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1 为何冯道能做五代十国的“常青树”?答:选择老板的学问

导读

冯道,一生事十二主,且非一朝。在长达五十二年的执政生涯里,冯道一直身居高位,被誉为“五朝宰相”。官场里的常青树,冯道,当之无愧。然而,冯道究竟有“何德何能”可以位极人臣这么多年,何况是在五代十国?笔者做了个小研究,在这就从冯道选择李嗣源开始,谈谈冯道能做“常青树”的原因——选择老板的学问。

为何冯道能做五代十国的“常青树”?答:选择老板的学问


李存勖的覆灭

话说当时后唐之军猛然,大有统一天下之势。而冯道在李存勖那已是叱咤风云,君臣二人同心,唐之中兴指日可待。然而,在这个节骨眼上,冯道丁父忧,按例需守孝三年(实际二十七月)。

冯道那边过着安逸的田园的生活,而李存勖这却已然是天翻地覆。冯道没想到,当初的洛阳一见竟成了永别,李存勖死于一场军事哗变。细细品来,李存勖的失败原因可以归结于以下两点:

1.宫禁不严与狂妄自大。李存勖的正妻刘皇后着实是个“铁母鸡”,真真是一毛不拔。禁军久不发饷,就和这个贪婪的皇后有关,“要钱没有,要命一条”,泼妇本质暴露无疑。不光是刘皇后,李存勖自己的毛病也不少,最主要的一个就是太爱揽功了。明明是大家一起打下的江山,李存勖非要狂妄自大地说,“天下自吾十指中得之,与他人无涉”。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不让兄弟们吃香的,喝辣的,岂能高枕无忧?

2.重用宦官集团、爱猜忌。“庄宗季年,稍怠国事、巷伯伶官,干预国事。”可见,李存勖已经不复当年的雄心壮志,开始趋于享乐。之前大唐怎么覆灭的,李存勖难道不清楚?皇位坐久了,李存勖的猜忌也越来越严重。再加上宦小集团煽风点火,曾被冯道千辛万苦救下来的后唐第一名将郭崇韬也被李存勖处死。

为何冯道能做五代十国的“常青树”?答:选择老板的学问


失去了军心,后果可想而知。若是冯道没丁父忧,情况或许还会好点,至少有个能给李存勖谏言的人。不过,事情已经发生,李存勖大势已去。需要说明的是,当冯道准备回归时,李存勖的部下已然哗变,而冯道应该还不知道。

镜头一转,我们回到李存勖那。李存勖此时已经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正愁派谁去,李嗣源出现了在他面前。李嗣源之于李存勖,除了猜忌还是猜忌,为什么?能力超群,怎能不防?不过朝堂之上,放眼望去,李存勖也只找到这一人。没办法,就他吧。

正当李存勖犹豫不决该派谁时,乱军已经势如破竹杀入了李存勖的龙兴之地——河北。口号声滔天,一个个喊着要造反。那声势之浩大,李嗣源看了都要畏惧三分。果不其然,等他急匆匆地赶到邺都城下时,乱军一不做二不休把他挟持,还一个个苦口婆心地劝道:

皇帝要坑杀魏军(乱军地家乡为魏博,故称魏军),民心尽失,今日救天下者,非令公(李嗣源)而谁?

“万般无奈”之下,李嗣源只好硬着头皮答应,被“劫持”到了洛阳。大军压境,李存勖竟然无兵可派,只能在宫里等死。

冯道选择老板的学问之李嗣源

回到冯道。这时,大家可能已然看清楚了,李存勖大势已去,冯道不选李嗣源还能选谁?还讲什么学问?别急,冯道的下一步行动可能会跌破所有人的眼镜。

当时,还没等冯道做出决定,就已经有人来“游说”了。他的名字是孔循,说来也怪,这个孔循却也不是他的真实姓名。出于种种原因,孔循四处认干爹干妈,一生四次易姓,名字也跟着改,“墙头草”实锤。

孔循是个“聪明人”,谁是未来的主,打听打听消息就清楚。好心如孔循,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劝冯道赶紧投靠李嗣源。要说冯道不知道孰优孰劣,那自然是个假命题。然而,冯道却做出了个“惊天动地”的选择——去见李存勖。

