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0 厉害!玉林这个姓氏自带书香气息,人数虽少,却赫赫有名!

厉害!玉林这个姓氏自带书香气息,人数虽少,却赫赫有名!

厉害!玉林这个姓氏自带书香气息,人数虽少,却赫赫有名!

在中华姓氏大家庭中,牟姓虽为小姓,但却是望族。在玉林高山村,有这样一个家族,在科举时代培养出3位进士,11位举人,它就是牟氏家族,居玉林众多姓氏族群中科举士子之冠。

牟氏图腾

厉害!玉林这个姓氏自带书香气息,人数虽少,却赫赫有名!

释义:牟是一个会意字,上下结构。在小篆中,牟的下面是“牛”字,表示牛头的形状,上面的“ㄙ”是一个螺旋符号的形状,表示牛由低到高的鸣叫声,声音从口而出。所以,东汉著名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牟”的解释是:“牛鸣也。从牛,象其声,气从口出。”这是对“牟”字很形象的解释,也揭示了“牟”字的本义是牛的叫声。

得姓始祖

厉害!玉林这个姓氏自带书香气息,人数虽少,却赫赫有名!

火神祝融

牟姓得姓始祖为传说中上古时的火神祝融。祝融为上古时期掌管火的官职,起初为颛顼曾孙重黎所担任。祝融又称火正,因重黎很有功绩,能光融天下,被帝喾命名为祝融。重黎诛伐共工氏时,因没有将共工家族斩尽杀绝,而被帝喾诛杀。后帝喾命其弟吴回继任,复居火正,为祝融。吴回生子陆终,承袭此职。以后祝融由官职又演变为部落名称。其后有建立牟国者,为周时子国,牟国于春秋末灭国,亡国之后,子孙以国为氏称牟姓。由于祝融之职由吴回之后相袭,故后世牟姓大多尊祝融为牟姓得姓始祖。

语言习俗

玉林牟姓语言以桂东南粤语方言为主。

牟姓人口

根据玉林市公安局统计,截至2016年底,牟姓在玉林辖区内户籍人口为6201人。

家风家训

祖考神灵,明昭鉴我,将贻令名。为善必果,敦行孝悌,睦族和邻,上希圣贤,下作善人。勿贪财色,勿竞血气,勤业守分,存仁思义。神则汝福,佑汝勿替。倘有嗜利忘亲,游荡不常,贻羞宗祖,取恶家乡,神降汝殃,天不汝昌,悔过自强,转祸为康,戒哉勿忘!

牟姓渊源

据史籍《姓氏考略》《元和姓纂》及《风俗通》记载:“牟子国,祝融之后,后因氏焉。”

祝融为上古时期掌管火的官职,起初为颛顼曾孙重黎所担任。祝融又称火神,因重黎很有功绩,能光融天下,被帝喾命名为祝融。重黎诛伐共工氏时,因没有将共工家族斩尽杀绝而被帝喾诛杀。后帝喾命其弟吴回继任,复居火正,为祝融。吴回生子陆终,承袭火正之职,亦称祝融。

西周初期,周武王将祝融之后封在牟(今山东莱芜辛庄镇赵家泉村),为西周时期的一个小诸侯国,子爵,因称牟子国。春秋时期,齐国强盛,与西部的强邻鲁国不断发生摩擦,牟子国夹在大国之间深受其害,被迫不断向东北方向迁徙。然而,东迁也未能挽救最终灭国的命运。到春秋末期,龟缩在胶东半岛一角的牟子国仍然被强大的齐国吞灭,之后称牟子国被灭时的国都为“牟平”(今牟平县)。在亡国之后的牟子国王族子孙以及国人中,有以故国名为姓氏者,称牟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牟氏正宗。

牟姓来源有四:一是起源于周朝,是火神祝融之后,以国名为氏。二是出自以封地名为氏。据《后汉书·儒林传》所载,牟长其先封牟,牟长以地为氏。三是出自他族有牟姓。今彝、土家、朝鲜、哈尼等民族均有此姓。四是出自其他姓氏。中国有一年轻牟氏。先祖为李黼,生独子李八真(配牟氏),李八真生四子:原诚、原谅、回祖、么祖。为了避祸,除原谅姓李外,其他兄弟三人改姓牟。

族谱修缮

1

道光丁亥年,第十五代孙端元修订

2

同治丁卯年,第十四代孙高坚修订;

3

同治丙寅年,第十七代孙树棠修订;

光绪庚子年,第十五代孙大元修订;第十八孙懋昆再修订;

1984年,第十九代孙懋汝修订;

1994年,第二十代孙甲诩等修订。

厉害!玉林这个姓氏自带书香气息,人数虽少,却赫赫有名!

