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爲什麼日本要去偷襲美國珍珠港?

crab-紙喬君


日軍偷襲珍珠港源於和美國的外交衝突,日本從1937年發動對華戰爭,它自身深陷泥潭且經濟也越發糟糕,日本開始打算掠奪東南亞地區資源。1941年美國要求日本從法屬印度支那撤軍,並斷了日本石油90%的供給。這讓日本開始孤注一擲的決定摧毀美國太平洋艦隊,而山本五十六負責制定整個計劃。

圖、被擊中的太平洋艦隊戰列艦,從左至右:西弗吉尼亞號、田納西號和亞利桑那號

提及珍珠港事件,大背景是日本深陷對華作戰,一時無法取得勝利,而自身又需要巨量資源供給。1940年日本決定阻斷緬甸和法國印度支那通往中國的交通線,他們還可以控制馬來亞的橡膠、錫和東印度群島石油等重要戰略資源。而日本一系列舉動嚴重威脅美國在中國和亞洲的利益,美國開始向日本禁運金屬等資源,並聯合英國和荷蘭切斷日本絕大部分石油供應。

圖、日軍拍下的襲擊珍珠港照片

在當時美國海軍才是日本的最大威脅,而美國太平洋艦隊的駐地——珍珠港,則成為山本五十六計劃中攻擊的核心。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風平浪靜,基地的高射炮甚至都未就位。就在這天,日本不宣而戰,在1小時內便癱瘓了在港的太平洋艦隊。日本出動366架戰機,擊沉了亞利桑那號戰列艦、俄克拉荷馬號也傾覆,重創6艘戰艦,擊毀166架美國戰鬥機,美軍陣亡2403人。而日本僅損失55人和29架飛機。

圖、沉沒中的亞利桑那號

表面看日本偷襲珍珠港初戰告捷,但這也開始了他們毀滅之路。美國太平洋艦隊的3艘航母早晨出海,毫髮無損。而且基地的石油庫、造船廠和潛艇修理廠都完好。而這些設備在關鍵的中途島海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航空之家


偷襲珍珠港目的是摧毀美國太平洋艦隊,之所以偷襲,源自戰前日本對雙方海軍實力的判斷。

戰前日美雙方的沙盤推演都認為己方在開戰後不敵對手,從實際情況來看,美國的判斷是正確的,日本的判斷則過於謹慎,是誤判。

有了判斷之後,美國也沒有辦法,因為要增援菲律賓,不得不將太平洋艦隊屯兵珍珠港,置於日本的攻擊範圍之內,而且一旦菲律賓受到攻擊,太平洋艦隊肯定會馳援。日本已經到了不打不成的地步,怕太平洋艦隊和太平洋上其他盟國艦隊聯手,因此要優先解決太平洋艦隊。這個出發點是正確的,但具體做法就不對了。

日本旨在南洋的石油,不會再拉一條戰線去佔領夏威夷,這一點美國也知道,所以美國雖然對日開戰有準備,但根本沒想到夏威夷會受到攻擊,山本五十六偷襲珍珠港計劃除了運氣不好,沒有擊沉航空母艦之外,幾乎完美地達到了預期目標,但在日美戰爭的戰術戰略上,則是錯中之錯。

山本認為攻擊停泊在港口內的艦隊效果最好,但缺點是這樣的話擊沉的軍艦可以被打撈起來,被擊沉的八艘戰列艦,六艘後來被打撈上來,修好後投入戰場,算下來美國海軍只損失了兩艘戰列艦。偷襲珍珠港雖然重創了太平洋艦隊,但對美國海軍整體實力損失不大,當時美國海軍有405艘軍艦,在珍珠港只損失了4%,更不要說美國的生產能力已經開動,很快就下餃子似地新軍艦下水。

日軍只攻擊軍艦,對珍珠港的油庫和船廠等輔助措施碰都沒碰,這是日軍不重視後勤供應的惡果,尼米茲認為如果日軍摧毀了珍珠港的燃料和供應設施,戰爭會延長兩年,說得有些過,但延長半年到一年是可能的,山本偷襲珍珠港本來就想為日本爭取一年時間。

