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6 鳴蟲賞玩,奇趣橫生——《中國鳴蟲》

鳴蟲賞玩,奇趣橫生——《中國鳴蟲》

《中國鳴蟲》

(修訂本)簡介

鳴蟲玩賞是我國一項廣泛而歷史悠久的娛樂活動,奇趣橫生,引人入勝,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歡樂,形成我國民俗文化一個獨特的組成部分。

鸣虫赏玩,奇趣横生——《中国鸣虫》

《點石齋叢畫》中的斯螽動股圖

說其“獨特”,是因為這種活動不但在民間長盛不衰,甚至一度成為皇家貴族、文人墨士們的“雅好”,但它畢竟是屬於“下里巴人”的東西,素為“正人君子”所不屑,沒有誰願意為之費工夫,所以文獻記載既少而且十分零散;而民間玩家則只會自得其樂,難以將之進行系統的總結。作者雖為文人,然出身農家,一生雅愛蟲聲,積累了豐富的玩賞經驗,兼有檢索歷代文獻之便,故全書資料詳實,內容豐富。舉凡鳴蟲玩賞歷史、鳴蟲種類、鳴蟲生活習性、鳴蟲的捕捉、選養及人工繁殖、鳴蟲的玩賞方法等,皆有詳盡的介紹。其中鳴蟲的人工繁殖及葫蘆蟲具的製作方法,總結了古人的經驗及今人最新工藝,尤具實用價值,對鳴蟲的人工繁殖與葫蘆蟲具的範制有重要指導作用。

鸣虫赏玩,奇趣横生——《中国鸣虫》

明曹有光螽斯圖

《中國鳴蟲》一書的作者還運用最新發現的歷史文獻資料,對某些民間訛傳已久的說法加以糾正。比如葫蘆的範制工藝始於何時?康熙、乾隆用什麼養蟈蟈?是“沙河劉”還是“三河劉”?蟋蟀葫蘆的泥底為什麼要抹成斜面?對這些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小問題,作者都能以確鑿的文獻,科學的思維方法加以考證,修正錯誤,挖掘真相,為鳴蟲愛好者提供了正確的知識,避免以訛傳訛。

《中國鳴蟲》(修訂本)文字通俗易曉,配以數百幅精美圖片,圖文並茂,全書銅版紙彩印,設計印刷精良,將會為廣大鳴蟲及葫蘆愛好者,提供一次賞心悅目的閱讀體驗。

鸣虫赏玩,奇趣横生——《中国鸣虫》
鸣虫赏玩,奇趣横生——《中国鸣虫》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我撰寫了《中國鳴蟲與葫蘆》。由於當時這類書還比較少,而民間玩蟲與葫蘆器工藝又正有“方興未艾”之勢,所以出版後頗受歡迎。不少讀者對我表示過閱讀此書的感受,書中的內容也在網上到處轉載,說明玩家對這本小書是基本認可的,這使我倍感欣慰。除了這本,後來我還撰寫了《蟋蟀文化大典》《中國蟲文化》等幾本有關昆蟲文化的書。有幾年,我還因此引起媒體的注意。報紙、電臺、電視等各類媒體的記者們紛紛登門,一時間採訪、拍片頗為熱鬧。在有些人看來,玩蟲聽叫只能是下層百姓的事,大學教授幹這個就頗具“新聞性”。其實,我心裡明白,那不過是媒體的獵奇心理在起作用而已。我來自社會的最下層,也保持著那時的種種習慣,包括喜歡聽蟲。在我聽起來,鳴蟲的叫聲本色自然,清新悅耳,遠勝過卡拉OK裡傳出來的噪音。我想這也是不少蟲友共同的感覺。

鸣虫赏玩,奇趣横生——《中国鸣虫》

當初寫這本《中國鳴蟲》,除了個人對鳴蟲的濃厚興趣,也是有感於民間玩蟲是一項廣泛而歷史悠久的娛樂活動,不但奇趣橫生,也是我國民俗文化的重要內容。回溯歷史的源流,介紹有關的知識,尤其是把這些東西留給後人,應該是文化研究者的責任。撰寫此書的過程中,深感資料難覓,主要原因是這種“下里巴人”的東西,在歷史上素為正統文人所不屑,沒有誰願意為之費工夫,所以記載比較少見;而民間玩家則只會自得其樂,能把這些東西寫下來的人也不多,即所謂“會玩的不會寫,會寫的不會玩”。我恰好既迷戀於蟲的叫聲,又素無文人之矜持,於是便“捨我其誰”地擔當起這個“責任”——是的,有時我真的把它看作自己的責任。所幸的是,周圍的人大都很理解我,包括領導、同事以及我的學生,這也是使我感到很欣慰的。

鸣虫赏玩,奇趣横生——《中国鸣虫》

十幾年過去了,蟲還是那些蟲,然蟲具日新,蟲友日多,玩法日進,玩蟲竟也與時俱進,真讓人有日新月異之嘆了。回過頭來看原有的內容,有錯的,也有過時的,再加上首印不精,常有修訂之想。於是閒中修改損益,並儘可能根據本書性質,貼近生活,娛樂百姓,做到圖文並茂、雅俗共賞。所以這次修訂除糾正了某些錯誤,增添了部分內容外,不少功夫用到了圖片上,以期增強直觀性、形象性,求實用與審美的雙重效果。

著者簡介

孟昭連,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從事中國古典文學教學與研究,有《中國小說藝術史》《金瓶梅詩詞解析》《蟋蟀文化大典》《中國葫蘆器與鳴蟲》《中國蟲文化》等著作。

鸣虫赏玩,奇趣横生——《中国鸣虫》

更多好書

百花文藝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