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8 摩诃止观|更历余心,一心三观(一百五十七)

摩诃止观|更历余心,一心三观(一百五十七)

摩诃止观|更历余心,一心三观(一百五十七)

摩诃止观|更历余心,一心三观(一百五十七)

摩诃止观|更历余心,一心三观(一百五十七)

历余一心三观者:

若总无明心,未必是宜;更历余心:或欲心、瞋心、慢心。此等心起,即空、即假、即中,还如总中所说。

前来所说,但观识阴作如此说,余四阴亦如是;十二入、十八界亦如是。是名观阴界入境破法遍竟。

问:入假、中有因缘,入空何意无?入空以四门料简,假、中何意无?

答:入空亦有,略故不说耳。何者?谓为解脱故,为脱他故,为慧命故,为无漏故,为法位故。夫生死缚着,劳我精神,非空不解。自既有缚,能解他缚,无有是处;为脱他故,应须入空。贤圣以慧为命,慧命非空不立。诸神通中,无漏通胜;为胜神通故,应须入空。又,法位非慧不入,空慧能速入法位。入空因缘甚多,例后故说五耳。

摩诃止观|更历余心,一心三观(一百五十七)

夫空观通于小大偏圆,欲分别不滥,须四门料简。假中不杂小,故不用耳。空观二种:析空专在小;体空小大共。今之料简,简于体空。虽同用体,所为处别,故须料简。别圆能通,虽各四门,所通处同,故料简则闲耳。智障者,异解不同,今出达摩欝多罗释。烦恼是惑心,故烦恼是障;智是明解,云何说智为障?

摩诃止观|更历余心,一心三观(一百五十七)

智有二种:

证智、识智。识智分别,体违想顺:想顺,故说为智,体违分别,与证智为碍,故说智为障。

又,佛于二障得解脱。《涅槃》云:“断爱故,得心解脱;断无明故,得智解脱。”《地持》中说爱为烦恼首,故心解脱对治烦恼障也。远离一切无明秽污,于一切所知,知无障碍,名“智净”。智净即慧解脱。若以智所知碍,名智障者,以无明故,于智有碍,正以无明为智障体也。《入大乘论》云:“出世间无明是智障。世间无明,贤圣已远离。”即是先断烦恼障也。

摩诃止观|更历余心,一心三观(一百五十七)

二障具是烦恼,云何以无明为智障?

无明是即智之惑,以智为体,即智说障。例如:无为生死,即无为而说生死,以“无为”为名也。爱即四住地也,亦能障智;然是异心之惑,解惑不具。体是烦恼,故当体为名,名“烦恼障”。

摩诃止观|更历余心,一心三观(一百五十七)

复次,爱能令诸有相续,能令心烦,与心作恼。虽无明覆蔽,然生由爱水,招生功强,故名爱为烦恼障。无明不了,正与解脱反。爱性虽违,然以无明为本。无明性迷,障智义显,故从所障,名为“智障”。

摩诃止观|更历余心,一心三观(一百五十七)

无明有二:

一迷理,二迷事,何者是智障?

《地持》说:“二乘无漏人无我智,为烦恼障净智;佛菩萨法无我智,为智障净智。”若尔,二具是迷理为智障。又,智所知碍,名为智障者,于一切法知无障碍,即于事中知无障碍;但是迷事为智障。

若尔,何者为定?

摩诃止观|更历余心,一心三观(一百五十七)

照事、照理之智,智虽有二,二无别体。智障、无明亦无二性。虽有二说,而无二也。

又,心智为障者,究寻分别智,碍于如实,不得证智,此亦即智是障。以灭想、灭心,故有断智之义。若舍分别,即向智障清净。

又,非是条然,故智亦不断。是以经有不失福之言。《百论》引佛说“于福莫畏”者,助道应行也。

人作一向之论,便有断、不断二途;计无矛盾,勿生偏执竞也。

摩诃止观|更历余心,一心三观(一百五十七)

问:《璎珞》云:“第三观,初地现前。”今云何或说在八地,或说在初住?

答:借义相成:或借高成下,或言八地;或借下成高,故言初住。《璎珞》明别教,故言初地。

摩诃止观|更历余心,一心三观(一百五十七)

问:假、中两观,明三根人修位,初观不见判修位?

答:后观悉入位,方修假中,故约位判三根浅深。初观始于凡地,无位可判浅深。又,《璎珞》亦有文云:“四地名须陀洹。”此应是下根;又,“三地明须陀洹。”此应是中根;或“初地明须陀洹。”此语上根。

摩诃止观|更历余心,一心三观(一百五十七)

文章 | 智 者 大 师

图片 | 玉 泉 禅 寺 数 据 中 心

玉泉Monaster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