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0 厲害!玉林這個姓氏自帶書香氣息,人數雖少,卻赫赫有名!

厲害!玉林這個姓氏自帶書香氣息,人數雖少,卻赫赫有名!

厲害!玉林這個姓氏自帶書香氣息,人數雖少,卻赫赫有名!

在中華姓氏大家庭中,牟姓雖為小姓,但卻是望族。在玉林高山村,有這樣一個家族,在科舉時代培養出3位進士,11位舉人,它就是牟氏家族,居玉林眾多姓氏族群中科舉士子之冠。

牟氏圖騰

厉害!玉林这个姓氏自带书香气息,人数虽少,却赫赫有名!

釋義:牟是一個會意字,上下結構。在小篆中,牟的下面是“牛”字,表示牛頭的形狀,上面的“ㄙ”是一個螺旋符號的形狀,表示牛由低到高的鳴叫聲,聲音從口而出。所以,東漢著名文字學家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對“牟”的解釋是:“牛鳴也。從牛,象其聲,氣從口出。”這是對“牟”字很形象的解釋,也揭示了“牟”字的本義是牛的叫聲。

得姓始祖

厉害!玉林这个姓氏自带书香气息,人数虽少,却赫赫有名!

火神祝融

牟姓得姓始祖為傳說中上古時的火神祝融。祝融為上古時期掌管火的官職,起初為顓頊曾孫重黎所擔任。祝融又稱火正,因重黎很有功績,能光融天下,被帝嚳命名為祝融。重黎誅伐共工氏時,因沒有將共工家族斬盡殺絕,而被帝嚳誅殺。后帝嚳命其弟吳回繼任,復居火正,為祝融。吳回生子陸終,承襲此職。以後祝融由官職又演變為部落名稱。其後有建立牟國者,為周時子國,牟國於春秋末滅國,亡國之後,子孫以國為氏稱牟姓。由於祝融之職由吳回之後相襲,故後世牟姓大多尊祝融為牟姓得姓始祖。

語言習俗

玉林牟姓語言以桂東南粵語方言為主。

牟姓人口

根據玉林市公安局統計,截至2016年底,牟姓在玉林轄區內戶籍人口為6201人。

家風家訓

祖考神靈,明昭鑑我,將貽令名。為善必果,敦行孝悌,睦族和鄰,上希聖賢,下作善人。勿貪財色,勿競血氣,勤業守分,存仁思義。神則汝福,佑汝勿替。倘有嗜利忘親,遊蕩不常,貽羞宗祖,取惡家鄉,神降汝殃,天不汝昌,悔過自強,轉禍為康,戒哉勿忘!

牟姓淵源

據史籍《姓氏考略》《元和姓纂》及《風俗通》記載:“牟子國,祝融之後,後因氏焉。”

祝融為上古時期掌管火的官職,起初為顓頊曾孫重黎所擔任。祝融又稱火神,因重黎很有功績,能光融天下,被帝嚳命名為祝融。重黎誅伐共工氏時,因沒有將共工家族斬盡殺絕而被帝嚳誅殺。后帝嚳命其弟吳回繼任,復居火正,為祝融。吳回生子陸終,承襲火正之職,亦稱祝融。

西周初期,周武王將祝融之後封在牟(今山東萊蕪辛莊鎮趙家泉村),為西周時期的一個小諸侯國,子爵,因稱牟子國。春秋時期,齊國強盛,與西部的強鄰魯國不斷髮生摩擦,牟子國夾在大國之間深受其害,被迫不斷向東北方向遷徙。然而,東遷也未能挽救最終滅國的命運。到春秋末期,龜縮在膠東半島一角的牟子國仍然被強大的齊國吞滅,之後稱牟子國被滅時的國都為“牟平”(今牟平縣)。在亡國之後的牟子國王族子孫以及國人中,有以故國名為姓氏者,稱牟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牟氏正宗。

牟姓來源有四:一是起源於周朝,是火神祝融之後,以國名為氏。二是出自以封地名為氏。據《後漢書·儒林傳》所載,牟長其先封牟,牟長以地為氏。三是出自他族有牟姓。今彝、土家、朝鮮、哈尼等民族均有此姓。四是出自其他姓氏。中國有一年輕牟氏。先祖為李黼,生獨子李八真(配牟氏),李八真生四子:原誠、原諒、回祖、麼祖。為了避禍,除原諒姓李外,其他兄弟三人改姓牟。

族譜修繕

1

道光丁亥年,第十五代孫端元修訂

2

同治丁卯年,第十四代孫高堅修訂;

3

同治丙寅年,第十七代孫樹棠修訂;

光緒庚子年,第十五代孫大元修訂;第十八孫懋昆再修訂;

1984年,第十九代孫懋汝修訂;

1994年,第二十代孫甲詡等修訂。

厉害!玉林这个姓氏自带书香气息,人数虽少,却赫赫有名!

