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3 微信,鵝廠護城河之殤

微信,鵝廠護城河之殤

這幾天互聯網的江湖並不平靜,新老巨頭的交鋒掀起了又一波關於價商業與價值觀的討論。當然,在這種表態可能不小心站隊的環境中本不應該發表看法。不過我看了兩篇頗有感觸的文章還是想聊幾句無關風月的感受,一篇是來自於一位微信創始期親歷者寫的【微信發展簡史2011~2018】,另一票則是一位科技自媒體人針對今日頭條推送新華網“繳文”所寫的【幾點看法,關於今日頭條的開炮】。

誠如前者的作者所言,微信能成為當下服務十億用戶的超級產品,有必然也有好幾點偶然。作為一個友商從業人員,從微信的發展史中還是得到了一些產品策劃相關的啟發,作為一個離不開微信的普通用戶,對這款用了有超過5年卻從來沒收過消息推送、沒看到過顯著營銷廣告、開屏幾乎都沒換過的產品和背後的團隊還是想說聲:“謝謝。

”謝你們讓我還保持著跟很多往往長時間只能朋友圈之交的同學朋友保持聯繫,偶爾點贊刷個存在感,謝你們讓我和家人的心靈距離可以離得更近,把一些現實生活中不會直接表達的情感用文字、用紅包表達。

也誠如後者的作者所言,似乎當下互聯網巨頭們多多少少都被定下了一些原罪,騰訊逃不了似乎也不想逃。互聯網江湖從來少不了單挑群毆,從控訴微信封殺、短視頻像素級抄襲到對“遊戲沉迷”口誅筆伐,頭條以組合拳的形式“回敬”了微信從3月以來對頭條系產品的封殺。而騰訊也不甘示弱,不單止單方面宣佈停止和頭條的相關合作,還以索賠一元錢要求道歉的方式把頭條告上了法庭,果不其然,頭條也把騰訊給告了,不同的只是他們要實打實的9000萬。

我們能看到的似乎都只是片面,在商業利益的驅動下,頭騰大戰孰是孰非其實某種意義下沒有什麼討論的價值,不過是兩個互聯網巨頭為了自家產品的生存空間一家把生態作為盾牌關起門來培育自己孩子而另一家則把輿論作為武器使勁撬開對方的大門罷了。

其實微視,下飯甚至騰訊新聞都好,這些不爭氣的騰訊孩子和微信並沒有直接的關係,不過是爸爸需要近10億用戶的老大哥把他們扶起來,而昔日的廣研團隊今日的微信事業群所給我們帶來的qq 郵箱、微信、朋友圈、公眾號、微信支付,沒有一個不是每天服務著我們的。

作為一個已經多年對遊戲無感的阿里人,並不想評價騰訊的功過,然而作為一個廣州人,還是想以一個用戶的視角致敬微信團隊。

微信,鵝廠護城河之殤

還記得大學一年級是2011年時,由於移動互聯網剛興起,由於關係鏈的沉澱以及qq群和qq郵箱的辦公需要,我還是一個用著手機qq的學生,嗯,還有一個特別常用的軟件,叫飛信,一個當時被認為是發短信不用錢還可以實現群發的神器。

不過,無論是手q還是飛信其實都相當的不好用。可能因為包袱太重,手q基本上是把電腦版的qq 直接搬來了移動端,操作體驗不流暢且還是相當冗雜,可能也因為成長了大學生不再是小朋友了,審美也越來越偏好簡潔性冷淡,當沒有對比的時候還可以接受而當開始接觸微信就真的有傷害。而飛信之於我們,更多是一個發通知的工具,其對話界面也是那個差呀,而且也缺乏聊天的輔助工具如表情包。

直到大二,由於身邊的好友開始用微信了,我才開始了和微信的漫長旅途。其實最大的轉折點於我,不是微信更好用的語音,也不是剛推出的朋友圈,更不是有附近的人,而是微信可以導入qq好友,也可以接收qq 好友的離線消息,這意味著給了我把關係鏈轉移的大好機會,也可以趁此減少一些因為雜七雜八原因加的好友重新把微信變成只有“朋友”的地方。

