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杜甫為泰山寫詩,堪稱是千古名篇,但還是不如另一位聖人的留言

泰山號稱五嶽之首,它不僅僅是一個山水秀麗,景色宜人的好去處,還是承載了華夏五千年文明的精神象徵。在古代,它被認為是最具靈性的山川,所以帝王封禪的時候才會在這裡祭拜蒼天。

而杜甫則是中國詩壇上的一顆明珠,在現實主義詩歌上的造詣堪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那麼當一向悲天憫人的杜老夫子來到山清水秀的泰山,他會寫出怎樣驚世的詩篇呢!


杜甫為泰山寫詩,堪稱是千古名篇,但還是不如另一位聖人的留言


望嶽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望嶽”,顧名思義就是眼望東嶽泰山,有感而發賦詩一首。因此在首聯中,杜甫既交代瞭望嶽的原因,又描繪出泰山為他帶來的第一觀感。聞名已久,恨未識荊,好奇的杜甫來到岱宗附近。遠遠望去,卻發現在泰山的覆蓋下,整個齊魯大地都成為了一片青碧色的汪洋。

“齊魯”指的是春秋時期的兩個諸侯國,魯國在泰山之南,而齊國在北。一座山,卻綿延千里,將兩個國家都籠罩在它的腳下。杜甫先用“青”字交代瞭望嶽的季節,又用“未了”兩個字描繪出一眼望不到邊際的泰山。一望無邊,這是何其的偉岸,僅僅用兩個字就寫出了泰山的大,老杜果不愧“下筆如有神”的美譽。


杜甫為泰山寫詩,堪稱是千古名篇,但還是不如另一位聖人的留言


大,僅僅是泰山的特點之一。所以在頷聯中,杜甫又寫到“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大自然把所有的神奇靈秀都放在這座高山上,巍峨的山峰直入雲端,似乎把晨曦和夕陽都分割開來。

“神秀”是對上文“青未了”的延續,青山綠水,鳥語花香,自然神秀非常。而“鍾”字則把天地造化擬人化,讓其成為了一位飽含深情的長輩,對泰山百般關照和憐惜。

現代人按採光的不同,把房屋分為陰面陽面;而在古代不僅是房屋,連山川也是如此。所以本聯中的“陰陽”就是指泰山的前山與後山。晨起從前山開始攀登,直至黃昏才能登頂,看到山的背面。杜甫通過時間的流逝,描繪出泰山的另一個特點——高聳入雲,為下文做好鋪墊。


杜甫為泰山寫詩,堪稱是千古名篇,但還是不如另一位聖人的留言


付出一整天的辛苦和努力,終於成功地登上了泰山。欣喜之餘,杜甫用十個字寫出了頂峰上的景色,即“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層層疊疊的白雲滌盪著我內心的激情;而黃昏中,還巢的飛鳥不斷地飛入大山深處。

雲,高潔而無暇,歷來都是君子的象徵;飛鳥,則是無拘無束,自由翱翔的典範。所以說,頸聯中所展現的不僅僅是泰山絕頂上的美麗景色,還有杜甫的心胸和志向。像白雲一樣為國家和百姓遮擋住酷日的暴曬,送去久違的甘霖;而功成之時卻像飛鳥一樣,“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短短十個字,借景抒懷,寫出了詩聖的人生理想。


杜甫為泰山寫詩,堪稱是千古名篇,但還是不如另一位聖人的留言


在表達完人生理想之後,杜甫又把筆墨重新放到“望嶽”這個主題上,為本詩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即“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我終究還是登上了岱宗的山巔,在這裡俯瞰四周,千山萬壑都變得何其渺小。

“會當”兩字表現出杜甫誓要登頂的決心,有努力就必然會有收穫,而“一覽眾山小”就是對他最大的獎勵。本詩是老杜青年時期的作品,所以並沒有杜詩中常見的沉鬱之氣,相反在字裡行間還洋溢著少年郎所獨有的蓬勃朝氣,而尾聯就是最好的證明。

此外,尾聯還是對第一聯中問話的回應。岱宗怎麼樣?登上岱宗可以觀雲海浪翻,可以看飛鳥歸林,更可以俯瞰群山,因為這裡是五嶽之首,因為這裡就是泰山!


杜甫為泰山寫詩,堪稱是千古名篇,但還是不如另一位聖人的留言


靜閱閒話

縱觀全詩,雖然沒有出現一個“望”字,但卻句句都圍繞著“望嶽”這個主題。首聯是從遠處眺望,寫出山的宏大;頷聯是仰望,寫出了山的巍峨,這兩句主要是描繪出泰山的兩個特點,為下文做好鋪墊。

頸聯是登頂後的平視,借天上的白雲和飛鳥,寫出了山巔清幽脫俗的壯麗景緻;而尾聯則是由上而下的俯視,既展現了身為五嶽之首的威武與雄渾,又表達出作者內心的豪情萬丈,是本詩的點晴之句。

早在春秋時期,孔聖人就曾發出過“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嘆。此後歲月悠悠,雖然有無數人登頂遠眺,卻再沒有一個人能發出吞吐宇宙的豪言壯語,而泰山也因此沉寂了千年。直到大唐開元年間,另一位聖人也登上了絕頂,並同樣留下一句流傳千古的名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