乾隆乙亥(1755 年)十一代孙牟灿生主持编修《牟氏家谱》。自此,代代不绝,牟氏家谱犹如年轮般记载了牟氏子弟的兴旺荣耀。

族群大事记

明天顺4年(1460年),牟上序从今玉州区仁厚镇牟埇村迁至今玉州区城北街道高山村,后逐渐形成村庄。

明隆庆元年(1567年),牟春华中乡试第18名举人,开创高山村科举功名之首。

清雍正12年(1734年),牟思成祠建成;清乾隆3年(1738年)牟绍德祠建成;清乾隆22年(1757年),牟廷典中殿试,第43名进士,是高山村首名进士。

2013年10月6日,广西牟氏文化研讨会在玉州区城北街道高山村绍德祠召开。

厉害!玉林这个姓氏自带书香气息,人数虽少,却赫赫有名!

绍德祠里的鼓架结构十分精巧,是如何架上去的至今仍是个待解的谜。

在玉主要宗支分布及迁徙路线

玉州区城北街道高山村始祖分为两支,其中一支主要分布情况为:寒山旺水村500人,旺久村500人,茂林金谷村130人,陆川珊罗130人,北流新圩镇合水口村400人;另外一支则主要分布在福绵韦村1100人,福绵枥木村200人,容县松山镇400人。

厉害!玉林这个姓氏自带书香气息,人数虽少,却赫赫有名!

家族名人

牟大元

牟大元(1822—1910)字智川,号愚谷,20岁考取秀才,长期任私塾老师,直至52岁时赴省乡试中同治癸酉科举人,但后来3次赴京会试未获考选,遂绝意功名,安居乡间。他曾任鬱林主簿,管过宾兴馆,才华出众,尤其擅长以书台联冷讥热讽富户赃官,针砭时弊,入木三分。牟大元为人正直,精通讼词,帮扶弱小,不畏权贵,热心助人,深受村民群众爱戴。

牟懋圻

牟懋圻(1830—1898),同治癸酉(1873年)选拔贡生,同年乡试中式第三十三名举人,次年在殿试中进士,被钦点即用知县。曾在直隶县、阜平县、蠡县、饶阳县、完县等地任知县,革积弊,除陋习,办河工,德荫之隆,前所未有。为官十余载,回乡两袖清风。曾掌教紫泉书院,任总篆继修光绪版《鬱林州志》。

牟树棠

牟树棠(1820—1877),同治癸亥(1863年)恩科会试中第五十四名进士殿试三甲第二十三名、朝考二等四十八名,获钦点内阁中书之职,后以知府加四级诰授奉政大夫(正五品)奉诏琉球国封王,树棠文弱,加之海上航行险恶,不敢闻命。自后均在内庭供职。回乡后旧居简陋、大门狭窄,致使钦赐文魁、进士等牌匾相容不下,只能将原匾缩减,其廉洁可见一斑。

牟廷典

牟廷典(1721—1775),天资聪颖、博览群书,年十八入州庠,清乾隆丁丑(1757年)殿试联捷成进士,开高山村进士先声。丁亥年授江西省上高县知县,迎母就养。后因母老欲归近地,即改任柳州府教授,能上能下,襟怀磊落。先生生性耿直,淡于外骛,乐育后辈,三个儿子中一个中第一名副榜,一个中举人,一个中增广生员。

