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進擊的智人》:無欲則剛還是無慾則死

“所謂進擊,就是與匱乏的對抗中,一邊搏鬥,一邊前行”。——河森堡(原名:袁碩)

《進擊的智人》:無欲則剛還是無慾則死

《進擊的智人》這本書是國家博物館講解員河森堡(原名:袁碩)寫的一本有關我們人類這個物種的歷史的著作。本書由著名文化學者、收藏家、觀復博物館創始人馬未都老爺子和華大基因CEO 尹燁作序。

《進擊的智人》:無欲則剛還是無慾則死

華大基因CEO 尹燁在序中這樣評價這本書:每個人都有必要了解一下我們這個物種的歷史,關於人類的歷史有許多傑出的著作,我會選擇《人類簡史》或者《槍炮、病菌與鋼鐵》送給我的同事和朋友,但如果要選一部本土作品,我會毫不猶豫地推薦這本《進擊的智人》。

《進擊的智人》:無欲則剛還是無慾則死

《進擊的智人》內容簡介

從結構上來說,這本書的結構很簡單,也很清晰。主要包括兩部分:(1)匱乏塑造了我們;(2)匱乏塑造了歷史。以“匱乏”為主題串起了人類的整個發展歷程和中華民族的發展歷史:與匱乏的對抗中,一邊搏鬥,一邊前行。

從細節來講,作者對史前時代,特別是石器時代更加擅長和熟稔,引用的資料和案例也更詳實豐富。而對於“匱乏塑造歷史”部分,細部沒有“匱乏塑造了我們”這部分精彩,闡述的時候更加粗線條,這個從篇幅上也可以得到佐證:“匱乏塑造了我們”一共是7章;而“匱乏塑造了歷史”只用了5章。

因為書中的細節很多,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去詳細閱讀本書。這裡只講講書中第四章“摺疊時間的能人”這一個細節。

“所有的證據都顯示,能人在心智能力上無法與現代人相提並論,他們的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同時並不具有高超的狩獵能力,因此很可能過著採集和食腐的生活,但在生存的重壓下,作為人屬之下最早的人種,他們想到了一個絕妙的辦法,讓他們和其後的各個人種從萬千生靈中脫穎而出,極大地緩解了匱乏的壓力,這個辦法就是“摺疊時間”。

而所謂的“摺疊時間”,就是藉助外部力量以更短的時間達成目的。比如說,在咀嚼肌被削弱之後,將咀嚼堅硬食物這一費時耗力的過程放在口腔之外進行——拿起食物對食物進行預處理,進食過程變得輕而易舉,也能耗費更短的時間。正是從這一刻起,原本在自然界均勻流動的時間在人類祖先的身上第一次出現了褶皺。

無獨有偶,後世許多人也有這樣的論述,比如比爾蓋茨就說過:“人類的許多進步之所以發生,多半是由於什麼人發明了一個更好的、更有力的工具。”我們現在對工具的發明、開發和運用,不能不說是在那一石器砸下去的那一瞬間的基礎上的進一步的更為複雜的演化,並且遵循著同樣的邏輯,只是我們現在的工具更復雜、更強大,效率更高。

《進擊的智人》:無欲則剛還是無慾則死

無欲則剛還是無慾則死

《進擊的智人》:無欲則剛還是無慾則死

古人常言:“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但是從《進擊的智人》這本書中,我讀到的卻是“無慾則死”,並且,就算有慾望,沒有強大的體力、強大的能力,也還是要死的。

在物質匱乏的時代,作為動物世界的一員,沒有強大的求生欲,便獲取不到能讓自己生存下去的食物,並且還會成為其它動物的食物。在那樣一個弱肉強食的殘酷的生存環境當中,生存作為第一要務,是必然會激發體內的強烈的慾望的。也許,我們現在人類體內流淌著的慾望的血液,就來自於我們那些為了生存拼死奔跑的遠古的祖先,並且強大的歷史慣性已經讓我們沒法將其清除出體內,而是以不同的方式將這些慾望展現出來,體現在對財富的追逐、體現在對美貌的嚮往、體現在對權力的前仆後繼,體現在對享樂與刺激的醉生夢死。

所謂的“無欲則剛”,也許只有那些欲求的東西還未威脅到自己的生死的時候,才能這麼說吧;或者說,一個人只有能把生死置之度外的時候,這個人才有資格說“無欲則剛”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