553.5萬,全年實現GDP總值為2927.4億美元,人均GDP為52889美元,屬於發達國家標準。但很少人知道,新加坡在歷史上曾經是個落後的農業島,而且曾長期是大馬的領地,它之所以獨立,完全是被逼無奈。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新加坡古稱蒲羅中、淡馬錫,早在元朝之前便有華人在此定居(見元朝航海家汪大淵所著《島夷志略》)。1824年新加坡被英國佔領,起初歸英屬印度殖民當局管轄,但由於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在1867年又升格為皇家直轄殖民地。二戰期間(1942-1945年),新加坡被日本佔據,日本投降後則重受英國的統治。



二戰結束後,面對島民日漸高漲的自治呼聲,英國被迫於1959年改殖民地為自治邦,允許島民通過投票選舉自治政府,最終的結果,是由人民行動黨候選人李光耀出任總理。然而,李光耀深知新加坡島小民寡、經濟落後,僅憑自己的力量很難保障獨立和安全,為謀求更大、更可靠的生存空間,李光耀毅然帶領島民在1963年加入馬來西亞聯邦。


然而在加入馬來西亞後,新加坡並沒有得到期望中的安全保障,反而因為是華人聚居之地的緣故,遭到以馬來人為首的中央政府強力打壓和經濟歧視,在別有用心之人的挑唆下,島內還發生了激烈的族群衝突。在這種情況下,李光耀及其島民對中央政府越來越不滿,雙方間的齟齬不斷。



與此同時,因為李光耀過於耀眼的政治魅力和先進的治國理念,讓大馬首相東古越來越擔心華人最終會主宰國家的政治及經濟,而馬來人將被邊緣化。在這種情況下,東古權衡再三,最終決定通過修憲的方式將新加坡“踢出”了聯邦。1965年8月9日,馬來西亞國會緊急通過修改憲法,以126票贊成、0票反對的結果,將新加坡“踢出”聯邦。


就在新加坡被“踢出”聯邦的同一天,李光耀含著眼淚被迫宣佈獨立。多年之後,李光耀仍在回憶錄中遺憾地寫到:“對新加坡來說,1965年8月9日不是什麼值得慶祝的日子。我們從沒爭取新加坡獨立...在居住著1億多馬來回教徒的群島上,我們華族人口簡直微不足道。新加坡是馬來海洋中的一個華人島嶼。我們在這樣一個充滿敵意的環境裡如何生存呢?”(見《風雨獨立路-李光耀回憶錄·第一章·新馬分家》)。



然而難過歸難過,日子還是要繼續下去。為求存求活,李光耀政府實施一連串的措施來發展金融、石化、航運、服務業,在90年代又大力發展電子業,積30年之功,終於把一個地狹民稠、資源匱乏的彈丸小島變為一個富庶文明的發達國家,並在國際舞臺上擁有極強的影響力,可謂居功至偉。


從獨立後一直到1990年,李光耀一直擔任總理職務,卸任後又擔任內閣資政,直到2011年完全退休。從很大程度上來講,是李光耀一手締造了新加坡的獨立、安全與經濟成就,把一個缺乏生機、經濟落後的農業島,蛻變成充滿活力的全球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其成就如何強調都不為過。



正因為此,李光耀在新加坡獲得“國父”的稱號,這也是對他一生功績最高的認可。2015年3月23日,李光耀因病醫治無效去世,享年92歲。隨著李光耀的離世,屬於他的傳奇故事終結。


文史磚家


馬來西亞地區歷史上一直是比較零散的地方,雖然曾經建立過多一些大或小的國家,但是,從16世紀開始,其地先後被葡萄牙、荷蘭所佔領。

英國18世紀初進入馬來西亞地區以後,開始取代荷蘭,確立了英國對馬來西亞的霸權,從此馬來西亞成為英國的殖民地,也從此基本奠定了馬來西亞後來領土的雛形。

新加坡是馬來西亞南端的一個島國,僅隔1.5公里與馬來半島隔海相望。新加坡在歷史上與馬來半島有千絲萬縷的關係,但是自英國在馬來西亞取得統治權益以後,英國對當地採用的是分而治之的策略,新加坡與馬來半島的歸屬也自然不同。

