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張三丰到底有多厲害?

陌夜8繁華落盡


張三丰到底有多強?這一直是金庸書迷的好奇的一個問題。

在武俠小說中,要想知道一個人的實力,最好的辦法就是看他出手的戰績。

在倚天屠龍記中,張三丰只出手了三次,我們就看看這三次出手的具體情況。

第一次是在武當山上,鶴筆翁擄了張無忌當人質。

書中根本沒有描寫張三丰如何出手,鶴筆翁也沒有看清,上一秒鶴筆翁還在屋外準備躍上房頂,下一秒就覺得肩頭一沉,張三丰左手已經搭在他肩頭上。

轉瞬之間從屋裡到屋外,無聲無息一招就制住了鶴筆翁,只須內勁一吐,鶴筆翁不死也得重傷。

第二次是帶著張無忌去少林求醫的歸途上,剛好遇到蒙古武士追殺常遇春等人,他僅僅是袍袖揮動,就讓船上的眾武官番僧人人氣息閉塞,半晌不能呼吸。

等到他袍袖一停,眾人面色慘白,齊聲驚呼,爭先恐後逃竄開去。

第三次,則是被剛相用金剛般若掌偷襲,張三丰左手反手一拍拍在剛相頭頂上,登時擊斃了這個敵人。

剛相在趙敏手下是第一高手,比玄冥二老地位還高,又和空見神僧空聞方丈同為空字輩,實力可想而知。

三次都是秒殺,哪怕小腹被金剛掌雙掌擊中,丹田受損的情況下,依舊是一招克敵。

說完武功,咱們再從修行方面看一看張三丰的境界。

就從他非要送周芷若上峨眉這件小事,就能看得出來張三丰的修養。

和常遇春一行人分手時,明明說好要把周芷若帶上武當山去,另行設法安置。

但實際上卻將周芷若送去了峨眉,他是考量過的。

第一是為周芷若考慮,在峨眉她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空間。

第二是為了避嫌,雖然張三丰當時已過百歲,但他依然認為這樣不妥。

要知道,笑傲江湖中令狐沖和儀琳獨處一夜,報的就是勞德諾的名號。實際上勞德諾才五十多歲,但眾人一聽是他就覺得沒什麼問題。

鹿鼎記中韋小寶指使澄觀把阿珂綁進了少林寺,已經是動手動腳了,但是獨臂神尼九難聽說有七十多歲的澄觀陪著,就覺得很放心。

實際上,男女之間避嫌和年齡根本沒有關係。

一把年紀色心不死的新聞咱們看的還少嗎?就連摩根弗里曼這樣的老戲骨都被爆出深陷這類醜聞。

所以不僅武功,張三丰的思想覺悟,也是領先時代的。

最後,如果真要給張三丰的武功確切下一個定義,二狗覺得是無敵二字。

參照者,是古龍筆下的李尋歡。

邊城浪子中荊無命看到李尋歡的傳人葉開之後,自認一輩子比不上李尋歡。他說:我的刀只懂得殺人,可是小李飛刀出手三次,卻都是為了救人的命。

這也是為什麼上官金虹武功在李尋歡之上,卻死在他的刀下。因為李尋歡並不是為了想殺人而出手的,他做的事,上可無愧於天下,下則無愧於人。

回頭再看張三丰三次出手,也全是為了救人。這種人生境界,在金庸書中也只有掃地僧能比了。

這樣的人,有武功有境界有大德,也只能用無敵來形容了。


張大貓BigCat


首先,老張沒有太直接的和高手過招的描寫,其實真的是沒辦法寫,因為老張在《倚天屠龍記》裡,基本上就是無敵的存在,說幾個側面描寫老張厲害的地方。


第一,武當七俠的武功越高,就越覺得和張三丰差距越大。

這是武當七俠裡武功最高的俞蓮舟說的,說自己越練武功,武功越高,覺得和老張的差距越大。

另外還有滅絕的心理描寫:宋青書說自己劍法天下第二,張三丰第一,給滅絕樂的不行,甚至根本沒想過和張三丰比,能當第二就很開心了。

殺了空性的阿三心理描寫:趁著張三丰受傷,能和張三丰拼個兩敗俱傷,都是轟動武林的盛舉。


第二,真武七截陣。

太極拳和太極劍就不說了,已經甩了普通武學一百條街。

老張創造的真武七截陣,直接把其他武學技能、招式、陣法甩了兩個地球那麼多。

一個人使用,能單挑一名當世一流好手。兩個人聯手,能打兩個;三個人聯手,能打四個……七個人聯手,能打當世六十四位一流好手。

還能什麼武功或者陣法,能比真武七截陣更變態的麼?

