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1 河南、四川、山西等省份高考改革或將推遲!真的嗎?

隨著新高考的提出,越來越多的省份開始加入到新高考的行列當中,目前,北京也開始正式施行新高考,但是有部分省市的新高考規劃可能或將推遲,都有哪些省份呢?接下來,讓我們一起看一下。

部分省份明年高一新生才參加新高考

按原定改革計劃,河南省應該從2018年秋季入學的高中一年級學生開始啟動普通高校考試招生制度綜合改革。現在新高一已經開學半個月了,到底是文理分科還是“3+3”?高考改革真的從2018屆開始嗎?這些都是很多考生和家長迫切關注的問題。

有家長在“百姓呼聲”上提問:“今年新入學的高一新生,將來的高考改革不?有沒有啥最新消息?”

日前,洛陽市教育局回覆稱:按有關要求,今年高一新生在高一年級不分文理,明年進入高二後再分文理。我省明年進入新高考,即明年高一新生參加新高考。

河南、四川、山西等省份高考改革或將推遲!真的嗎?

而據四川部分高中校長、家長和一線教師等透露,四川高考改革也將延遲。今年新高一的教材和教學模式沒有改變,沒有要改革的動向。新高考具體將推遲到什麼時候?現在上面還沒有通知。

據黑龍江省部分家長反映,哈十三中家長接到學校通知要求,報到當日要求填寫文理傾向調查表,初步按照文理傾向分班,到高二時可以再調整一次。除了哈十三中外,阿城一中等不少高中在學生高一的時候甚至直接分為文科班和理科班。

河南、四川、山西等省份高考改革或將推遲!真的嗎?

河南、四川、山西等省份高考改革或將推遲!真的嗎?

網傳山西省今年高考改革也將推遲到明年,但是還沒有得到教育部門的證實。

網上還流傳了一張全國各地新高考改革的最新時間表,但是並沒有透露照片來源。

河南、四川、山西等省份高考改革或將推遲!真的嗎?

也就是說,部分省份今年的高一新生,在升入高二時依舊要文理分科!這些省份從明年入學的新高一生,也就是現在的初三生開始實行新高考。

目前,很多新高一的老師接到通知,並且已按原定計劃開課。更新通知還在醞釀中,讓我們拭目以待……

多地推遲新高考改革可能是因為浙江、上海的新高考出現了一定的問題,其他地方不想“重蹈覆轍”;另一個原因是有些學校的軟硬件配套資源還不達標,沒有做好迎接新高考的準備,比如說改革以後某些科目可能會出現教師不足的情況。

在當前的高考改革方案尚未成熟、教育資源不配套的情況下,部分省份推遲改革或許是明智的選擇。如果不顧一切盲目啟動改革,最終受害的還是廣大學生,雖說新高考早晚要實施,但是等方案更成熟、各方面條件都準備好後再進行改革才是對廣大學子負責。

從2019年秋季學期起逐步使用新教材

同樣值得廣大學生和家長關注的是,前幾日,教育部印發《關於做好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工作的指導意見》指出,從2019年秋季學期(現初三學生)起,全國各省(區、市)將分步實施新課程、使用新教材。2022年秋季(現六年級)開學,全國各省(區、市)均啟動實施新課程新教材。

2018年啟動高考綜合改革的省份,可以於2019年或2020年秋季學期高一年級起實施新課程、使用新教材。2019年啟動高考綜合改革的省份,可以於2019年或2021年秋季學期高一年級起實施新課程、使用新教材。

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與高校考試招生制度綜合改革,雖有密切聯繫,但畢竟是兩個領域的事情。多項改革交替疊加,可能會給高中學校教育教學帶來的困難和挑戰,也正因為如此,兩項改革並無必要同步推進!

至於各地新教材使用從哪一年開始,還需要等具體通知。

實施新高考對高中生有何影響?

在持續的改革推進中,未來的高考將會出現很多方面的變化,未來的高中生將經歷什麼樣的中考,高考,怎麼進入理想的高中,怎麼填報志願,怎麼根據自身特長選擇專業,對其以後的學習和發展又有哪些影響呢?

1、考試科目變化

改革前:改革前高考採取文理分科,考試科目一共有四科:語文、數學、外語、理綜(或是文綜);

改革後:改革後高考採取“3+3”的考試模式,即:語文、數學、外語為必考科目,剩下的物理、化學、歷史、地理、生物、政治六科選三科進行考試,取消文理科考試區別;

新政實行時間:2018年或2019年秋季入學的高一學生即現在的初三生開始實行。

影響:文理分科,禁錮學習思維,不利於學生綜合發展。

在中學,實行文理分科之後,理科生只懂得一天到晚的理化生,題海戰術,進行邏輯思維訓練,然而表象之下卻忽略了日常情操和對於文史知識的瞭解,以至於到了大學之後缺乏文化底蘊。

