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0 镇江有个“西柴院”,古时候的柴草坊,曾经几代人的记忆!

掌故:柴草是一个城市非常重要的物资,既是民众的生活资料也是军队必须储备的重要物资。

01

镇江有个“西柴院”,古时候的柴草坊,曾经几代人的记忆!


城西的柴草大院百年以后变成了西柴院,它在电力路东面,和大西路平行;东至丹阳码头,西至电力路,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巷子。


镇江有个“西柴院”,古时候的柴草坊,曾经几代人的记忆!


现在的西柴院旧巷

西柴院在清代是镇江最大的柴草集散地,镇江这个城市在清代中晚期,因为作为对外国开放的商贸城市,许多外国机构入驻镇江城西北,造成这里的人口骤然增加,城外人口已经超过了城里,人口的增加,柴草的使用量大增,每天装载万斤柴草的大木船向丹阳码头靠近,然后驳载运往西柴院。兴盛时期,柴草大院的火烛巡防人员就有百人之多。

我重新写作西柴院这个地名条目的时候,已经秋雨绵绵,初冬寒流袭来。要是摆在上世纪50、60年代,母亲就开始忙碌了,她要给家里的每张床铺上柴草,要编织一个“草捂子”让不会走路的幼儿抵御冬天的严寒,给年迈的父母买一双“脚捂子”,要编织一个放饭锅的草盒子,让饭锅里的饭能够保温,以便上班回家的亲人能够吃到热饭热菜;柴草买到家,要找个有太阳的晴天在屋顶上翻晒几次,旧的年头柴草不仅仅是用来烧饭炒菜的,还是御寒过冬重要材料。

过去的西柴院街景非常古朴,在西入口处有许多巨大的树木,进巷子百米就是居委会的房子,这个房子造得非常精美,青砖黛瓦,高大气派,房子的进深应该是九架梁的庙宇建筑,什么庙?没人知道,要是摆到现在肯定是价值连城的“古建筑”了。


镇江有个“西柴院”,古时候的柴草坊,曾经几代人的记忆!


镇江有个“西柴院”,古时候的柴草坊,曾经几代人的记忆!


现在巷子里还有捆着的芦柴


镇江有个“西柴院”,古时候的柴草坊,曾经几代人的记忆!


入口的大树似乎还留有过去的几分韵味

02

镇江有个“西柴院”,古时候的柴草坊,曾经几代人的记忆!


清代的时候,这地方是镇江清真寺建立的“宰牛坊”,这宰牛坊城里城外仅此一家,镇江是回民的聚居地,人口数量在全国居第二位,仅次于南京。《镇江历史文化大辞典》119记载:镇江皮革业,每年开剥5000张牛皮,大部分来自本地宰牛业。西柴院的宰牛坊靠近柴草集散地,主要是经济上的原因,就近储存肉牛方便圈养。

宰牛坊一词来源于伊斯兰教义,回民消费牛肉要看清楚牛肉销售地方上的标识“清真”二字,才能够购买。因为回民的宰牛坊有一整套宰牛的程序,伊斯兰屠宰法(即用利刃屠宰的方法)对动物是一种怜悯,而对于消费者又是一种健全的保护措施。用这种屠宰法获取的肉质量好,适于储存(因其所含细菌少),而且味道鲜美.回民坚持认为“宰”和“杀”是2个不同的概念。回民消费的牛肉必须是“清真”的,否则就违反了教义。宰牛坊里驻有专职的阿訇,他负责监视宰牛的全过程,并且在宰牛时候诵经。

西柴院南面,清代的时候有一磁窑,利用靠近柴草库的资源,专门烧制碗、盏、碟、酒盅,一些残次的瓷器堆得和山一样高,这山后来叫瓦瓷山。


镇江有个“西柴院”,古时候的柴草坊,曾经几代人的记忆!


镇江有个“西柴院”,古时候的柴草坊,曾经几代人的记忆!


如今的瓦瓷山已不见踪影空留一些破瓦

03

镇江有个“西柴院”,古时候的柴草坊,曾经几代人的记忆!


西柴院周边清代到民国一直非常荒凉,基本上没有上档次的民居,居民一般都是穷苦人建的简易房子,草房、芦柴、竹片房子比较多。大片空地到清代末期建立了几家织布厂,其中最大的叫益群布厂。

清末,西柴院的西入口处建立一些好房子,青砖大瓦房,有点洋气,那是邹姓居民到这里办的公义学校,开始里面设置中学、小学,邹家在打索街,但是他为学校取名邹家巷小学。

上世纪60、70年代这里工厂开始多了起来,挂面厂、搪瓷厂、无线电厂、钢锉厂都建在这里。镇江邮电局开始在西柴院建了职工宿舍。


镇江有个“西柴院”,古时候的柴草坊,曾经几代人的记忆!


镇江有个“西柴院”,古时候的柴草坊,曾经几代人的记忆!


镇江有个“西柴院”,古时候的柴草坊,曾经几代人的记忆!


现在的西柴院旧巷也都是些简易破旧的建筑

镇江有个“西柴院”,古时候的柴草坊,曾经几代人的记忆!

巷子的学校现在只有一个世纪幼儿园

曾经的柴草大院已经物是人非,

仅留一点巷子里的古墙旧屋,

依稀可见当年风貌。

城市永远是喜新厌旧的,

希望旧时的寻常巷陌能靠着文字永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