所以,真武七截陣到最後也沒有實戰的描寫,因為沒法寫。


第三,就是金庸在寫張三丰的時候,基本上把所有的讚美之詞都給了張三丰。

學究天人、深不可測、震古爍今等等等等——除了老張之外,還真沒第二個人在武學上有這麼多讚美之詞的。


這麼說吧,倚天屠龍記在沒有修訂之前,張三丰實力上的描寫,更加逆天:一個人領著張無忌來少林討要少林九陽功的時候,少林幾個神僧以為張三丰是來滋事的。

這時候有一處少林四大神僧之一空性的心理描寫,大概是:你張三丰再厲害,咱們少林幾千個和尚一起上,你也未必能一個人就把少林挑了……

這就不用多說了吧,在別人眼裡,整個少林寺一擁而上,你老張未必就能贏。


單說武學修為,張三丰絕對是《倚天》第一人。


雙俠李侃史


評價張三丰的武功,我們是不能看他出手的。也是因為張三丰太強了,導致再看他出手是一件特別沒意義的事。

張三丰在江湖上混了幾十年,基本做到了仇敵全部殺光,群雄集體沉默的境界。

舉幾個栗子:

1. 玄冥神掌

江湖人說玄冥二老特別厲害,為什麼呢?因為當年玄冥二老可以和張三丰對上一掌。換句話說,張三丰一巴掌沒拍殘的好漢,在江湖上就是決定高手。

說到玄冥神掌,還也有個梗。

有一次俞蓮舟回武當山,師徒聊天,說到玄冥神掌這門神奇的武功,特別厲害,俞蓮舟自己覺得接一招都費勁——然後張三丰表示:

這不就是百損道人的武功嗎?破法特別簡單,你內功比他高,一巴掌過去他寒毒出不來就贏了。

像這種江湖上的不傳之秘只能證明一件事:這個百損道人,是張三丰拍死的。

2. 少林的態度

張三丰去少林寺的時候,少林方丈表示:我們少林寺一千多個和尚一起上,也未必怕了你!

這個在《倚天屠龍記之魔教教主》的故事裡,這個臺詞直接變成了:我們五大派一起上,你張三丰也不可能把我們都殺光,總有內力枯竭的時候!

這也是張無忌平生最輝煌的戰績了。10歲的時候和一個老頭倆人包圍了少林寺……

3. 阿三的故事

在武當山,張三丰已經被剛相暗算成重傷。緊接著趙敏突襲武當。這時候,趙敏的手下阿三看到張三丰居然敢下來打架,特別懵逼,覺得:

“今日我便和這老道拚個兩敗俱傷,那也是聳動武林的盛舉了。”

這時候,張三丰已經是重傷了,而阿三,剛剛正面打死少林寺龍抓手第一人空性……

所以一般江湖好漢,就不敢和張三丰講道理,張三丰活著就是道理。大概就是這個水平了。


酒騎風


金庸小說中,兩位著名道士丘處機和張三丰歷史上皆確有其人,但真實歷史中的他們與小說中大不相同。

明朝數位皇帝都下詔書尋訪張三丰,他是中國道教歷史文化著名人物,時人稱“活神仙”,是中國武當派武術家尊崇的開山祖師。相傳是龍虎山張道陵的後裔。生於公元1273癸酉年6月18日,幼名君寶,學名張通,表字全一,入道字玄玄,筆名玄素,仙號三仹。公元1340年,67歲;元末清初,先後隱居湖北武當山、寓居寶雞金臺觀、旅居大理靈鷲觀,傳播道家文化,整理、集成與傳授太極拳劍武技;永樂十四年,143歲,顯然一位生於宋、士於元、行道於明的太極武道高壽先師。活了400多年,光說他的年齡就十分厲害了!

有關他的生平記載,最早見於明宣德六年(1431年)欽差太常寺寺丞任自垣編纂的《敕建大嶽太和山志》卷六“集仙記第五”。

創立太極拳

據晚清時期史料記載,張三丰是內家拳創始人。這種說法隨著現當代一些影視劇的播放被廣為流傳,如李連杰、趙文卓、吳京等飾演的太極宗師張三丰。

天命思想

張三丰的天命思想以道家思想為基礎,融合了儒、佛思想的精髓,提倡三教合一,形成了一套獨樹一幟的思想體系,核心是“命自我造”(《大道論·上篇》),認為人的命運應該掌握在自己手裡。主張達到長壽長生的方式就是“性命雙修”。

傳說

相傳,張三丰丰姿魁偉、龜形鶴骨、大耳圓目、鬚髯如戟。頂中作一髻,手中執方尺。身披一衲,自無寒暑。有時在深山,有時在鬧市,來去自如,旁若無人。心與神通,神與道一,事事皆有先見之理。有時三五天吃一頓,有時兩三個月吃一頓。高興時穿山走石,疲倦時鋪雲臥雪行往無常,人們都以為他是神仙。

他在武當山的主要活動就是敬謁玄天上帝,復興武當三宮、任五龍宮住持、選擇徒弟傳道、修建草廬修道、預言武當山將大興。

他的預言還真的實現了,由此可見他的厲害!

