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 太難了?為什麼基金賺錢基民卻不賺錢

新華網北京1月9日電(記者高暢)由景順長城基金、中國基金報、螞蟻財富聯合發起的權益類基金個人投資者的調研日前結束,根據相關數據分析而成的《權益類基金個人投資者調研白皮書》1月8日正式發佈。

調研結果顯示,近一年來,超過半數的受訪者通過權益類基金投資實現盈利,收益率集中於0~20%的區間內。但是,有近39%的受訪者稱最近一年陷入虧損。虧損投資者中,半數虧損在10%以內,半數則超過10%。這與近一年權益類基金的整體收益情況存在差距。

這意味,2019年雖然公募基金業績整體較好,但基民卻沒有自己所設想的那麼賺錢,甚至出現虧損,也意味著有相當一部分人的實際收益情況,不符合其自身對權益類投資的年化收益預期。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通過調研統計數據分析發現,持有時間的長短或是主要原因。數據顯示,長期持有者回報較高,持有時間越短,虧損的可能性就越高。單隻基金平均持有時間低於半年的受訪者中,虧損人數過半,明顯高於總體38.6%的虧損概率。

而持有半年以上,超過半數都能獲得盈利,且持有時間越長盈利人數越多。數據顯示,單隻基金“持有3-5年或5年以上”的投資者盈利比例超過80%。

導致投資者無法堅持長期持有權益類基金的原因較為複雜,既有A股市場波動較大等客觀原因,也有投資者自身投資心態與投資行為的主觀原因。《白皮書》基於後者的分析結果顯示,虧損承受能力低、收益預期較低、過於頻繁地關注基金業績表現,均會對基民的持基時間造成負面影響。

而上述情況可能源自投資者在投前、投中、投後等環節遇到的各種障礙和困擾。比如投前面對眾多產品,投資者無從判斷和選擇;投中對於基金動態無法自主解讀,或在外界評價干擾下容易動搖持有信心等等。

《白皮書》統計顯示,多數投資者的訴求是投前有人助其篩選產品,投中獲得資產配置組合建議,投後有跟蹤陪伴服務,而這需要基金公司、銷售機構、投顧機構等整個產業鏈上各個環節的共同努力。

《白皮書》提出,如果將公募基金行業整體視作一個金融品牌,則該品牌在目標受眾中的覆蓋廣度、耕耘深度和美譽度都有待提升。由基金公司、銷售機構、三方評價機構、投資顧問、公眾媒體和自媒體等多方角色構成的整個產業鏈,都是權益類基金銷售、運營和服務的參與方,應從各自的角色定位出發,對投資者進行正確理性的引導,讓投資者能夠真正觸得到、看得懂,知收益、曉風險,明白買、拿得住、合理賣。

關注同花順財經微信公眾號(ths518),獲取更多財經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