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2 浚县王庄镇南苏村精准扶贫“对症开方”

因户施策 造血脱贫

【鹤壁新闻网讯-鹤报融媒体记者 范鑫】8月8日,当记者来到位于浚县王庄镇北部的南苏村时,发现村内原先坑洼不平的道路已变为平整的水泥路;路两边的院墙也被修葺一新,写上了村规民约和扶贫标语;新建成的文化广场不但有带顶棚的舞台,还配备了各种健身器材,悠闲的村民带着孩子在这里纳凉玩耍……

浚县王庄镇南苏村精准扶贫“对症开方”

新建成的南苏村村委会大院。(记者 范鑫 摄)

南苏村有耕地3100亩,人口2389人,建档立卡贫困户33户86人,是省级贫困村。在精准扶贫进程中,该村积极争取扶贫资金改善民生,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因户施策开展精准帮扶,帮助11户30名困难村民稳定脱贫。

开展精准帮扶,拟建设电子加工厂创造就业岗位

南苏村村民早在2010年就将土地集中流转给了中鹤集团。“村里的年轻劳动力大都出去打工了,如果不是因病因残的,日子过得还算红火。”浚县畜牧局驻村第一书记陈红彦告诉记者,村里因病因残、家中无劳力的贫困户占了八成以上,虽然贫困户总数不多,但帮扶难度大,驻村工作队因户施策,制定了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

去年年底,患有小儿麻痹症的贫困村民苏风师不但利用危房改造补助资金将3间旧瓦房修缮一新,还被安排到村里的公益性岗位上成为一名保洁员。“俺腿脚不得劲儿,干不了啥重活儿,现在在村里打扫卫生,一个月能挣500块钱,能自食其力了,干啥都有劲儿。”苏风师告诉记者,帮扶干部不仅为他申请了拐杖和医疗保健箱,还经常来家里看望他,给他鼓劲儿,在驻村干部的关心下,他对生活越来越有信心。

贫困村民魏金学的妻子患有精神疾病,生活无法自理,魏金学既要照顾妻子又要照顾孩子上学,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7亩耕地的流转收入。“低保、新农合、到户增收项目分红,凡是能享受到的政策俺都享受了。驻村干部还帮俺媳妇儿办了残疾证,俺一年能领2440块钱的助残补助。”魏金学激动地说,帮扶干部还为他儿子争取到了每年800元的营养餐补助。

“目前,南苏村还有22户56名困难村民未达到脱贫标准,我们将进一步开展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争取今年年底前再脱贫9户24人,实现整村脱贫摘帽。”陈红彦介绍,为了解决南苏村村集体经济薄弱的问题,他们向县扶贫办争取了45万元资金,拟建设一个电子加工厂项目,

有10名村民已经完成培训。项目实施后,不但能为村里每年带来3万元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还能创造近40个就业岗位。

利用120余万元扶贫专项资金开展基础设施建设

“以前村集体每年的全部收入就是租赁土地得来的3万元租金。”该村党支部书记郭国希告诉记者,由于集体经济薄弱等原因,村内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村委会大院年久失修,村干部长期租房开展工作。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该村利用120余万元扶贫专项资金开展基础设施建设。

“村里利用扶贫专项资金建成了新的村委会大院,还配备了标准化卫生室,不但村民办事方便了,开展党建活动也更便利了。”村委会委员郭全良告诉记者,驻村干部每周5天4夜吃住在村,带领村干部争取资金谋划项目,先后建成了村文化广场、活动中心,还让村民们用上了自来水。

“去年12月份俺村还装上了路灯,一到晚上,来广场健身跳舞的人可多,广场上可热闹。村里还安排了5名公益岗位保洁员,现在村里可比以前干净多了。”村民魏金学高兴地说。

总值班:靳丽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