他對武當山的傑出貢獻有:開創武當道教一派、提出三教歸一、創建武當內家拳,成為中華武術的主要流派之一。


木子皿


張三丰有多厲害,我給大家一個參照,和天龍八部中最厲害的掃地僧比較一下,就知道張三丰有多厲害了:


在倚天的世界觀裡,大家都知道張三丰武功卓絕,天下難逢敵手,但眾人之所以敬佩張三丰,稱他為張真人,連明教教徒常遇春都稱他為“仙長”,絕不僅僅是因為他武功高、年紀大,而在於他是開宗立派的一代宗師,他是保護黎民、抵抗韃虜的錚錚鐵漢。一個人,一生只做好事,不做壞事,人格魅力足夠偉大,即便他絲毫不會武功,仍然被人民崇敬。話說回來,張三丰是真正做到了“天下第一,與世無爭”八個字。


掃地僧就是系統機械降神,就是在這個世界觀解決不了的時候突然由外部力量強行解決,關於他的故事沒頭沒尾,根本沒法評價他武學究竟到何種程度,當時他用了幾成功力也不知道,反正就是蕭峰以十成功力轟嚮慕容復掃地僧輕鬆化解,能在蕭峰全力搶救之下在其面前“殺死”其父,擄著蕭遠山慕容博“屍體”就跑蕭峰還沒追上,而且對少林絕技如數家珍、利弊如何,還能一眼看出誰練了少林絕技、怎麼練的,還對逍遙派武功知根知底,在少林寺數十年,只剃度,未拜師(即他是少林寺的人,但不是少林派的),謎一樣的人物。



境界上說,兩個人都已經是頂級,老張開創武學,立一派根基。掃地僧更像是一次外掛般的救場,為了推動劇情,老張有很多爭議的地方,而掃地短暫的出場幾乎完美。掃地的神秘給了他很大的印象加成,老張的一些地方,比如挨剛相全力一掌受傷很大的減分。很多人比較簡單的看法就是認為掃地非常厲害幾乎無敵,喬峰都打不動而老張能被剛相一掌重傷,所以認為掃地更強。記得空見嗎?神功護體的時候吃謝遜七傷拳無礙,不護體的時候一招幾乎斃命。掃地如果完全不運功護體,你猜喬峰能不能打動?往小了說,空見練到極限可能就是掃地的水平。掃地的強大是因為出場太少,參數太小,而短暫的出場也不是無敵,被降龍十八掌傷到了。


張三丰練的是綿,他自己也曾說一直不理解少林寺是如何練成如鐵似鋼的硬功。張三丰的武功是開闢了新的形式,自成一家,不同於以前和當代的主流。他的徒弟也都如此練的,每一個在江湖上都能獨當一面,可見真人的武學智慧極高。三豐的拳法與他的道家修為相輔相成,也是拳法也是修道。掃地僧則幾乎是佛法的代表,通身上下都是慈悲,看起來悲憫而不食人間煙火。哪怕最後收蕭老和慕容的時候也不收在自己名下,是一個四大皆空的神人。兩人比較武功更像比較佛法和道法,一個大智大慧,一個瀟灑自在。武功上各自有不敗的理論和可能,唯一的高下應該在於掃地僧撇的乾淨,不染塵世。張真人看的透徹,難免殘留人性。一個是人,一個是神。



掃地和張三丰的武功,在書中分別只露冰山一角。但兩人的風格則大相徑庭。掃地走得是謀定後動的路子。幾十年不動,一出手就一定會解決問題。而張三丰雖然看似穩重,武功最強的方面卻在於天才勃發和強大的研發能力。少年張君寶情急出手之前,恐怕自己也想不到會用雙圈手破解對方繁不可勝的招數。興動去龜山蛇山瞧了幾天,就創出金書bug級武學真武七截陣。偶然書寫遣懷,就出來一套倚天屠龍功。所以如果掃地主動去找張三丰,只打一場,張三丰必輸。狹路相逢,各憑發揮,則勝負不可知。如果給老張反思醞釀的機會,十場車輪戰。打到最後,那麼糟糕的多半是掃地。


張家公子名無忌


我要說得張三丰,可不是金庸筆下的虛構人物,也沒有一個叫張無忌的徒弟。我要說得是在歷史中存在過的武當真人張三丰。
一個人要有所建樹一般有這樣的特點: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其次還要加上悟性。這三點做到了理論上講應該可以成就一番事業。
張三丰就符合這三個特點,而且這三個方面,他都是佼佼者。

第一,讀萬卷書

張三丰自幼聰慧,骨器非凡。但是在小的時候遭遇過失明,多方求醫都沒有治好。後來全真龍門派有一位主持雲庵道長聽說此事後,特意上門要求收他為徒,並保證能治好他的眼睛。
於是,張三丰跟隨雲庵道長出家,成為其門下弟子。雲庵道長傳授了他不少道學,他本人也好學,讀了太極方面的書,道教十三經,以及四書五經等多部儒學經典和佛學經典。
對於老子的《道德經》,張三丰更是讀了很多遍。