乾隆乙亥(1755 年)十一代孫牟燦生主持編修《牟氏家譜》。自此,代代不絕,牟氏家譜猶如年輪般記載了牟氏子弟的興旺榮耀。

族群大事記

明天順4年(1460年),牟上序從今玉州區仁厚鎮牟埇村遷至今玉州區城北街道高山村,後逐漸形成村莊。

明隆慶元年(1567年),牟春華中鄉試第18名舉人,開創高山村科舉功名之首。

清雍正12年(1734年),牟思成祠建成;清乾隆3年(1738年)牟紹德祠建成;清乾隆22年(1757年),牟廷典中殿試,第43名進士,是高山村首名進士。

2013年10月6日,廣西牟氏文化研討會在玉州區城北街道高山村紹德祠召開。

厉害!玉林这个姓氏自带书香气息,人数虽少,却赫赫有名!

紹德祠裡的鼓架結構十分精巧,是如何架上去的至今仍是個待解的謎。

在玉主要宗支分佈及遷徙路線

玉州區城北街道高山村始祖分為兩支,其中一支主要分佈情況為:寒山旺水村500人,旺久村500人,茂林金谷村130人,陸川珊羅130人,北流新圩鎮合水口村400人;另外一支則主要分佈在福綿韋村1100人,福綿櫪木村200人,容縣松山鎮400人。

厉害!玉林这个姓氏自带书香气息,人数虽少,却赫赫有名!

家族名人

牟大元

牟大元(1822—1910)字智川,號愚谷,20歲考取秀才,長期任私塾老師,直至52歲時赴省鄉試中同治癸酉科舉人,但後來3次赴京會試未獲考選,遂絕意功名,安居鄉間。他曾任鬱林主簿,管過賓興館,才華出眾,尤其擅長以書檯聯冷譏熱諷富戶贓官,針砭時弊,入木三分。牟大元為人正直,精通訟詞,幫扶弱小,不畏權貴,熱心助人,深受村民群眾愛戴。

牟懋圻

牟懋圻(1830—1898),同治癸酉(1873年)選拔貢生,同年鄉試中式第三十三名舉人,次年在殿試中進士,被欽點即用知縣。曾在直隸縣、阜平縣、蠡縣、饒陽縣、完縣等地任知縣,革積弊,除陋習,辦河工,德蔭之隆,前所未有。為官十餘載,回鄉兩袖清風。曾掌教紫泉書院,任總篆繼修光緒版《鬱林州志》。

牟樹棠

牟樹棠(1820—1877),同治癸亥(1863年)恩科會試中第五十四名進士殿試三甲第二十三名、朝考二等四十八名,獲欽點內閣中書之職,後以知府加四級誥授奉政大夫(正五品)奉詔琉球國封王,樹棠文弱,加之海上航行險惡,不敢聞命。自後均在內庭供職。回鄉後舊居簡陋、大門狹窄,致使欽賜文魁、進士等牌匾相容不下,只能將原匾縮減,其廉潔可見一斑。

牟廷典

牟廷典(1721—1775),天資聰穎、博覽群書,年十八入州庠,清乾隆丁丑(1757年)殿試聯捷成進士,開高山村進士先聲。丁亥年授江西省上高縣知縣,迎母就養。後因母老欲歸近地,即改任柳州府教授,能上能下,襟懷磊落。先生生性耿直,淡於外騖,樂育後輩,三個兒子中一箇中第一名副榜,一箇中舉人,一箇中增廣生員。

