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0 穿上“绿鞋”也要当心摔跤

今日,“巨无霸”邮储银行登录A股,43亿“绿鞋”资金“护价”引发市场关注。

近期,渝农商行、浙商银行“赔本卖股票”,但仍没有吸引到足够投资者,先后均遭到大量弃购、抛售。这也让邮储银行的发行上市倍感压力。

在各大论坛股吧里,邮储银行会不会破发成了热门话题。尽管这次邮储银行穿上了“绿鞋”、引入战略投资者,网下发行还安排了锁定期,但还是有股民不买账,认为“邮储银行”破发是大概率事件的人居多,只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绿鞋”机制起源于美国。1963年,美国波士顿绿鞋制造公司IPO率先使用该机制,“绿鞋”机制从此闻名遐迩。这个机制是承销商在发行股票时的一种常见做法,在美国、英国及香港等成熟资本市场应用广泛,但在我国 A 股市场却较为罕见。

A股历史上采用“绿鞋机制”的IPO仅有三例,分别为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和光大银行。其中工行和光大在“绿鞋”行使期内的股价均表现良好,平均股价涨幅超过10%。至于农行则是在“绿鞋”机制的作用下死守住了发行价,而在“绿鞋”退出不久后便破发。

所谓“绿鞋”机制,又叫超额配售选择权,其赋予了承销商一个权利,就是在股票上市之日起30天内,可以择机要求发行人按同一发行价额外发行不超过15%的股份。简单地说,就是股票上市后30天内,如果股价跌破发行价了,那么承销商就可以通过从二级市场买入股票来拉升股价;如果股价涨了,那么承销商便可以全额行使“绿鞋”权利,将另外15%股份发行给投资者。

这样看来,“绿鞋”是一双利好发行人、承销商和投资者的“好鞋”,这么硬核的“绿鞋”为什么十年来才穿上这么一次呢?

鞋是好鞋,但也不是你想穿就能穿的,而且门槛还不低。根据证监会的相关规定,能实施“绿鞋”机制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上市发行的股票数量要在4亿股以上。

那是不是穿上“绿鞋”就能确保万无一失了呢?当然不是!“绿鞋”机制并非是股价不会破发的“金钟罩”。当年Facebook的主承销商大摩就把超额配售权“玩坏了”。当时大摩把发行价定得过高,开盘后股价大跌。大摩开始疯狂买入、护盘,很快就用光了“绿鞋”。与当天5.7亿股的成交量相比,大摩手上的6300万股“绿鞋”可谓杯水车薪。当日收盘价为38.23美元,逼近发行价38美元,勉强没破发,但第二个交易日结束就破发了。在港交所上市的小米集团,也是连“绿鞋”都托不起来的破发案例。

所以说,能够稳定股价的最主要因素是股票的内在价值,投资者还是要重点关注上市公司的经营和业绩。

对于“绿鞋机制”,投资者更要理性看待。即使穿上了“绿鞋”,也不一定可以一路小跑,还是要当心摔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