這些書中學問,為他以後創立自家武學,都提供了最基礎的武學理論。

第二,行萬里路

張三丰積極追求進步,為了拜師修行,他更是四處雲遊尋訪名師。
為了拜師王雲鶴,他走過燕趙大地,越過天塹黃河,穿過八百里秦川,去到了陝西寶雞金臺觀。王雲鶴是全真道派祖師王重陽之後,他特別精神周易八卦。張三丰跟隨他學習道法,深得教益,並試著創立新的功法,將跟隨雲庵道長所學的靜功與八卦糅合到一塊,但效果不明顯。為此,他又外出尋訪名師以求解法。
機緣巧合之下又結識了火龍真人,於是他又去到了陝西的終南山,火龍真人是麻衣道人希夷的弟子,道教有五個分支,分別是宿土、麻衣、眾閣、全真和茅山,麻衣派為其中之一。張三丰要學得正是麻衣道教的三教同一學說和內丹煉養思想。

火龍真人教授他《道德真經》,領悟其中的玄法天機。張三丰此前已過不知數遍,通過火龍真人的傳授,又有了新的領悟。

第三,悟性高

張三丰創立了內家拳法,我國的傳統武術有內外兩家的說法。所謂“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張三丰的內家拳正是相別於“外練筋骨皮”的。
內家拳講究心息相依、動靜自如、以柔克剛等行拳要領,分為三個由低到高的等級,是一個動靜結合、內外兼修的功法。它是天人合一思想的體現,也是張三丰多年積累太極理論的結果,同道家理論和道教修煉更是緊密相聯。
明洪武初年,張三丰雲遊至武當山,在此面壁靜修。他夜練靜功,晨練動功,並試著把靜功與動功結合起來。他悟出了武學中的真諦,把太極、八卦和內丹結合起來,又把拳法與兵法糅合,創造出了一套動靜結合的太極拳法。
太極拳以“太極”哲理為依據,以柔克剛,陰陽變化,以靜制動,借力打力,後發制人。對此武學界也有爭議,有人說太極拳始於軒轅黃帝,一般認為此拳法由武當張三丰所創。
創新是最難的環節,它離不開基礎知識儲備,需要在繼承前人精華的基礎上,要求個人要有較強的綜合素質,最重要的是悟性要高,正所謂學貴心悟,守舊無功。
所以,用現代人的話來說,張三丰的厲害之處就在於他的創新能力,在自己熟悉的領域不斷深化,創造出新的拳法,為後世所學增添了新的生命,這是令人敬佩的。


讀書悟道


張三丰是“射鵰三部曲”裡後兩部中出現的人物,神鵰俠侶裡懵懂少年張君寶,到倚天屠龍記中江湖巨擘張三丰,這一成長之路恢復了江湖秩序,更是見證了中原武學的復興和崛起。

縱觀射鵰三部曲裡的絕頂高手,彭彭認為,張三丰是撰寫九陰真經的黃裳,撰寫九陽真經的斗酒僧和劍魔獨孤求敗等三人武學的集大成者,綜合修為超越了以上三人,厲害之極。

道學的淵源:黃裳與張三丰

黃裳是天龍時期的人物,但所寫的《九陰真經》貫穿了射鵰三部曲,影響深遠,張三丰道家心法和黃裳出自同門,可謂“師兄弟”。

黃裳本是朝廷文官,奉旨校對《道藏》,悉心研習之餘,竟然悟通武學義理,修成了極厲害的武學。後來黃裳帶兵剿殺明教,引來數十人圍攻,重傷遁去,他牢記圍攻他的數十高手的招式,不斷拆招研習,最後練至大成,本想重出江湖報仇雪恨,卻不料仇人皆已死去。

黃裳心灰意冷,耗費幾十年撰寫出武林中至高無上的武學寶典《九陰真經》,分為兩卷,上卷為道家內功心法,下卷為武功招式。

張三丰所修的道家內家武功,同樣是參悟《道藏》而得,借鑑道家的內膽養生功法,轉化成強身技擊之術,並悟的了武功中以柔克剛的至理,書中有寫:

其後多讀道藏,於道家練氣之術更深有心得。某一日在山間閒遊,仰望浮雲,俯視流水,張君寶若有若悟,在洞中苦思七日七夜,猛地裡豁然貫通,領會了以柔克剛的至理……竟笑出了一位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大宗師。

