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6 「专稿」新形势下中国天然气终端产业系统梳理

【能源人都在看,点击右上角加'关注'】

「专稿」新形势下中国天然气终端产业系统梳理

摘要:

天然气作为世界三大能源之一,是一种经济、环保、高效的清洁能源,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及中国大面积雾霾天气的持续发生,中国及世界各国均高度重视气候变暖问题。2015年1月1日,中国政府颁布了新的《环境保护法》,时隔1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近175个缔约方于2015年12月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达成《巴黎协定》,同时,中国政府于2016年1月1日又颁布了新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同年9月,中国政府正式加入《巴黎协定》。2017年2月,国家环保部印发《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届时,全国一场声势浩大的“煤改气”蓝天保卫战正式打响,煤改气工作的快速推进,给我国改善气候质量起到积极作用,也给我国天然气产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由于气源紧缺、管网有限、政策滞后、行业垄断等一系列问题,也带来了诸多社会矛盾,对新形势下天然气产业健康发展产生很大影响,本文针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形势下;

天然气产业;发展;机遇

一、我国天然气产业终端发展现状

1、终端市场需求

随着我国颁布新的《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各省、各地区均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和《大气污染防治若干规定》,京津冀地区及全国重点城市要求,城市建成区内35吨及以下煤锅炉全部拆除,煤改气工作的快速推进,给天然气产业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截止“十三五”末,我国天然气需求已达3600亿方/年,天然气消费从2010—2018年年均增长214亿方,年均增速12.5%,在一次能源消费领域由2000年的4%上升到7.8%。据机构预测,未来15年,我国天然气仍处于重要发展期,2035年预计将超过6000亿方。

2、上游供气格局

目前上游天然气资源主要为“三桶油”供应,所供的3600亿方/年中,中石油占比约65%,中石化、中海油及社会资源供气占比35%,总消费中,国产气约1800亿方,进口气约1800亿方,对外依存度50%。

3、终端产业格局

目前国内的主要城市燃气企业为华润燃气、新奥燃气、昆仑燃气、中国燃气和港华燃气等五大巨头,排在前列的大型燃气企业还有北京燃气、深圳燃气、天津能源、广州燃气、上海燃气、陕天燃气、重庆燃气、新疆燃气等,各大燃气企业占据了中国85%的天然气终端市场,截止“十三五”末,城市燃气和工业用气增速较快,2019年同比增长12.1%,至1110亿方。在用气结构中,城市燃气占32.0%,工业燃料占30%,发电用气占13.5%,交通占16.5%,化工用气占8%。

二、我国天然气产业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

1、煤改气推动下的供需矛盾问题

随着史上最严“大气十条”实施、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落实,天然气出现了井喷式发展,据统计,京津冀地区当年完成了400多万户家庭煤改气,由于管网供气能力不足、进口气资源短缺、管网没有互联互通等原因,2017年年底出现了最为严重的全国性气荒,尽管东部地区增加了LNG的供应,但天然气供应紧张造成LNG价格突破1万元/吨,折合为7.2元/方,尤其是在农村地区,煤改气给农民的生活增加负担高达50%,在气荒与高成本双重挤压下,一些农村学校甚至出现了无法供暖,学生挨冻的情况。

2、特许经营权下的民生保障和市场竞争问题

燃气特许经营权制度在促进我国燃气事业发展、优化能源结构、提升人们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此同时,随着天然气行业的大力发展,燃气特许经营权制度的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特许经营权具有独占性和排他性,对于有能力承担社会民生和社会义务的燃气企业,地方政府应予以支持,但有些燃气企业在获得燃气特许经营权后,错误的认为拿到了尚方宝剑,对收益高的工业燃气项目投资积极,对收益较低的民生领域投资不积极,不履行社会责任,有的还利用特许经营垄断地位,肆意涨价、打压、排挤竞争对手,扰乱市场秩序,严重阻碍了燃气行业健康发展。对于不履行社会义务的燃气企业,地方政府应根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制定的《反垄断法》、《禁止垄断协议暂行规定》、《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暂行规定》、《制止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行为暂行规定》等相关法律,依法解除其特许经营权,引入竞争机制,以降低燃气成本,提高服务质量。

