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7 读懂刘邦战胜项羽,便明白:不谈利益,只扯淡的老板,长久不了

汉高祖刘邦可谓是历史上最真实的帝王,大概因为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比较纯粹——记录下一家之言。梁启超曾说:二十四史非史,二十四姓之家谱也。话虽有失偏颇,却也有一定的道理。

翻开二十四任意一部,开国君王总是“英明神武”、“身手不凡”,最后能建国,似乎完全是帝王一人之力。盖因为尊者讳,将不利的形象从中剔除。后朝修前朝史,黑得最多的仅是后代君主罢了。

读懂刘邦战胜项羽,便明白:不谈利益,只扯淡的老板,长久不了


说起刘邦,不少人总是一脸的不屑:这样品格低劣的人,也能成为一国之君,国号还成了民族的称呼?刘邦的成功有偶然,但必然因素更多,其中一点就是人够大度。

《史记》称刘邦“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这点是刘邦最后能成功的至关重要的一点。普通人小气,交不到朋友,君王小气,找不到帮手。

读懂刘邦战胜项羽,便明白:不谈利益,只扯淡的老板,长久不了


虽说不少人是为了理想,才从事某一行业,但更多的人是为了追求更优质的生活,没有利益(正常的利益)驱动,人便会如同死水一般,缺了生机。

项羽这人勇则勇、猛则猛,却是一个极端自我的人,这样的人容不得别人反驳,他能接受你的建议,仅仅因为他也这么想,若俩人意见相左,他百分百无视你。

读懂刘邦战胜项羽,便明白:不谈利益,只扯淡的老板,长久不了


刘邦手下文臣有萧何、张良、陈平、郦食其,武将有韩信、曹参、周勃,更别说那些叫不上名字的人了(功臣表有8个异姓王、139个侯)。项羽呢,不过龙且、钟离昧、范增寥寥几人而已。

韩信、陈平都是自楚营转入汉营的,还不是因为没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吗?韩、陈二人是为了封侯拜相,还是为了荣华富贵,也许二者兼而有之吧,有时候这两点没法区分。

读懂刘邦战胜项羽,便明白:不谈利益,只扯淡的老板,长久不了


在项羽那里满足不了,只能改换门庭,试试刘邦。韩信在刘邦手里混成楚王,虽然下场不怎么好,起码在史书上留下姓名。

陈平不仅青史留名,更是做了几年丞相,在汉朝权力巅峰过了把瘾。若他俩仍留在项羽身边,恐怕说不定会死在垓下之围,哪怕没死,也不会有什么作为了。

韩信、陈平的成功,源于刘邦的不吝赏赐。在刘邦手下,只有有才、有功,往往会得到不错的待遇。郦食其是秦末最有名的说客,靠一张嘴为自己换来封侯的功勋。

郦食其初次拜见刘邦,已经是60岁的垂垂老朽。刘邦并没有因为他年老而轻视,郦食其建议刘邦用计拿下陈留,刘邦也果断采用,成功后赐予郦食其“广野君”称号。

换了项羽,恐怕会一路莽过去,直接用兵推平陈留,也就没了郦食其的用武之地,没有功便不能封侯,换句话说项羽堵死了其他人的升迁渠道。打仗不就是为了用功换富贵么。

读懂刘邦战胜项羽,便明白:不谈利益,只扯淡的老板,长久不了


跟项羽打天下,个人的“意义”得不到体现,个人“价值”没了作用,他的手下难免失去进取心,另投他人或许是个不错的出路。

项羽从来没有认清“自己需求”和“他人需求”之间的区别,总是将“自己需求”当成所有的需求,跟着我干就好,至于其他的,别想那么多。

刘邦起于微末,知道世事艰辛,每个人活着都不容易。曹参作战勇猛,“身被七十创”为的什么?难道只是为了刘邦的皇帝梦?虽不愿用恶意揣摩他人,但人更多的是为了自己,理想主义者也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

读懂刘邦战胜项羽,便明白:不谈利益,只扯淡的老板,长久不了


出于某种目的,刘邦将萧何定为功劳第一,曹参:“凡下二国,县一百二十二;得王二人,相三人,将军六人,大莫敖、郡守、司马、候、御史各一人”,位居第二。

名分上有所差别,实际利益却不少,曹参的食邑有一万六百三十户,这是实打实的利益,有利于子孙后代的东西。萧何的子孙、曹参的后代,得以延续千年,靠的就是这些食邑。

刘邦的这一手,三国刘备也想学一学。打下成都后,刘备首先想的便是大赏群臣,用土地、庄园拉拢诸将,可这一打算被赵云破坏了。

究竟是刘备舍不得赏赐,与赵云唱的双簧,还是赵云自己的注意,除非刘备、赵云再生,否则谁也搞不清楚。不过说明一个道理,君主得大方,至少得作出大方的样子。

刘备仅仅学个皮毛,也是有可能的,所以也有人说刘邦真,刘备假。或许最后仅仅占据蜀地一州,刘备便是少了刘邦这种大度吧。

武将文臣是刘邦集团的管理层,或者也可以说是大汉的股东,而普通大众便是基层。对这些基层员工,刘邦用“约法三章”来拉拢——你们的利益不会变差,只会更好。

读懂刘邦战胜项羽,便明白:不谈利益,只扯淡的老板,长久不了


项羽怎么做呢?一个字——屠。凡是反叛、抵抗的城池,项羽攻破后,对普通老百姓也没有留手,怎么可能得到老百姓的拥戴?没了基层员工,哪怕带着一票牛批的谋臣猛将,也没法运转整个霸王势力。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老百姓便是那个“米”,想让自己势力红红火火的发展,老百姓始终是绕不过去的那一环。

刘邦善待百姓,百姓自然愿意跟着刘邦走,项羽暴虐百姓,百姓没有选择,会暂时屈服霸王,可一旦刘邦打来,肯定望风而降——霸王虐待我们,还指望我们为他卖命?

得民心者得天下,这话真不是骗人的。没了基层支持,任何朝代都长久不了。现在常说“双赢”,殊不知早在2000年前,刘邦便明白其中道理——满足彼此需求,汉朝方能长久!

我们取得近代的胜利,不就因为代表了基层的百姓利益么?蒋无事普通百姓,终究被百姓推翻,历史一直在重复,只是主人公换了。直到70年前,这一切才改变。

读懂刘邦战胜项羽,便明白:不谈利益,只扯淡的老板,长久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