都说乱世里的生存法则是“多磕头,少说话”,结合洛阳附近的指挥使和都虞候来看,更是如此,那架势,惟恐投降投慢了。冯道疯了吗?非也,非也,这里面可有着学问。

为何冯道能做五代十国的“常青树”?答:选择老板的学问


第一,未来后唐的主是谁,冯道自然清楚,他可不会做出自毁前程的举动来。

第二,冯道去见李存勖未必会失势,还有可能是个加分项。你想,冯道今天轻而易举地投靠了李嗣源,第二天又不知道会投靠谁。放在现在也是如此,谁想要一个不忠诚的员工?尤其是机会来了,这正是冯道表现忠诚度的机会。

第三,冯道之所以敢这么做,是因为有前人的例子。当年魏徵不是这样吗?若是他像孔循那样,见了新主就跪,李世民还会重用魏徵?冯道此时不作为,什么时候吸引李嗣源的注意?

第四,李嗣源这个人冯道是了解的。在冯道出任河东掌书记时,二人就有交集。李嗣源不是个泛泛之辈,看人认人自有一番手段。那些个过来谄媚的人,重用不得。冯道对李存勖忠诚,就是让李嗣源知道,自己是可靠之人。我冯道能尊重李存勖,自然也会尊重你李嗣源。

除了以上四点,冯道去见李存勖不光是为了利益,还因为他念旧情,不然谁会冒着掉脑袋的风险去见旧主?后来事情也向着冯道所想的发展——冯道顺利地坐上了宰相的高位。

冯道选择老板的学问之安重诲——不合适的选择

冯道虽然坐上了宰相的高位,然而在李嗣源那他还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为何?还有个枢密使安重诲。史载:

重诲为枢密使,四五年间,独绾大仁,臧否自若。

举两个例子。李嗣源的侄子李从璨一天喝醉,在皇帝的御榻上坐了一会儿,罪不当诛。可没成想,安重诲看不顺眼,一道上疏请奏李嗣源赐李从璨一死。李嗣源没办法,只能照办。接着宣武军节度使符习和安重诲素有矛盾,时不时就上书告他一状。安重诲怎是受气的人,直接让谏臣去告符习一状(理由:贪污)。符习走量,安重诲一个就够,李嗣源随后辞退符习。

为何冯道能做五代十国的“常青树”?答:选择老板的学问


大家看到了,安重诲在李嗣源那的地位可高,高到李嗣源都奈何不了。

再说说冯道。冯道现在面临一个选择,因为李嗣源老了,登临大宝时就是花甲之年。而李嗣源的身体每况愈下,谁都知道朝廷要变天了,冯道能不清楚?而李嗣源有四个儿子,老大早死不论,老幺太小不论,剩下的就是李从荣与李从厚。李从荣戾气太重,李从厚没啥能力,两个都不适合当皇帝,这事李嗣源也清楚。

不过,从字辈还有个能人,那就是河中节度使李从珂。李从珂是李嗣源养子,常年在外作战,人也算是孝顺,倒是个当皇帝的好苗子。可手心手背都是肉,对于李嗣源来说,当然选自己的儿子顺他意些。

以上是李嗣源的想法。李嗣源怎么想无所谓,对于安重诲来说,无论是李从荣或是李从厚谁当皇帝都行,因为他们都视自己如父亲。唯独李从珂不行,威望大,还处处与自己作对。安重诲想要继续控制朝廷甚至是当皇帝,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李从珂。

为何冯道能做五代十国的“常青树”?答:选择老板的学问


再回到冯道。冯道现在有很多选择,选李从荣、李从厚、李从珂或是安重诲。以上三个先不论,单说安重诲。对于冯道来说,像是安重诲这样的沙坨粗人且嗜杀,是万万不可对其低三下四的,士大夫的良心告诉他不能。可是目前安重诲势力滔天,冯道对他的态度也不好太过强硬,干脆缄口不言吧。

冯道选择老板的学问之安重诲——既然不合适就除掉

随着李嗣源一天天老去,安重诲与李从珂的斗争也在加剧。为了能除去李从珂,安重诲不惜假传圣旨,令河中指挥使杨彦温驱逐李从珂。

李从珂接到圣旨后,感觉不对劲,立马上书李嗣源陈述原委。李嗣源一听,朕什么时候下过这道命令,驱逐三儿(李从珂小名)?安重诲没料到,李从珂竟然不按常理出牌,篓子捅大了。

