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1+2=3,中國數學家陳景潤早已證明出來,如何證明1+1=2?

中國美6220


在一些有關數學的文章中,我們經常會看到中國數學家陳景潤成功證明了“1+2=3”,而全世界沒有一個數學家能夠證明“1+1=2”。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無論是“1+2=3”,還是“1+1=2”,都是數學公理,始終都是成立的,這都是建立在皮亞諾公理之上,證明這樣的恆等式沒有意義。數學家真正要證明的是哥德巴赫猜想,這一直是當今數學界所未解決的一大難題,大數學家大衛·希爾伯特曾將其列為23大數學難題之一。

哥德巴赫在1742年給歐拉寫的一份信中提出了一個猜想——對於任意一個比2大的偶數,即4及以上的偶數,它都等於兩個質數(或稱素數)之和,這就是所謂的“1+1”。也就是說,大於2的偶數可以拆分成至少一對質數,例如,8=3+5,14=3+11=7+7。

在當時,即便是歐拉也無法證明哥德巴赫猜想。此外,還有高斯、黎曼等數學家研究過哥德巴赫猜想,但也都沒有證明出來。不過,有了這些數學家孜孜不倦地努力和付出,為後來數學家的進一步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由於哥德巴赫猜想一直無法被直接證明出來,所以數學家另闢蹊徑,通過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推論來逐漸接近這個猜想。迄今為止,我國著名數學家陳景潤是最接近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人,他證明了“1+2”。

陳景潤證明,對於任意一個足夠大的偶數,它可以用兩個質數,或者一個質數與一個半質數的和來表示。半質數可以用兩個質數之積來表示,例如,21是一個半質數,它可以表示為質數3和質數7的乘積。這個定理被稱作陳氏定理,也就是通常所說的“1+2”。為了證明“1+2”,陳景潤足足用了幾麻袋的草稿紙,這樣的成就在沒有計算機幫助的時代十分令人敬佩。

在哥德巴赫提出猜想將近300年之後的今天,沒人能夠更進一步證明“1+1”。想要證明或者證偽哥德巴赫猜想,或許需要以陳景潤的證明為基礎,或許又有其他方法直接能夠證明。至於那些聲稱以初等數論就能證出哥德巴赫猜想,基本上是異想天開。

正如宇宙如何起源和結束等終極問題那樣,哥德巴赫猜想目前還是不可知的問題。在徹底解決這個重大數學問題之前,人類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火星一號


1+2=3和1+1=2,兩個等式都是公理,無需證明,並且,這兩個式子和數學家陳景潤沒有任何關係。

陳景潤證明的是哥德巴赫猜想,哥德巴赫猜想為:任意一個大偶數等於一個大素數與另一個大素數之和,簡稱為1+1。而陳景潤只證明到了:任意一個偶數等於一個素數與另兩個素數積的和,簡稱1+2。至於1+1,還在期待著未來的數學家去證明!

這都是題主應該知道的!


傅天信老師


非數學專業的一般人,不要問這類問題,陳景潤證明的是1+2(一個大偶數=1個素數+不超過2個素數的積),不是算術運算1+2=3,1+1是一個數學問題的簡稱(一個大偶數=1個素數+1個素數),不是一種運算,1+1=2是一種數學運算,兩者區別大了去了,無論是1+1還是1+1=2,都不是整天拿手機刷頭條的人所能領會的,不說話沒人說你是啞巴,一說話很可能暴露你的無知,我就不敢在頭條裡問為什麼光線是走彎路的。


蒼穹之霾


唉~

哥德巴赫猜想的表述是:任意一個偶數,都可以表達為兩個素數之和。這個表述用“1+1”來簡略表達,注意,是“1+1”,不是“1+1=2”。

陳景潤證明的是,任意一個偶數,都可以表達為一個素數與兩個素數之積的和。這個表述用“1+2”來表達。注意,不是“1+2=3”。

——無陳詞濫調,無不知所云,無酸腐雞湯,無繽紛喧囂,唯有一點赤誠真意,一點犀利深刻;君若有得,乞輕落玉指點贊、高抬貴手轉發;若有相左之真知灼見,請評論中不吝賜教


長風浩蕩


格巴達赫猜想:任意一個大於二的偶數都能分解成兩個質數之和的形式,簡稱1+1,和1+1=2沒有關係。1+1=2是公理不需要證明。

陳景潤證明了任一充分大的偶數都可以表示成二個質數的和,或是一個質數和一個半質數的和。簡稱1+2,同1+2=3沒有半毛錢關係。1+2=3也不需要證明


花生噸


首先陳景潤研究的哥德巴赫猜想,就是任何一個大偶數都可以寫成兩個素數的和。研究這個問題有四個思路:殆素數,例外集合,小變量的三素數定理以及幾乎哥德巴赫問題。

其中在殆素數這個思路是這樣的:殆素數就是素因子個數不多的正整數。雖然不能證明偶數N是兩個素數之和,但可以證明它能夠寫成兩個殆素數的和,即N=A+B,其中A和B的素因子個數都不太多。譬如A的素因子個數是4個,B的素因子個數是5個,那我們就說簡稱證明了4+5,也就是哥德巴赫猜想本身可以成為1+1。這就是哥德巴赫猜想被簡稱為1+1的來由。陳景潤在這一思路上做出迄今為止最傑出的貢獻,“大偶數表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二個素數的乘積之和”,人們簡稱他證明了1+2。

