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8 楚语可能是一种南亚语的亲属语


楚语可能是一种南亚语的亲属语


此事要从《方言》说起。《方言》全名《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作者扬雄(公元前53—公元18年),是中国第一部比较方言词汇的重要著作。翻开《方言》,首句是:“党、晓、哲,知也。楚谓之党,或曰晓,齐宋之间谓之哲。“ 意思是,“党、晓、哲”都是“知”的意思,楚语称之为“党”或“晓”。究竟是什么语言把“知(to know)”读作“党”呢?通过Google Translate,我发现,在一个陌生的语言Khmer里,“知”的读音正好就是“doeng”,酷似粤语的“党”(dong)。也许这正是古代的楚语。然而Khmer语究竟是什么呢?原来它就是柬埔寨的官方语言高棉语。


让我们进一步探究楚语和Khmer语的对应关系。《方言》中又有:“虔、儇,慧也。秦谓之谩,晋谓之㦟,宋楚之间谓之倢,楚或谓之䜏。自关而东赵魏之间谓之黠,或谓之鬼。“ 让我们来查查“慧”的Khmer语,究竟是不是《方言》中所说的楚语“䜏”。一查结果让我瞠目结舌,“慧(smart)”的Khmer语正是“chhlat (ឆ្លាត)”,对汉语中古、上古音有所了解的朋友来说,这和“䜏“(中古音tua/toa)简直是完全契合。我们知道上古音的复辅音到中古时期全部转变为单辅音,这个词chhlat里的复辅音丛chhl-,转变为tu-或to-是完全合理的。因此chhlat几乎可以认定就是楚语“䜏”。


至此我们完全有理由推测,Khmer语就是源自屈原时代的古楚语或近亲。从这个新发现的语言活化石出发,我们一方面可能复活失传了数千年的古楚语,了解古楚语的发音、语法等等语言特征。另一方面可以窥探与楚语有接触关系、甚至亲缘关系的上古汉语。这个发现为上古拟音提供了更多客观的线索,而之前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上古汉语早已无从查证。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通过严谨的研究和分析,可以逐渐复原古代楚语甚至上古汉语的发音,也就可以听到用屈原时代的真实语音朗读的《离骚》和《楚辞》了。


在这篇短文发表之后,有读者反馈说曾经有论文提出过,古楚语和南亚语有同源词。我仔细看了2014年的一篇叶晓峰的《上古楚语中的南亚语成分》(以下简称《上》文)。那篇论文也是从“党”这个字开始的,没有发现藏缅、侗台、苗瑶语中的“党”的同源词,便向南亚语寻找,在不少南亚语中找到了发音类似的词,并推断古楚语和南亚语有接触关系。这个结论,我认为比我提出的假说弱。我通过对高棉语(Khmer)和现代吴语地区音系和语音特点的比较,以及《方言》中多音节词与高棉语的高度匹配,认为高棉语很可能就是当时的楚语,这是新的更强的假说。那篇文章提到的几个例词,我也整理如下,与我的假说不但不矛盾,反而吻合得很好。“篁“(竹笋意),《上》文中提出读上古音拟为“*gwaang”,南亚语中有kabaŋ、ʔabaŋ、baŋ、maŋ等读音,而我们提出的高棉语的“竹笋“是បាញ់(banh)和“篁“字是一致的。还有文中提出古楚语中,“危”同“跪”,意思是“坐”。我们查一下高棉语,是“angkouy“(昂跪),和“跪”也是同源词。另外与《上》文相比,我们对更多的多音节词做了分析,为研究上古汉语的正确读音提供了更多的线索。


以下再补充一些新得出汉-Khmer语对音数据,此表将逐渐完善,部分词语将附有简要注解。


党 ដឹង doeng 知道
䜏 ឆ្លាត chhlat 聪明
挢捎 ជ្រើសរើស chreusareus 挑选
憖 ក្រៀមក្រំ kriemokrom 伤心
慨慷 យ៉ាងខ្លាំង yeang khlang 激烈地
-開 នោឆាយ chhngay 向别处 (away)
拿(拏) សង្កត់ sangkot 按住
拿(拏) យក yok 拿 (take)
篁 បាញ់ banh 竹笋
危(跪) អង្គុយ angkouy 坐


关于“拏”(通“拿”),《方言》有:“㘓哰、謰謱,拏也。东齐周晋之鄙曰㘓哰。㘓哰亦通语也。南楚曰謰謱,或谓之支注,或谓之詀謕,转语也。拏,扬州会稽之语也。或谓之惹,或谓之䛳。” 这里涉及的词语比较多,有南楚的“謰謱”、“支注“、”詀謕“,以及扬州会稽的“拿”、“惹”等。在高棉语中,我们可以找到几个对应的词语,比如សង្កត់/sangkot (hold, 按住) 和 យក/yok (take, 拿)。Sangkot和“詀謕”对应良好,yok和“惹“对应良好。因此,这两个高棉语词汇都可以看作是南楚和古扬州会稽话的同源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