張三丰的道家心法與黃裳同出道藏,源於一脈,但張三丰的武學理念遠超黃裳,所創的純陽無極功是武當派最高內功心法,稱得上江湖各派第一。

九陽真經的推陳出新:斗酒僧和張三丰

彭彭在一篇問答裡曾論證過,斗酒僧是天龍時期的虛竹,他在浪跡江湖之際,看到《九陰真經》的問世引得江湖血雨腥風,故而憐憫出手,打算奪取經書以平武林爭鬥。

斗酒僧出山以後,在尋覓《九陰真經》之際,發現江湖上“天下第一”的王重陽保管著此經書,且使用合理,於是以斗酒為約,得以借閱《九陰真經》。斗酒僧在翻閱了《九陰真經》裡的諸般秘奧精義後,思索數日,覺得此經過於陰柔,遠不及剛柔並濟,陰陽互調的妙處,於是集一身修為,撰寫出另一門曠古絕今的武學鉅著《九陽真經》。

除卻斗酒僧以外,世間習得完整版《九陽真經》的只有兩人,覺遠和張無忌。張三丰在逃出少林寺時,只是聽師傅覺遠大師朗誦了九陽真經的部分內容從而悟出了《武當九陽經》,更是以此契機,參悟出一門武當派最高內功心法和深明精奧的太極功,書中有寫:

恩師心想於《九陽真經》既所知不全,難道自己便創制不出?他每年閉關苦思,便是想自開一派武學,與世間所傳的各門各派全然不同。

張三丰是一個心氣頗高,有自強自立精神的人物,他並非一生糾結於殘缺版的《九陽真經》而是以此經為契機,融會武學理念,從中自行創制出一門不弱於兩經,自開一派的武學,某種程度上來說,斗酒僧超越了黃裳,張三丰又超越了斗酒僧。

劍意的較量:獨孤求敗和張三丰

劍魔獨孤求敗無敵天下,縱橫江湖三十餘年,未逢一個可抗對手,故而寂寞如雪,隱居山谷。

劍魔獨孤求敗既無敵於天下,乃埋劍於斯。嗚呼,群雄束手,長劍空利,不亦悲夫!

獨孤求敗的劍法理念耗時四十多年的磨鍊和領悟,從“無堅不摧”的凌厲劍法進化到“重劍無鋒,大巧不工”的重劍法門,後期到四十歲後,才從劍招劍勢進階到劍意,這才悟出“草木皆可為劍,無滯於物”的存“存劍意忘劍招”的精髓,從而無敵於天下。

無獨有偶,張三丰悟出“存劍意忘劍招”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他在百年大壽之際,閉關參究出一門深明奧秘的“太極功”,進而悟出了集道家武學之大成的一門劍法“太極劍法”。太極劍法的形態是不斷畫圓,大大小小的圓形成一個重力沼澤,困敵於無形,精髓同樣是“存劍意而忘劍招”。

正如張三丰教誨張無忌所說:如有一招忘不乾淨,劍法便不能精純。

縱上所述,張三丰的武學修為是黃裳,斗酒僧和獨孤求敗武學的集大成者,更是繼往開來,創研出武當派鎮派心法:純陽無極功和太極功,從而長青不倒,匡扶正義,可謂厲害之極。


彭彭噴


金庸小說中張三丰算得上是縱貫整個系列的第一人,足見查老先生對張三丰的崇敬之情。那麼,張三丰到底會多少種絕世武學?又是哪門武功讓他真正的無人能敵?今天刀叔給您詳解一下。

讀金庸武俠,張三丰是一個無法忽視的老人家。金庸給張三丰的情節,一在十幾歲,一在九十歲以後,可謂一首一尾,獨獨缺了中間的七十年。

正當他十幾歲的時候,第一次、第二次華山論劍都已遠去,大勝關英雄大會、襄陽城英雄大會也已經過去許久。東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已經演變為東邪、西狂、南僧、北俠、中頑童,五絕當中東、南、中都已年近百歲,郭靖的生命力也已經不再強健,楊過一心隱居。

這些真正的英雄人物,都將退出江湖。這時候還是張君寶的少年張三丰,面對的只能是一個缺少英雄的時代。於是張三丰近百年間只能獨領風騷,做一個寂寞大神。

那麼,活了一個多世紀的張三丰究竟會多少種武功呢?好了,現在我們來盤點。

武器——真武劍

真武劍是張三丰三四十歲的佩劍,張三丰帶著它四處遊蕩。到了晚年間,張三丰只用尋常木劍了,而真武劍也曾了武當派鎮派之寶。

內功——武當九陽功、純陽無極功、太極玄功、九霄真經

其實在武俠小說中,武當派的內功心法多了去了。有古龍的束溼成棍,還有天蠶變等等,因為有的並非張三丰所創,所以並不做論述。

武當九陽功是張三丰開山立派的根基,說到底還是《九陽真經》的番外篇。而純陽無極功和太極玄功的確是張真人所原創,純陽無極功在當時中原各派中居首位,太極玄功則是配合太極拳和太極劍的心法。

不過,真正讓張三丰無人能敵的,還是《九霄真經》。九霄真經分為九竅九章,一竅自成一區,練成七竅七章,便能開發人體九成竅穴,潛力極限發揮,堪稱絕世高手。九章圓滿之後,仍有【兩極歸元】【太極歸宗】【終極歸一】【無極歸真】四大巔峰境界!傳說張三丰活過百歲,終成就【終極歸一】之境,修為已無人能敵!