牟春華

牟春華(1540—?),牟氏始祖第七代孫,明隆慶元年丁卯(1567年)科鄉試第十八名舉人,為高山村科舉功名之首。以才幹卓越,升任儋州知州,亦為高山村出任官員之首。當時儋州著為黎族,尚未開化,土地貧瘠,盜賊猖狂。自春華公蒞任後勵精圖治,政通人和。卒於官,歿年月失考。親族渡海扶柩歸葬,萬曆四十年,州人請祀名宦,奉旨依允,詔賜入祠。

牟甲銖

牟甲銖(1917—1996),為人機敏聰穎,長於社交,早年躋身政界,民國時期曾任鬱林報社社長,廣西省政府諮議。1950年到臺灣定居,任中華民國詩詞研究會會長,著《松園全集》《松城墨跡》等,當地媒體稱讚他“工詩文、擅書法,筆力深沉朴茂、詩作晶瑩雅潔,頗得摩詰神韻”。

厉害!玉林这个姓氏自带书香气息,人数虽少,却赫赫有名!

牟著存是牟氏第五代孫,“著大宗祀典,存百世馨香”的嵌名聯不僅是對他的描述,也是牟氏大族風範的寫照。

本姓人自評

我們為自己的族群驕傲而自豪!

高山村的進士舉人之多居玉林之冠,我們牟氏沾著“高山仰止”的仙氣,從而不少子弟榜上有名,得以出仕任官,這是歷代先祖孜孜努力的結果,也是我們牟氏子弟勤奮好學、出類拔萃的最好見證。儘管舊時的科舉制度有著很多弊端,但讀書識字、懂理明道的教化作用仍非常突出。一部分佼佼者通過金榜題名而當官任職、光宗耀祖,他們雖然身居要職,但都不忘初心,廉潔勤政,造福一方百姓,是牟氏一族的標杆;另外一部分雖然沒有出仕為官,但居鄉授業、傳道授業,也使得不少後輩子弟從中受益,得到繼續學習知識的機會,是我們牟姓人科舉中興的根本所在。千百年來,郎朗書聲始終迴盪在高山村的上空。祖啟父,父教子,子傳孫,即使是節婦寡母也勇敢地承擔起教育孤兒後輩的責任;私塾、大館、行館,牟姓人為本族的知識傳代、教育事業而慷慨不懈地付出,這一切令我們牟氏一脈始終浸潤著濃濃的書墨之香。

(廣西牟氏文化研究會總顧問 牟甲詡)

厉害!玉林这个姓氏自带书香气息,人数虽少,却赫赫有名!

高山村內古樹蔥蘢,這棵幾人才能合抱的古榕樹更是其中最大的,至今村民仍日日聚在樹下或聊天或乘涼或閒話古今,榕樹如守護神般蔭佑著牟氏子弟和高山村民。

專家點評

在中華姓氏大家庭中,牟姓雖為小姓,但卻是望族。東漢中散大夫牟長父子為博士,宋代禮部尚書牟子才祖孫三代均為才子。因而有“父子兩博士,祖孫三才人”的美譽。遷徙玉林的牟姓族群現有6000餘人,但其文化底蘊十分深厚。

耕讀傳家,崇文重教。不論是身居何處,或官至何職,牟姓族群都一如既往,堅守“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理念。單是高山村牟氏族群就產生3名進士,10多名舉人,100餘名秀才,勇居玉林各姓氏人才之冠。

勤儉稼穡,勉以詩書。牟姓族群興學啟蒙早,注重講業,學以《四書》《五經》《千字文》等傳統文化知識為主,歷代族人含辛茹苦,賡延詩書。學子白天下地幹活,晚上挑燈讀書。耕田可以事稼穡,豐五穀,養家餬口;讀書可知詩書,達禮義,修身養性,立功立德,還具有開拓創新精神。正如古詩云:“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

孝悌明理,睦族和鄰。玉林牟姓族群具有上希聖賢,下作善人,勤業守分,存仁思義的品格。為官者清政廉潔,兩袖清風;為民者忠厚傳家,和睦鄉鄰。尤其是婚嫁大多遵循文化取向相同的傳統,與名門望族或科舉名家聯姻,傳承文化基因。因此才有“文章政事追先達,冠蓋聲華羨昔賢”的良好風尚。

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風酒一樽。牟姓族群,加油!

(玉林市客家海外聯誼會副秘書長 趙彥行)

厉害!玉林这个姓氏自带书香气息,人数虽少,却赫赫有名!

