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0 2019年“消失”的券商,民族證券、聯訊證券、中投證券、廣州證券

往昔已成歷史,如今只剩傳說。


2019年“消失”的券商,民族證券、聯訊證券、中投證券、廣州證券


為了適應行業發展,補齊自身業務短板,進一步擴張市場份額,不少券商選擇通過“大魚吃小魚”的方式提高自身實力。


2019年6月20日,中國證監會就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為了進一步理順重組上市功能,激發市場活力,證監會決定擬取消重組上市認定標準中的“淨利潤”指標;縮短“累計首次原則”的計算時間至36個月;恢復重組上市配套融資等內容。11月,證監會還從六個方面提出具體方案推動打造航母級證券公司。


在行業發展和相關政策的雙重影響下,大型上市券商吞併中小券商似乎不再稀罕。強者愈強,而“被吞噬者”也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亦或者更名換姓以另一種身份和姓名存在。


券商“改名”,頻繁出現在2019年上市券商的公告欄中。


改名容易,但無論對“被改名”的中小券商,還是對要求改名的大券商而言,都是一個全新挑戰。對此,小券精選了幾個典型案例,和大家分享、討論。


1

業務轉型,公司變平臺


2019年4月1日,中金公司(3908.HK)公告稱,為了加快公司財富管理業務的融合發展,正式啟動將中投證券打造零售經紀與財富管理統一平臺這一計劃。


隨後中投證券便向相關部門提交了變更名稱的申請。並於7月25日獲得了深圳證監局的核準,中投證券名字變更為“中國中金財富證券有限公司”(簡稱“中金財富”),成為為中金公司旗下財富管理業務專業品牌。


建設銀行、摩根士丹利等國內外知名公司於1995年發起設立了中金公司,混血基因+所向披靡的高端投行業務,中金公司迅速成為很多券業人心中的殿堂。然而,其經紀業務一直表現平平,營業網點寥寥。在2006、2007年前後的A股大牛市期間,很多券商通過經紀業務賺得盆滿缽滿,中金公司卻略顯寂寥。


經紀業務絕對是塊大蛋糕。


2016年11月4日,中金公司宣佈以167億元的價格收購中投證券100%股權,中金看重的正是其龐大客戶群體和豐富的營業網點資源。2017年年4月1日,中金公司完成收購,發力經紀業務並向財富管理轉型。


收購完成後,中金公司的經紀業務市場份額和收入顯著提高。2017年,中金公司的經紀業務收入為34.69億元,同比增長103%,佔比達41.9%,反超投行業務收入。


2

短短數月,兩次“改名”


2019年8月30日,聯訊證券(830899.OC)公告稱,公司確定將名稱由“聯訊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變更為“粵開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證券簡稱由“聯訊證券”變更為“粵開證券”。


而在此之前一個多月,聯訊證券剛表示欲改名為“知識城證券”。


聯訊證券名稱多次變更與公司新實控人有著很大關係。


2018年5月3日,聯訊證券發佈的收購報告書顯示,廣州開發區金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簡稱“廣州金控”)根據自身產業發展戰略需要,優化廣州開發區科技金融產業鏈條,服務區域內外實體經濟金融需求,決定收購聯訊證券。


隨後,廣州金控通過股權轉讓獲得聯訊證券42.43%股權,加上原本持有的股份,廣州金控合計持有聯訊證券47.24%股份,成為聯訊證券第一大股東。同時,聯訊證券將告別無實控人時代,廣州金控的實際控制人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簡稱“經開區管委會”)亦為聯訊證券實際控制人。聯訊證券化身國有控股的證券公司。


廣州金控是經開區管委會為發展廣州開發區經濟設立的國有獨資公司。收購完成後,廣州金控將聯訊證券定位為核心金融平臺,將聯訊證券業務與廣州金控原有類金融等業務相結合發展廣州開發區經濟。


2018年10月,廣州金控與綠地控股集團簽訂協議,計劃在中新廣州知識城聯合投資建設知識城國際創新驅動中心,預計打造為國家級標杆產業園區,投資規模超百億元。同時,此項目也是粵港澳大灣區戰略規劃重點。


此前聯訊證券在更名公告中曾表示,公司未來將進一步立足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成為獨具競爭力的證券公司。聯訊證券多次變更的名字與這兩個項目名稱多次相似,其中原因不言而喻。


3

民族證券不復存在


2019年10月31日,方正證券(601901.SH)公告稱,公司全資子公司中國民族證券有限責任公司(簡稱“民族證券”)名稱變更為方正證券承銷保薦有限責任公司(簡稱“方正保薦”)的事項,得到了證監會核准。


從此江湖再無民族證券。


剛剛上市三年的方正證券,為了進一步提升公司在券商行業的競爭實力,擴大公司業務規模,優化經營佈局。2014年8月,方正證券通過向民族證券全體股東非公開發行股份的方式,收購民族證券100%股權。交易完成後民族證券成為方正證券全資子公司。


後因民族證券與方正證券旗下瑞信方正存在同業競爭問題,方正證券對民族證券進行淨資產減資,業務整合。


值得注意的是民族證券作為方正證券的承銷保薦子公司,僅保留證券承銷與保薦業務,其他各項業務全部轉移至方正證券,同時民族證券的註冊資本由44.87億元減少至8億元。


4

廣州證券成為歷史


2020年1月14日,中信證券(600030.SH)公告稱,公司收購的廣州證券現已更名為中信證券華南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信華南”)。彼時,廣州證券的身份為中信證券全資子公司。


為進一步完善區域市場佈局,快速提升中信證券在華南地區的競爭力,加大力度整合華南地區業務資源。2018年12月24日,中信證券公告稱計劃收購廣州證券100%股權,將其重組為旗下全資子公司。隨後,中信證券通過將近一年的準備,以134.6億元的價格拿下廣州證券。


廣州證券長期紮根廣東地區,具有一定的區域品牌知名度。交易完成後,中信證券位於廣東省及周邊區域的人員數量將獲得顯著提升。通過利用廣州證券已有的經營網點佈局和客戶資源,中信證券在廣東省乃至整個華南地區的業務實現跨越式發展。


基於券商行業的發展特點和政策影響,券商之間的吞併整合變得不再罕見。近年來,多家中小券商的名字消失在券業歷史長河中。你還知道哪些券商“消失”的案例?評論區留言,我們一起聊聊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