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2 太和县戏曲舞台曾繁荣一时,为何那么多名家同时聚集在太和县?

该文由政协安徽省太和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室研究委员会编的《细阳春秋·第1辑》(1984)中节选,原文题目为《抗日时期的太和戏剧舞台》,作者王船。从文中可以看到豫剧、京剧、评剧、河北梆子名家抗战时期在安徽太和县的活动情形,他们精湛的艺术丰富了太和人民的文娱生活,给太和的戏剧舞台添彩,也在太和播撒下了各剧种的种子。马金凤、阎立品、毛兰花、蓝月春、马最良等,这些戏曲舞台上耀眼的明珠在太和观众的记忆中是什么样子呢?

抗日战争时期,太和没有沦陷。敌占区的商人,纷纷迁到此地经商。境内的界首(当时是太和的34乡镇之一)、税镇、旧县、原墙等乡村集镇都很快兴隆起来。尤其是界首,人口陡增到10余万,成为皖北第一重镇。随着集镇人口的大量集中和商业的暂时繁荣,京剧、评剧、豫剧接踵而至,名演员不断光临、使太和戏剧舞台也呈现出一种不寻常的繁荣景象。

太和县戏曲舞台曾繁荣一时,为何那么多名家同时聚集在太和县?


太和城内、原有城隍庙、山西会馆两座西楼,观众都在露天看戏。1941年初,日寇窜扰太和,城隍庙戏楼被火烧,县城没有可用的舞台,到1944年许汉三来任县长,才在打蛋厂建起一座简易剧场,从此,才有一些较好的剧团和有名气的演员来县城演出。当时原墙有两个剧场,旧县、税镇各有一个,但都很简陋,名演员多不肯去演。界首剧场很多,先后建成的有乐天居、第一舞台、明星舞台、新舞台、民众舞台、同乐戏院等,但后期只保留住同乐、民众、明星和新舞台四个。

整个抗日期间,在太和舞台上占绝对优势的是豫剧。马金凤、阎立品、毛凤麟(毛兰花)、徐艳琴、田岫玲、王同秀等人,先后来这里演出,他们在这里停留的时间很长,少者一两年,多着四五年。他们当时都很年轻,马金凤不到30岁,阎立品还不到20岁。

太和县戏曲舞台曾繁荣一时,为何那么多名家同时聚集在太和县?


马金凤的名气最大,社会上称她是“豫剧状元”。她的戏路宽,常演出的剧目有《秦雪梅吊孝》、《老征东》(即后来改编的《穆桂英挂帅》)、《三上轿》、《三娘教子》、《三上关》、《对花枪》、《秦香莲》、《洛阳桥》等。马金凤演戏认真,自立门户,每出戏都有自己的创造。她演的《秦雪梅吊孝》,据说剧本就是她自己编的,其中一段祭文,是在界首请人写的。这出戏她演了好多年,1948年底,在蚌埠还看到她的 “吊孝”,解放以后,她不再演了,大概与年龄有关。这出戏后来成了阎派的名戏。

当时来太和的名角中,马金凤是唯一能够下乡为农民演出的演员。他曾在姜楼、白店等黄泛区演过棚戏,观众人山人海。

解放以后,笔者又几次看到她的演出,每次都引起对她青年时代的回忆,认为她在太和时期,已经形成了自己朴素有没的艺术风格。她的唱腔自然流畅,既无矫揉造作,也无轻狂粗野,平中见胜,雅俗共赏。她在太和时,很多人都学习她的唱腔,很多唢呐演员,都能吹奏她的《三上轿》。


太和县戏曲舞台曾繁荣一时,为何那么多名家同时聚集在太和县?

阎立品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享有特殊的声誉。她的嗓子得天独厚,本地人都称她是“奶腔”,她擅长演少妇少女,无论是端庄文雅的大家闺秀,或是天真活泼的小家碧玉,她都能表演的淋漓尽致。《香囊记》中的大姑娘,《凌云志》中的二小姐、《蝴蝶杯》中的胡凤莲、《卖衣收子》中的陈妙善、《西厢记》中的崔莺莺、《打金枝》中的李君蕊,都是她常扮的角色。四十年过去了,回想起来,还觉得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她在《香囊记》中的一段坐轿舞蹈,总是赢得观众长时间的鼓掌,等她走进下场门,观众还用震耳的掌声,把她又逼回到场上。


1943年冬季(或44年春),阎立品在界首演出时装戏《冷雪艳》,剧本作者是界首中学以为高姓的教师,内容是写一个战士的妻子在家中苦度岁月,忠于爱情,教养儿子,最后战士胜利归来,夫妻团圆。当时在界首附近的国民党爱国将领看了这出戏,表示赞赏,还奖给剧作者500斤小麦。

阎立品德操高尚,广有传闻,因此更受人尊敬,一些青年学生为了让她方驾“豫剧状元”,暗中都称她是“豫剧观音”。

和阎立品同台演出的毛凤麟,也是豫剧界的名流,大本腔,豫西调,扮相好,她的拿手戏有《抱琵琶》、《卖衣收子》、《白马关》等,她在市民中影响很大,可与马金凤分庭抗礼。解放后不知此人哪里去了。

王同秀是男演员,唱老生,人称他是“铜嗓子”,据说他有鸦片瘾,他和阎立品、毛凤麟在民众舞台演出,也到同乐戏院演日场。他常演的角色有《打金枝》中的唐王、《卖衣收子》中的苏知府、《背靴》中的寇准、《辕门斩子》中的杨延昭、《接驾》中的白士奇等。他的艺术造诣很高,据说能和阎立品、毛凤麟拿到同样的戏份。


除豫剧之外,影响较大的是京剧。来过这里的演员有蓝月春、马最良、金丝猴、尹蟾珠、张车允、俞富英等。马最良是京剧名流,来这里演过《甘露寺》,他串乔国老,每一段道白都赢得观众的掌声。金丝猴的真名不知道,他自带一帮演员,专演猴戏。他的身材瘦小,扮相逼真,动作灵巧,很受观众欢迎。尹蟾珠青衣花衫,1945年春来太和,演出有《春秋配》、《投军别窑》《武家坡》《纺棉花》,还有和金丝猴合演过《三盗芭蕉扇》。

1945年,上海来过一个“红龄团”,演员都是十多岁的少年,他们演出的节目有《借东风》《周瑜归天》《失空斩》。

来太和演出的还有徐宝庆、吕云芳、吴继刚、王春生。王春生是一个国民党军官的小老婆,可能出身就是演员。她演老生,常以票友的身份参加演出,她的主要节目有《追韩信》《四进士》《梅龙镇》等。吴继刚是蒙城人,唱黑头、嗓子好,架子不行,可能是票友出身。他在太和演过《牧虎关》《铡郭槐》。

太和县戏曲舞台曾繁荣一时,为何那么多名家同时聚集在太和县?


抗战时期,评剧也常来演出,主要演员有张少茹,马凤兰,鲜灵芝,他们演出的多是生活爱情戏。还有来过一次河北梆子,主要演员叫万里云。

外来剧团和著名演员的大量流入,使太和戏剧舞台大放异彩,太和人得以大饱眼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