其中,馬來半島主體部分被英國分為9個馬來州進行統治。而新加坡、檳城、馬六甲、納閔則被組成海峽殖民地,歸東印度公司管理。



二戰中,英國的東南亞殖民地悉數被日本所佔領,包括馬來半島、新加坡在內的各地都展開了對日本的反擊作戰,過程中壯大了殖民地的自身實力,也加快了各地民眾的覺醒。

日本戰敗以後,英國重返東南亞,並將馬來半島的馬來九州與檳城、馬六甲合併為馬來亞聯邦,向英皇效忠,建成英國的保護國。聯邦雖然考慮容納新加坡加入,但最終還是將新加坡拒之門外。

馬來亞聯邦只存在了兩年時間,最終因為馬來人反對而撤銷。此後,英屬殖民地各地都開展了針對獲取獨立的鬥爭。

其中,以華人佔優的新加坡在1955年取得自主權,成為事實上的獨立島國。此外,1957年馬來亞半島各州聯合組成馬來亞聯合邦,並宣佈獨立。

因新加坡是一個地狹人稠的小島,各方面包含基本的淡水資源都需要陸地供應,沒有獨立成國的基礎。因而在1963年,經過各方的談判,馬來亞聯合邦最終容納新加坡,並與新加坡、沙撈越、沙巴一起組建成為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成立以後,因為當時東南亞各地社會主義運動的原因,以華人為主導的新加坡被視為導致不穩定的主要因素之一。此外,當時的新加坡領導人李光耀與馬來西亞領導人也產生了極大的分歧。最後,馬來西亞表決通過將新加坡剔除出馬來西亞的決定。1965年,在被馬來西亞剔除出兩天以後,新加坡方面正式脫離馬來西亞建國。

新加坡建國後迫於內憂外患的局面,生存面臨極大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先後加入聯合國和英聯邦。此後,靠著扼守黃金水道的新加坡,逐漸因為大宗貨物中轉而成為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城市之一。時至今日,新加坡已成為東南亞最發達的國家。

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領土面積僅約為馬來西亞的四百五十分之一,人口為馬來西亞的九分之一,卻創造了與馬來西亞同等規模的經濟水準。馬來西亞剔除新加坡,無意間放棄了一塊戰略要地。



蘇綻


在二戰之前東南亞馬來半島這一大片地區都是英國殖民地,1957年8月31日馬來亞首先獲得獨立,之後1959年新加坡等地獲得獨立。後來為了聯合力量、共同發展,1961年5月馬來亞首相東姑阿都拉曼公佈了想把新加坡、馬來亞、文萊、砂拉越和北婆羅洲聯合起來組成馬來西亞的想法。當時新加坡總理李光耀舉行全民公投,最後71%的人投了贊成票,1963年9月新加坡正式加入馬來西亞。

但是新馬合併後各種矛盾叢生。首先在經濟上當時的新加坡並沒有現在這麼富有,住宅短缺,缺乏土地與天然資源,想要發展需要馬來西亞中央政府的撥款,但是馬來西亞不同意;新加坡的商人抗議馬來西亞政府歧視他們,沒有給他們和其他地區商人一樣的權益;最嚴重的是1964年12月,馬來西亞中央政府以擴軍防備印尼為藉口,要求新加坡將上繳中央的稅收從4成增加到6成,雙方矛盾激化。

其次在政治上新加坡本地以李光耀為首的人民行動黨在競選中非常有戰鬥力,引起了馬來西亞執政黨的恐懼。1963年,巫統、馬華和國大黨組成國陣執政聯盟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參加了新加坡州選舉,然而看似強大的聯盟黨不但沒贏得選舉,反而把自己手中掌握的三個選區丟了。

最後是民族矛盾尖銳。馬來西亞地區本土居民是馬來族人,後來英國殖民者為了掠奪該地區資源,遷入阿拉伯人、印度人、華人,其中華人定居在當地的人數最多。1963年新加坡加入馬來西亞後,華人人口數量暴增,佔馬來西亞人口的42%,和馬來族人口不相上下。