山本注重空中攻擊而輕視潛艇,如果在偷襲珍珠港後將潛艇留在夏威夷水域進行潛艇戰,會擴大戰果,甚至擊沉航母,太平洋艦隊就很難快速恢復戰鬥力。

偷襲珍珠港是日本在太平洋戰爭中犯的致命錯誤,而且導致美國的瘋狂報復,包括投原子彈。針對太平洋艦隊是沒有錯的,錯主要是日本人主觀上,沒有真正地意識到什麼是太平洋艦隊。

日本人認為軍艦就是艦隊,其實太平洋艦隊的實力是將近兩萬名訓練有素的官兵,在戰爭初期,最寶貴的是人才,尤其是專業技能要求高的海軍,否則再多的軍艦也派不上用途。日本沒有必要偷襲珍珠港,要做的是大張旗鼓地去打菲律賓,太平洋艦隊肯定會來,這樣以逸待勞在途中決戰,即圍點打援,那樣的話太平洋艦隊就不會剩下幾艘軍艦了,官兵也大多葬身海底,沒有了海軍人才,美國將不得不退守西岸,直到人培養齊了,才能捲土重來,那時候日本已經在太平洋上站穩了。

美國太平洋艦隊明知不敵而不畏戰,勝在勇氣。

日本聯合艦隊佔據巨大優勢卻劍走偏鋒,而且重鋼鐵而輕人才,焉能不敗。


京虎子


一直以來,人們對日本會去偷襲美國都抱有懷疑的態度,認為這是愚蠢的,不自量力的行為,是不是喝大了,夢遊了!這種思想的起源和我們國人一貫以來輕視日本有關,其實也不賴民眾有這種輕視,現在的影視劇,看的老百姓都為日本人捏了一把汗,十四年抗戰,日本人遭了太多的罪了。

彷彿應該為抗戰懺悔的不是日本,而是我們!

實際上,日本是一個極其有計劃的國家,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是經過反覆推演,長時間準備,蓄謀已久,根本就不是我們所認為的那樣用屁股做決定的國家。

基於以上這些,縱橫再來剖析一下日本為何要去偷襲珍珠港的原因。

日本偷襲珍珠港是: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

中國抗日名將張治中在發動淞滬會戰的時候說,中國對付日本敵人,一直有三種打法,第一種是“他打我,我不還手”;第二種是“他打我,我才還手”;第三種是“我判斷他要打我,我就先打他”。最後一種也叫先下手為強。

這一點,縱橫認為放到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上也十分適用。

儘管張治中認為淞滬會戰屬於第三種,認為日本要打我們,然後我們先打他,實際上國軍也沒有佔據多少主動,整個淞滬抗戰,國軍最精銳的部隊基本報銷的差不多了,而日軍雖然傷亡很大,甚至超過了日軍的預想,但是實際來說,日本還是打的順風局,中國是慘敗。

為什麼說偷襲珍珠港是一次先下手為強的行動呢?因為當時美國通過租借法案和中立國條約,表面上不參戰,實際上偏袒盟軍,不但通過租借法案給英蘇提供大量裝備,還對日本進行經濟制裁,凍結了日軍的貿易,尤其是石油。

日本是一個資源短缺的國家,在大戰開始後還是迫切的依賴進口石油才能作戰,而當石油一旦被美軍掐斷,那麼日軍將會必敗無疑,所謂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也就是這個原因,再不動手,等美國動手就萬劫不復了。

在日本人的世界觀裡面,崇尚死亡,但是是一種無畏的死亡,是一種將命運主導在自己上手,人定勝天的觀念,因此,日本是寧肯自殺,也不會受人擺佈。

以武力冒險博取可能的局部勝利

日軍偷襲珍珠港的軍事價值要遠超中國的淞滬會戰,在偷襲珍珠港的過程中,日本觸動了350架飛機對美軍珍珠港海軍基地進行了兩波進攻,炸沉四艘戰列艦,兩艘驅逐艦,炸燬188架飛機等,當天美國航母出港執行任務躲過一劫,實際上航母在的話,美國太平洋艦隊的的損失將會更大。