讀書之聲延綿不絕 激勵後人奮發向上

在玉林,有這樣一個村,自明代中期成村之後,培養出了4名進士,14名舉人,3名副榜,2名拔貢,190多名秀才,有13人出仕為官,它就是高山村;有這樣一個家族,在科舉時代培養出3位進士,11位舉人,它就是牟氏家族,居玉林眾多姓氏族群中科舉士子之冠。

高山仰止接棲霞

春光晴好、萬物復甦,位於玉林城北的高山村在晨霧中顯得靜謐安詳,據《牟氏家譜》記載,高山村牟氏的祖籍在山東省登州府棲霞縣鐵口村,因此譜中有“高山仰止接棲霞”之說。鐵口牟氏自宋代牟千開始子孫繁盛,牟千的長支五世孫牟佐為元朝的節度使,六世孫牟息為元朝副節度;次支六世孫牟全則是聲名赫赫,史料記載“元忠顯校尉管軍千戶,武略將軍欽賜金牌,授掌節兵印徵日本,管領戰艦創開海道建大功後,御賜葬祭,子孫承襲,原居山東省登州府棲霞縣鐵口村”。

牟全是高山村牟氏的太始祖。元末時,鐵口牟氏任武職者十多人,為當地一名門望族。明初,大將軍徐達遣散山東太族,牟全之子三臺公(高山牟氏的太始祖)一支遷居廣西,居住在桂林西鄉崖底。始祖方言公,明正統時任廣西興業縣外翰,授修職郎,並遷居興業縣六望村,葬於蓮塘山。方言公長子云七公遷居玉林仁厚鎮牟埇村,雲七的長子上序公遷居今玉林城北的高山村。自此子孫綿延、科舉繁逐。

牌匾、楹聯、門當……在高山村的民居村巷中漫遊,似乎無一不在訴說著往日的輝煌和顯赫,這其中眾多的牟氏宗祠更是體現出牟姓人才輩出、功名卓著。牟紹德祠建於清雍正乙卯年(1735年),建築面積850平方米,內有石碑十塊、壁畫、木雕數十幅,是典型的嶺南古建築結構。大門內牆頂上,雲龍吐珠尤其生色,如股股龍氣從張開的龍口中噴薄而出,一時間沙沙作響,熱氣騰騰。寬闊的祠門,有兩扇褚色的門扇和一柵鐵木推籠。天井上方是一米多高的浮雕,花木鳥獸,栩栩如生。“這個鼓架是怎麼立起來的,至今是我們牟家的一個迷。”廣西牟氏文化研究會總顧問牟甲詡老人笑著這麼說道,只見紹德祠三廳鼓架,由大小、長短鐵木(梗木)34根和8個石墩組成;最大8根中每根長二丈多,直徑約一尺,重少說也有千斤多;中等的12根,每根也在四五百斤;小的14根,每根最少也有百來斤。這些笨重的木器、石頭,經巧匠鋸、刨、鑿成品後就等安裝成鼓架。在300多年前的清朝初期,沒有起重機械,要把它豎立起二丈多高,又要葺成50多平方米寬的長方形鼓架成為承重結構,談何容易?為此有人猜測是先在地上架好才豎起,有的則說是一根一根由下而上從地面架起來的,但傳說是建設者不須任何人幫忙,一夜之間竟把大廳鼓架四平八穩地豎立起來了,它也安然無恙地站立至今。

在宗祠中,幾百年來牟氏子弟留下的顯嗣詩更是別具一格,代代子孫都在追思來祖故地,吟誦高山美景,十二代孫牟惟珩、恩科經元、恭城縣教諭詩云:“桂種誰將兩地栽,西甌東魯盛花魁。秋風吹動香馨遠,春雨還添錦繡堆。秀麗名高傳北闕,芳叢聲價重南臺。要知造化生生意,鮮萼年年次第開。”十三代孫牟廷典、丁丑進士、江西上高縣知縣曾作:“系出棲霞東魯鄉,宦遊西粵傳欎陽。三朝名德千秋炳,數代清風一且彰。昭穆巍巍欽慶遠,尊卑秩秩識倫常。須知奕葉顯揚嗣,忠厚傳家世澤昌。”眾多宗祠中的對聯集中透露出濃濃的書墨之香,牟著存祠中著存堂的長聯“溯東國淵源遊宦開家遊脈棲霞流紫水啟南州祀典大宗維翰百年俎豆紹書香”顯得大氣磅礴;牟思成祠議事大廳的詩對“賢宦祠堂何處尋,高山松柏正森森。循良自昔稱儋耳,盛德如今播鬱林。庭滿文章雲燦繞,世承燻業日光臨。馨香永蔫垂千古,瞻拜衣冠一片心。”及牟光烈祠香火廳的對聯“一堂趨拜衣冠肅百代欽承俎豆馨”則流露對家族前輩的景仰崇拜之情。