馬來西亞地區本土居民認為馬來族是馬來西亞的主人,應該擁有特權;而後來定居的華人和印度裔被認為是承蒙馬來族恩惠的外來者,應該處於次等地位。馬來族精英懼怕以華人佔多數的新加坡會削弱他們佔多數的人口比例,並主宰馬來西亞的政治及經濟環境。

於是1965年8月8日,以巫統為首的執政聯盟利用其在馬來西亞國會的人數優勢強行通過決議,修改憲法,將新加坡驅逐出馬來西亞。


當狗容易做人難


新加坡的獨立並不是民主的勝利,而是背叛革命的結果。這與當時的東南亞群島社會主義革命蓬勃興起,隨即又瞬間滅亡有很大的關係。

在二戰結束之後,世界各地的有識之士都開始帶領本國民眾展開反封建、反帝國主義的革命鬥爭,這些地區自然也就包括了東南亞地區。

隨著西方國家對東南亞的控制力減弱,社會主義思想在東南亞地區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當時的越南以及老撾等國都受到社會主義思想的影響而建立起社會主義政權。這種思潮也逐漸擴散到了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地區。

由於這些地區由於華人在經濟上佔據著主導地位,且華人受教育程度比當地土著要高的多,所以對當時的社會主義進步思想的接受程度也比當地的土著要多的多,在上世紀50年代,東南亞地區的華人甚至就等於是共產黨的代名詞,這也為後來的東南亞華人的悲慘遭遇埋下了陰影。

印尼屠共事件(印尼9.30屠華事件)導致馬來西亞華人遭到嚴重衝擊。

等到了上世紀六十年代,由於越共在越南戰場上的勝利,導致印尼群島上的各國共產黨也歡欣鼓舞,認為在印尼群島各國建立社會主義國家的機會到來了,於是各國共產黨也學習越共組建自己的軍事組織,準備推翻本國原有政權,建立社會主義國家。

但是在這個時候,卻發生了一件非常慘烈的事情,那就是發生在1965年的印度尼西亞屠殺共產黨事件。當時的得到西方國家支持的印尼軍官蘇哈托,發動軍事政變推翻了當時傾向共產主義陣營的印尼總統蘇哈托。隨即在整個印度尼西亞發動了清洗印尼共產黨的運動。

要知道當時的印尼共產黨人數超過了200萬人,是僅次於蘇共和中共的世界第三大共產黨,而蘇哈托對印尼共產黨的清洗,導致了這個組織在印尼徹底消失,僅印尼華人就有超過50萬人因此次時間被屠殺。

印尼清洗共產黨、屠殺華人的風波在傳到了馬拉西亞之後,也造成了馬來西亞土著與馬來華人之間的關係嚴重緊張。雙方對峙情緒強烈,而且馬來華人在當地的勢力和印尼華人相比要強的多,很多大家族都擁有自己的軍事武裝,這其中就包括現在的新加坡國父李光耀家族。

李光耀背叛革命,導致華人在馬來西亞勢力大衰,無法再與巫統相抗衡。

在馬來西亞社會主義運動早期,李光耀家族對於華人在東南亞的社會主義運動也是比較支持的,在反抗日本以及英國殖民統治時期,他和馬共的領導人林清祥是親密戰友,甚至是PAP的開創人之一。

但是李光耀是一個現實主義者,在他拿到了馬來華人的領導地位之後,隨即就與巫統(馬來西亞馬來民族統一機構)一起打壓共產黨的活動,但是要知道當時的馬共主要成員事實上都是華人,所以李光耀對馬共的打擊也導致華人勢力在馬來西亞的衰弱,並使得巫統最終在馬來西亞佔據了上風。

