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結合清末形式,如果慈禧死後,光緒帝沒被弄死,恢復親政,結果會如何?

壹德堂


從個人能力來看,慈禧掌權接近五十年,雖然她政治能力很強,非常會進行政治鬥爭,但是時代對人也有侷限性,她也沒辦法讓大清真正強大。所謂的同治中興,也只是表面上維持清朝的統治。等到甲午海戰失敗的時候,堂堂的大清國居然輸給日本,這個時候大家才恍然大悟。之後,大清朝還遭遇了八國聯軍,簽訂了《辛丑條約》。等到慈禧最後去世的時候,那個時候的大清形勢更加危急。光緒的能力是遠不及慈禧的,可想而知即使光緒親政,大清朝也是遲早要完的。

以當時的時局來看,大清幾乎是必定滅亡的。對於這一點,從大清朝的財政就能夠看出來。雖說鴉片戰爭以後,大清的財政也基本入不敷出。特別是太平天國時期,財政危機就更加艱難了。當時財政支出每年大概為六、七千萬兩銀子;中法戰爭後,增加到八千多萬兩銀子。不過好在朝廷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弄到銀子,財政還是基本能夠維持的。d

不過甲午戰爭,給清朝帶來了巨大的財政危機。戰爭中的軍費超過六千萬兩,賠款兩億兩,後來又被勒索了三千萬兩的贖遼費,全部支出至少兩億九千萬兩。在這期間,慈禧太后辦起了奢侈的六十大壽,實際支出為531萬兩銀子。

為了償還高額的賠款,清朝只能對外借款。借款是有利息的,大清朝只能以海關稅、鹽釐和厘金作為抵押,加上每年還要支付兩千萬兩的本息,實際上總額高達四億兩銀子以上,相當於多支付了一次甲午賠款。

更嚴重的是庚子賠款以後,財政危機幾乎是最為深重的十二年。比如1903年,清朝財政收入為1.04億兩,而支出為1.34億兩,其中賠款外債為4513萬兩。這就意味著大清朝40%以上的收入都要用來還債,並且虧空達到三千萬兩以上。

眾所周知,羊毛出在羊身上。財政危機如此嚴重,大清朝自然想方設法弄銀子,而最終這一切都加在老百姓身上。

朝廷每年向老百姓身上盤剝大量的銀子,用來支付外國的賠款。長此以往,老百姓自然無法生存下去,而清朝則人心盡失。據統計1909年,反抗清朝的鬥爭高達一百三十次,而次年增加到二百九十多次。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更多精彩請關注歷史是什麼!


歷史是什麼


就假設一下:

對比一下光緒和其弟也就是後來的攝政王載灃比能力如何?我真是看不出來光緒的優勢在哪裡,甚至在權謀上還不如其弟,所以結果應該是差不多。

區別就在於,慈禧死後,光緒沒死,開始主政,但是清朝局面如何?已不是甲午戰爭戰敗,人人心還向清的局面,還希望清朝能否變法圖強,而是八國聯軍辛丑條約之後,人人都以推翻清朝而革命,對這個破舊的王朝已經失去了信心,光緒就算不心灰意冷,估計也難以有當年的鬥志。

首先第一個倒黴的就是袁世凱,因為光緒恨袁世凱,但由於袁世凱擁有新軍,結局和攝政王的處理方式應該差不多,讓其回家歇著吧,而與攝政王任用宗親不同的是,光緒應該會召回康梁,梁啟超有可能不會回來,當康有為肯定會回來,然後繼續開始變法,康有為的能力大家是有目共睹的,就是空想家,變法必然失竊實際,然後武漢起義爆發,革命黨尤其星星之火燃遍半個中國,光緒開始指揮軍隊,但指揮不動,但我認為光緒不會啟用袁世凱,可能會自己找革命黨談判,最終孫中山絕不會在君主上妥協,光緒只得退位,但應該會優待光緒,或者讓光緒成為公民參政。

總之清朝滅亡的時間是不會延後的。


曹老師xixi


毫無意義。

清的滅亡,不是一個毫無行政經驗,也沒有正常學識,膽小怯懦的光緒可以挽救的。

哪怕光緒再活30年,清政權也難以在覆沒的道路上剎車。

具體來說,清政權因何而亡?