朋友圈是我一直沒開始用的功能,因為當時微博依然盛行,而我發的第一條朋友圈記憶中是因為玩大冒險輸了,但一旦有了個理由開始,就一發不可收拾。朋友圈把微信一對一為主的IM工具屬性逐步塑造為多對多的熟人社區,但它區別於微博的關鍵點在於“朋友”兩個字,因此逐步對生活的記錄也就搬到這個新的圈子裡了。如上文所述,於微信朋友圈是盤活了用戶的關係鏈,而於用戶自己,確實也感謝它盤活了自己因為長大而日漸疏遠的同學朋友圈。

至於幾乎和朋友圈同時起來的微信公眾號,我也忘記了究竟是什麼時候開始逐步成為我瞭解資訊的核心渠道之一,即便到現在推薦流如日中天,但訂閱流對信息的甄別作用對於專業性質的文章還是至關重要的,畢竟點擊量始終不等於質量,用戶用腳投票的優質文章也未必是如數據般優質。我也曾以為公眾號會順應潮流以信息流的形態承載,到了此時此刻,卻是日益覺得公眾號的堅守是對的,畢竟兩種形態其實滿足的並不是同類需求

到後來,我成為了一個微信和頭條共用的公眾號運營者,頭條以我的文章不宜發佈為由拒了我好幾次,而微信,雖然由於機制問題很難有多少閱讀量但至少無論我講騰訊什麼,文章還是安然無恙的出街。

每個產品都必然走向商業化,即便作為移動互聯網船票戰略地位的微信也如此。但是微信的廣告確實似乎努力降低對用戶的干擾。還記得朋友圈廣告剛出來之時,大家都是以收到廣告為話題點,一方面是精美的廣告製作,另一方面是儘量精準的群體觸達,結果是少有的高點贊率。而公眾號廣告,也只是長期置於底部;在核心的IM場景和對話流中,並沒有廣告的身影。微信對於廣告,也可謂是做到了剋制。

再後來的微信支付和小程序,雖然承載的是微信想重塑移動互聯網生態的野心,但從用戶的角度出發,支付每天都在便捷我的消費,小程序用完即走的特性也讓日益多元消費的我倍感舒適。

社交產品似乎都必然存在由於關係鏈的拓寬導致容易被新的熟人社交產品所替代的生命週期,但微信似乎一直在居安思危,始於社交但絕非終於社交,始於產品而盛於生態,唯一不變的可能是以張小龍老師為首的微信團隊對產品設計的剋制和對用戶體驗的追求吧。

微信,鵝廠護城河之殤

責無旁貸的護城河

回想在頭條以資訊聚合平臺的身份作為百度的核心對手時,騰訊一度希望伸出橄欖枝。然而江湖沒有永遠額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不願為騰訊打工的張一鳴老師終究還是站到了Pony的對立面。在頭條系恐怖的用戶量和消費時長面前,騰訊的驚慌完全是可理解的。

雖然騰訊自稱把半條命都交給了合作伙伴,最典型的是把拍拍網和入口打包給了京東的京騰合作,任由裂變紅包在微信盛行的滴滴出行……然而這些都只是騰訊不擅長的防禦性業務。一旦涉及到騰訊的根基如社交、遊戲,騰訊從來就沒有把命交給過任何夥伴。

頭條做社交之心從來不加掩飾,從頭條推出微頭條挑戰微博,悟空問答強挖知乎大V,到現在抖音從視頻社交切入並嘗試試水圖片社交,頭條做的社交當然不同於微信做的強社交,頭條或許不需要社交來提黏性,但從工具到社區再到弱社交的背後也是推薦流切入到訂閱流的沉澱,畢竟在內容強監管算法必須有價值觀的大環境下,鞏固和服務好頭部優質內容生產者才是保持競爭力的必由之路。

頭騰大戰似乎已經不可避免,但公關大戰始終會褪去,在產品同質化嚴重(抄襲太過容易)的今天,最後決定勝負的依然會是那些老生常談的要素~資本、流量、生態。兄弟產品不給力,微信作為騰訊的王牌,以任何合理或是不合理的加入戰爭都無可厚非。

微信之罪,可能罪在把一切對騰訊系產品形成威脅的敵人拒之門外;而我更認為這其實是微信之殤,殤在它是騰訊責無旁貸的社交護城河。

微信,鵝廠護城河之殤


作者:君健,一個學金融的互聯網人,一個愛折騰的熱血青年。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UptoYou

一些有價值的資訊,一些有思考的感悟

這裡沒有一本正經的理想討論

只有前進路上那一點雞毛蒜皮的共鳴

微信,鵝廠護城河之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