當然,日本並不是要和美軍全面開戰,而是要取得一種在亞太局勢上的優勢,迫使美國對其進行妥協,也就是到美國人家裡把槍對準自己的腦袋跟美國人要飯,但是美國認為要飯可以,但是你嚇到我了,所以,沒得談。

如果要是有的談,美國再次不參戰,或許和英法在二戰前縱容德國一樣,日本人的戰略目的就已經達到了。

日本知道石油不夠了,怎麼辦?奪取!哪裡多?東南亞!打東南亞有什麼後果?美國可能會打我!所以,我要想侵略東南亞,就要先打美國,以免後下手遭殃,這種邏輯思維一直是日本人的標準思維。從根本上來說,任何阻擋日本崛起的國家,都是日本的敵人,包括中國和美國。

所以,偷襲珍珠港是一次日本傾盡全力去冒險,並且想要獲取美國的局部妥協的一次軍事行動,並非日本人蠢,只不過是賭博就有輸贏,這次輸了而已,但是在甲午戰爭中,日俄戰爭中,侵華戰爭中,日本人大部分的賭博都是贏的。


史論縱橫


日本的國策是建立大東亞共榮圈,而發動太平洋戰爭的目的是奪取太平洋島嶼地區豐富資源和戰略物質,將太平洋地區的英、美、荷蘭等勢力驅逐出去,這樣日本就可以構建一個以日本國土為中心,勢力範圍包括了中國、東南亞資源地區,太平洋戰略地區三者為一體的“大東亞國防圈”,在經濟上能自給自足,在軍事上能持續作戰的有利態勢,所以日本法西斯制定了太平洋戰爭計劃。

圖為山本五十六,日本海軍大將,偷襲珍珠港的策劃者,後被美軍飛機擊斃。

而太平洋地區的勢力分別是英、美、法、荷蘭等國,英國因為歐洲戰場所牽制,無暇顧及太平洋地區,而荷蘭1940年5月15日已經滅國,荷蘭女王威廉明娜流亡海外,法國也於1940年6月22日投降,貝當老元帥組建了傀儡政府。而這國家在太平洋島嶼和東南亞地區剩餘的部隊大部分是當地招募的雜牌軍,戰鬥力不足為慮,所以太平洋地區唯一的對手只有美國了。

圖為參加偷襲珍珠港的日軍飛行員正在接受作戰任務。

日軍認為美國在太平洋地區最厲害的就是海軍太平洋艦隊了,日軍當時估算的日美海軍戰鬥力對比是7.5:10,所以只要解決了美國的太平洋艦隊就有很大的取勝把握,而自認為陸軍比美國陸軍佔優勢的日本軍方預計,只要摧毀太平洋艦隊,在空軍和美國相當的情況下,可以5個月之內結果太平洋戰爭。

圖為珍珠港機場的飛機遭受轟炸,而遠處的軍艦滾滾濃煙。

於是搗毀美國太平洋艦隊成了此次戰場的重中之重,而太平洋艦隊的主要基地就在夏威夷群島的珍珠港,這裡也是美國和亞洲之間的海上要道,這裡也有大型的船廠和油庫,也是美國太平洋艦隊的最大後勤基地,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所以突襲珍珠港成了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的關鍵點。

12月8日,美國總經羅斯福簽署了對日宣戰書。

只有神不知鬼不覺地突襲珍珠港,才能最小代價消滅美國太平洋艦隊的艦船和飛機,使美國在短時間內難以恢復在太平洋地區的戰鬥力,短期內無法參加太平洋戰爭,這樣就可以改變在太平洋戰爭初期日軍和美軍海上兵力的差距,日軍則奪取了戰場的制海權和制空權,解決日軍佔領太平洋和東南亞地區的威脅,實現“大東亞國防圈”的美夢。


