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2 黃岩“第二洞天”委羽山的“道”文化 甚妙

黃岩“第二洞天”委羽山的“道”文化 甚妙

委羽山作為著名的道教聖地——道教“第二大洞天”“第四福地”、全真道北宗龍門派江南重要道場,現存道教文化資源十分豐富。

委羽山原是“嶼”

委羽山,位於台州黃岩城南5-10華里處,山體呈南北走向。主峰金嶼(峰)海拔78米,山脊橢圓,形如龜狀,又名“龜山”。雖不及雁蕩、天台、會稽等崇山峻嶺,但山上獨產方石,系群仙煉丹之原料,故諸仙常棲跡,世傳軒轅黃帝嘗藏丹經於此。據歷代《黃岩縣誌》記載,“大有真人”——劉奉林在此修煉得道,駕鶴輕舉,鶴嘗墜翮,委墜此間,遂名“委羽山”。昔日山間林茂竹翠,蒼松挺立,草花飄香,溪水潺潺,千鶴翔集,宛如仙境。

據《山海經·大荒南經》記述:“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天台,海水入焉。”據現代地質學考證,距今6555-5850年,受皇天畈海進侵蝕,溫州、台州原是一片汪洋大海。距今5000年前,皇天畈海退開始,溫州、台州逐漸呈露陸地。距今1600多年前(公元400年前),海水才退到現今的海岸線,此時是魏晉。原始社會時,委羽山是東海方壺島(又叫方諸山、紫府洲,今台州方山)附近的“嶼”,有金、木、水、火、土5嶼(峰)。台州方山是黃岩九峰方山、東西仙源山、溫嶺羊角洞方山、仙居方巖、仙居景星巖、天台方巖等一系列的“島”,跟委羽山的5“嶼”,二者組合成東海漂浮的神仙居住的“島嶼”,仙島裡有奇禽異獸和奇花異果。

第二大洞天

在委羽山東北麓有一洞,名曰“大有空明洞”,據唐代司馬承禎的《天地宮府圖》(《天地宮府圖》已佚失,其序文傳下來。)記載:“第二委羽山洞,週廻萬里,號曰大有空明之天。在臺州黃岩縣,去縣三十里,青童君治之。”在唐玄宗李隆基授權下,司馬承禎首次把天下名山大川封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唐末五代杜光庭的《洞天福地嶽瀆名山記》記載:“第二委羽洞大有虛明天,週廻萬里,司馬季主所理,在武州。”北宋張君房的《雲笈七籤·卷二十七·洞天福地》記載:“第二委羽山洞,週廻萬里,號曰大有空明之天。在臺州黃嚴縣,去縣三十里,青童君治之。”據《天地宮府圖》記載在“台州黃岩縣”;《洞天福地嶽瀆名山記》則記載在“武州”(在山西),疑“武”是“臺”的誤抄;《雲笈七籤·卷二十七·洞天福地》中,疑“嚴”是“巖”的誤抄。

北宋李思聰的《洞淵集》,將洞天福地系統情況略有改動,將委羽山第二大洞天位置改回台州,糾正杜光庭之誤,此後沒有再有這類系統闡述洞天福地的書和文,南宋光宗趙惇[dūn]紹熙四年(1193年)狀元及第的陳亮在金華永康的芝英鎮八村的《重建紫霄觀記》再次提到。自東晉以來的文獻基本上記載委羽山位於台州黃岩,由此推測“第二大洞天”應在臺州黃岩。

青童君者誰

南朝陶弘景的《真誥》引東晉魏華存的《上清大洞真經》記述:“東華方諸宮高晨師玉保王青童君。”元代《三教搜神大全》記述:“東皇公號曰元陽父,考之〈仙經〉或號東王公,或號青童君,或號方諸君,或號青提君,名號雖殊,即一東華也。聖朝至元六年正月日上尊號曰‘東華紫府少陽帝君’。”

青童君即“東華帝君”,姓王,名玄甫,又稱東君、東木公、東王(皇)公、元陽父、方諸君、東皇太一、扶桑大帝等。東王(皇)公在漢代就有記載,跟漢代的陰陽觀念有關,是代表“陽”的男神。漢代記載的東王(皇)公,就是先秦楚地的太陽神——東君等神,東王(皇)公一開始就是包括台州的楚越一帶的民間信仰的神。郭沫若《卜辭中的古代社會》記述:“神話傳說中人物,一人化為二人以上,一事化為二事以上,乃古今中外常有之事。”

大有宮

在委羽山東北有一道觀,便是千年道教聖地——大有宮,乃委羽山的代表性建築。始建於南朝梁武帝蕭衍在位年間(502-549年),歷代均有修建。有關大有宮的最早文字記載是南朝陶弘景的《真誥·卷十四·稽神樞第四》:“司馬季主後入委羽山石室大有宮中,受石精金光藏景化形法於西靈子都。西靈子都者,太玄仙女也。其同時今在大有室中者,廣寧鮑叔陽、太原王養伯,潁川劉瑋惠、岱郡段季正,俱受師西靈子都之道也。”司馬季主是西漢時人,生卒年月難考,他在《史記·日者列傳》中被記載跟賈誼曾在長安東市交談。而賈誼去世於前168年,司馬季主與賈誼交談後到委羽山石室大有宮,那麼委羽山有石室大有宮的時間起碼在前168年前,即西漢文帝劉恆在位時(前180-前157年)。青童君治委羽山,青童君就是東王(皇)公(東華帝君);東海方諸山,即是委羽山附近的台州方山;大石室,即委羽山大有空明洞天。

大有宮現存主體建築大多修建於清代乾隆(1736-1795年)、嘉慶(1796-1820年)年間。宮內有山門、大殿、兩廂、側房等建築52間。第一進為山門,左右有“龍”“虎”兩字,即道教中常說的“左青龍、右白虎”;第二進為主體建築靈霄寶殿,供奉“玉帝”“太乙救苦天尊”“呂祖”及“邱祖”;方丈樓在其後方,二樓設立三清殿,供奉道教中三位最高神明“三清”。供奉三清、玉帝、呂祖及邱祖塑像,為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年間(1426-1435年)與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康熙年間(1662-1722年)的貼金木雕。據碑文記載:“明宣德甲寅、肖玉帝像於其中”,可見玉帝像為明代塑像。除此之外,還有許多神仙傳說,為這座“兩晉無雙地,南國第一宮”蒙上了層層神秘的面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