後來在經過華人與馬來土著的多次衝突和較量之後,大多數馬來華人被迫離開馬來西亞其他地區來到新加坡聚集居住,隨後新加坡被馬來西亞“開除”國籍,1965年新加坡獨立。


落下m


新加坡不是自己要獨立,而是被馬來西亞踢出來的。二戰後,許多民族國家紛紛擺脫了殖民地的地位獨立。獨立後的國家無不歡欣鼓舞,舉國同慶,新加坡獨立時身為總理的李光耀卻說:我從來沒這樣悲傷過!要弄懂李光耀的心情,我們得知道當時的歷史背景。

二戰後,“日不落帝國”英國撤出東南亞,馬來亞、新加坡、沙巴、砂勞幾個地區就商量著:我們單個人的力太小,要不咱們四個搭夥過日子組成一個國家吧。於是馬來西亞聯邦成立了。但是,聯邦剛成立不久,馬來亞就和新加坡接二連三地發生了矛盾。

首先是經濟上。雖然馬來亞和新加坡名義上屬於一個國家,但是雙方經濟上並沒有統一。新加坡商人希望建立共同市場,把新加坡的商品賣到整個聯邦。由於馬來亞的經濟基礎薄弱,新加坡經濟發達,建立共同市場後新加坡不久就會控制整個聯邦的經濟,馬來亞自然不會答應。相反,馬來西亞本著“劫富濟貧”的原則,要提高新加坡的上繳的稅收。新加坡也不幹了,不讓我們賣東西,還要多交錢,這叫什麼事啊!

政治上,馬來西亞憲法規定新加坡公民不能參加馬來亞的大選,馬來亞的公民也不能到新加坡從政。然而實際上,馬來亞和新加坡都在把自己的勢力滲透到對方的地盤。馬來亞的幾個政黨組成了新加坡聯盟,參加了新加坡大選。新加坡也以牙還牙,宣佈新加坡執政黨成為全國性的政黨,參加馬來西亞聯邦的大選。

種族和文化上,新加坡是華人的聚集區,有100萬華人。新加坡加入聯邦後,馬來西亞的華人比例將從37%上升到42%並超過了馬來人。時任馬來西亞首相東姑宣傳:馬來西亞是馬來人的馬來西亞;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則倡導:馬來西亞是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除了馬來人還有華人,印度人和其他種族。這讓壟斷馬來西亞政治權利的馬來人感到了威脅。在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誕辰紀念日,馬來人舉行遊行,並對華人發動了進攻。由於警察多由馬來人擔任,他們在暴亂中偏袒馬來人,所以暴亂前期受傷的都是華人。後來,在華人幫會的反擊下,受傷者多為馬來人。

馬來西亞首相東姑為了維護國家國家團結,減少種族衝突,把新加坡踢出了聯邦,徹底打破了李光耀希望的華人通過選舉掌控馬來西亞政權的機會。新加坡被迫獨立,李光耀說:我從來沒這樣悲傷過。因為獨立後的新加坡只是一個719平方公里的彈丸小國,連淡水都要從進口,失去了馬來西亞這塊經濟腹地,它無法靠自身的力量生存下去。所幸勤勞機智的新加坡人並沒有被這些困難打趴下,依然把新加坡建設成了一個繁榮的國家。新加坡穩定發達後,李光耀仍然不忘加入馬來西亞,曾經三次申請過要加入,不過都被馬來西亞拒絕了。


歷史觀


其實新加坡也不想從馬來西亞聯邦獨立,而是被逼無奈,直接被踢出馬來西亞聯邦。

今天的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兩國原都同屬於英國在東南亞地區的海峽殖民地,然而英國、法國這樣老牌的殖民帝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嚴重消耗,已經沒有足夠的力量維持龐大的海外殖民地了。外加上二戰後,世界各地的民族覺醒,早已經不滿被歐洲殖民者統治與壓迫,所以全世界範圍內爆發一波又一波大規模民族獨立運動,今天世界格局和版圖也是那時候開始慢慢形成的。

就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馬來西亞聯邦也趕上這一波民族獨立熱潮,1957年,馬來西亞國父東姑阿杜拉曼宣佈脫離英國殖民統治獨立,成立馬來亞聯合邦,1963年,馬來亞聯合邦與其他脫離英國殖民統治海峽殖民地的邦——沙撈越、沙巴、新加坡共同組建成立馬來西亞聯邦,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大馬”。