圖文繪歷史


這個問題其實有很多解釋,由於二戰末期,太平洋戰爭即將結束的時候,日本當局為了銷燬戰爭罪行的證據,燒燬了大量文件,所以具體的偷襲珍珠港的原因,日本的官方文件內容並不多,不過結合當時的國際形勢來判斷,目前國際社會主要的觀點是:

日本當時因為侵華戰爭,遭到美國的制裁。而日本的戰略物質基本靠海運,美國對日本的封鎖和制裁對日本是致命的,而且美國在後期擴大了範美安全區,並通過了《租借法案》,卻沒有廢除《中立法》。當時英國,法國荷蘭,甚至美國自己都在東南亞有殖民地。等於美國可以向法國,英國,荷蘭等在東南亞有殖民地的國家支援軍火,日軍卻沒有辦法攻擊美國船隊和人員,而且在日軍偷襲珍珠港前,美國切斷了日本的石油,橡膠等戰爭原材,所以為了獲得必須的戰爭物資,日本製定了南下作戰計劃。

而偷襲珍珠港是為了確保南下作戰計劃的順利進行,畢竟美國當時擁有一支不輸給日本的強大艦隊,為了確保日本南下作戰美國不會背後捅刀、沒有後顧之憂,日本這才決定偷襲珍珠港,企圖一舉打垮美軍的太平洋艦隊,確保日本海軍對太平洋的控制權。

但是這裡有幾個問題要注意:

首先,從戰略上講,日本沒有采取冒險偷襲珍珠港的必要。有人認為,日軍是害怕美國海軍過於強大,所以搶先下手,事實上當時日本海軍的實力要超過美國太平洋的。1939年二戰爆發時,美軍擁有345艘戰艦,總噸位143萬噸,其中戰列艦17艘、航空母艦8艘、重巡洋艦18艘、輕巡洋艦19艘、驅逐艦165艘、潛艇106艘,規模無疑是世界最多;但是要注意的是,美軍除了太平洋艦隊之外,還要分散艦隊在大西洋海域,而且美國當時的重心是在歐洲,而不是亞洲,所以太平洋艦隊的規模是:戰列艦9艘、航空母艦3艘、重巡洋艦12艘、輕巡洋艦9艘、驅逐艦67艘、潛艇12艘。面對聯合艦隊已經明顯兵力不足。

而當時,日本海軍的規模是236艘戰艦,總噸位119萬噸,其中戰列艦10艘、航空母艦10艘、重巡洋艦18艘、輕巡洋艦20艘、驅逐艦112艘、潛艇75艘,對於太平洋艦隊來說,其實日本方面是佔據優勢地位。

二戰日本加賀號航母


其次,從美國本身來看,當時美國的國內孤立主義盛行,而租借法案又等於變相介入戰爭,羅斯福因此受到在野黨的攻擊,而且國內民眾也不願意看到美國介入戰爭,因此對日本只能採取非戰爭的手段,封鎖和制裁已經是羅斯福能做的最大限度的事情,主動進攻日本,對於羅斯福來說,並非是一個明智的政治選擇。

第三,日本製定南下作戰的目的,是掠奪東南亞的資源,主要是石油和橡膠,但美國在東南亞的殖民地是菲律賓,一無石油,二無橡膠,對於日本來說,是可有可無的攻擊對象,當時日本的目的是一舉拿下印支半島、印尼和馬來亞。

這就帶來一個問題,日本海軍為何執意要採取長途奔襲這個頗具有冒險性的計劃來偷襲珍珠港?