科舉家族世代傳

高山村牟氏名聲很響,在玉林是一個神話般的存在。僅一個族群就培養出了3位進士,11位舉人,1位經元,3位舉人副榜,12位歲貢生。作為一個科舉家族真正達到鼎盛時期則是體現在清代,3名進士、15位舉人和100多名秀才,顯示了它在玉林科舉中無比輝煌的成就。

探索這個科舉家族的基因密碼,家族本身所具有的深厚的科舉文化傳統彷彿是遺傳基因一般與生俱來存在於家族血脈之中。這種科舉文化的傳承首先是從家庭開始,主要表現為祖傳孫、父傳子、母傳子、兄傳弟等。在高山村牟氏家族出仕為官者僅10餘人,具有低級科舉功名而又不具備出仕資格的秀才生員數量眾多,這些人成為了牟氏科舉教育的中堅力量,他們為了謀生及家族科舉事業繼續發展的需要,或開館授徒,或培育後代子孫,都為高山牟氏鞠躬盡瘁著。牟氏“開家成族之祖”牟春芳“公勤手學,遊庠食餼,而淡於舉業,殷殷然以奉親課子弟為事”,在他的諄諄教導下其胞弟牟春華以明隆慶元年(1567)舉人出仕儋州知州,並因政績顯著入祀玉林州名宦鄉賢。又如高山村第一名進士牟廷典“以第一名入學,嗣後屢試優等,但鄉試不售。遂開館延英,崇獎後學,采芹折桂數十人”。

乾隆中期後,牟氏家族培養的高層次科舉人才越來越多,其中一部分因為種種原因而未能出仕,所以毅然擔負起家族科舉教育的重任。牟毓基就是其中的典範,他是牟氏家族在清代培養出的第四名舉人,史書記載毓基“年十三,一弟兩妹皆在襁褓,猶賴叔母鐘太孺人矢志撫孤、紡績為活,但家徒四壁,每難瞻足。兄以弱冠之身,任成人之責,恆日負米以供膳粥,孤苦之狀難以備述。乃能克守遺訓,勵志讀書。堂伯靜遠公奇之,攜與同學,不數年文名大噪,十八入州庠,旋即食餼,勵志詩書。甲午登賢書,時年二十四。闈墨一出,諸老鹹服之”。由於家庭貧困又文名早播,牟毓基自少就開始設帳授徒,到了中年信徒益眾、遠近出其門者不下上百人,多有成就,從而成為了乾隆後期至嘉慶初年高山村的名師。進士牟廷典教導牟陛光、牟陛進二子“吾家科甲蟬聯,有以學著,有以才顯代不乏人,進或從之庭訓,或寄之景從,或私淑於當年,或親承於平日,非無師資之益、取法之方。要不若吾兄昕夕提撕,訓誨數十年如一日也”,後來牟陛光考中乾隆四十四年乙亥恩科副榜,牟陛進考中乾隆六十年乙卯恩科舉人,最終成就了“父子同進學,一門三舉人”的科舉傳奇。除此外,在這一時期培養的貢生,如歲貢牟惟樞、牟照監、牟惟璘、牟劻基和恩貢牟德明等也多未出仕,轉而居鄉授徒,成為支撐牟氏家族科舉中興的一批高素質師資人才。

