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1 中国和乌兹别克斯坦的故事:源自陕甘的乌兹别克斯坦“东干人”

去过中亚的人大概都知道,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生活着“东干人”这样一个族群。他们至今还执着地讲着陕甘味儿十足的汉语,饮食、服饰、民居、节庆、婚嫁等都保持着古老的中国风俗。这个在一百多年前被迫从中国迁徙过来的族群,虽然已与故乡相隔千里,但八百里秦川和陇上黄土高原沉淀在他们身上的文化精神却代代传承下来。后来担任陕西师范大学教授的王国杰于1990年赴苏联考察,实地证实了中国苏联研究界只有传闻或顶多有零星资料显示的晚清时迁至中亚的东干人确实存在时,更多人知道了在中亚有这么一个把汉族人称为“舅舅”、称中国为“娘家”的族群。

萨乌罗夫马奈是乌兹别克斯坦跨民族文化中心东干文化分中心的主席,用他的话说,是这里东干人“主事的”。中国朋友都习惯称他“老白”,但大多数人并不知道他的中文名字叫白东山。在塔什干工作时,老白再次向我证实了“娘舅”的称呼绝不是为了让中国客人高兴而临时杜撰。毕竟,如今在乌兹别克斯坦,东干居民只有几千人,百年沧桑后还保留着对中国这样执着而清晰的关系认同,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当年进入沙皇俄国统治下的乌兹别克斯坦时,老白的爷爷就是个“主事的”,再后来是他的父亲。这就意味着一种责任:当一群落难的中国人来到这举目无亲的异国他乡,一旦遇到些大事小情,就需要他们来拿主意。可以说,白家祖上对进入乌兹别克斯坦的东干族群在百年后没有消失是有贡献的。现在,这个职责又落到了白家第三代的身上。

中国和乌兹别克斯坦的故事:源自陕甘的乌兹别克斯坦“东干人”


2009年,萨乌罗夫马奈(老白)主持东干村国庆活动。(图片来源:许涛)

由于在乌兹别克斯坦的东干人人口基数小,他们之中没有像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的东干人那样,出现过国内战争时代的红军骁将、苏联时期的科学院院士、独立后的政府部长和议会议员等出人头地的人物。老白在上世纪80年代毕业于苏联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列宁格勒分所,获得过博士学位,专业是民族学,已算是乌兹别克斯坦东干族群中的顶级精英了。他毕业后曾在莫斯科东方研究所工作过一段时间,大概也是白家对自己族群责任感的驱使,苏联解体后老白就返回了乌兹别克斯坦。作为一位民族学家,他首先重视的是语言传承。他要求族人们相互之间一定要讲汉语,而且不满足于口口相传下来的语言能力。他通过中国驻乌兹别克斯坦大使馆和塔什干孔子学院得到教材,让青年人学习中文。近年,又在中国驻乌兹别克斯坦大使馆和塔什干孔子学院的帮助下向中国输送了许多青年人,在北京、西安、济南、兰州、乌鲁木齐等地学习。另外,老白还用堪称专业的方法对东干民俗进行挖掘和整理,并有意识地进行保护和弘扬。他组织起了由东干女青年为骨干的演出队,每逢乌兹别克斯坦国庆、纳乌鲁孜节、中国春节等节日,都会在剧场、公园、东干村举行演出,重现晚清中国陕甘回民的服饰、歌舞、婚俗。除乌兹别克斯坦东干村落外,他还走访了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东干同胞的聚居地,搜集各种东干菜肴的烹制方法,写成一部专著《东干民族烹调》,由中国驻乌兹别克斯坦大使馆赞助出版。最让老白费心的还是本族青年的婚事。乌兹别克斯坦东干人人口少,大多数都能攀上亲戚关系。为了避免近亲婚姻,他奔走于中亚各国之间,为年轻人介绍对象。甚至谁家的女子嫁到国外了、谁家婚后添了男丁,他心里都有一本账。

老白还有另一件十分上心的事,就是收集所有与中国有关的古董。凡是他认为比较熟悉的中国朋友,几乎都被他请到家里鉴赏他收藏多年的家当。他家是一套典型的赫鲁晓夫时期的宿舍楼,在紧凑的空间里摆满了瓷器、铜器、字画、钱币等。这些“玩意儿”据说有他祖父留下来的,加上父辈和他本人的扩充,都当作“中国味儿”最浓缩的承载物保留至今。

(作者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播音:张闻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