除了前面說的主流看法之外,其實就要涉及到日本舊軍隊中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陸軍和海軍之間形同水火的關係。

二戰日本海軍榛名號戰列艦


日本舊軍隊的近代化是自陸軍開始的,而且是以長州藩為主要力量,而自打贏了西南戰爭之後,新陸軍就以新時代的開創者自居;而日本海軍是以九州島薩摩藩等地的水匪為基礎組建,本來就出身低賤,因此陸軍更加看不起海軍(長州藩和薩摩藩本身就是近代日本兩大政治力量,彼此之間是競爭關係)。

但問題是,日本明治維新後,對外的兩次賭國運的戰爭,日俄戰爭、甲午戰爭,日本海軍都成為了決定性力量,甚至可以說是海軍奠定了日本贏得戰爭的基礎,尤其是日俄戰爭後,日本頗為重視海上力量的建設,可以說為了建設一支強大海軍,日本自皇室到平民都寄予了厚望,於是海軍的地位就跑到陸軍上面,尤其是海軍出身的將領較長時間內掌握了軍部大權,在軍費分配上偏袒海軍,於是變成了海軍看不起陸軍的。

接下來,日本發動了侵華戰爭,從九一八到七七事變,日本從入侵東三省到全面侵華,日本陸軍在戰爭中唱起了主角,尤其是侵華戰爭期間,除了軍費和物資供應向陸軍傾斜外,海軍被要求配合陸軍作戰,這對海軍來說簡直就是奇恥大辱。

而在偷襲珍珠港前夕,日本最早制定南下作戰計劃的時候(這個作戰計劃本身就是陸軍提出的),因為是以佔領目標地為主要作戰任務,因此海軍再次被要求配合陸軍作戰。侮辱一次已經無法忍了,現在還要來第二次,大概日本海軍也到了“士可殺不可辱”的地步。

至於日本聯合艦隊偷襲珍珠港是否是真的因為和陸軍賭氣,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軍費和戰爭物資迅速向海軍傾斜,一方面導致侵華日軍在開始走下坡路,另一方面美國開啟了暴兵模式。

至於日本陸軍和海軍之間的關係,大概這句話可以形容一下:陸軍馬鹿、海軍八嘎……


迷彩派軍事


太平洋戰場經典戰役之一—日本偷襲珍珠港,這次戰役的發生有兩個主要原因,下面來看看當時的局勢:

從1940年6月開始,日本陸軍參謀部就著手商討進攻菲律賓、馬來半島、法屬印度支那(法屬印度支那指今老撾、老撾、柬埔寨三國)泰國、蘇門答臘、爪哇、新幾內亞計劃。

1940年6月29日,也就是德軍成功佔領巴黎後的第十五天,日本就在廣播中宣稱自己的地盤應該包括西南太平洋各個地區。這就等於跟英、法、美、荷撕破臉了。

1940年9月23日,日軍邁出南侵第一步:佔領了印度支那北部地區,1940年9月27日,德意志、日本、意大利三國在柏林簽訂《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正式加入法西斯陣營。

1940年冬,日艦開到金蘭灣海面,威脅英、法、美、荷蘭,英國馬上宣佈馬來西亞,新加坡進入緊急狀態,美國發出了菲律賓撤僑勸告。

1941年7月21日,日本天皇威脅法國將法屬印度支那全部交給日本,法國被迫同意了,於是在1941年7月24日,日軍佔領法屬印度支那全境。

既然日本公然毀約,武力改變太平洋戰場局勢,所以美國總統羅斯福於1941年7月26日夜,下令凍結日本在美所有金融和進出口貿易全部歸於美國政府。1941年7月27日,英國和荷蘭凍結日本在外資產,荷蘭停止和日本的石油協議,英國廢棄《日英通商條約》,同時英荷停止對日貿易出口。8月1日美國宣佈全面對日禁運石油,撕毀《對日通商條約》。1941年8月,日本本國的儲油量僅能維持陸軍12個月,海軍18個月的供給。

日本的石油百分之85%來自美國出口,美國撕毀條約無疑是對日本的巨大打擊。雖然美國對日實行了制裁,但美國一直想給日本機會,(即:只要日本從印度支那撤軍,美國可以取消制裁),但日本不接受。自1941年2月到12月,日本駐美大使和美副國務卿赫爾就進行了11個月左右的外交談判,一共45次,直到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前。

日本之所以偷襲珍珠港主要有兩點原因:

