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沙特阿拉伯、伊拉克、伊朗、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之间有哪些文化上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用户42517222


伊朗和阿富汗在文化,民族和语言上都是相当类似的国家。这两个国家在种族和语言上都是多样化的。



在语言方面,伊朗的官方语言是波斯语,波斯语是印欧语系伊朗分支的一部分,除此之外,伊朗还有很多少数民族语言,如库尔德语,阿塞拜疆土耳其语,俾路支语,阿拉伯语,卢里语,土库曼人,拉里人,土耳其人,马扎达拉尼人,吉拉基人等等。波斯语实际上是伊朗大部分人口的语言,60%的人将其用作第一语言,并被用作伊朗少数民族之间的通用语。


阿富汗的官方语言是达里语(一种在伊朗使用的波斯语的老式语言,完全可以相互理解)和普什图语言,少数民族语言是乌兹别克语,土库曼语,努尔斯坦语,俾路支语。达里语被大约55%的阿富汗人用作第一语言,而普什图语是大约35%人的第一语言。达里语被用作阿富汗多民族群体之间的通用语,因此,约有85%的阿富汗人口能够流利地使用达里语,并将其作为第一语言,第二语言或第三语言使用,一些阿富汗人由于缺乏教育而无法说波斯语(大多数阿富汗人在学校学习达里语),或居住在大多数普什图语环境中(因此不需要波斯语),但这在阿富汗并不常见。因此,伊朗人和阿富汗人可以用他们各自的波斯方言相互沟通。


伊朗是一个民族多元化的国家,人口中50-60%为波斯人,大约20%是阿塞拜疆人,10%是库尔德人,5%卢里人,3%阿拉伯,3%俾路支(居住在伊朗,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伊朗团体)和其余2%的土库曼人是亚美尼亚人,非裔伊朗人,犹太人,卡什凯特克人,拉里斯人,吉拉基人和马扎兰人。

阿富汗也是种族多元化的,人口构成为42%的普什图人,30%的塔吉克人,10%哈扎拉人,5%乌兹别克人,3%土库曼人,3 %俾路支人,其余的还有其他少数民族和阿拉伯人等等。

伊朗和阿富汗的文化非常相似,他们使用相同的日历,两国的音乐非常相似,很多阿富汗歌手在伊朗很有名气,阿富汗的伊朗歌手也是如此。在种族上,伊朗的波斯人和阿富汗的塔吉克斯人与阿富汗的普什图人非常接近。

伊拉克和沙特阿拉伯也是相似的,因为两者都有阿拉伯语作为他们的官方语言(但两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方言),阿拉伯人占两国人口的大多数。然而,沙特阿拉伯是逊尼派穆斯林占多数的国家,约占人口的90%(沙特东部有一个什叶派少数派,约占10%),而伊拉克与伊朗类似,因为它是多数什叶派(65%),逊尼派少数民族存在于西方和北方(35%)。此外,伊拉克拥有更多种族,库尔德人占约20%的人口,以及该国北部存在的突厥少数民族。阿拉伯人占大多数人(70%)。沙特阿拉伯绝大多数是阿拉伯人,占全国近99%。



走进伊拉克


这个问题过于庞大,所以我只选择上述五国文化最重要的特征——伊斯兰文化和各自本土政治宗教文化。这五国最明显的相似就是伊斯兰信仰的共同归属,他们之间的不同也体现在伊斯兰文化与本土文化交融发展以及政教建设的体现中。

沙特阿拉伯是伊斯兰文化和阿拉伯文化的母邦,是阿拉伯帝国和伊斯兰文化传播的起点。从历史的轨迹来看,阿拉伯倭马亚王朝的核心是叙利亚,阿拔斯王朝的核心是伊拉克。所以,伊拉克和叙利亚地区阿拉伯语的普及程度和阿拉伯人种的分布率相比其他曾经的帝国行省要更高一些。如今沙特阿拉伯的官方语言自然是阿拉伯语,伊拉克则是阿拉伯语和库尔德语。伊朗则是波斯语,阿富汗是普什图语和达里语,巴基斯坦是乌尔都语和英语。但阿拉伯语还是凭借着在中东地区的强大影响力成为了联合国的六种官方语言之一。



由于沙漠环境的封闭和闭塞的交通,所以阿拉伯半岛即使是在阿拉伯帝国灭亡后其发展的独立自主性也很高。


在奥斯曼帝国控制期间,其统治基础也仅仅能触碰到希贾兹和哈萨,对于中央纳季德高原的控制并不够,部落传统和原始民主制的根深蒂固成了沙特家族崛起的基础。伴随着瓦哈比派运动,沙特家族的权势开始从纳季德高原向半岛四周延伸,用军事扩张和宗教宣传最终完成了纳季德的统一。

