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7 另类的大明权宦——一代西厂督公汪直的传奇人生(终)

成化十九年,年仅二十多岁的汪直退出了大明的政治舞台,其势骤然而兴却也骤然而消亡,这中间真如史官说言,上意犹未可测?我们不妨从成化天子对待臣下处事风格谈起。

明实录上记载成化帝年幼时就很聪慧,天资颖悟如同成人,毕竟他历经两次废立,心性自非常人。其少年继位,不满十七岁就执掌庞大帝国权柄,在继位之初就贬谪了身边意欲结交大臣的近侍,显露不凡的政治手腕。

虽贵为皇帝,但若以为成化帝就是坐享天子之福的话,你就大错特错,朱见深继位时的大明天下用动荡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外有北方的鞑虏扰边不止,内有广西瑶民叛乱荼毒两广,荆襄百万流民聚众造反,天灾频发灾害不断,简直就是明末乱世景象。

面对如此艰难局面,成化天子处置得当一一化解,此等英明当得上太平天子(治国平天下的皇帝)之称。而究其原因除了成化帝本身的政治水平外,更离不开他的识人之明。

治理国家方面,成化天子任用李贤、彭时、商辂、王竑和李秉等一大批大臣,每一位都是当世之能臣干吏。而于兵事更是选贤举能,用人不疑。镇压大藤峡民变任用韩雍,将两广军政全部托付;围剿流民叛乱更是将数十万大军交予项忠,到后来更是大胆委任原杰开勋阳府,安置流民永绝后患。对外更是强硬,收复河套,征讨建州,重设哈密卫,安定边疆。

成化天子对重要官员的任用可以说人尽其用,有重臣家丧需守孝三年,他通常夺情起用,终明一代夺情之事多集中发生在成化朝;而且有重臣老病请辞,他赐下医药,派太医诊治,就是不许所请,使得诸如李贤、彭时、白圭等很多朝廷重臣,都死在任上,可以说成化皇帝在拼命榨取每一个朝廷肱骨大臣的价值,这在明代历史十分少见。

另类的大明权宦——一代西厂督公汪直的传奇人生(终)

除此之外,成化帝对于有能力之人异乎寻常的宠幸,像商辂,景泰帝时重臣,被英宗所弃,除名不用,可成化天子不管这些,登基没几年就将他召回内阁重用,并对于那些弹劾商辂不该入阁的奏章不为所动。还有如项忠,平定荆襄流民叛乱,被任用为兵部尚书,一时颇受宠信,凡是项忠所奏没有不被应允,在朝臣心里已经取代吏部尚书成为六部之首,百官趋之若鹜。由此可见成化帝用人的另一个特点用人不疑,近乎百分百信任,任其施为。

但成化天子的宠信不是贯穿始终的,当商辂和项忠等阻碍皇权扩张时,成化天子很快就顺势将他们从权利的位子上剥离的干干净净,容不得半点余地,其对权利的看重直追太祖太宗。

因此汪直虽然年少,但忠心且有本事,成化天子愿意重用他,也敢于重用他。但随着对汪直的宠信日久,其势力可谓遍布大明各处要害部门,满朝文武中,内阁阁臣刘珝、吏部尚书尹旻、保国公朱永、威宁伯王越以及户部尚书陈钺等都与汪直交好,不但万安等大臣忌惮,成化天子心中也不免产生别样想法,就像小宦官阿丑表演的另一出滑稽戏一样。

有一天,阿丑在皇帝面前扮演一个喝醉了酒骂人的人,旁边一个人提醒他说:"某官来了。”醉人一样照骂。那个人又说:"圣上驾到。”醉人还是一样的骂。那个人又说:"汪太监来了。”这个骂人的人吓得立刻服服帖帖地恭敬地站在一旁。人家问他:"天子驾到你不怕,而怕汪太监,为什么呢?"他回答说:"现在的人只知道有汪太监,不知道有天子呀。"

虽然不排除政敌授意阿丑攻击汪直,但成化天子确实开始思考重新平衡朝廷各方势力了。

成化十八年时皇帝已经三十六岁,虽然还是壮年,可诸位看一下明代皇帝的寿命就知道了,从仁宗开始很少有皇帝活的过四十岁的,随着皇帝自感时日无多,汪直渐长,天下又承平无事,自然会去考虑身后事,以防将来尾大不掉,削去汪直的权势是迟早的事。毕竟天家无情,从某方面讲,汪直跟其他大臣一样,都是皇帝平定四方所用的工具,只是汪直是贴己人,更加受皇帝信任,皇帝能够授予他极大的权柄去做一些朝臣不能去做的事。如今虽然无情被贬,但同时也是成化天子为保汪直一个善终不得不为。

在贬谪汪直的同时,汪直的养子却照常授予高官,一来表明成化天子的立场,汪直失势并非失去眷宠,朝臣不可过度打击,成化帝确实惩罚了一批揪着汪直等人拼命弹劾的言官,满朝为之噤声,不敢再提汪直,汪直的离开得以风平浪静的解决;二来也是成化帝对汪直的弥补,成化皇帝毕竟是政治家,他所考虑的首先是他的帝国,像王越恃才傲物,功高震主只能寻个过错暂且削职,才好留给下任皇帝使用,而汪直再有才华也是太监,成化帝可以把他宠成煊赫一时的权阉,但以后呢?下任皇帝还怎么可能留用信任他,新皇帝身边的内侍又怎么可能容下他,一朝天子一朝臣啊。

再者将汪直迁往南京降为奉御发私房闲住,奉御是六品,在最高只有四品的宦官中也是高职了,足够汪直在南京逍遥快活,悠哉一生,既使新帝继位,汪直也有很大的晋身余地。

成化二十三年八月二十二日,成化天子驾崩,谥号为纯,庙号为宪,是为宪宗纯皇帝,新帝继位便是弘治天子。弘治十年时鉴于达延汗屡屡犯边,无人能制,于是起复王越总制三边,王越不负众望于弘治十一年五月,分兵三路大破敌酋于贺兰山。而汪直史书上并未提及,只是在弘治十一年十月,吏部员外郎张彩奏请重处太监李广时劝谏弘治天子不该将汪直召还故珰(珰,太监),由此可知汪直也被天子召回宫中,但其后史书上再未提及汪直事迹,汪直卒年不详只是从明史宦官列传里我们得知,汪直得以良终,至此这位另类的权阉才彻底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另类的大明权宦——一代西厂督公汪直的传奇人生(终)

但不管怎样,抛开汪直的宦官身份,他所行所为可圈可点,比之那些满腹经纶,满嘴道德文章,却一无是处的大臣们强了百倍,汪直在职期间所上的奏疏,宪宗实录里都有记载,皆是切中时弊的建议,在边关期间也积极整饬军务,极力改变边军颓势,如果不是因为他是太监,当得上是大明朝的一代名臣了。但也恰恰因为他是宦官,才有机会被成化皇帝慧眼识珠,年纪轻轻就能被授予重任。虽然史官曲笔歪曲汪直,但他所行经得起历史推敲,其闪光点也确实足够闪耀在大明朝的夜空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