  1. 東南亞地區戰略資源及佔領地位

英、法、美、荷蘭四國在東南亞各國的殖民有大量的作戰基礎資源——石油、橡膠、錫礦、大米等,日本目的是要進攻中國為目前最大事,但到了此時日軍已經深陷戰爭泥潭,被拖入中國縱深之地,為儘快實現”大榮亞共榮圈”的滅亡中國的計劃,瘋狂的日本軍國主義分子看重了東南亞之地的戰略資源,而且掌握了東南亞地區戰略地位,可阻止中國南下與英法等國的聯合。為此,他們不惜與英美一戰(此時的法國已經是廢的)

2.歐洲戰局之變

1939年9月1日,德國挑起歐洲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德國在西歐戰場所向披靡,比利時、荷蘭、盧森堡等西歐國家紛紛淪陷,1940年5月,德軍繞過馬奇諾防線進入法國,法國也很快癱瘓。30多萬英軍被迫從英吉利海峽撤回本土,很長時間內,只有英國對抗德軍,日本人看到德國如此強盛,自然不想錯過這好機會。

日本的戰略規劃是:先奪取法屬印度支那,再以此為基地佔領泰國、英屬新加坡、馬來西亞,美屬菲律賓,荷屬東印度等地,完成東南亞的統一,以此作為侵華前沿大本營和太平洋戰場的主要基地。

1941年6月22日,德國向蘇聯開戰,德國駐日本大使便立即傳達希特勒的指示:希望日本聯合德國東西同時夾擊蘇聯。於是日本趕緊召開御前會議,決定進一步佔領法屬印度支那南部,如果英美膽敢反對,就向他們開戰!

1941年7月21日,日本天皇威脅法國將法屬印度支那全部交給日本,法國被迫同意了,於是在1941年7月24日,日軍佔領法屬印度支那全境。

1941年8月5日,莫斯科門戶斯摩稜斯克淪陷。德軍僅僅幾十天就突破蘇聯邊境600多公里,德軍閃電戰佔了上風,並向莫斯科(莫斯科保衛戰時間:1941年9月30日-1942年4月20日)進軍。

由以上可知,正是由於德國在歐洲戰場的節節勝利以及東南亞地區豐富的戰略資源,讓日本甘願冒險對英美開戰!

我擅長的領域是歷史,歡迎大家關注、評論,謝謝!


歷史洞察線


很多人在談到二戰中日本偷襲珍珠港的行動時總覺得這是日本一個愚蠢的行為——畢竟在深陷中國戰場無法自拔的情況下去招惹第三方勢力干預看起來是極其不明智的,況且還是去招惹美國這個巨無霸。那麼日本人真的瘋了嗎?為什麼要去偷襲珍珠港呢?

其實日本人沒瘋,事實上偷襲珍珠港對當時的日本而言是一個根據其本國利益認真思考後做出的決策——當時日本面臨的格局是中日戰場處於相持狀態:日本的國內經濟和戰爭資源已滿負荷運轉,儘管接連在淞滬、太原、武漢等會戰中取勝,但自身也損失慘重,又要分兵駐守佔領區,從而導致了兵力分散的問題,而在日軍的後方一個個敵後抗日根據地的存在對日軍的後勤補給線造成了嚴重的威脅。當然這時的中國也暫時無力收復失地,所以雙方只能進行相互對峙的持久作戰。這時任何第三方勢力的干預都將撥動戰爭勝負的天平。

而這一時期的美國作為新興的世界大國已逐漸不再滿足於作為西半球霸主的地位了,而是開始試圖在世界範圍內擴張自身的影響力。亞太地區正是美國擴張勢力的重點地區之一,而日本對中國的侵略以及對東南亞的野心對美國試圖在亞太地區建立霸權的企圖構成了挑戰。在這樣的局面下美國要求日本從中國撤軍,否則將對日本實施石油禁運、貿易制裁等打擊手段,這對資源匱乏的日本而言意味著滅頂之災,這時的日本實際上已只剩下兩個選擇:要麼順從美國的意志從中國撤軍;要麼鋌而走險對美開戰。