再凭借闭塞落后的游牧部族社会发展起来,从而建立了当今世界上少有的君主专制国家。同时,石油经济的开发也增加了沙特家族统治权力的基础,使得王室富贵的同时,沙特的社会建设工程迅速发展,不然哪里来的0.847的高人类发展指数呢。

值得注意的是,相对于曾经伊朗的礼萨汗和巴列维的君主独裁统治,沙特有明显的区别,因为沙特的国家权力掌握在沙特家族手中。由王室的重要成员组成的王室长老委员会协商确定王位的更替,而家族政治以及沙特家族成员的权力分享无疑构成制约君主政治的重要因素。

而从教派来讲,沙特推崇的瓦哈比教派主张正本清源和返璞归真,带有典型的伊斯兰复古主义,主张净化伊斯兰教,反对崇拜圣徒和圣墓以及向其献祭的宗教习俗,反对宗教仪式中的音乐舞蹈内容。



所以,现代伊斯兰主义和民间宗教政治运动往往成为挑战官方信仰和沙特家族政治的主要形式。

相比较于沙特阿拉伯,其他四个国家的文化和政治都更加复杂,受外界影响的程度都更加深彻。

伊拉克最初是两河流域文明,但早已灭亡,其影响已经十分稀薄了。伊拉克战略核心的位置使得其不可能在世界性帝国争霸的潮流中置身事外。伊拉克的分裂性和差异性远远比沙特明显。1639年,奥斯曼帝国征服伊拉克,将其分为巴士拉,巴格达,和摩苏尔三个行省,隶属于伊斯坦布尔的苏丹,其中位于伊拉克北部的摩苏尔地区也是库尔德人的聚居地,成了日后伊拉克和土耳其争端和库尔德人暴动的衍生地。所以说早在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伊拉克就表现出文化方面的分裂性了。以摩苏尔为核心的伊拉克北部地区与土耳其安拉托利亚东部和叙利亚联系密切,以巴格达为中心的伊拉克中部地区扼守叙利亚和伊朗之间的传统商路,而以巴士拉为核心的伊拉克南部则是波斯湾的重要组成部分。



和沙特阿拉伯拥有主体派系的伊斯兰文化不同,伊拉克境内的伊斯兰信仰是分裂的,其什叶派教徒占54%,逊尼派占41%,早在公元7世纪穆罕默德的外孙侯赛因在卡尔巴拉受害时,什叶派穆斯林就将卡尔巴拉视为他们的宗教圣地。早期费萨尔政权的一大重要支柱就是伊拉克本土的逊尼派城市贵族,教派对立的政治色彩一直延续了下来。


相较于沙特阿拉伯,伊拉克无疑是桀骜不驯的。其中很重要的体现就是持泛阿拉伯民族主义的政治立场的复兴党的建设和发展。谴责殖民主义和犹太复国主义,阿拉伯民族利益至上和阿拉伯世界的统一构成其基本纲领,然而很明显,最后和埃及的纳赛尔政权一样在国内外的巨大压力下崩溃了。

而伊朗,则已经不是阿拉伯国家的范畴了,他是以波斯人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其政治体制也是和其他伊斯兰国家截然不同的法基赫制度。

世俗与宗教长期并存的二元体系以及世俗倾向和宗教倾向之间的此消彼长,是伊朗政治与社会领域的明显特征,自1501年萨法维王朝建立开始,什叶派取代正统的逊尼派成为伊朗官方的宗教信仰,进而在伊朗诸地广泛传播。


而伊朗的政治正是现代伊斯兰主义的体现,和沙特的教派特征对比鲜明。现代伊斯兰主义强调《古兰经》和圣训的基本原则以及早期哈里发国家的历史实践,实际上否定教界传统理论以及其所维护的传统社会秩序,颇具革命倾向。

霍梅尼认为,世俗统治与经训阐述的原旨主义不符,君主制度背离早期伊斯兰教的历史实践。而霍梅尼主义的核心内容正是强调共和政体与教法学家统治的合一。

至于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这两个国家就更加复杂了,除了伊斯兰文化和波斯文化,还受到英国殖民文化以及苏联赤色洪流的影响,而巴基斯坦的宗教更是除了伊斯兰教外还有锡克教,印度教,袄教,佛教。民族也十分复杂,领土主权纠纷问题也比较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