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歷史上的蘇軾和杜甫誰的命運更坎坷?

旅遊八戒行


說起蘇軾和杜甫,二人雖相隔宋唐兩朝,三百多年,卻有淵源。

這得從初唐“文章四友”說起,他們是:崔融、李嶠、蘇味道、杜審言。高宗、武后時期,四人以詩文為由,互為和之,因此得名。

不錯,其中蘇味道是蘇軾的十一世祖,而杜審言是杜甫祖父。

蘇軾

從蘇味道到蘇軾:1.蘇味道-2.二子蘇份-3.蘇瑗-4.蘇詵-5.蘇汝集-6.蘇涇-7.蘇釿-8.五子蘇祜-9.四子宗杲-10.蘇序-11.三子蘇洵-12.次子蘇軾。

蘇軾,生於1037年1月8日,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嘉佑元年(1056年),進京科舉,第二年(1057年),進士及第。後母親病故,回鄉奔喪。

嘉佑三年(1059年),守喪期滿回京。

嘉佑六年(1061年),應中制科考試,入第三等,授大理評事、籤書鳳翔府判官。四年後還朝,任判登聞鼓院。

治平二年(1065年),因父蘇洵病逝,兄弟二人扶柩還鄉,守孝三年。三年後還朝,於熙寧四年(1071年)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被迫離京,授杭州通判。

熙寧七年(1074年),調任密州(今山東諸城)知州。

熙寧十年(1077年),徐州知州。

元豐二年(1079年),湖州知州。

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團練副使,此為一生轉折。

元豐七年(1084年),奉詔赴任汝州(今河南汝州),途中幼兒夭折。請旨常州。

元豐八年(1085年),打壓新黨,新法被廢。蘇軾復為朝奉郎知登州(今蓬萊),四個月後,以禮部郎中被召還朝,升為起居舍人,後升中書舍人,不久再升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

元祐四年(1089年),任龍圖閣學士、知杭州。後因黨爭被貶惠州(今廣東惠州)、儋州(今海南)。

宋徽宗時大赦北還,於1101年8月24日常州病逝,享年65歲。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諡號“文忠”。


蘇軾,作為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文書畫方面均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與辛棄疾並稱“蘇辛”,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四家”之一。

蘇軾人生軌跡,初期仕途順暢,後來一直向南貶謫,一直貶到海南。


杜甫

從杜審言到杜甫:1.杜審言-2.長子杜閒-3.杜甫

杜甫,生於712年,字子美,原籍湖北襄陽,後徙河南鞏縣。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人稱“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與李白合稱“李杜”。

年少時,生活優渥,七歲能詩。

開元十九年(731年),19歲時出走郇瑕(今山東臨沂),20歲時遊走吳越。23回鄉參加“鄉貢”,24到洛陽考取進士落第。因父親在兗州任司馬,遊歷齊趙。

天寶三年(744年),與李白在洛陽相遇,同遊梁、宋(今河南開封、商丘一帶)。

天寶六年(747年),到長安應試,因李林甫之故再次落選。在長安奔走十年,鬱郁不得志,仕途失意,生活窘困。

天寶十年(751年),因獻《大禮賦》,得到玄宗賞識,待制集賢院,亦未得官職。

天寶十四年(755年),才被授予河西尉的小官,辭而不就。後改任右衛率府兵曹參軍,也是低階官職,為生計而受該無用之職。同年十一月,往奉先(今陝西蒲城)省家,剛到家就見小兒子餓死。此時,安史之亂爆發,聽聞肅宗即位,隻身投奔,中途被俘。

至德二年(757年),因郭子儀來到長安,冒險出逃投奔肅宗,授為左拾遺。因營救房琯,被貶華州(今華縣)。

乾元二年(759年),棄官經秦州(金甘肅天水一帶)入川,靠嚴武接濟,在城西浣花溪泮結廬而居,世稱“杜甫草堂”。後嚴武薦為節都,全家寄居奉節。

廣德二年(764年),重新回到草堂,薦為檢校工部員外郎。

廣德三年(765年),嚴武去世,經嘉州(今樂山)、戎州(今宜賓)、渝州(今重慶)、忠州(金忠縣)、雲安(今雲陽),到達夔州(今奉節),在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顧下,暫居於此,租田僱工勞作。

大曆三年(768)年,思鄉心切,乘舟出峽,先到江陵(今湖北荊州),又轉公安(今湖北公安),漂泊到湖南嶽陽。一直住在小船上,不得北歸,被迫南行。大曆四年(769年)到潭州(今長沙),又到衡州(今衡陽),後又折回。

大曆五年(770年),病逝在小船上,時年59歲。

杜甫一生失意,從人生軌跡可以看到,他一路向西,一路向南,距離權利中心越來越遠。




二人一生漂泊,都經歷了喪子之痛。就人生經歷而言,杜甫命運更加坎坷。從小有志於“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有宰輔之志,最終只得了幾個落魄小官,生活還需要友人接濟。再看蘇軾,雖有貶謫,亦有升遷;雖有失意,政績卻斐然。

杜甫在他活著的當時,聲名不盛,反觀蘇軾因得歐陽修賞識,名聲大噪。直到宋朝,杜詩才開始顯現出威力,蘇軾亦對杜詩評價頗高。


一筆君


肯定是杜甫!蘇東坡只是仕途動盪,宦海沉浮,至少沒為生計奔波,所以他縱情于山水,放任於原野,逐筆於情思,賦文於哲理。而杜甫相比就悲慘了,出身不顯貴,一生不得志,還要為生計營營,所以他體會到百姓疾苦,感受到社會之動盪,國家之窘困,所以憂國憂民之心,躍然紙上。正因為杜甫飽經憂患之命運,才成就了一代詩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