3、新形势下国家、地方天然气发展政策导向问题

目前在居民用气价格领域,东西部地区的终端零售价格差别很大,北京地区居民气价为2.63元/方,进销差0.77元/方,上海地区居民气价为3.0元/方,进销差0.94元/方,广州地区居民气价为3.45元/方,进销差1.45元/方,武汉地区居民气价格为2.53元/方,进销差0.71元/方,乌鲁木齐地区居民气价为1.37元/方,进销差0.34元/方,目前新疆及西南部分地区还没有实行阶梯气价,价差的整体偏低,造成企业经营倒挂,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投资积极性,对于西北、西南进销差较低的地区,各地政府应根据国家发改委关于理顺居民用气价格的通知,尽快理顺天然气价格,并建立天然气上下游价格联动机制、以确保天然气健康发展。

4、农村“煤改气”工程的持续经营和安全隐患问题

随着农村“煤改气”工程的大力推进,一些上市城市燃气公司为了抢占市场,赚取短期高额接驳费,不惜通过投行、基金、融资等手段,大力开拓农村煤改气市场,通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农村“煤改气”工程摊子越铺越大,由于农村住户分散,燃气管道工程投资过大,安全维护成本较高,居民用气量太小,后续包袱越来越重,燃气企业根本无法盈利。加之地方政府“煤改气”补贴资金不能及时到位,若企业没有宽裕资金,就会出现“干不下去、停不下来、用不上气”的尴尬局面。农村地区燃气管道多为室外裸露、架空铺设,与电线电缆、电气设备安装距离过近,存在很大安全隐患。一个不盈利的项目,是无法保证企业持续服务的,接下来农村“煤改气”带来的持续经营和安全问题将逐渐暴露,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5、燃气管网到达设计年限后的管网维修改造和安全问题

根据《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GB 50251-2015和《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2006;管道项目设计一般为30年,燃气表为10年,我国在90年代就开始了城市天然气的建设,2000年各大城市已基本实现了气化,先期投资建设的天然气PE管网已达到设计年限,未来10年,各大中城市天然气管网将陆续迎来管网维修更换和隐患高发期,燃气公司前期热衷于投资天然气业务,主要原因是通过收取高额入户接驳费,弥补了城市管网投资的资金需求,而现在各城市建成区已没有新增用户,如此巨大的管网维修和改造费用,对于业绩下滑,经营不佳的企业来说,是个很大的负担,而因为资金紧张,不履行管网维修及应急义务,将会对供气区域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相关部门应考虑,是否从企业盈利中强制提取一定比例的法定管网维修基金,来确保以后管网维护的持续运行。

三、新形势下的资源供应、终端格局发展判断

1、资源供应

随着国家管网公司的成立,上游天然气供应将逐步形成多渠道多主体供应格局,按照“放开两头、管住中间”的改革目标,管输费短期不会明显下降,国内气价将出现“短期升高、长期缓降”的趋势,未来5年,中国天然气供应主要还是以“三桶油”为主,其中中石油供应将超过50%,主要管道气源有:中亚天然气、新青陕甘天然气、川渝天然气、中缅天然气、中俄天然气、陕甘宁新蒙晋煤制气、湘桂川渝页岩气。主要LNG气源有:卡塔尔、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俄罗斯、美国等;气源最终形成“西气东输、北气南下、海气东进、中气调峰”的供气格局,管网最终形成东西互补、南北并济、海陆互通的管网体系。

2、终端方面

目前国内的主要城市燃气企业为华润燃气、新奥燃气、昆仑燃气、中国燃气和港华燃气,规模较大的还有北京燃气、深圳燃气、天津能源、广州燃气、上海燃气、陕天燃气、重庆燃气和新疆燃气。未来五年,随着国家广网公司的成立,各大燃气企业均将加速布局终端市场,昆仑燃气将通过气源和资金优势,利用股权收购、资源置换、内部整合等方式抢占市场;华润、新奥、港华、中国燃气等将通过融资和终端优势地位,积极寻求上游煤制气、页岩气、国外LNG资源来稳定市场;各省会国资燃气企业将通过地方行政权利优势,以民生为由来维持市场,中石化、中海油将在LNG领域开拓市场,没有气源的市县级小型燃气企业5年内将会被整合收购,具有外资资金及出口资源背景的外资公司也将参与到我国的天然气建设当中,未来市场局面将出现“得终端者的先机,得气源者的天下”的局面。

四、新形势下天然气发展机遇

随着环保力度的持续推进,我国天然气仍处于重要发展期,到2035年,我国天然气消费预计将超过6000亿方/年,其中进口气超过3000亿方/年,对外依存度达50%,未来我国天然气将在以下几个领域迎来快速发展:

1、新形势下我国城市燃气和工业燃气将迎来快速发展

2015年联合国签订的《巴黎协定》,目标是将本世纪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我国“十八大”也明确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20年,不但是“十三五”收官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还是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在此背景下,全国大中型城市城市建成区、工业园区内基本淘汰35蒸吨以下燃煤锅炉,天然气作为助力绿色低碳发展的清洁性能源,仍然将保持较好增长势头。

未来15年,我国传统制造业、高端加工业、化工工业、纺织业、农产品加工业将快速发展,并逐步由东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城镇化的普及,也使农村人口进一步向城镇集中,新的天然气用户将会快速形成,预计到2035年,城市燃气和工业燃气消费量将超过3000亿立方米。

2、全球燃油车禁售对天然气轿车、天然气重卡和天然气船舶迎来利好

1)、目前世界上已有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挪威、印度等国发布了燃油车禁售计划,实施时间在2025年——2040年,我国工信部也表示,我国公交车、物流车、出租车、商用车和乘用车等传统燃油车将于2030年前后退出。根据国家发改委《天然气发展“十三五”规划》,我国将积极支持包括城市公交车、出租车、物流配送车、载客汽车、环卫车和载货汽车、重型卡车等交通车辆使用天然气,虽然新能源汽车领域大量出现电动汽车、甲醇汽车、氢能源汽车,但天然气汽车作为一项技术成熟、安全可靠、低碳环保、经济实惠的清洁能源汽车,受到广大司机朋友的青睐,预计到“十三五”末,我国气化各类车辆将达900万辆,年消耗天然气达300亿方。

2)、根据国家11部门联合印发的《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到2020年底,我国将初步形成绿色低碳、清洁高效的交通运输体系,将加快老车旧车淘汰,新增和更新公交、邮政、出租、通勤、轻型物流配送车辆,采用新能源或清洁能源汽车,重点区域使用比例达到 80%,2019 年 7 月 1 日起,重点区域、珠三角地区、成渝地区提前实施机动车国六排放标准,国六排放标准的实施,将对LNG中重卡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预计到“十三五”末,我国LNG重卡保有量将达到90万辆,年消耗天然气达450亿方。

3)、根据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深入推进水运行业应用液化天然气的意见及《全国沿海与内河LNG码头布局方案(2035年)》,我国拟在“环渤海、长三角、广东广西”三个区域布局13处具备一定LNG储运能力的重要港址、接卸总能力达到1.65亿吨,泊位为34个。到2025年,我国要基本形成覆盖全面、技术先进的水运装备LNG清洁能源应用体系,基本建成完善的加注服务网络,新建公务船舶应用LNG比例达15%以上,内河水域新建内河和江海直达船应用LNG比例达10%以上。新增或改装船舶10000多艘,每年消耗液化天然气700万吨,约合常规天然气100亿方。

3、环保政策下的天然气发电和分布式能源迎来利好

从全球电力供应发展趋势来看,天然气发电在电力供应结构中占比呈现显著上升趋势,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天然气发电量仅占3.2%,远低于全球23%的平均水平,显著低于美国、日本、韩国、德国等发达国家水平。根据国家发改委《天然气发展“十三五”规划》,“十三五”末,我国天然气发电年装机规模达到1.1亿千瓦以上,占发电总装机比例超过5%,预计到2035年,我国天然气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2亿千瓦以上,年消耗天然气超过500亿方。虽然在2017年中国出现大面积气荒,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发电企业和分布式能源企业的投资积极性,但随着环保政策的不断推进,在经济发达、工业集中,环保要求高、用电消耗大、价格承受力强,用电调峰频率大的江浙粤闽、京津冀鲁地区将会得到大力发展。

4、天然气作为化工原料和及精细化工发展机遇

天然气是优质的民用和工业燃料,也是生产合成气的理想原料和化工原料。主要用于制氢、制甲醇、合成氨、制乙烯等。

1、天然气制氢是先对天然气进行预处理,然后在转化炉中将甲烷和水蒸汽转化为一氧化碳和氢气等,余热回收后,在变换塔中将一氧化碳变换成二氧化碳和氢气的过程;加氢裂化是在催化剂及氢存在条件下,使重质油发生催化裂化反应,同时伴有烃类加氢、异构化等反应,从而转化为质量较好的汽油、煤油和柴油等轻质油的过程,我国石油炼化行业发达,目前我国炼油能力已超7亿吨/年,加工原油5亿吨/年,其中中国石油为1.89亿吨/年,占27%,中国石化为2.66亿吨/年,占38%,其他炼油企业包括中海油、中国化工、中化、中国兵器、陕西延长、地方民营炼厂、外资及煤制油等合计占35%,近几年,尤其是地方民营石油炼化企业发展迅速,对天然气需求巨大,年消耗天然气约300亿方。