新加坡獨立的原因:

大馬來西亞聯邦共同體組建成立後,就不得不面臨一個突出更是尖銳的矛盾,那就是馬來西亞聯邦的族群主導權問題,其中兩大族群馬來人和華人矛盾不可調和,而掌握馬來西亞軍政大權的馬來人秉承“馬來人至上,馬來人優先”的原則。而相對弱勢掌控經濟力量的華人則希望能夠獲得和馬來人一樣平等的權利,但卻是想要特權的馬來人不可容忍的。

更大矛盾在於從馬來西亞全國來看,馬來人對比華人人口不佔優勢,都是佔全國人口比例40%多一點,馬來人通過強力的政治手段,於1965年直接把華人人口密集的新加坡直接踢出馬來西亞聯邦,這樣馬來人再無人口劣勢之憂,後來又從印度尼西亞遷移過來大量的馬來人到馬來西亞,徹底控制了馬來西亞的主導權。

也正是這樣歷史原因,新加坡才被迫成為一個獨立國家,本來新加坡是不願意脫離馬來西亞獨立,而是被踢出馬來西亞聯邦這個共同體。其實這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新加坡人被迫獨立,所以新加坡人自力更生,在二三十年間創造了經濟奇蹟,成為東南亞最富有的國家,也是東南亞唯一一個發達國家,正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可能當初的馬來西亞萬萬沒想到的吧!

以上就是“大正”對於該問題的解讀,歡迎評論交流!


大正看世界


按照李光耀的話說:新加坡不是個自然形成的國家,而是人為的,它沒有腹地,完全要依靠馬來亞,連水都要靠馬來西供應,所以脫離馬來亞,新加坡難以生存,就像心臟少了軀體一樣,但是加入馬來亞僅聯邦僅2年後,新加坡被趕出了馬來西亞聯邦,1965年被迫獨立。

圖為1963年,受支持者歡呼的李光耀。

1961年,馬來亞聯合邦總理拉赫曼在新加坡的東南亞外國記者俱樂部發表演說,建議把馬來亞聯合邦、新加坡、沙巴、沙撈越和文萊五個地區,合併成馬來西亞聯邦,李光耀當時是新加坡自治邦的總理,立刻對此建議表示支持,同年8月雙方進行會談,1962年新加坡就同馬來亞聯合邦合併問題舉行公民投票獲通過。

圖為李光耀夫婦和長子李顯龍。

1963年9月16日,新加坡、馬來亞聯合邦等在英國倫敦簽署了《關於成立馬來西亞聯邦的協定》。規定新加坡作為馬來西亞聯邦一個州存在,英國繼續保持在新加坡佔有和使用軍事基地的權利,新加坡保持自由港地位等其它權利。於是馬來西亞聯邦正式成立,新加坡成為馬來西亞聯邦一個州。隨後的時候,李光耀著手解散新加坡立法議會等著馬來西亞政府來接管。

圖為1965年8月10日,李光耀向媒體講述新加坡被獨立的原委。

但是此時新加坡掀起了群眾內亂,說李光耀把新加坡出賣給了馬來西亞,李光耀立即鎮壓鬧事群眾,逮捕了工人領袖林清祥,此事雖然表面平息,但是它像一股暗流一樣還在湧動。因為馬來西亞是伊斯蘭教穆斯林為主,在新加坡除40%華人外,也有40%的穆斯林和其它種族人,在1964年新加坡連續發生了多起種族暴動,並有多人在暴動中喪生,幾萬穆斯林集結在新加坡政府大廈門口舉行遊行,而新加坡就兩個營的部隊還是馬來西亞人指揮的,幾百個警察根本不夠用。