日本作為一個資源相對匱乏的島國自古以來就有向亞洲大陸擴張的野心:早在豐臣秀吉時代日本就試圖征服朝鮮半島並進而渡過鴨綠江侵略中國。明治維新後日本對外擴張的所謂大陸體系日漸成熟:甲午戰爭後日本侵佔了我國的寶島臺灣;1910年8月22日通過《日韓合併條約》在朝鮮半島建立起殖民統治;一戰後日本奪取了德國在太平洋上的殖民地;1931年日本關東軍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我國東北......在珍珠港事件發生前日本已佔領朝鮮半島、中國東北、中國華北、中國華南、中國臺灣以及法屬印度支那(今越南、老撾、柬埔寨),可以說日本在亞太地區的擴張勢頭已嚴重威脅到美國在這一地區的勢力存在,雙方的矛盾日積月累。如果要讓日本放棄這些已到手的利益無疑是極不甘心的,於是日本決定鋌而走險對美開戰。

日本偷襲珍珠港前日本海軍實力位居世界第三,僅次於英國和美國。雖然美國比日本排名靠前,但是美國海軍裝備和日本差不多,航母比日本還要略少。這也使日本自我感覺足以同美國一戰。當然日本對美國的戰爭潛力也不是完全沒考慮:儘管在珍珠港事件前日、美兩國紙面上的軍力裝備差不太多,可美國強大的工業製造能力意味著能在相當短的時間內生產出大量戰爭物資供給前線;而日本一旦本土遭到封鎖工業生產就會急劇下降。事實上日本也考慮到了這點,所以將希望寄託在通過發動一場猝不及防的突襲以消滅美國太平洋艦隊主力,從而爭取日本在太平洋戰場的制海權。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相信很多人也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日本在發動太平洋戰爭前要選擇偷襲美國珍珠港呢?它為何不全力跟中國打而去開第二戰場,或者在美國沒有反應過來之前先悄悄進攻東南亞呢?

這裡面是有很多的原因。


首先,是關於日本為什麼要放著中國戰場不繼續西進,反而開闢第二戰場的問題。


其實在1938年之後,日本已經開始覺得國力難支了。無疑,中國是一個非常巨大的戰場,如果入侵者沒有足夠的後備資源和長久作戰的決心,是很難征服的。最明顯的例子是什麼?早在13世紀蒙古人入侵中國的時候就已經驗證了這個道理:單單算蒙古人佔領長江以南的半個中國(南宋),就足足用了47年,被耗掉了3個大汗。當西進的蒙古人都打到歐洲的波蘭時(基本已經接近西歐了),蒙古人還被阻擋在四川和長江以北。

而對於島國日本來說,本身國內就缺少後備資源的它在近代的發展上十分依賴於原材料的進口。一旦進口路線被截斷,並且國內的資源已經耗光了,那麼它註定不能再支撐自己的海外擴張。1938年時,日本確實已經佔領了大半個中國的東部,但美國已經開始對日本實行禁運。而當日本回頭再看自己的倉庫時,卻發現本國的錢和資源已經在1937年和1938年和中國的戰鬥中基本耗盡了。剩下那點年產值,除去日本在中國東部佔領區的維穩開銷外,基本上已經沒有錢再拿出來用了。換句話說,1938年後的日本在產值與守備、維穩支出上是基本劃等號的。所以我們知道,1938年後的日本已經和中國進入了戰略相持階段。


當然有人會說,日本不是還佔了東北嗎?東北不是還有很多資源嗎?這個問題的回答是確實的。但東北很多戰略資源的開發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後才開始的,比如遼河油田和大慶油田。日本當時也想過在東北挖石油,然而他們當時的技術和理論並不能支撐他們開發這一系列資源。那如果它想要繼續保持擴張態勢,要怎麼辦呢?就只有搶別人現有的了:要麼北上打敗蘇聯,要麼南下搶奪印尼的油田。最終,日軍在1939年北上慘敗,那麼日本就只剩下南下的路線了。

