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LEAD 立德人物|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嚴謹求實,傳道授業解惑

李蘭娟,1947年9月13日出生於浙江紹興,感染病(傳染病)學家、中國人工肝開拓者、國家傳染病重點學科帶頭人,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醫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主任醫師、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


LEAD 立德人物|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嚴謹求實,傳道授業解惑


李蘭娟主要從事傳染病臨床、科研和教學工作,擅長各類肝炎、感染性疾病、新發突發傳染病診治,尤其是肝衰竭、病毒性肝炎、肝病微生態研究。在此次新冠狀病毒疫情防控期間,毅然決然去一線與病毒抗爭。

LEAD 立德人物|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嚴謹求實,傳道授業解惑

抗擊非典的“功臣”


李蘭娟從事傳染病臨床、科研和教學工作40餘年,擅長各類肝炎、感染性疾病、新發突發傳染病診治,尤其是肝衰竭、病毒性肝炎、肝病微生態研究。作為中國人工肝開拓者,創建獨特有效的李氏人工肝支持系統治療重型肝炎獲重大突破。首次提出感染微生態學理論,從微生態角度來審視感染的發生、發展和結局,為感染防治提供了嶄新的思路,還從基因的角度首次揭示腸道菌群與肝硬化的秘密。


LEAD 立德人物|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嚴謹求實,傳道授業解惑


李蘭娟院士首次揭示重型肝炎病人腸道微生態變化規律,闡明瞭腸道微生態變化與重型肝炎發生、發展的關係,豐富了重型肝炎發病機制的理論;提出B/E值為腸道定植抗力的新指標,為腸道微生態基礎和應用研究提供了客觀依據;成功培育出無菌大鼠(已通過國家藥品生物製品檢定所鑑定),建立了無菌動物實驗研究平臺;注重細菌耐藥研究,引領細菌耐藥研究小組發現六個β-內酰胺酶新基因型;率領課題組成功培養分離出SARS病毒並完成全基因測序,系中國大陸第二株登錄GenBank;首次發現PBMC中有複製型SARS-CoV存在,對揭示“非典”的發病機制具有一定的意義。

LEAD 立德人物|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嚴謹求實,傳道授業解惑

科研成果顯著


李蘭娟創建獨特有效的人工肝支持系統治療重型肝炎(ALSS),使得急性、亞急性重肝病死率從88.1%降低至21.1%,慢重肝從84.6%降至56.6%;主持制定ALSS技術規範作為全國標準,推廣至全國;建立中國第一個永生化人源性肝細胞系;創建四步灌流分離肝細胞新方法;構建新型混合型人工肝;首次揭示重肝腸道微生態變化規律。


LEAD 立德人物|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嚴謹求實,傳道授業解惑


2013年3月,以李蘭娟為首的中國科學家在H7N9禽流感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論文《人類感染活禽市場來源的新發H7N9亞型禽流感病毒:臨床分析和病毒基因組特徵》在醫學期刊《柳葉刀》上發表。截至2016年12月,李蘭娟發表論文400餘篇,其中在Nature、Lancet、NEJM等SCI收錄雜誌發表200餘篇。主編出版了中國首部《人工肝臟》《感染微生態學》和教育部規劃教材《傳染病學》等專著36部。


LEAD 立德人物|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嚴謹求實,傳道授業解惑

傳道授業解惑


李蘭娟認為,科學科研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要大力培養,不僅要培養他們的科研能力,還重在德育。她對學生做科研一定要嚴謹求實,絕對不允許任何虛假。當博士生、碩士生來到李蘭娟的團隊,作為導師的她就讓學生先把研究方向定下來,然後由他們自己去發揮、思考,然後拿出一個方案來做開題報告,以此來培養學生自主思考能力和科研能力。李蘭娟覺得培養一個人,最重要的是能力培養,讓他們善於思考,善於做課題設計,善於研究,善於寫作。所以,這不單是在科研上,更重要在道德、做人這方面還要培養他們,培養無私奉獻的科學精神。從2001年起,李蘭娟每年舉辦一次人工肝的推廣班,將自己的科研成果、治療方法無償教授給更多醫生。

LEAD 立德人物|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嚴謹求實,傳道授業解惑


LEAD人物君想說,作為醫生,李蘭娟醫生是中國人工肝的開拓者;作為科研人員,李蘭娟引領了行業發展;作為老師,李蘭娟老師嚴謹務實、嘔心瀝血。我們每個人在社會上扮演著不同的角色,能夠在不同角色上演繹不同的精彩人生實在不是一件易事。84歲的鐘南山再戰防疫最前線,73歲的李蘭娟脫下防護服,臉上的壓痕清晰可見。願你我也能熱愛自己的事業,保持淡定和從容,在自己領域奉獻終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