1965年獨立後的新加坡,李光耀看望社區裡的孩子們。

而這場持續不斷的種族暴動是受馬來西亞巫黨政府支持的,而且在新加坡的巫黨分子更加煽動反對李光耀的情緒,此時遠在倫敦養病的馬來西亞巫黨政府首腦拉赫曼對這場暴動頗為自得,李光耀政府和馬來西亞政府談判,要麼屈從巫黨,要麼被一腳踢開,李光耀後來回憶說:我們正在體驗一場聯邦種族恐嚇政治,原來是那樣天真的相信他們,可是我們拒絕在受威嚇中屈膝臣服,於是1965年8月9日,新加破和馬來西亞正式分家。


圖文繪歷史


19世紀初,新加坡因為具備天然良港的潛質,被英國人看中,並於19世紀中期成為英國的殖民地,1942年由於英軍戰敗,新加坡又被日本人佔領,1945年日本人投降以後,英國恢復了其在新加坡的殖民統治,1963年9月,新加坡脫離英國的殖民統治,並同時宣佈加入馬來西亞聯邦,1965年8月9日,又脫離馬來西亞聯邦,成立了獨立的新加坡共和國,並於同年9月份加入聯合國,10月份又成為英聯邦的成員。

為什麼短短的兩年時間,新加坡就宣佈脫離馬來西亞聯邦呢,這中間發生了什麼?

首先,新加坡的獨立並不是自願的,新加坡只是一個700平方公里的小島,資源缺乏,如果與馬來西亞分離,新加坡的前途必然是未卜的,當時的新加坡領導人李光耀非常清楚這一點,因此他非常反對新加坡離開馬來西亞,李光耀在晚年回憶時也曾經說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是一件令他終生抱憾的事情,他從沒有爭取過新加坡的獨立。甚至在1996年和2007年李光耀兩次主動提出在有條件的前提下,新加坡可以回到馬來西亞,但仍然遭到馬來西亞拒絕。新加坡最終的獨立是在馬來西亞中央政府的要求下完成的。

其次,合併之後新加坡與馬來西亞中央政府的矛盾也是導致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聯邦的一個重要原因。新馬政府第一次發生公開的矛盾是在1963年12月,總理李光耀批評馬來西亞的年度預算案沒有給予提升社會狀況足夠的預算。而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雙邊經濟矛盾則發生在1964年12月,中央政府要求新加坡將上繳中央的稅收從40%增加到60%後升溫。新加坡則認為這對自己不公平,因為其他州屬並沒有因此增加繳稅。同時在語文和教育政策上新加坡和當時的馬來西亞中央政府發生嚴重分歧。

新加坡獨立後,四顧茫然,要資源沒資源、要靠山沒靠山,因而新加坡最終選擇了倒向美國,因為當時的新加坡被東南亞一些國家認為是第二個中國,因此,周邊許多國家對新加坡充滿了敵意,新加坡必須選擇一個靠山。同時,鑑於資源的缺乏,新加坡走出了一條依託科技、教育強國的路線,不過二三十年的時間,新加坡就成長為了亞洲四小龍,直到現在新加坡都擁有與其國力不相匹配的國際影響力。


青年史學家


那一天是穆罕默德誕辰紀念日,新加坡的大批馬來人走上街頭,開始只是正常遊行,後來卻演變為一場暴動,而受害者便是新加坡的華人。22人在這次暴動中死亡,461人受傷,這是新加坡歷史上第一次種族主義暴亂。

對於這場暴亂,中立方如澳大利亞,在其報告中說:“毫無疑問,新加坡發生暴亂的責任應該明確地落在巫統頭上。巫統成員發起了種族主義運動,並任由這種運動發展”。而巫統,便是馬來執政黨。

事實上,一個多月後衝突事件仍有發生,9月2日這一天便有兩名馬來人用石頭砸傷了一名華人,而稍後,僅僅是10分鐘後,另一名華人下巴士時,遭遇兩位馬來人的攻擊。政府不得不援引公共安全法令,宣佈新加坡為“危險區”。

那麼,為什麼會這樣?這就得搞清楚之前的狀況。

1946年,大英帝國從馬來撤退,戰前分散的海峽殖民地、馬來聯邦和馬來屬邦的行政管理權集中起來組成馬來亞聯邦,並於1957年正式獨立。

在此情形之下,與馬來僅隔著柔佛海峽的新加坡,支持合併,因為他們相信新加坡與馬來亞的政治合併,將有利於在兩地建立一個共同市場。無疑,對於資源匱乏的新加坡而言,馬來亞是其最理想的經濟腹地和產品銷售市場。