牟春华

牟春华(1540—?),牟氏始祖第七代孙,明隆庆元年丁卯(1567年)科乡试第十八名举人,为高山村科举功名之首。以才干卓越,升任儋州知州,亦为高山村出任官员之首。当时儋州著为黎族,尚未开化,土地贫瘠,盗贼猖狂。自春华公莅任后励精图治,政通人和。卒于官,殁年月失考。亲族渡海扶柩归葬,万历四十年,州人请祀名宦,奉旨依允,诏赐入祠。

牟甲铢

牟甲铢(1917—1996),为人机敏聪颖,长于社交,早年跻身政界,民国时期曾任鬱林报社社长,广西省政府咨议。1950年到台湾定居,任中华民国诗词研究会会长,著《松园全集》《松城墨迹》等,当地媒体称赞他“工诗文、擅书法,笔力深沉朴茂、诗作晶莹雅洁,颇得摩诘神韵”。

厉害!玉林这个姓氏自带书香气息,人数虽少,却赫赫有名!

牟著存是牟氏第五代孙,“著大宗祀典,存百世馨香”的嵌名联不仅是对他的描述,也是牟氏大族风范的写照。

本姓人自评

我们为自己的族群骄傲而自豪!

高山村的进士举人之多居玉林之冠,我们牟氏沾着“高山仰止”的仙气,从而不少子弟榜上有名,得以出仕任官,这是历代先祖孜孜努力的结果,也是我们牟氏子弟勤奋好学、出类拔萃的最好见证。尽管旧时的科举制度有着很多弊端,但读书识字、懂理明道的教化作用仍非常突出。一部分佼佼者通过金榜题名而当官任职、光宗耀祖,他们虽然身居要职,但都不忘初心,廉洁勤政,造福一方百姓,是牟氏一族的标杆;另外一部分虽然没有出仕为官,但居乡授业、传道授业,也使得不少后辈子弟从中受益,得到继续学习知识的机会,是我们牟姓人科举中兴的根本所在。千百年来,郎朗书声始终回荡在高山村的上空。祖启父,父教子,子传孙,即使是节妇寡母也勇敢地承担起教育孤儿后辈的责任;私塾、大馆、行馆,牟姓人为本族的知识传代、教育事业而慷慨不懈地付出,这一切令我们牟氏一脉始终浸润着浓浓的书墨之香。

(广西牟氏文化研究会总顾问 牟甲诩)

厉害!玉林这个姓氏自带书香气息,人数虽少,却赫赫有名!

高山村内古树葱茏,这棵几人才能合抱的古榕树更是其中最大的,至今村民仍日日聚在树下或聊天或乘凉或闲话古今,榕树如守护神般荫佑着牟氏子弟和高山村民。

专家点评

在中华姓氏大家庭中,牟姓虽为小姓,但却是望族。东汉中散大夫牟长父子为博士,宋代礼部尚书牟子才祖孙三代均为才子。因而有“父子两博士,祖孙三才人”的美誉。迁徙玉林的牟姓族群现有6000余人,但其文化底蕴十分深厚。

耕读传家,崇文重教。不论是身居何处,或官至何职,牟姓族群都一如既往,坚守“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理念。单是高山村牟氏族群就产生3名进士,10多名举人,100余名秀才,勇居玉林各姓氏人才之冠。

勤俭稼穑,勉以诗书。牟姓族群兴学启蒙早,注重讲业,学以《四书》《五经》《千字文》等传统文化知识为主,历代族人含辛茹苦,赓延诗书。学子白天下地干活,晚上挑灯读书。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读书可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立功立德,还具有开拓创新精神。正如古诗云:“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強”。

孝悌明理,睦族和邻。玉林牟姓族群具有上希圣贤,下作善人,勤业守分,存仁思义的品格。为官者清政廉洁,两袖清风;为民者忠厚传家,和睦乡邻。尤其是婚嫁大多遵循文化取向相同的传统,与名门望族或科举名家联姻,传承文化基因。因此才有“文章政事追先达,冠盖声华羨昔贤”的良好风尚。

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牟姓族群,加油!

(玉林市客家海外联谊会副秘书长 赵彦行)

厉害!玉林这个姓氏自带书香气息,人数虽少,却赫赫有名!