輕功——梯雲縱

堪稱輕功中的輕功,其注重身法的輕靈,不以步法多變來迷惑對手,要旨是身形輕巧,高低進退自如。

但見張無忌抓著圓音高大的身軀微一轉折,輕飄飄的落地。六大派中有七八個人叫了出來:“武當派的‘梯雲縱’!”

拳掌——武當長拳、太極拳法、武當綿掌、震山掌、迴風掌、倚天屠龍功、虎爪手

三十二式武當長拳是武當派的基本拳法,幾乎所有弟子都可以習得。武當綿掌、震山掌、迴風掌和虎爪手,均是武當派獨門絕技,張三丰只會傳給某一個弟子。倚天屠龍功是俞岱巖受傷後,張三丰傷心欲絕,悲痛之下反覆書寫“武林至尊,寶刀屠龍,號令天下,莫敢不從,倚天不出,誰與爭鋒”所演化出來的武功。

而真正成為武當派標誌的,還是太極拳法,“倚天”中老張和小張的情節暫不贅述。

刀法——玄虛刀法

乃由《道德經》中玄之又玄之意化出,出招變化莫測,暗合道家生生不息之意。

劍法——繞指柔劍、神門十三劍、太極劍法

七十二路繞指柔劍使用時以渾厚內力逼彎劍刃,長劍竟似變成了一條軟帶,輕柔曲折,飄忽不定,劍招閃爍無常,敵人難以招架。神門十三劍並非是“神門”所創,而是指“神門穴”,這一套劍法專攻穴位。

太極劍法是集道家武學之大成的劍法,講究神在劍先,綿綿不絕,以不變應萬變。太極劍法的精奧是以己之鈍,擋敵之無鋒。

陣法——真武七截陣

“倚天”當世第一流高手寥寥二三十人,便是單單六俠聯手已經天下無敵,我終於知道為什麼武當派能與少林鼎足而立,有此陣法坐鎮又有何懼?

武當七俠成名以來,無往不利,不論多麼厲害的勁敵,最多兩三人聯手,便足以克敵取勝,這“真武七截陣”從未用過一次。


王銘葦


電影《倚天屠龍記之魔教教主》中,張三丰親口說:自己一百歲了,每天早上還可以一柱擎天。

你說他得有多厲害!

當然,這只是那個胖子的插科打諢之詞,不能當真。不過,也說明一個問題,就是討論問題時要放在一個平臺上,要麼就會形成錯位。

以下觀點僅根據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倚天屠龍記》進行交流。

張三丰的厲害之處:

一、武功高絕,已臻化境。

張三丰是金書中最接近“破碎虛空”境界的一個凡人,他的武功完全可以用“深不可測”來形容,也可以理解為沒有上限。

百歲壽宴時,一招迫使超一流高手鶴筆翁放下張無忌;

還是百歲壽宴時,一流高手,少林三大神僧空間、空聞和空性提出了三人合鬥張三丰的要求,張三丰未置可否。雖然後來因為張翠山,殷素素夫婦自殺未能實施,但也可見張三丰在他們心目中的實力。

在被一流高手剛相暗算,身受重傷之際還能將其秒殺。要知道,剛相是用金剛般若掌十餘層疊加的掌力擊中了他的小腹啊!

……

凡此種種,不再一一列舉。總之,張三丰在倚天中就是無敵的存在,他的武功和這些人不在一個維度上。如果張無忌沒有主角光環的話,也不可能達到可以和老張相提並論的高度。

二、開宗立派,長盛不衰。

金庸先生的武俠世界中,能夠開宗立派的人很多,比如全真教的重陽祖師;比如古墓派的林朝英;比如星宿派的丁春秋;還有峨嵋派的郭襄祖師;更不用說那些巨鯨幫,海沙派這些小門派了。但是,能夠將門派發展到和少林比肩的高度,並且在後世一直屹立不衰,和少林並稱為武林的泰山北斗,那就不可同日而語了。

想想,逍遙派在天龍江湖中那是多麼牛叉的存在;全真教在射鵰時期被稱為第一大派;還有那個叫囂著“法力無邊,壽與天齊”的星宿派風光了多長時間呢?到了倚天中全都消失的無影無蹤。而武當派一直到《鹿鼎記》中還有云雁,雲鶴這種一流高手存在。

這至少說明,他們在後備人才的儲備和培養,以及遴選接班人制度上和老張的武當派差得太多了。

三、思想開明,與時俱進。

張三丰不但在武學上能夠融會貫通,不斷的創新,在思想上也能與時俱進,不拘泥於教條。

百歲壽誕之日,張翠山攜妻子殷素素歸來,因為殷素素是明教白眉鷹王的女兒,而明教一直被那些名門正派視為邪教。張翠山擔心師父張三丰會為此生氣,心中一直忐忑不安。

當他見到張三丰後,師徒兩個有如下對話:

張翠山雙膝跪地,說道:“師父,弟子大膽,娶妻之時,沒能稟明你老人家。”張三丰捋須笑道:“你在冰火島上十年不能回來,難道便等上十年,待稟明瞭我再娶麼?笑話,笑話!快起來,不用告罪,張三丰哪有這等迂腐不通的弟子?”張翠山長跪不起,道:“可是弟子的媳婦來歷不正,她……她是天鷹教殷教主的女兒。” 張三丰仍是捋須一笑,說道:“那有甚麼干係?只要媳婦兒人品不錯,也就是了,便算她人品不好,到得咱們山上,難道不能潛移默化於她麼?天鷹教又怎樣了?翠山,為人第一不可胸襟太窄,千萬別自居名門正派,把旁人都瞧得小了。這正邪兩字,原本難分。正派弟子若是心術不正,便是邪徒,邪派中人只要一心向善,便是正人君子。”張翠山大喜,想不到自己擔了十年的心事,師父只輕輕兩句話便揭了過去,當下滿臉笑容,站起身來。 張三丰又道:“你那岳父教主我跟他神交已久,很佩服他武功了得,是個慷慨磊落的奇男子,他雖性子偏激,行事乖僻些,可不是卑鄙小人,咱們很可交交這個朋友。”

有句話叫“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張三丰就是這樣的活榜樣。

從張三丰的話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他思想的開明,開通,不拘泥於任何條條框框。這也是他在武學領域能夠不斷進步,他開創的武當派能夠一直長盛不衰的原因之一。

當然,張三丰的厲害之處還有他的太極,現在說某些人在某件事上在“打太極”,基本就表面明這就是一種無解的存在,呵呵。


田獲三狐


張三丰到底多厲害?敢情反問問的是那個張三丰?是說歷史記載的張三丰呢,還是說武俠小說裡面的張三丰,亦或者說現在民間印象當中的張三丰呢?

這個思考思路是易中天先生在品評三國的時候提出來的人物形象話題。因為歷史人物往往具有三個形象,一個是歷史形象,也就是所謂記錄在歷史,特別是正史當中的形象。第二種形象是文藝作品形象。就好比說武俠小說,民間演義等等所描述的人物形象。第三種就是民間印象。可以說每一個歷史著名的人物,都是離不開這三個形象的。但如果說要分析這個人物相對真實可信的形象,一般來說還是要從歷史形象當中進行分析。畢竟無論文藝作品和民間印象,都免不了傳說演繹誇張甚至是神話。離真實只能是越來越遠了。

那麼看一下正史當中的記載,引自明史列傳之一百八十七 方伎:

張三丰,遼東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寶,三豐其號也。以其不飾邊幅,又號張邋遢。頎而偉,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鬚髯如戟。寒暑惟一衲一蓑,所啖,升斗輒盡,或數日一食,或數月不食。盡經目不忘,遊處無恆,或雲能一日千里。善嬉諧,旁若無人。嘗遊武當諸巖壑,語人曰:“此山異日必大興。”時五龍、南巖、紫霄俱毀於兵,三豐與其徒去荊榛,闢瓦礫,創草廬居之,已而捨去。   

太祖故聞其名,洪武二十四年遣使覓之,不得。後居寶雞之金臺觀。一日自言當死,留頌而逝,縣人共棺殮之。及葬,聞棺內有聲,啟視則復活。乃遊四川,見蜀獻王。復入武當,歷襄、漢,蹤跡益奇幻。永樂中,成祖遣給事中胡濙偕內侍硃祥齎璽書香幣往訪,遍歷荒徼,積數年不遇。乃命工部侍郎郭璡、隆平侯張信等,督丁夫三十餘萬人,大營武當宮觀,費以百萬計。既成,賜名太和太嶽山,設官鑄印以守,竟符三豐言。   

或言三豐金時人,元初與劉秉忠同師,後學道於鹿邑之太清宮,然皆不可考。天順三年,英宗賜誥,贈為通微顯化真人,終莫測其存亡也。

這裡面基本上是簡言概述的,當然由於明史屬於官方修訂,一般而言對於傳說等難以考證的事情往往就略過,而且從張三丰是被列為方伎的範圍,可見官方對於術士丹士等是不會列在正傳正統當中詳細記載的。但專門羅列了張三丰,因為他“太祖故聞其名”一個人在那個歷史時期能夠驚動皇帝,甚至專門下聖旨去尋訪他,可見他當時也有挺大的影響力。從這點來說,也挺算是“厲害”的了。然而這個“厲害”是在那個方面呢?