以上就是日本需要開闢第二戰場的原因。而接下來,就說說為什麼日本要選擇偷襲珍珠港。


我們可以先想想看,日本南進之後遇到的最大阻力會是什麼?東南亞本土的軍隊?那不可能,因為那時候的東南亞地區還很弱。那麼英國人呢?那更不可能,英國人正在歐洲、北非和希特勒、墨索里尼打得火熱呢,哪有精力顧得上東南亞?所以,日本最大的阻力是來源於美國的。雖然美國當時並沒有參戰,但一旦美國在日本打進東南亞之後插上一刀,日本肯定會很被動。


那麼,日本要怎麼辦才能減少自己被動的可能性呢?那就只有先打掉美國的太平洋艦隊了。只有打掉美國太平洋艦隊,日本才能為陸軍在東南亞爭取到更多的時間。起碼在受損之後的美國艦隊恢復前,日本在東南亞的進攻會更加順暢。而當時,珍珠港正好是美國太平洋艦隊的駐地。

所以,在1941年的時候,日本瞄準了珍珠港,企圖通過一次偷襲重創太平洋艦隊。戰役之後,太平洋艦隊確實受到重創,但並沒有讓美國本土受到什麼損失。而在此事之後,美國因此參戰,它雄厚的工業實力和強大的材能後備儲備也讓它很快又重建了一支強大的海洋艦隊。自此,整個二戰戰場的局勢開始扭轉。


協虎戰爭史


主要是美國切斷日本在東南亞的戰爭資源,使得日本無力再戰,被迫同美國開戰。當時日本尚知同美國國力懸殊,長久耗下去必敗!唯有偷襲一舉殲滅美國太平洋艦隊,取得時間上的優先權,進而取得突破,尋找立足之地,解決能源供給。所以太平洋上的珍珠港就成了日本的目標。據野史講述,其實當時羅斯福已經得到了日本入侵珍珠港的情報,但是並沒有讓珍珠港做好準備。因為當時的美國人是拒絕參戰的,所以羅斯福想給美國人名一個參戰的理由,調動全國的積極性。所以他只是在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前把航空母艦調走了,也就有了日本人在偷襲珍珠港時一艘航空母艦都沒遇到,太平洋艦隊主機尚存。


付傑177120369


日本為什麼選擇偷襲美國珍珠港,也是迫於無奈,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談談日本偷襲珍珠港的真正原因

由於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但受到中國抗日軍民的英勇鬥爭,致使日本久陷戰爭泥潭,短期內佔領我國的願望也破滅了,為了擺脫困境,日本企圖利用海洋優勢來挽救在我國大陸的失敗,而同時美國為維護其在中國和亞太地區的利益,對日本採取了若干限制措施,為遏制日本的進一步擴張,美軍太平洋艦隊也移泊珍珠港,在太平洋附近活動。



珍珠港位於夏威夷群島的瓦胡島南部,是美國和遠東、西太平洋之間的海上交通樞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基地內設施配套,裝備完善,軍事設施齊全,所以也成為了日本南下的心腹之患。隨著時間的推移,美國艦隊不斷加強,日本海軍越來越難以取勝,極大地影響了日本南進戰略的實施。如果以突然襲擊的方式發起攻擊,用艦載航空兵摧毀美國太平洋艦隊的大型艦船和飛機,從而奪取制海、制空權,就能保證日本企圖能夠勝利,所以日本最終決定對美國珍珠港展開空襲。


從軍事戰略來講,日本的偷襲是正確的選擇。由於利益的考慮,美日必有一戰,面對遠強於自己的美國,只有以突然襲擊的方式打擊美國的軍事力量,日本才有可能贏得戰爭的主動權。偷襲珍珠港較好地達成了預期的目的,它使美海軍太平洋艦隊喪失了戰鬥力,半年多失去戰鬥力,日本趁美軍還未恢復元氣之機,在太平洋西部順利地實施進攻。 使日本有了戰爭勝利的可能,雖然自然沒能幫助日本打敗美國,不過偷襲珍珠港也不失為一良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