读书之声延绵不绝 激励后人奋发向上

在玉林,有这样一个村,自明代中期成村之后,培养出了4名进士,14名举人,3名副榜,2名拔贡,190多名秀才,有13人出仕为官,它就是高山村;有这样一个家族,在科举时代培养出3位进士,11位举人,它就是牟氏家族,居玉林众多姓氏族群中科举士子之冠。

高山仰止接栖霞

春光晴好、万物复苏,位于玉林城北的高山村在晨雾中显得静谧安详,据《牟氏家谱》记载,高山村牟氏的祖籍在山东省登州府栖霞县铁口村,因此谱中有“高山仰止接栖霞”之说。铁口牟氏自宋代牟千开始子孙繁盛,牟千的长支五世孙牟佐为元朝的节度使,六世孙牟息为元朝副节度;次支六世孙牟全则是声名赫赫,史料记载“元忠显校尉管军千户,武略将军钦赐金牌,授掌节兵印征日本,管领战舰创开海道建大功后,御赐葬祭,子孙承袭,原居山东省登州府栖霞县铁口村”。

牟全是高山村牟氏的太始祖。元末时,铁口牟氏任武职者十多人,为当地一名门望族。明初,大将军徐达遣散山东太族,牟全之子三台公(高山牟氏的太始祖)一支迁居广西,居住在桂林西乡崖底。始祖方言公,明正统时任广西兴业县外翰,授修职郎,并迁居兴业县六望村,葬于莲塘山。方言公长子云七公迁居玉林仁厚镇牟埇村,云七的长子上序公迁居今玉林城北的高山村。自此子孙绵延、科举繁逐。

牌匾、楹联、门当……在高山村的民居村巷中漫游,似乎无一不在诉说着往日的辉煌和显赫,这其中众多的牟氏宗祠更是体现出牟姓人才辈出、功名卓著。牟绍德祠建于清雍正乙卯年(1735年),建筑面积850平方米,内有石碑十块、壁画、木雕数十幅,是典型的岭南古建筑结构。大门内墙顶上,云龙吐珠尤其生色,如股股龙气从张开的龙口中喷薄而出,一时间沙沙作响,热气腾腾。宽阔的祠门,有两扇褚色的门扇和一栅铁木推笼。天井上方是一米多高的浮雕,花木鸟兽,栩栩如生。“这个鼓架是怎么立起来的,至今是我们牟家的一个迷。”广西牟氏文化研究会总顾问牟甲诩老人笑着这么说道,只见绍德祠三厅鼓架,由大小、长短铁木(梗木)34根和8个石墩组成;最大8根中每根长二丈多,直径约一尺,重少说也有千斤多;中等的12根,每根也在四五百斤;小的14根,每根最少也有百来斤。这些笨重的木器、石头,经巧匠锯、刨、凿成品后就等安装成鼓架。在300多年前的清朝初期,没有起重机械,要把它竖立起二丈多高,又要葺成50多平方米宽的长方形鼓架成为承重结构,谈何容易?为此有人猜测是先在地上架好才竖起,有的则说是一根一根由下而上从地面架起来的,但传说是建设者不须任何人帮忙,一夜之间竟把大厅鼓架四平八稳地竖立起来了,它也安然无恙地站立至今。

在宗祠中,几百年来牟氏子弟留下的显嗣诗更是别具一格,代代子孙都在追思来祖故地,吟诵高山美景,十二代孙牟惟珩、恩科经元、恭城县教谕诗云:“桂种谁将两地栽,西瓯东鲁盛花魁。秋风吹动香馨远,春雨还添锦绣堆。秀丽名高传北阙,芳丛声价重南台。要知造化生生意,鲜萼年年次第开。”十三代孙牟廷典、丁丑进士、江西上高县知县曾作:“系出栖霞东鲁乡,宦游西粤传欎阳。三朝名德千秋炳,数代清风一且彰。昭穆巍巍钦庆远,尊卑秩秩识伦常。须知奕叶显扬嗣,忠厚传家世泽昌。”众多宗祠中的对联集中透露出浓浓的书墨之香,牟著存祠中著存堂的长联“溯东国渊源游宦开家游脉栖霞流紫水启南州祀典大宗维翰百年俎豆绍书香”显得大气磅礴;牟思成祠议事大厅的诗对“贤宦祠堂何处寻,高山松柏正森森。循良自昔称儋耳,盛德如今播鬱林。庭满文章云灿绕,世承熏业日光临。馨香永蔫垂千古,瞻拜衣冠一片心。”及牟光烈祠香火厅的对联“一堂趋拜衣冠肃百代钦承俎豆馨”则流露对家族前辈的景仰崇拜之情。

