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7 李鸿章组建的淮军怎样,军纪好不好,为什么粗野的人受重用?

李鸿章组建的淮军怎样,军纪好不好,为什么粗野的人受重用?

李鸿章组建淮军后,除了尽力装备西方武器外,还积极组织并扩充了淮军的规模,以便除了守卫上海外,还能发动一场对苏州的进攻,这一举动在战略上对打击太平天国起到了重大作用。不过,李鸿章这样做法,使淮军中人员的成分各有渊源,从而带来指挥和军机方面的棘手问题。从表面上看,淮军是严格仿效曾国藩的湘军,军队的招募和统带,全都托付给少数统领,他们以下管辖营官,每个营官统带500人左右。李鸿章要求部队统带都必须接受与湘军一致的训练,采用湘军的营制和营规。

李鸿章组建的淮军怎样,军纪好不好,为什么粗野的人受重用?

但由于淮军人员成分远比湘军复杂,湘军多数都是1852年在湖南相对平静的地区招募的,大多由书生出身的人领带,这样的营官至少占24%,13名统领中8名是有科名的,而且湘军中虽然有些人当过乡勇,但主要是由农民组成的。但另一方面,淮军却是由两种类型的势力组成的:一是经历战乱数十年的强悍的皖北非正规部队;二是由并非书生出身的官员率领。虽然淮军最早的9名统领中有两人有功名,一名举人,一名生员,但是其余7人都是未受过教育的人。

李鸿章组建的淮军怎样,军纪好不好,为什么粗野的人受重用?

1861年,淮军7名统领中有3人是皖北非正规部队的头领,4人是湘军和其他部队中的非文人出身的官员(虽然4人中有一人以“武举”自豪)。在李鸿章的部将中,越是粗野的似乎越是善战,刘铭传和周盛波都是庐州附近西乡的豪强,从1853年起便一直断断续续地同太平军作战。程学启原是太平军,后来投降湘军,成为湘军军官。郭松林是未中举的湘军军官,大概是木工出身。

李鸿章组建的淮军怎样,军纪好不好,为什么粗野的人受重用?

李鸿章带军的方法是尽可能按照湘军制度改造这些部队,如定时发饷,每日唱以“爱民”为主题的歌。但是在必须迅速补员和扩充部队的要求下,他不得不将从皖北招募的新兵未经适当的训练,便编成新营。李鸿章至少聘请了一名以上中过科举的人,如与李鸿章认识多年的翰林院编修刘秉璋,担任统领。但是为了应付迫在眉睫、不断扩展的战役,李鸿章还得依靠强悍骁勇的刘铭传、用兵方略高明的程学启(前太平军)和骁勇能战但却贪赃好利的郭松林(原为木工,据一份报告称,他在一次军队出征中曾携5妾随行)。

李鸿章组建的淮军怎样,军纪好不好,为什么粗野的人受重用?

李鸿章在给他的部将的书信中,时常劝告他们管好军队,遵守纪律,不得扰民。李鸿章告诉他的一个朋友,他取“不爱钱、不怕死”作为自己的信条,以此为其部将树立榜样。那时的李鸿章还时常在作战时骑马亲临前线,他这种个人的英勇表现甚至赢得了西方观察者的赞赏。但为了维持淮军的战力,李鸿章对他的部将和属官的贪财行为,也不得不睁一眼闭一眼。甚至曾国藩写信给他查问淮军纪律不良的报告时,李鸿章只回信推说“他正在作函尽力禁诫诸将,并且即将作一次巡行”。

李鸿章组建的淮军怎样,军纪好不好,为什么粗野的人受重用?

由此可见,清末淮军确实是李鸿章一手置办起来的,他为了提升淮军的战斗力和实战力,在人员组成、武器配备、军费等方面都想尽了办法,有时甚至是突破军纪军规的。但当时不论是清政府还是曾国藩最迫切需要的只是战果,只要能打败太平军,其它问题都是次要的,所以才使李鸿章的淮军成了清末剿灭太平军的重要力量之一!(文/讲史论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