一、廢黜了科舉

既廢黜了科舉,也無法建立新的,有效的,合理的文官選拔途經。

儒家衰落是必然,滿清1905年廢黜科舉,導致漢族士紳群體失去科舉入仕的途經,而廣大農村才是中國人口的絕大多數,控制基層農村鄉鎮的士紳拋棄清政權,其實就是滿清滅亡的第一因素。

二、皇族內閣失去支持

甲午戰爭後,民族開始覺醒。憲政在當時人看來就是擺脫落後,脫離愚昧的正確道路。然自維新變法,到立憲鼓吹,再到慈禧光緒死亡前也沒有完成。光緒慈禧死後才頒佈欽定憲法大綱,再搞什麼皇族內閣。令整個立憲派對清政權感到絕望。

三、鐵路國有吃相難看

辛亥革命的導火索是保路運動。皇族內閣連鐵路股本那點錢都要明搶,這不僅動了四川廣東湖北諸省士紳的蛋糕,整個南方士紳階層對清政權都開始持有警惕情緒。

四、民生艱難,百業凋零

清政權財政困難,無法維持正常運轉。

百姓早就處於爆發臨界點。

而光緒能解決哪一條問題?


四川達州


很多答主都說光緒能力問題,但其實在大格局面前個人能力反倒是小事。

清朝直接滅亡的很重要一個原因是由於搞皇族內閣失去了立憲派的支持,這批人才是中國社會的中堅力量,當他們知道立憲這條路走不通後,清朝滅亡就是板上釘釘的事了。而光緒在康梁的宣傳下,在民間的威望可是極大的,可不是今天人們認為的天真無能之人。至於皇族內閣,光緒不會搞,因為皇族內閣裡好幾個是慈禧舊臣,他重用的會是康梁(立憲派重要領袖),會是岑春煊這樣的反袁之人。

至於北洋軍,只要光緒弄死袁世凱後沒有人敢反,一來沒有名分,二來沒有領袖,三來王士珍馮國璋之類當時似乎並不反帝制,光緒可以在其中搞平衡。

另外光緒還有列強的支持,袁世凱為什麼能成功,除了軍事實力以外,就是因為慈禧光緒死後,中國只有他有資歷和威望來當列強的代言人,載灃這樣的新人可比不過辦理新政的開化大臣。

不過光緒身子弱,活不了多久,估計死後梁啟超、軍方和議會就能直接搞出虛君共和了(載灃那性格應該不敢與他們抗衡的)。

至於後面局勢,估計還是會走向軍閥混戰(軍閥雛形已顯,光緒康梁沒有那個能力加強中央集權消滅軍閥)。


古風歌歌喉如花


我們很多人很多時候都是對光緒抱有同情以及稍有尊敬的態度,在這方面我們跟當時清末的文人、平民百姓、官商富紳甚至不少洋人買辦都很相似,當時我們的國民對光緒是比較尊敬的,畢竟這個皇帝也是在變法圖強,最後卻落了個失敗的下場,很有悲情英雄的意味。



題主的題目有意思,不過大致也是想詢問光緒的能力,當然有不少人認為慈禧死後光緒沒被殺的話指不定還能挽回當時中國的局勢,但是個人認為光緒的能力是比較一般的,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看出來。

首先,光緒真的是比較理想主義的人,當時慈禧雖然放了部分權利給他,但還是要求他做決定的時候要跟她商量一下,而且輔助光緒處理政務的人基本都是慈禧的親信,所以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是離不開慈禧的,但是當光緒開始掌握權利之後就已經想著將慈禧弄下臺了,這對慈禧基本上是不可接受的,而且慈禧權利依舊無比穩固,光緒很難去撼動慈禧,但他還是選擇去動慈禧,所以說光緒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也是比較天真的人。