科举家族世代传

高山村牟氏名声很响,在玉林是一个神话般的存在。仅一个族群就培养出了3位进士,11位举人,1位经元,3位举人副榜,12位岁贡生。作为一个科举家族真正达到鼎盛时期则是体现在清代,3名进士、15位举人和100多名秀才,显示了它在玉林科举中无比辉煌的成就。

探索这个科举家族的基因密码,家族本身所具有的深厚的科举文化传统仿佛是遗传基因一般与生俱来存在于家族血脉之中。这种科举文化的传承首先是从家庭开始,主要表现为祖传孙、父传子、母传子、兄传弟等。在高山村牟氏家族出仕为官者仅10余人,具有低级科举功名而又不具备出仕资格的秀才生员数量众多,这些人成为了牟氏科举教育的中坚力量,他们为了谋生及家族科举事业继续发展的需要,或开馆授徒,或培育后代子孙,都为高山牟氏鞠躬尽瘁着。牟氏“开家成族之祖”牟春芳“公勤手学,游庠食饩,而淡于举业,殷殷然以奉亲课子弟为事”,在他的谆谆教导下其胞弟牟春华以明隆庆元年(1567)举人出仕儋州知州,并因政绩显著入祀玉林州名宦乡贤。又如高山村第一名进士牟廷典“以第一名入学,嗣后屡试优等,但乡试不售。遂开馆延英,崇奖后学,采芹折桂数十人”。

乾隆中期后,牟氏家族培养的高层次科举人才越来越多,其中一部分因为种种原因而未能出仕,所以毅然担负起家族科举教育的重任。牟毓基就是其中的典范,他是牟氏家族在清代培养出的第四名举人,史书记载毓基“年十三,一弟两妹皆在襁褓,犹赖叔母钟太孺人矢志抚孤、纺绩为活,但家徒四壁,每难瞻足。兄以弱冠之身,任成人之责,恒日负米以供膳粥,孤苦之状难以备述。乃能克守遗训,励志读书。堂伯静远公奇之,携与同学,不数年文名大噪,十八入州庠,旋即食饩,励志诗书。甲午登贤书,时年二十四。闱墨一出,诸老咸服之”。由于家庭贫困又文名早播,牟毓基自少就开始设帐授徒,到了中年信徒益众、远近出其门者不下上百人,多有成就,从而成为了乾隆后期至嘉庆初年高山村的名师。进士牟廷典教导牟陛光、牟陛进二子“吾家科甲蝉联,有以学著,有以才显代不乏人,进或从之庭训,或寄之景从,或私淑于当年,或亲承于平日,非无师资之益、取法之方。要不若吾兄昕夕提撕,训诲数十年如一日也”,后来牟陛光考中乾隆四十四年乙亥恩科副榜,牟陛进考中乾隆六十年乙卯恩科举人,最终成就了“父子同进学,一门三举人”的科举传奇。除此外,在这一时期培养的贡生,如岁贡牟惟枢、牟照监、牟惟璘、牟劻基和恩贡牟德明等也多未出仕,转而居乡授徒,成为支撑牟氏家族科举中兴的一批高素质师资人才。

