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6 哈尼梯田的保护与发展须真正以人为本

哈尼梯田的保护与发展须真正以人为本

红河哈尼梯田属于文化遗产中的文化景观类遗产,好比故宫换个地点依然是文化遗产,但红河哈尼梯田不行。哈尼梯田是一个活态的文化遗产,千年传承的稻作体系一旦崩塌,这个世界遗产将不复存在,更为严重的是,连带消失的还有梯田衍生出的诸多哈尼族文化。如何避免梯田“弃耕”犹如一把高悬的利剑,逼迫当地政府和人民在发展与保护中不断探索新模式……今年是红河哈尼梯田申遗成功第五年,旅游经济如何兼顾村民利益?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如何平衡?如何让农民从梯田中获得实惠,从而将梯田种下去?这是当地政府和人民必须思考的问题。

哈尼梯田的保护与发展须真正以人为本

红河哈尼梯田的文化传承依靠的是千年传承的稻作体系,也就是说种稻是传承红河哈尼梯田文化的根本,没有人种稻哈尼梯田文化也就不复存在了,更为严重的是由哈尼梯田衍生出的开秧门、乐作舞、哈尼古歌等诸多哈尼族文化也将一同消失。我们所担心的不只是旅游业的无序发展对当地人纯善本性的冲击,更为严重的是部分梯田出现了“弃耕”现象。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1/4的梯田已经被荒废。哈尼梯田被荒废,哈尼梯田所承载的世界遗产的桂冠就会被世遗组织红牌罚下,那还会有哈尼梯田文化的存在吗?

哈尼梯田的保护与发展须真正以人为本

其实,哈尼梯田文化不只是有哈尼梯田,更有土地上耕作的人民,我们且不说由哈尼梯田衍生出的哈尼族文化,如果仅靠哈尼梯田,人们无法生存和发展,那哈尼梯田早晚都将被荒废。如果旅游经济不能兼顾村民利益,或遗产保护不当,农民无法从哈尼梯田中获得实惠,那么当地经济就会陷入恶性循环,哈尼梯田文化就会消失。有人提出一个口号“让出去打工的人都回来种田”,这是非常有创意的,这不只是传承哈尼梯田文化的需要,也是让当地人不出家门就能致富的办法,保护与发展哈尼梯田文化就应该成为人们致富的途径。发展旅游经济必须兼顾村民利益,农民必须从哈尼梯田文化中获得实惠,这才是真正的科学发展。

哈尼梯田的保护与发展须真正以人为本

发展旅游经济不能让普通村民致富的老路,我们不能走。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旅游经济兼顾村民利益必须建立“共建、共管、共荣”良性互动机制……如果我保梯田只是你受益,不仅不合理,更让农民失去保护哈尼梯田文化的积极性。我以为,发展农业要以人为本,保护和发展哈尼梯田文化更须以人为本,一切发展都须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不只是为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更是要实现“共建共享”。一个合理的逻辑是,遗产区内的村民是梯田的主人,他们世代耕种梯田,维持着这个活态遗产的正常运转,当申遗成功之后,他们就应该从旅游经济中获益。2014年,元阳县实施的“稻鱼鸭”绿色高产高效综合种养模式,既保护了哈尼梯田文化,也让当地村民逐步富裕起来,这是“让出去打工的人都回来种田”最有效的手段。农民耕作是劳动,但也是入画的风景,更是旅游资源。

哈尼梯田的保护与发展须真正以人为本

按照元阳呼山众创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农民一亩梯田收入可达近万元,再加上旅游等其他收入,农民就基本能实现小康或走在实现小康的路上。当哈尼梯田文化能帮助人们实现小康时,人们还会出去打工吗?换言之,依靠哈尼梯田文化人们就能实现致富,人们再舍近求远地打工以致富,那不是傻子吗?如果把世遗当聚宝盆,那守着聚宝盆还要出去要饭,那不很悲催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就像精准脱贫一样,都是一场艰难的攻坚战,但是挑战也是机遇,只要真正以人为本就可能是挑战与机遇并存,就可能实现保护与发展双丰收,就能真正实现让哈尼梯田文化等世界文化遗产造福于人的中国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