然後,光緒的天真和不成熟也表現在他所依靠的人上面。其所依靠的是什麼?就是簡簡單單的輿論,利用公車上書的人,以及外界的知識份子,想以此對慈禧形成壓力,好在光緒還不算全傻,懂得要用軍隊來掌權,便讓袁世凱以保護老佛爺為名對老佛爺動手,當然這個在後世來看也是離傻不遠,在這有不少人大罵袁世凱出賣革命,但你要是身處此地,在各地督撫以及將軍的眼中,光緒的所作所為真的很稚嫩,他以為他在那個位置就能指揮得動袁世凱。



更有傳聞說光緒想要袁世凱暗地裡弄死慈禧,個人比較認同這個傳聞,因為在戊戌失敗之後,慈禧對光緒的態度甚至是可以用恨之入骨來形容,不斷想辦法要廢黜他,雖然最後迫於壓力以及庚子事變使得光緒逃過一劫,但最後在慈禧死前還是被下了黑手弄死了。其實慈禧雖然權利慾極強,但對光緒這個親外甥還是很不錯的,在小時候剛抱入宮的時候甚至還親自哄他睡覺,所以在知道光緒對她意圖不軌之後,慈禧對光緒的怨恨可想而知。


在甲午之後的幾年,慈禧已經萌生了退休的念頭,所以開始放手讓光緒處理政務,光緒要是沉得住氣慢慢鞏固權力,最後未必沒有辦法翻身,而且慈禧年紀也大了,光緒總能熬過她的,但他就是太急功近利了,所以導致了失敗。

從上面這幾點看,光緒其實只是跟我們一樣的普通人,甚至還略有欠缺,比如他比較理想主義,比如他處事手段的不成熟,比如他的急功近利,在那樣的年代,他是擔不得大任的,在慈禧死後若是他能活著,滿清也依舊會在他手裡滅亡。滿清也是腐朽到了根子,也是難以挽救了。


小南讀


年輕的皇帝親政的時間也有8年左右了,那個時候,朝廷上下、京城內外、各國洋人們對光緒還是很有期待的,光緒帝親政的條件是很不錯的,並且慈禧確確實實出讓了大部分的權力給光緒,給了光緒充分的施展空間,當然一些核心權力沒有給他,我們權且認為是慈禧需要多多考察光緒吧。

慈禧作為一個晚清的女子,從“權力的藝術”角度是相當強悍的,在大清國被太平天國砸的七零八落、漢族貴族地主勢力不斷壯大、地方與中央不斷離心離德的時候,依然能幾十年如一日保持對諸多權臣的控制,這是她能放權給光緒的基礎,由她的權威作保,光緒在前臺操作,如果皇帝搞出了什麼么蛾子,慈禧起到救火員的作用。

1889年,光緒18歲,舉行了大婚,海外內要求皇帝親政的呼聲很高,老太后有礙於傳統,也可能想看看這個培育了十多年的皇帝是不是塊料,就讓光緒帝正式親政了。

從1889年到1898年戊戌政變為止,這9年的時間裡,年輕的皇帝擁有處理一些日常事務的權力,一二品以上的官員也可以直接任命,不過核心權力老佛爺一直沒給他,像甲午戰爭等重大事件的決策,這個還得慈禧拍板。

但再怎麼樣,應該說歷練了七八年,這皇帝七七八八總該有點基礎了吧,乾隆20來歲即位,康熙十來歲親政,這也乾的都很不錯,何況光緒後面還有個安全閥慈禧。

結果呢,公車上書之後,光緒的激情一下子被點燃了,他按照康梁等人的指引,大踏步地搞起改革來。

其實,光緒若能循序漸進、一點一點向前拱,一點一點漸進式的改革,成功的概率還是很大的。

光緒太急了,一天之內恨不得頒佈上百道政令,不少平頭百姓的維新派直接上位三四品官員,取消旗人特權、廢除八股、興辦西學、裁汰綠營、整頓吏治……每一項都是在挖大清的根。