她们柔弱而坚韧,她们聪慧而睿智,她们是妻子、也是母亲,牟氏科举家族的发展和延续中,女性成员也画出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当时,婚姻大多遵循文化取向相同的传统,因此,高山牟氏与南门陈氏、江岸苏氏和州珮的钟氏、杨氏、蒋氏等科举家族相互联姻,所以牟氏家族的母系成员大多数出身科举家族,具有从事初步科举教育的能力。当时在科举考试和传宗接代的双重压力下,从事科举的文人往往“手无缚鸡之力”,而且很容易早逝。在这种情况下,丈夫早逝的妇女往往是坚守贞节,守寡身兼训子,身兼父、母、师三重角色。这类节妇的背后往往都有一段感人而辛酸的故事。如廪生牟春芳之孙牟起隆妻牟钟氏,二十二岁来归,“仅数月夫死,遗腹生子宪天,抚孤誓守,寿八十有一,宪天已五十八岁,领岁荐,白头母子,聚首一堂,有诏建坊入祠”。庠生牟彝章妻卢氏,二十九岁守寡,“教二子则维严,长子懋圻成进士,官知县,次子懋孚国学生,同治四年学使孙钦昂题‘画获风高’匾额,寿七十九岁,同治七年旌表入祠。”最典型的是牟陛进一家,三代四人共守贞节。南宁训导举人牟陛进侧室梁氏二十七岁守寡,有子昌元。当时嫡室亦早亡,遗子钧元、赞元。“氏则持躬玉洁,教子丸和。赞元得以入学。未几,嫡子钧元亡,妻杨氏矢志柏舟。越十三年,昌元亦故,妻杨氏盟心介石。当时昌元无子,由赞元独子文泰兼祧两房承嗣。文泰九岁生母去世,昌元妻杨氏‘鞠育教诲,弱冠入学’。不久文泰又亡,其妻刘氏无子守寡,抚养堂兄文淮三子润章为嗣。”梁氏守节三十年,昌元妻杨氏23岁守寡,守节35年;钧元妻杨氏30岁守寡,守节35年;文泰妻刘氏30岁守寡,守节18年。牟镇藩(号致庄)35岁去世时,“君遗孤三,长十三岁,次十岁,幼三岁。则杨氏茹苦抚之,令两长子经商,幼子读书。”每就传归,篝灯自课,书声与织声相和。知者曰:‘此慈母先生也。’既而治经者通,治生者裕。年六十余,有孙则课之,严如课子。”后来,牟镇藩的小儿子治章成为了生员,孙子树棠考中了进士,官至内阁中书,无论功名还是仕官,都是高山村牟氏家族中最高的。正是这些在科举制度下过早失去丈夫的妇女,为高山村的科举家族培养了一大批科举人才,延续了很多支即将断绝的“香火”,带来了贞节满门的荣誉,也成为科举家族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白天下地干活,晚上点灯读书。这样的耕读文化在高山村有着深厚的基础,自明嘉靖元年开始(公元1522年),该村便设立蒙馆,教育子弟认字、懂事、明理、上进,使适龄儿童得以从小就有识字读书的机会。明万历年间(1574年),牟氏在村东、西屯交界处设立“独堆坡书房”,当时在该书房读书的主要都是牟氏子弟。据史料记载,州城南门口陈氏始祖陈适园避难高山村牟家时也曾在该书房读书,后来他考中举人。至清代科举复兴(1644年),村人为了谋求子弟科举及弟,支撑门户,外出做官,更是重视办学,纷纷成立私塾。当时的私塾分两种:一种是蒙馆,以识字启蒙为主,所讲授课程是《三字经》《千字文》之类内容;另一类叫大馆,这是针对当时科举考试、应试、进学、当官而办的。课业以《四书》《五经》及授以做文应试等知识。

仲云私塾由牟仲云执教,他是赋闲知识分子,后搬到其家并设夜学,其时牟奉林也在一起掌教,他不收学费,只是在年节收受学生少量馈赠。牟光卿为村中富户,在家中设私塾,请牟登瀛为塾师,全日制教授家中子弟。“春天的脚步近了……”高山小学传来朗朗书声,当年这里曾是牟绍德家塾的所在地,内有教师宿舍两间,学生宿舍八间,教室、花园、厨房一应俱全,是为大馆,教师先后有牟翼文、牟惠臣、牟育廷等人,学生也由初始的牟姓子弟扩大到高山村子弟。难能可贵的是,在鬱林州城内建设的牟绍德行馆、牟致齐行馆、牟粹全行馆是为方便族内子弟在城里读书、食宿之用,此举也让牟氏的读书应仕之风得以绵延不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