馬來人擔心擁有百萬華人的新加坡一旦加入,馬來語的種族構成將發生鉅變:原本華人是37%,一下子將劇增至42%,換句話說,華人將通過選舉掌權,馬來人的政治壟斷恐怕不復存在。

當然,此時馬來人還是打算接納新加坡,他們計劃把馬來亞、新加坡、文萊、沙巴、沙撈越幾個部分統統組合在一起,成為一個大聯盟,這樣一來華人就不會佔多數,而吉隆坡政府可以獲得富庶的新加坡上交的財政稅收。

所以經過了兩年磋商,在文萊退出的情形之下,馬來亞、新加坡、沙巴、沙撈越組成了一個馬來西亞聯邦。

然,新加坡人發現很不划算,因為“馬來亞要我們上繳40%的關稅收入給中央政府,而我們的貨物如果不能推銷到協助的地區,這是極不合理的”。馬來西亞政府則認為,新加坡是大馬收入最多的一個州,所以上繳中央的稅收比例應進一步提升到60%。

也就是說,新方要求能公平無障礙地做生意,而馬來則說:你要多交錢。雙方在這個問題上很快陷入了僵局,誰都不肯讓步。

而在這經濟問題之上還有政治問題,馬來西亞憲法規定新加坡公民不能參加馬來亞的大選,馬來亞的公民也不能到新加坡從政,但新加坡政黨可以參與馬來亞大選,馬來政黨也可以參加新加坡大選。

1963年新加坡大選,馬來亞的主要政黨巫統、馬華華會、印度人國大組成的新加坡聯盟參加了選舉。而1964年,新加坡執政黨人民行動黨也宣佈參加馬來西亞大選,目標是競選9個國會席位,取代馬華公會成為巫統的合作伙伴。

這一事件的發生,立刻引起了馬來首相東姑的警惕,雖然李光耀說:“只要東姑在那裡,他就是馬來西亞的領導人”,但東姑顯然認為李不可信任,因為“這個強大的政治對手遲早有一天會取代自己的位置”。最終,東姑支持的馬華公會,在大選中獲勝,而人民行動黨遭慘敗,參選9個席位只贏得1個。顯然是這場大選,導致了兩坡關係的急劇轉變,種族對立最終導致了1964年7月21日的“黑色星期二”。

這場騷亂,李光耀政府認為是聯邦政府試圖推行“種族沙文主義”,企圖使馬來人在聯邦內享有特殊待遇,煽動在新加坡的馬來人所致。

也正是這種激烈對抗事件的發生,身為巫統溫和派領導人的東姑認為,唯有一個辦法可以解決困境,那就是:“把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的其他部分分開。”

後來,東姑回憶說,“新加坡的離開是由於新加坡的總理想當(馬來西亞的)總理。”

對此,李光耀的態度是倘若建立一個包含多元種族的馬來西亞,他願意留下。但1965年8月9日上午10時,新馬分離議案在馬來西亞國會迅速三讀通過。李光耀向新聞界宣佈新加坡獨立的時候,“痛苦地哭了,因為他半生為之奮鬥的理想破滅了”。當時外國評論都預測獨立後的新加坡將走投無路,連李光耀自己都覺得“我們眼前困難重重,生存機會非常渺茫”。

對此,有人認為:李光耀不願意新加坡獨立,原因在於:新加坡不獨立,他有可能當整個馬來西亞的領導人。而新加坡一旦獨立,什麼資源甚至連淡水都沒有,且四周又是強鄰環視,咋辦?

但今天的新加坡,顯然“打死也不願重回馬國懷抱,維持現狀是他們絕大多數人的意願。”《星洲日報》文章雲:“維持現狀,馬新共贏是今天許多人的共識和期盼,新加坡人這樣想,馬來人也認為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