這些政策,放在今天看來,肯定是好的,先進的,可大清國是個幾億人口的龐大身軀,那經得住這般折騰。

光緒帝得罪了官僚集團、滿漢軍頭、士族階層、八旗勳貴等等一切統治精英階層,這些政策都是嚴重侵害他們利益的。

如果光緒慢慢推行,小火慢燉,還能慢慢推行下去,但他的政策變動非常劇烈,他任命的許多維新派官員四處走動、下到地方督促執行,但地方上的督撫大員們就沒什麼動靜,要麼就陽奉陰違,他們都想看看老佛爺有什麼舉動。

其實,剛開始,康梁的很多政見都得到了老佛爺的肯定,這也是光緒能搞了小半年維新變法的前提,不然,老佛爺不高興的話,那維新運動十天也幹不了。

但越到後期,維新派的主張越激進,榮祿建議改革“徐徐圖之”。康有為怒道:“殺幾個一品大員,法即變矣”。

到了中後期,慈禧收回了光緒手裡的任命一二品官員的權力,接著收回了京畿的防務權力,此時,慈禧已經有所準備了,但光緒對改革的悲劇和慈禧即將發動的悲劇也毫無預見,他到最後也幾乎控制不了維新派。

當維新派和保守派的矛盾最終爆發的時候,慈禧率先出手,鎮壓了維新派諸多官員,光緒帝也隨後被囚禁於贏臺。

此後,光緒被囚禁了8年,直到1908年去世,如果他沒被慈禧毒死,那也應該37歲了,正是春秋鼎盛的時候。

但又能如何?變法失敗,被囚禁8年,他的皇帝尊嚴早就蕩然無存,從4歲開始就被壓抑的性格,在8年的囚禁中達到頂峰,30多年的悲劇人生,即使迎來新生活,也指不定他的性格已經變成什麼樣了,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他不適合管理如此龐大的國家。

他若再上位,要人沒人,國勢比他親政當初更加衰微,地方的離心力更強,一艘在驚濤駭浪中不斷搖晃的破船,他又能如何駕馭,駛向安全的港灣?


雲中史記


最近正巧又追了一遍電視劇《走向共和》,也曾多次思考過提問者的這個假設,現在就談一下我的看法。

光緒比慈禧早一天死亡,現在據最新考證,通過化驗光緒的衣服和毛髮,可以斷定光緒是砷中毒死亡的, 分析當時的形勢,可以推斷:沒有慈禧的允許,是沒有人敢對光緒下毒手的,或者可以說,就是慈禧下令毒死光緒的。



我們假設光緒得知消息,找個地方藏了一天,躲過了這場災難,慈禧死亡後再露面直接親政,大清將會是怎樣一個結果呢?

首先,光緒的安全是沒問題的,當時還真沒有人敢謀害皇帝。袁世凱也不敢,從載灃想殺他,嚇得他連夜跑到了天津,就可以看的出,他當時還沒那個能力。

下一步就是光緒怎樣執政的問題了,我們繼續假設:

一、清除袁世凱勢力,殺袁世凱基本可以定局,最寬容的處理方式也是關押。

二、罷免軍機大臣奕劻,一個原因是由於他的貪腐,主要還是因為他和袁世凱是同盟關係,必須下臺。

三、召回在海外的康有為和梁啟超,重新啟用康黨,給予行政權力,繼續推行戊戌變法時的政策。

四、重用載灃和皇族,載灃當時已經是軍機大臣,光緒沒死,就沒溥儀什麼事,載灃也不會被加封為攝政王。但由於其是光緒的親弟弟,加上奕劻已被罷免,會被加封為軍機首輔。其餘皇族會被任命為陸軍和海軍大臣等職務,目的是要把軍事大權牢牢掌握在滿人手裡。