2、甲醇是天然气化工主要的产品之一,具有燃料和化工基础原料双重属性,天然气制甲醇是采用一氧化碳加压催化加氢的方法,通过造气、合成、净化、精馏等工序而成。作为燃料,甲醇可生产M15,M30等车用燃料,也可作为船用、锅炉用、餐饮燃料等;我国甲醇主要以煤制甲醇为主,有效产能约1.4亿吨/年,占比超过全球的50%,我国甲醇消费中MTO/MTP(甲醇制烯烃/甲醇制丙烯)的消耗量占35%,甲醛占15%,甲醇汽油占15%,二甲醚占10%,冰醋酸占6%,MTBE占4%,锅炉燃料及醇基燃料占15%。目前我国天然气制甲醇装置涉及产能达1050万吨,占国内甲醇生产总产能的13.5%,年消耗天然气约105亿方。

3、合成氨,是将天然气经过脱硫,二次转化,再经过一氧化碳变换、二氧化碳脱除等工序,得到的氮氢混合气,合成氨是生产尿素不可替代的主要原料,尿素是农作物生长需要的营养元素,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对提高粮食、蔬菜、瓜果等农产品产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在解决我国13亿人口温饱问题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根据相关机构统计,2019年全球尿素产量约为1.78亿吨,其中中国尿素产量约6195万吨,占全球尿素产量比重为34.8%,我国尿素主要以煤制尿素为主,天然气制合成氨生产的尿素约1332万吨,约占全国尿素总产量的21.50%,年消耗天然气约140亿方。

4、天然气还可以和氯碱工业相结合,我国氯碱工业的主要氯产品PVC总产量已大大突破200万t,50%以上仍采用电石法,乙烯法PVC受原料乙烯来源限制只占PVC总量30%-35%,进口VCM或EDC生产PVC,现占总量的15%-20%。由于电石法PVC环境污染严重,受环保政策限制,天然气用以生产乙炔再加工成PVC成为一种趋势。

5、利用燃气售气平台,挖掘大数据资源、可开展增值业务

在国内,城市燃气经营企业主要利润来源于天然气价差收入和入户接驳费收入,近年来,随着国家成本监审的深入,燃气入户接驳费一路走低,特别是2018年以来,因保供造成气价倒挂现象严重,个别燃气经营企业主营业务利润将面临枯竭,我国五大燃气公司为平抑人工、气价过高带来的的利润下滑,利用物联网大数据,通过自己的售气平台、营业网点、加气场站店面来开展包括燃气具销售、燃气保险、便利店、饮用水、工程施工、信息咨询等多项增值服务;其中中国燃气利用自己3500多万户燃气客户,实现增值业务39亿多元,港华燃气利用自己2800多万户燃气客户,实现增值业务16亿多元,昆仑燃气利用自己几百万户燃气客户,实现增值业务10亿多元,增值业务是对管道天然气核心主营业务的拓展和补充,是当前平抑利润下滑的一种有效手段。

结束语

近几年来,天然气稳定供应已经成为我国能源安全中越发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我国天然气产业的发展良莠不齐,随着环境保护的进一步凸显,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天然气产业将出现井喷式增长,这对天然气产业发展带来空前利好和发展机遇,但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涉及的管网互联互通问题、资源保障问题、特许经营权纠纷问题、民生供气问题、气价过高问题、持续经营问题、安全隐患等问题将逐渐暴露,国家主管部门应采取更积极的措施推动其持续发展,全行业也应加大力度拓宽天然气资源的获取渠道、优化产业布局、加强国际能源合作,做好天然气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从国家战略层面上看,只有实现我国天然气产业的全面、高效、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优化我国的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真正平衡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并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向前的良好势头。

参考文献

[1]郭建新,陈德棉.我国城市输配气运营投资机会研究[J].天然气工业,2018(01).

[2]范合君.放松规制对垄断产业收入影响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8(08).

「专稿」新形势下中国天然气终端产业系统梳理

王海顺

经济师 中国石油大学(油气储运)

中石油天然气销售分公司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天然气与法律,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全国能源信息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702,邮箱:[email protected],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