可以肯定的是不是因為他的武功。

從明史“太祖故聞其名”之前的描述來看,張三丰在當時傳言在皇帝耳中的形象,是一個“異人”的形象的。也就好比說聽說某某地方有個神奇的“大師”的感覺。但這個大師肯定不是特指“武術大師”因為史書正文寫的“以其不飾邊幅,又號張邋遢。頎而偉,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鬚髯如戟。寒暑惟一衲一蓑,所啖,升斗輒盡,或數日一食,或數月不食。盡經目不忘,遊處無恆,或雲能一日千里。善嬉諧,旁若無人。嘗遊武當諸巖壑,語人曰:“此山異日必大興。””這裡的描述,和武術壓根沒有一點關係。只有一個仙風道骨,行為怪異,行蹤飄忽,甚至好像有點能掐會算的神通高人的形象。而後來的記載也是他在武當山這個地方,把當年戰亂留下的廢墟整理一下。等於重新修繕了一番變成可以讓弟子道童居住修煉地方。然後緊接著就“已而捨去”,就是說建好了人就走了。去哪裡了?不知道!

所以皇帝覺得這個人挺神秘的。那麼皇帝最關注的是啥呢?肯定不是仰慕學武功的。皇帝最關注的肯定是修道煉丹長生不老。但是太祖朱元璋是沒能尋到他。

為什麼說皇帝最關注的是張三丰是有長生不老的仙術呢?其實正史當中也有答案。就在後面的引述:“或言三豐金時人,元初與劉秉忠同師,後學道於鹿邑之太清宮,然皆不可考。天順三年,英宗賜誥,贈為通微顯化真人,終莫測其存亡也。 ”這記載可玄乎了。說張三丰是金朝時候的人。因為金和宋基本上就是同一時期。那麼可以說張三丰是宋朝人也沒啥毛病。那麼皇帝去尋訪的時候已經是明朝了。當中宋元明已經是三個朝代時期,差不多過去了兩百多年。一個活了兩百多年的人還能傳說登山建房雲遊四海。而不是做成黑白相片掛在牆上的。怎麼能夠不讓最大理想是活到“萬歲”的皇帝神往呢?甚至一直到了明朝英宗的時期,皇帝都過去了幾代了,最後實在找不到,皇帝就“賜誥”。賜誥是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說皇帝宣佈,張三丰這個世外高人已經不在這個世界上了,要麼已經羽化成仙飛走了。要麼就是入土為安了。總之他已經OVER了。大概這個意思。如果從金時算起到明英宗的時期,估計兩三百年的時間都是要有的了。

正史當中很有意思的就是,幾乎有關張三丰的一切都是“或言”“不可考”而前面的很多事蹟也是沒有親眼證實,只是因為傳說的信誓旦旦所以不得不記載下來。但正因為他在民間的名氣大的幾乎不容質疑他的真實存在性,連皇帝幾代都在關注,故而不得不記載在正史裡面。那麼這個不能否認存在卻沒辦法親眼證實的人物,從歷史形象來說,已經是一個神秘莫測的人物了。那麼姑且下結論,張三丰很“厲害”但這個厲害和武術當中的厲害無關。因為即使是傳言傳說都不得不記載在正史裡面的張三丰,也沒有一個字寫到了他的武功怎麼樣。

以上算是歷史形象。那麼到了文藝形象上面,張三丰可就厲害的不得了了。據說他開創了武當門派,創立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又有梯雲縱,真武神功,紫霞神功,兩儀劍法,又說他學自少林,什麼易筋經,洗髓經,九陽神功等等他都有一些聯繫。儼然就成了一代武林宗師泰斗。

為什麼這樣呢?很簡單,讀者喜歡,願意這樣看。假如說光傳說修道修仙的形象的張三丰,基本上也就讓老百姓知道一下就完事了。因為這個太遙遠。但是說道武俠裡面。這個就大大吸引人了。而且關鍵是武術高人和長壽看起來是非常順理成章的。一個鶴髮童顏仙風道骨的老者,首先就應該覺得他的功夫深不可測。更何況幾乎都是成仙印象的世外高人,耍幾趟武術打遍天下無敵手也是順理成章的邏輯。

所以說文藝形象的張三丰,從丹士修道之人,一下子變成了武林宗師泰斗。這個轉變符合思維邏輯,同時也是願意讓讀者接受的最好形象。

那麼到了民間印象,那就更加誇張了。歷史記載形象神秘莫測,演義作品裡面一代宗師。那麼到了民間傳說在加上演繹傳說,張三丰已經基本上和神仙是一個級別了。可惜傳說民間修到仙籍的主要只有呂洞賓鐵柺李等八仙,這個說法同樣深入人心。否則我估計張三丰當時如果覺得傳說的靠譜的話,應該能夠列在第九仙的範疇了。那麼既然是仙。自然神通廣大到了無所不能的地步。區區一些武術範疇的東西,簡直就是不在話下了。

那麼張三丰究竟有多厲害呢?我的結論是你覺得他有多厲害就多厲害。看你願意覺得他應該多“厲害”就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