李嗣源想质问杨彦温究竟是谁指使的?这时候安重诲却想杀人灭口。还没等李嗣源对质,安重诲就抢先令步军都节度使药彦绸立斩杨彦温,来个死无对证。安重诲这步确实走错了,李嗣源随后就开始指责药彦绸失职。可安重诲那丝毫没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依旧我行我素,还令宰相冯道与翰林学士赵凤上书参李从珂擅自离职(史书无明确记载“令冯道”,大概率推测)。

要说是别人参李从珂一状,李嗣源没准觉得还自然,可唯独冯道不行。要知道,冯道当年苦谏刘守光与李存勖,那是何等的铮铮铁骨,如今却做出这样的事来。

李嗣源能不清楚这是谁的意思?冯道说话懂得分寸自然不会说出来具体是谁,可那言之凿凿又让李嗣源坚定了幕后主使者——安重诲。之后冯道又“惶恐而退”,种种是“演”给谁看?李嗣源。

兴许之前李嗣源不清楚安重诲的势力已然滔天,现在连冯道一国宰相都畏惧三分。之前冯道为什么敢弹劾李从珂,因为他笃定经过自己的一顿“添油加醋”,安重诲必将被李嗣源怀疑。没办法,谁让安重诲老爱吃独食呢?冯道定不会让安重诲当自己的新老板的。

为何冯道能做五代十国的“常青树”?答:选择老板的学问


果不其然,李嗣源对安重诲的态度已经冷下来了。可安重诲还不消停,打算亲自上阵弹劾李从珂。李嗣源这会怒了,苦口婆心道:

有些话你不妨直说,到底朕怎样处置三儿,你才会满意?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安重诲没法了,只得止住。安重诲混迹官场这么多年,也不可能不清楚李嗣源的话到底是什么意思。既然你李嗣源还没动手,我安重诲还不如抢先下手——请求外放。什么意思?避风头,来日再战。

出于念旧,李嗣源还是把安重诲给留下了。可无论是安重诲还是李嗣源都不舒服,李嗣源不想留安重诲可不好说出口,而安重诲想走李嗣源又不让。

怎么办?决定权再李嗣源那,和很多帝王一样,他同样也想找手下人去背黑锅。找谁?无非是文官集团嘛。再说说文官集团,大家都是要命的人,谁现在势大一目了然,都不约而同地亮出意见——反对外放安重诲。

没错,谁也不想背这个黑锅。可众多附和中却有一个人鹤立鸡群——冯道。作为宰相,冯道亮出了自己地意见——坚决支持外放安重诲。这里面有学问了,冯道这句话明显是向着安重诲说的,为什么?他不想得罪安重诲,未来的事料不定,万一他又杀回来了,自己也好给新老板一个好印象。而反观李嗣源,他其实也没有下定决心处理安重诲,冯道此时也不用背负任何政治风险。两边不得罪,这就是选老板的哲学。

为何冯道能做五代十国的“常青树”?答:选择老板的学问


后来,安重诲还是留任,可他终究不想留在中枢,不仅是自己的势力弱了下来,而且还被成德节度使范延光占了风头——自己和他一同任枢密使。如此不堪,安重诲更是变着法地想要逃离中央,一可自保,往远了说还可自立。

趁着西川和东川节度使叛乱,安重诲就想借此请战。李嗣源拗不过他只好答应,可是安重诲这个人到哪都是一副蛮横样,久居中央更是让他忘了乱世的险恶。而李嗣源也下定了除去安重诲的心,于是密令翟光邺:“重诲果有异志,则诛之。”安重诲就这么死了,李从珂算是轻松了。

结语

在权力的游戏中,谁也别想道德。冷酷与无情,才是乱世的代名词。死了李存勖,死了安重诲,后唐的江山还得继续。随着李嗣源日渐消沉,储君之位的争夺也越来越激烈。

为何冯道能做五代十国的“常青树”?答:选择老板的学问


李从荣、李从厚、还是李从珂?没有暗流涌动,因为一切都已然摆上了台面,还没等李嗣源驾鹤西去,他的二儿子李从荣已然造反。而这时,善于选择老板的冯道又该何去何从?欢迎关注,下篇我将继续说道说道冯道的“老板哲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