注意啊,這裡面都沒有等號,數字也僅僅代表的是素數的數量。


接下來再說說1+1=2,這個小學一年級必修課裡的簡單的算術題需不需要證明。有很多人說這是公理,不需要證明,這是不對的。

哪條公理寫著1+1=2呢?皮亞諾公理麼?皮亞諾公理也成為了自然數公理,提出在19世紀末,人類此時應用自然數已經數千年了,為什麼這個時候需要自然數的公理了呢?因為更多的數字被提出了,一定要有一個簡潔清晰的數學表達來定義自然數,保證1後邊是1+1而不是1+0.5或1+π,也不是1-5。皮亞諾公理用自然語言表達為五條:

  • 0是自然數
  • 每一個確定的自然數a,都具有確定的後繼數a' ,a'也是自然數;
  • 0不是任何自然數的後繼數;
  • 如果自然數b、c的後繼數都是自然數a,那麼b=c;
  • 設集合S是某個自然數的集合,0屬於集合S,並且如果自然數n屬於集合S,則 n的後繼數n'也屬於集合S。 那麼集合S就包含所有自然數。


可以看到沒有任何一條規定了1+1=2,也就是1+1=2並不是公理,因為這樣的公理太不簡潔,太不數學了。既然不是公理,那麼1+1=2就需要證明。


皮亞諾公理前四條比較好理解,其中前三條主要是規定了自然數的起點和延伸性,第四條確保了自然數延伸是單向的不會繞圈。第五條是數學歸納法的理論基礎,它結合前幾條很巧妙的規定了自然數的延伸的步長。

五條公理決定了自然數數軸是等步長單方向延伸的形態,需要注意的是這裡阿拉伯數字只是自然數的代號:


要證明1+1=2,規定了自然數的性質,還要規定加法是個什麼東西,加法定義如下:
  • 如果m∈N,0 +m =m;
  • 如果m,n∈N,n' +m = (n +m)'。


做了這麼多工作,終於可以證明1+1=2了!

因為阿拉伯數字的思維慣性太強,為了不產生誤解,下面換一種表示方式來畫數軸。

這時候我們要證明的是A+A=B

A+A

  = 0’ + A (A是0的後繼數)

  = (0 + A)’(根據加法定義Ⅱ)

  = A’ (根據加法定義Ⅰ)

  A’就是A的後繼數,也就是B


知識與見聞


這是歌德巴赫猜想,誰能證明出必獲大獎,獎金豐厚,喜人,連很多優秀的數學家都沒證明出來,一般人沒多少科學文化和理論知識,更難證明出來。總之,這是神奇科學,變化科學,任何事物都在變化,有時大變化,有時小變化,這是變化的神奇科學,萬變不離其中的定律,真理,實質。萬事萬物都在創新發展,在變化中,才有強大基因,人物,事物,才能進化,才能生存發展,以不變應萬變,複雜現象不能改變其本質,實質,定律,規律和真理,萬變不如不變,現象萬變,其結果就是不變。1十1二2,這就是定律,真理,結果,不論你怎麼猜想,都不能改變這一現象,結果事實,法理依據,證據和結果。任何事物,有其因,就有其果,看其複雜過程,文化高的人永遠看不懂,也不明白其含義,意思,意義,價值,道理。相反,文化低的人,一看就明白,一看就知道,一看就知道怎麼一回事。科學的事物和東西,不能蠻幹,不能頭腦進水,不能爭強好勝鑽牛角尖走向死路,絕路。1十1二2,是永遠科學正確又十分偉大真理,還用我們用現在人的聰明智慧去猜想古代人的言行舉止和行為嗎?古代人再聰明能幹,也根本沒現在人聰明能幹呀!古代人給我們留下的難題和問題,用不著我們現在人去猜想,研究,判斷,論證。古代人留給我們的科學文明成果,我們來不得半點遲疑和一點否定。我們要相信古人,是相信現在人,也是相信自已,相信自已聰明,智慧和能力,把1十1=2的科學理論成果繼承併發揚光大,相信1十1二2大有作為,有美好的明天和未來。


中國美6220


陳景潤的1+2是:2..3.5.7.11.13.17.19.23.29.31.…………只能被1和本身整除!這就是1+2。什麼是1+1?就是等於二的人去菸酒吧。


手機用戶5933839764


陳景潤證明的是1+2,不是1+2=3。請把這個問題弄清楚後再來討論。1+1目前沒有人能證明。1+1=2公理根本不需要證明。


豫西小草


本人數學,一般,不知道如何證明1+1=2。

最起碼在現階段,是對的。畢竟真理是有時間和空間限制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