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7 被称为国姓爷的他,为何三攻潮州城?

被称为国姓爷的他,为何三攻潮州城?

郑成功(1623—1662),是明末清初著名民族英雄,原名森,号大木,福建南安石井乡人。他15岁中秀才,21岁进入太学(南京国子监)学习时逢清兵入关。其父郑芝龙于清世祖顺治二年(1645),六月在福州拥立唐王朱聿键为明皇帝(明绍宗),改元隆武,改福州为天兴府。郑芝龙被隆武帝封为南澳镇总兵、平虏伯,旋即又晋为平国公;其子森深得隆武帝赏识,被赐国姓(朱),改名成功,封为“延平郡王”,赐延平(今福建省南平市)为封地。翌年八月,清军攻入福建后,郑芝龙降清。郑成功当时23岁,还是个书生。他坚决反对父亲降清,因哭谏未果,便毅然出走,逃回南安县三都乡(今泉州市西郊杏后村)。当他接到隆武帝在汀州(今福建长汀)被清兵抓住并被杀害于福州的消息时,便焚烧儒巾青衣,在孔庙大哭(今当地有碑纪念),随后组织了一支抗清义军90多人投奔其父亲信、南澳总兵陈豹。南澳为潮州海上门户,扼控粤闽水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由于郑成功之父在南澳经营10年,其家族于此渊源极深、势力甚大,故郑成功很快就招兵数千人,把南澳建为武装抗清的根据地。当郑成功接纳黄海如等反清武装后,一呼百应,于顺治二年在南澳猎屿誓师北伐,攻到长江口兵败又退回南澳后,开始在潮州沿海进行长达12年的武装斗争。顺治五年(1648),他便派其叔父定国公郑鸿逵和陈豹占领揭阳,次年六月,他亲自带兵攻下澄海南洋寨,紧接着便挥师北上首攻潮州城。

当时,郑成功率部下12000人(有24镇正规军,每镇有战斗人员500人)攻城,但因潮州城坚炮好,郑成功又没有攻城器械,只好撤退到榕城与其叔父郑鸿逵会师。

被称为国姓爷的他,为何三攻潮州城?

顺治七年(1650)四月,郑成功在揭阳新墟大破清军,杀敌数千并占据普宁、揭阳、惠来、潮阳四县。同年六月,郑成功以黄海如、陈斌(绰号大巴掌)、刘公显(九军元首)为先锋,第二次围攻潮州城。潮州总兵郝尚久出城迎战,被打败而归,只好闭城死守。郑军缺乏攻城器材,围攻50天不下。郝尚久派人向清朝漳州总兵王邦俊求援。为断绝城东援兵,郑成功派部将陈斌火烧湘子桥。毁掉石梁。并移兵城南、城西以便攻城,但在西湖山上遭到清兵炮击,其管家在身边为掩护他而战死。当时王邦俊占领黄冈,有进犯南澳之动向,郑成功只好退兵。其舟师在出韩江口时遭到鸥汀寨陈君谔的袭击,丧失舟船无数。

顺治十七年(1660)三月,郑成功指挥战舰千余艘停泊于揭阳炮台外,占领沿海各县。同年十一月,郑成功第三次攻打潮州城。清朝潮州总兵黄应杰守御有方,郑成功又没攻下,便挥师占领厦门和金门。次年,郑成功率大军数万人,经过8个月的苦战,终于驱逐了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成为彪炳史册的民族英雄。

曾被明桂王朱由榔封为“潮王”的郑成功,在潮汕沿海浴血奋战12年,三攻潮州而不果。其一生始终忠诚于明王朝,为民族利益奋斗到底、坚贞不屈的精神,受到后代人的颂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