我們再分析一下當時的國內外形勢。國外列強普遍認為光緒是開明派,一直支持光緒掌權,這個是對光緒有利的。而國內問題比較棘手,一個是孫中山領導的革命形勢風起雲湧,全國立憲請願形勢高漲,清廷批准的《憲法大綱》不得人心,整個大清猶如一座即將噴發的火山。再一個問題就是新軍指揮權都掌握在袁世凱部下的手裡,大清皇族無人懂軍事,多是紈絝子弟,軍事領導權徒有虛名。

這兩個問題,慈禧活著的時候基本還能穩得住,輪到光緒就不同了,他沒有慈禧恩威並用駕馭人的手段和能力,也不會識人用人,康梁其實只會紙上談兵,並無治國之才。正如袁世凱評價康有為的一句話:“你說他沒能耐 吧,煽呼起來,能把紫禁城給你掀翻了;你說他有能耐吧,讓他去蓋一個房子,他連一個雞窩都搭不好” 。所以說,光緒執政推行下去早晚也是死路一條,實行立憲吧,皇上失去權利!不實行立憲,革命黨不答應!再加上,大清的新軍也不聽命於光緒指揮,軍事鎮壓的路也走不通。所以,這是個死節,慈禧解不開,光緒同樣也解不開,只有拖延。



這樣,歷史就回到了原路,武昌起義還是會爆發,全國各省照樣會紛紛獨立,直至清政府下臺。與歷史不同的是,依光緒的性格,他肯定不會和隆裕太后那樣痛痛快快退位的,全國要發生大的內戰和動亂。最後光緒和滿清大臣們要循元末蒙古人的老路,直至最後滅亡。



其實,歷史行進到了1908年,滿清政府正如驚濤駭浪中的一艘千瘡百孔的破船,換作誰掌舵,結局都是一樣的。正如孫中山先生所講“天下大勢,浩浩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歷史長河中的魚


趣談唐宋元,胡侃元明清!

光緒即便還活著也不行了,單單不說慈禧太后死後光緒從被關押的地方放出來到當上皇帝這一段路程有多遠,單說整個清王朝似乎已經進入了萬劫不復之地,不論天時地利人和都沒有任何一方靠攏清王朝。

事件回顧

其實在某些情況下,慈禧是為光緒皇帝背了黑鍋的,而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言論,是因為即便把光緒皇帝安排在慈禧太后的位子之上,恐怕也只能這樣做。

我們不妨假設一下:

當八國聯軍侵華或者中國與某一個帝國發生戰爭的時候,最終也會戰爭失敗,因為整個清王朝已經從骨子裡面變得腐朽不堪,八旗子弟兵在這個時候連湘軍都趕不上,要指望著這些人能夠保家衛國,實在是一件天大的諷刺。

那麼同樣的道理來了,既然打輸了就需要簽字,就需要履行合同,就需要賠償和割地,慈禧太后活著的時候,慈禧太后把這個黑鍋背了下來,誰讓她是天底下的老大呢,可是如果慈禧太后嘎嘣脆了,那麼所有的一切都需要光緒來管理、來背這個黑鍋。

當然也有人會說,如果慈禧她嘎嘣脆的時間比較早的話,那麼光緒我就不會主動挑起戰爭,不會主動與八個國家宣戰,更沒有八國聯軍侵華戰役的出現。

同樣的問題,在英國攻佔殖民地之前,這些殖民地有侵犯過英國嗎?帝國主義的本質就有著部分侵略含義包括在內的,所以甭管慈禧太后執政也好,光緒皇帝執政也好,都需要面臨一個最為緊切的現狀:如何短時間內讓清王朝的軍事實力提高一個檔次?

