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1 中國和烏茲別克斯坦的故事:源自陝甘的烏茲別克斯坦“東干人”

去過中亞的人大概都知道,在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等國家,生活著“東干人”這樣一個族群。他們至今還執著地講著陝甘味兒十足的漢語,飲食、服飾、民居、節慶、婚嫁等都保持著古老的中國風俗。這個在一百多年前被迫從中國遷徙過來的族群,雖然已與故鄉相隔千里,但八百里秦川和隴上黃土高原沉澱在他們身上的文化精神卻代代傳承下來。後來擔任陝西師範大學教授的王國傑於1990年赴蘇聯考察,實地證實了中國蘇聯研究界只有傳聞或頂多有零星資料顯示的晚清時遷至中亞的東干人確實存在時,更多人知道了在中亞有這麼一個把漢族人稱為“舅舅”、稱中國為“孃家”的族群。

薩烏羅夫馬奈是烏茲別克斯坦跨民族文化中心東干文化分中心的主席,用他的話說,是這裡東干人“主事的”。中國朋友都習慣稱他“老白”,但大多數人並不知道他的中文名字叫白東山。在塔什干工作時,老白再次向我證實了“孃舅”的稱呼絕不是為了讓中國客人高興而臨時杜撰。畢竟,如今在烏茲別克斯坦,東干居民只有幾千人,百年滄桑後還保留著對中國這樣執著而清晰的關係認同,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當年進入沙皇俄國統治下的烏茲別克斯坦時,老白的爺爺就是個“主事的”,再後來是他的父親。這就意味著一種責任:當一群落難的中國人來到這舉目無親的異國他鄉,一旦遇到些大事小情,就需要他們來拿主意。可以說,白家祖上對進入烏茲別克斯坦的東干族群在百年後沒有消失是有貢獻的。現在,這個職責又落到了白家第三代的身上。

中國和烏茲別克斯坦的故事:源自陝甘的烏茲別克斯坦“東干人”


2009年,薩烏羅夫馬奈(老白)主持東干村國慶活動。(圖片來源:許濤)

由於在烏茲別克斯坦的東干人人口基數小,他們之中沒有像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的東干人那樣,出現過國內戰爭時代的紅軍驍將、蘇聯時期的科學院院士、獨立後的政府部長和議會議員等出人頭地的人物。老白在上世紀80年代畢業於蘇聯科學院東方研究所列寧格勒分所,獲得過博士學位,專業是民族學,已算是烏茲別克斯坦東干族群中的頂級精英了。他畢業後曾在莫斯科東方研究所工作過一段時間,大概也是白家對自己族群責任感的驅使,蘇聯解體後老白就返回了烏茲別克斯坦。作為一位民族學家,他首先重視的是語言傳承。他要求族人們相互之間一定要講漢語,而且不滿足於口口相傳下來的語言能力。他通過中國駐烏茲別克斯坦大使館和塔什干孔子學院得到教材,讓青年人學習中文。近年,又在中國駐烏茲別克斯坦大使館和塔什干孔子學院的幫助下向中國輸送了許多青年人,在北京、西安、濟南、蘭州、烏魯木齊等地學習。另外,老白還用堪稱專業的方法對東干民俗進行挖掘和整理,並有意識地進行保護和弘揚。他組織起了由東干女青年為骨幹的演出隊,每逢烏茲別克斯坦國慶、納烏魯孜節、中國春節等節日,都會在劇場、公園、東干村舉行演出,重現晚清中國陝甘回民的服飾、歌舞、婚俗。除烏茲別克斯坦東干村落外,他還走訪了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東干同胞的聚居地,蒐集各種東干菜餚的烹製方法,寫成一部專著《東干民族烹調》,由中國駐烏茲別克斯坦大使館贊助出版。最讓老白費心的還是本族青年的婚事。烏茲別克斯坦東干人人口少,大多數都能攀上親戚關係。為了避免近親婚姻,他奔走於中亞各國之間,為年輕人介紹對象。甚至誰家的女子嫁到國外了、誰家婚後添了男丁,他心裡都有一本賬。

老白還有另一件十分上心的事,就是收集所有與中國有關的古董。凡是他認為比較熟悉的中國朋友,幾乎都被他請到家裡鑑賞他收藏多年的家當。他家是一套典型的赫魯曉夫時期的宿舍樓,在緊湊的空間裡擺滿了瓷器、銅器、字畫、錢幣等。這些“玩意兒”據說有他祖父留下來的,加上父輩和他本人的擴充,都當作“中國味兒”最濃縮的承載物保留至今。

(作者系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歐亞社會發展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播音:張聞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