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8 “一带一路”这五年,哪个省是最大赢家

“一带一路”这五年,哪个省是最大赢家

文丨西部君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周年,这两天举行的共建“一带一路”五年进展情况及展望发布会,提供了阶段性的成绩单:

2017年,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额达到7.4万亿人民币,占进出口总额的26.6%;

五年来,中国先后在20多个沿线国家建设了70多个境外经贸合作区,累计投资超过270亿美元;

为东道国创造了20.1亿美元的税费收入,创造了24.4万个就业岗位;

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144亿美元。

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计划,2015年规划发布,上述阶段性成果只是开了个头。按照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7.2%的年增长速度,未来还将释放更多的红利。

2015年发布的规划中,全国共有18个省市被纳入,各省市的定位不尽相同。比如新疆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重庆是西部开发开放重要支撑;成都、郑州、武汉、长沙、南昌等地,是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

定位不同,是区位条件的综合反映,相对应的,各省市分到的蛋糕大小也不一样。那么这五年谁是“一带一路”的最大赢家?

1.东部成为“一带一路”绝对主导

进出口贸易是否繁荣,跟经济发展水平紧密挂钩,有工业基础,才有进出口的需要。所以总体上,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总额,东西部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差距。

《“一带一路”贸易合作大数据报告(2018)》显示,2017年,东部地区与沿线国家贸易总额的占比达到79.8%,西部地区是10%,中部地区是6.0%,东北地区是4.3%。

也就是说,7.4万亿人民币的进出口贸易中,有八成左右是由东部省份完成,中部、西部和东北三大地区合起来,只贡献了两成左右的贸易额。

中部6省经济更加发达,但是处于内陆中心,向东、向西开放的地理距离都更远,所以进出口贸易,拼不过省份更多,且有着向西开放天然优势的西部。

至于东三省,经济总量和发展速度更弱,在“一带一路”中存在感不足很正常。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东北是唯一与“一带一路”国家贸易主体为国有企业的地区。

“一带一路”这五年,哪个省是最大赢家

如果再细分到省,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广东、江苏、浙江、山东和上海五大地区基本包揽了一半多。我们可以看以下一组数据:

2017年,广东、江苏、浙江、山东和上海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进出口总额排名前五,分别占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24.4%、15.5%、10.1%、9.0%和8.8%,合计达67.8%;

东部地区的外向型经济一向发达,上述五个沿海地区,排在最后面的上海,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进出口总额,也比中部、东北地区要高。可见“一带一路”的参与度,还是得靠经济实力说话,这与共建原则中“坚持市场运作”的逻辑吻合,并不是纯粹靠政策驱动。

不过对西部而言,它可以补短板;加上东部地区的外贸空间,早已被深度挖掘,所以东中西部在“一带一路”中受惠程度,没有因为经济实力的马太效应而被拉大。

这两年,与沿线国家的贸易总额,增长最快的反而不是东部。比如2017年,东北地区进出口增长是22%,排第一;同样是去年,西部地区进口额同比增长53.3%。

所以,不能因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出口贸易由东部地区主导,就认定东部是最大赢家。哪怕没有“一带一路”,要比贸易总量,东部地区也会有压倒性优势。

“一带一路”实施后,中西部地区快速增长,说明政策释放的红利比较明显。

2.西部地区谁是最大赢家

虽然东部出尽风头,但“一带一路”对西部的战略意义和重要程度,可能要比东部、中部和东北都要高很多。

偏居一隅的地理位置,一直是西部最大的发展瓶颈,缺少对外交流,导致市场发育不足,经济相对封闭。“一带一路”将西部从对外开放的大后方,变为向西对外开放的前线,实现区位劣势转换。

它的重要性,我们从西部各城市的规划动作就可以看出来。

比如成都此前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国际门户枢纽全面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意见》和《建设西部对外交往中心行动计划(2017—2022年)》两大文件,确立了国际门户枢纽、内陆开放经济高地、世界文化名城和“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四个发展目标。

西部各城市动作频频,是因为谁先掌握先机,在“一带一路”向西推进的过程中,就能够分得更多的蛋糕;往大了说,也是争夺西部地区发展的话语权和主导权。

所以,西部地区内部之间的竞争,要比东部、中部和东北更加激烈。

为了更直观地比较政策效果,西部君以“一带一路”提出的2013年为起点,对近五年来西部各省的进出口数据进行了梳理,具体如下:

“一带一路”这五年,哪个省是最大赢家

这里对比的是进出口总额,所以进出口增幅下降,未必意味着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量降低了,有可能是减少了与其他国家的进出口贸易。不过整体上,它仍然能够反映出“一带一路”提出这五年来,西部各省对外开放政策调整后,外贸情况的变化。

进出口呈下降趋势的,有7个省份,超过了半数。这说明“一带一路”并不是对所有省份都有贸易增量。即便有增量,也没能抵消与非“一带一路”国家贸易下跌的额度。所以,从上图中,我们能很直观地看到,进出口贸易五年来有了明显分化。

重庆和四川,作为西部经济的领头雁,这五年的外贸表现谈不上好。重庆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但进出口下跌3.06%,四川也只有5.43%的增幅。

当然,它们并不是表现最差的。新疆地区在2013年,还是西部的外贸第四省,但五年之间进出口反降25.04%,被降幅更小的云南赶超。另外甘肃和青海的降幅也超过了50%,西藏地区降幅甚至达到73.82%。

剧烈下跌的前提是基数小,但换个角度来看,体量本来就不大的进出口贸易,却没有被“一带一路”的红利拉升上去,可见参与度不高,受惠不明显。这与它们在“一带一路”上的地理位置的重要程度十分不匹配。

过去五年的进出口,广西和陕西成为最亮眼的两个省份。广西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从2013年的328.37亿美元,上涨为2017年的571.21亿美元,涨幅达到73.95%。

陕西成为涨幅最大的地区,进出口贸易总额从201.27亿美元,提升到401.1亿美元,足足翻了一番。

“一带一路”这五年来,西部各省的进出口贸易变化,跟经济实力的关系不显著,但也有一些微弱的相关性。比如降幅很大的几个地区,经济相对都比较落后,外贸大起大落,本身是经济不够发达、产业结构缺少稳定性的体现。

像广西省,在西部一直很低调,经济实力也比不过重庆、四川,不过临海的地理位置,以及靠近珠三角的区位,让它的进出口优势,被“一带一路”政策放大,所以成为这五年来的涨幅之王。

至于陕西,交通枢纽地位更不用说,加上自贸区的建设等因素,加工贸易近几年高速增长。

综合来看,“一带一路”的红利,并不是均匀地汇集到了各地。在东中西的地区竞争中,西部有增速优势,东部有体量优势;而在西部内部的竞争中,未必是经济实力最强,就可以分得更多的蛋糕,地理区位影响甚大。

当然,哪怕说广西和陕西是大赢家,也是暂时性的,从长远来看,经济实力对进出口的影响,还是会起作用。重庆和四川,仍然有很大的优势,深挖“一带一路”的红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