她們柔弱而堅韌,她們聰慧而睿智,她們是妻子、也是母親,牟氏科舉家族的發展和延續中,女性成員也畫出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當時,婚姻大多遵循文化取向相同的傳統,因此,高山牟氏與南門陳氏、江岸蘇氏和州珮的鐘氏、楊氏、蔣氏等科舉家族相互聯姻,所以牟氏家族的母系成員大多數出身科舉家族,具有從事初步科舉教育的能力。當時在科舉考試和傳宗接代的雙重壓力下,從事科舉的文人往往“手無縛雞之力”,而且很容易早逝。在這種情況下,丈夫早逝的婦女往往是堅守貞節,守寡身兼訓子,身兼父、母、師三重角色。這類節婦的背後往往都有一段感人而辛酸的故事。如廩生牟春芳之孫牟起隆妻牟鍾氏,二十二歲來歸,“僅數月夫死,遺腹生子憲天,撫孤誓守,壽八十有一,憲天已五十八歲,領歲薦,白頭母子,聚首一堂,有詔建坊入祠”。庠生牟彝章妻盧氏,二十九歲守寡,“教二子則維嚴,長子懋圻成進士,官知縣,次子懋孚國學生,同治四年學使孫欽昂題‘畫獲風高’匾額,壽七十九歲,同治七年旌表入祠。”最典型的是牟陛進一家,三代四人共守貞節。南寧訓導舉人牟陛進側室梁氏二十七歲守寡,有子昌元。當時嫡室亦早亡,遺子鈞元、贊元。“氏則持躬玉潔,教子丸和。贊元得以入學。未幾,嫡子鈞元亡,妻楊氏矢志柏舟。越十三年,昌元亦故,妻楊氏盟心介石。當時昌元無子,由贊元獨子文泰兼祧兩房承嗣。文泰九歲生母去世,昌元妻楊氏‘鞠育教誨,弱冠入學’。不久文泰又亡,其妻劉氏無子守寡,撫養堂兄文淮三子潤章為嗣。”梁氏守節三十年,昌元妻楊氏23歲守寡,守節35年;鈞元妻楊氏30歲守寡,守節35年;文泰妻劉氏30歲守寡,守節18年。牟鎮藩(號致莊)35歲去世時,“君遺孤三,長十三歲,次十歲,幼三歲。則楊氏茹苦撫之,令兩長子經商,幼子讀書。”每就傳歸,篝燈自課,書聲與織聲相和。知者曰:‘此慈母先生也。’既而治經者通,治生者裕。年六十餘,有孫則課之,嚴如課子。”後來,牟鎮藩的小兒子治章成為了生員,孫子樹棠考中了進士,官至內閣中書,無論功名還是仕官,都是高山村牟氏家族中最高的。正是這些在科舉制度下過早失去丈夫的婦女,為高山村的科舉家族培養了一大批科舉人才,延續了很多支即將斷絕的“香火”,帶來了貞節滿門的榮譽,也成為科舉家族發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白天下地幹活,晚上點燈讀書。這樣的耕讀文化在高山村有著深厚的基礎,自明嘉靖元年開始(公元1522年),該村便設立蒙館,教育子弟認字、懂事、明理、上進,使適齡兒童得以從小就有識字讀書的機會。明萬曆年間(1574年),牟氏在村東、西屯交界處設立“獨堆坡書房”,當時在該書房讀書的主要都是牟氏子弟。據史料記載,州城南門口陳氏始祖陳適園避難高山村牟家時也曾在該書房讀書,後來他考中舉人。至清代科舉復興(1644年),村人為了謀求子弟科舉及弟,支撐門戶,外出做官,更是重視辦學,紛紛成立私塾。當時的私塾分兩種:一種是蒙館,以識字啟蒙為主,所講授課程是《三字經》《千字文》之類內容;另一類叫大館,這是針對當時科舉考試、應試、進學、當官而辦的。課業以《四書》《五經》及授以做文應試等知識。

仲雲私塾由牟仲雲執教,他是賦閒知識分子,後搬到其家並設夜學,其時牟奉林也在一起掌教,他不收學費,只是在年節收受學生少量饋贈。牟光卿為村中富戶,在家中設私塾,請牟登瀛為塾師,全日制教授家中子弟。“春天的腳步近了……”高山小學傳來朗朗書聲,當年這裡曾是牟紹德家塾的所在地,內有教師宿舍兩間,學生宿舍八間,教室、花園、廚房一應俱全,是為大館,教師先後有牟翼文、牟惠臣、牟育廷等人,學生也由初始的牟姓子弟擴大到高山村子弟。難能可貴的是,在鬱林州城內建設的牟紹德行館、牟致齊行館、牟粹全行館是為方便族內子弟在城裡讀書、食宿之用,此舉也讓牟氏的讀書應仕之風得以綿延不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