而對於文科生而言,平常注重史政文化知識的積累,缺少思維能力的訓練,一到考試就使勁背,完全是培養了“應試性人才”,顯然,這也是有重大缺陷的。

文理不分科才是對於學生的未來負責,便於學生在中學階段掌握綜合的文化素質,在大學能夠繼續發揮綜合優勢,也為學生在大學階段提供了多種選擇渠道,更為以後的就業人生提供了更多的方向。

2、學業水平考試

改革前:九科集中在畢業當年一月份一次性考試,考試作為高招畢業和少數高考專業錄取的參考;

改革後:分為合格性考試和選考科目,合格性考試在高二、高三期末各組織一次(含補考),為高中畢業的依據;選考科目考試時間為高考結束之後,選三科考試計入高考總成績。

新政實行時間:2018年或2019年秋季入學的高一學生即現在的初三生開始實行。

影響:首先,高校會逐漸重視對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的重視,有助於高三學生重視水平考試而不是單純當做高中畢業考試;

其次,改革後,物化生,政史地六科考試排在高考之後,也有助於減輕高三考生的壓力;

最後,三科選三門考試,有利於學生培養自己的學科興趣而不是機械簡單的應試。

3、外語考試

改革前:高考統考時只考一次,成績計入總成績;

改革後:增加聽力考試內容;高中階段會組織考試兩次外語,取成績最高分計入高考總成績;

新政實行時間:2018年或2019年秋季入學的高一學生即現在的初三生開始實行。

影響:外語考試在高中階段進行兩次考試,取成績最高者計入總分,這是高考科目改革的一個大手筆,順應了高校的英語課程安排,同時也減輕了學生的壓力,有兩次機會考試,這樣他們有更充足的時間準備和複習。

4、綜合素質評價

改革前:記錄學生高三學習成績基本情況,除了自主招生學校審核參考外,無其他用處;

改革後:根據學生三年在校表現記錄成案,內容包括:思想品德、學業成績、身心健康、藝術素養、社會實踐等內容,不僅是自主招生要參考《素質評價表》,高考錄取也會參考。

新政實行時間:2018年或2019年秋季入學的高一學生即現在的初三生開始實行。

影響:實施綜合素質評價好處多多,可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推進素質教育;改變教師評價觀念,推動教學改革;變革考試評價制度,促進人才培養方式轉變;優化學校整體工作,彰顯學校辦學特色;培養誠信意識,優化社會風氣等等。

新高考對什麼樣的學生最有利?

(1)自律、有自主學習能力的學生

選修課程的自由組合,使得大部分學校必須引入走班制,學生時間會變得相對自由,來自老師的約束和鞭策會變少(類似於大學)。對於習慣了被動學習、只等老師耳提面命才能有點動力的學生來說,這顯然是不利的。因此,在高中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是首要任務。

(2)善於把握時間,學習效率高的學生

由於很多科目提前高考,教學進度被壓縮,學生要在更短的時間內學完高中的課程,因此就要求學生保持較高的學習效率。

(3)有專長或幾門擅長科目的學生

除了語數外,新的高考不強制選擇文理,學生在避開不擅長的學科的同時,還可以根據興趣,選擇自己擅長的學科。如果對某些學科有濃厚的興趣,其實不妨早做準備,在高一甚至初中起就開始自學,閱讀大量的書籍,報一些線上或線下的培訓班。如果能在這些學科領先同齡人一截,甚至獲得一些競賽名次,那麼在高考中會有很明顯的優勢。有專長的學生也可以衝擊高校的自主招生。如果只依靠學校的統一授課,被老師的教學進度趕著走,在高考中是非常被動的。

(4)有比較明確的職業規劃的學生

實行6選3以後,高校部分專業對考試科目是有要求的,比如大部分理工科專業要求物理成績,如果不選考物理,那麼就等於和這些專業無緣。因此對於早就想好未來學業和職業規劃的學生,會提前準備高中要走的路。而那些高一高二隨大流,到臨近高考或者考後才去思考大學專業的同學,通常會手足無措。

高考改革對復讀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高考改革方案實行後,3年後的高考,語文、數學、外語為必考,而3+X的X變成3,由學生從物理、化學、生物、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等科目中自由選擇三門。由於高考科目變化,肯定會對處於銜接階段的復讀生產生一定影響。

不過有復讀打算的考生也不必著急,各省教育考試院肯定會出臺相應的銜接辦法,使復讀生能夠正常參加改革後的高考錄取。但肯定會比現在的復讀麻煩很多。

那麼,目前各省份的高一高二高三年級學生,哪些同學還有傳統高考模式下復讀的機會呢?為了方便大家理解,先以2017年正式啟動高考改革的北京市為例。

北京市於2017年啟動高考改革,2020年正式開始實行新高考。也就是說,這中間只有2018年、2019年是目前的高考模式。目前北京的高三生如果明年高考成績不理想,復讀就比較麻煩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