沒錯,這就是事實

提高的檔次不用太多,僅僅一個檔次就可以,可是當我們去回顧整個清王朝的發展建設,當我們去觀看清朝從最開始的落魄不堪發展到最後更加落魄不堪的這一大段歷程,就不難發現,此時的清王朝已經回天乏術了。

伴隨著清王朝的四大巨人去世,再伴隨了慈禧太后的去世,清王朝早已經人心思動,慢慢的軍心不穩,光緒皇帝即便有千般能耐,萬般本事也沒有辦法,在這亂世當中再謀得一份軍心。

軍心都沒有了,要想指望著光緒皇帝能夠恢復清王朝的盛世,指望著光緒皇帝能夠帶領著大清王朝走出這個難關,那無異於痴人說夢。

【感謝大家的耐心閱讀,希冀大家點贊、評論、關注,小生在此謝過!】

趣談唐宋元明清


假如光緒不死,恢復親政。結果不外乎兩種。一種是做亡國之君,被送上斷頭臺,一種被動退位,享受優待。以光緒的脾氣和個性,感覺第一種可能性最大。

清朝末年,有過一次所謂的同治中興,其實那不過是清朝滅亡前的迴光返照。洋務運動救不了清朝病入膏肓軀體,北洋水師也擋不住日本的堅船利炮,戊戌變法更是曇花一現。清朝不是亡在武器的落後,是亡在腐朽的體制。他就像病入膏肓的老人,已經到了人命危淺,朝不慮夕的死亡邊緣。

八國聯軍攻打北京時,以張之洞為封疆大吏,非但不去救駕,還進行了東南互保,坐看北京淪陷,更有百姓夾道歡迎八國聯軍。這說明了清朝對地方的控制力已經微乎其微,這些封疆大吏之所以沒有舉起反清的大旗,一是宥於儒家思想的約束,二是怕引起內戰,讓列強漁翁得利,至於老百姓早就對清朝的統治深惡痛絕。

光緒帝有恢復大清榮光的決心,卻沒有扭轉乾坤的雄才大略。他恐怕是中國歷史上做傀儡時間最長的一個皇帝,能力太平庸了。漢獻帝深陷虎穴,尚且不肯久居人下,幾次跟曹操一較高下。反觀光緒,他的條件比漢獻帝強之百倍,卻被一個女人控制幾十年。這樣一個皇帝親政,對搖搖欲墜的大清根本起不了多少作用。

再說,當時漢人勢力已經崛起,袁世凱控制著清朝最精銳的部隊北洋軍,孫中山領導革命運動此起彼伏,清朝已經敲響了喪鐘。慈禧死後僅僅四年,清朝就宣佈終結。如果是光緒再親政,他絕對不會和平退位,一定會和袁世凱、孫中山來個魚死網破,那將是血雨腥風的改朝換代,袁世凱、孫中山豈能輕易放過光緒,肯定會把他送上斷頭臺,以謝國人。


洛水清風


這個問題實際上是皇帝的領導能力和國家大勢和人心向背的問題。

光緒不死,亦無力迴天。

一、光緒其人。

光緒自4歲由慈禧養大,要求絕對服從慈禧,就是慈禧的傀儡,管慈禧叫親爸爸。他也曾有過青春熱血沸騰的年代,搞戊戌變法。但是沒有人,沒有槍,這個變法只能在慈禧允許的框架內實行。除了譚嗣同等熱血青年外,康梁只是紙上談兵,妄圖倖進之輩,且識人不清。軟弱,無幫手,無實際掌政能力,能對付了滿清那些頑固的老油條嗎?

二、國家大勢。

當時西方列強已在中國劃分了勢力範圍,中國實際上己是半殖民地社會,列強需要的是他們的兒皇帝,而不是一個奮發有為,可以搞明治維新,把他們趕出中國的皇帝,一旦觸犯了他們的利益,立即用槍炮說話,最慘的是如果能找到藉口,他們將把中國瓜分。

光緒沒有能力也沒有膽量培養自己的私人勢力,戊戌變法的一干人馬也已物是人非。滿清舊貴族的保守勢力也決不允許動他們的蛋糕。

三、人心向背。

此時民智初開,有識之士已認清,要救中國,必須革命。以孫中山先生為首的冋盟會得到海內外越來越多的人的支持,在軍中也有擴散。反清義士們更是前赴後繼,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三百年清朝的靠血腥鎮壓,民族安撫,貪汙腐敗、對列強卑躬曲膝的統治,遭到人民的厭棄,歷史潮流,勢不可擋,決不是一個光緒之力可以挽回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