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诸葛亮临终前除掉了一个人,使得蜀国灭亡推迟30年,此人是哪个?如何看待诸葛亮此行为?

猫眼观史


看题主这个意思,大概是说诸葛亮设计诛杀了魏延吧?很遗憾,这个标题不但是标题党,而且说“使得蜀国灭亡推迟30年”更是无稽之谈。实际上,魏延之死,不仅和诸葛亮的设计毫无关系,并且对蜀汉来说是一场严重的内耗。

魏延之所以拒绝班师,根本不是因为他想谋反,也不是因为他不爱戴诸葛亮,而是因为他作为一个职业军人,认为打仗的事情不应该因为一个人的死就改变原先作战计划,哪怕是蜀汉最高决策者诸葛亮也不行。所以他就说,丞相虽然去世了,但我魏延还在,我还可以接着打的嘛!

但问题是,谁敢让你打呢?尽管诸葛亮临终前曾下令:如果魏延不听命令班师你们就自己撤不管他,但是作为刘备身前的爱将之一,此时蜀汉武将集团里面资历最老的将军,魏延如果真的不撤退,会让人怎么想,是不是这家伙要搞事情?毕竟在迷信的古代,魏延这个名字,是要帮魏国延长寿命吗?

偏偏魏延还和丞相府长史杨仪是死对头,作为丞相府的“丞相”,杨仪算得上是诸葛亮的大秘书长。魏延的这种举动,在他看来无疑就是把他弄死的好机会。所以在他的上下活动之下,魏延成了反贼,并且最终被杀。而杨仪自己也没好到哪里去,不久以后他也被以布衣之身处死。

杀掉魏延,使得蜀汉失去了他们立国以来最强悍的将军(可能没有之一),也让他们陷入了内斗之中。而仔细想想,内斗,不正是中国人最经常玩死自己的方法吗?



青言论史


诸葛亮临终前设谋除掉的一个人,只能是魏延了。至于是否只有除掉魏延,才让蜀汉灭亡之期推迟了30年,这个倒是没有充分的证据。也许,不除掉魏延,蜀汉的统一大业可能就成了呢?

蜀汉的命运,在刘备病死白帝城,刘禅继位之时,其实就已经注定了。此时的蜀汉还处于创业期,刘禅,明显不是创业型君主。

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曾言,蜀汉的将领乃是“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如果只偏安蜀川一隅,则数年之后,精锐损失殆尽之时,将更难实现“克复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了,蜀汉基业也将进入死亡倒计时。

诸葛亮死后,蜀汉能够再延续三十余年,完全是因为刘备打下的基础还在。蒋琬、费祎、董允这些人都是刘备遗留下来的大臣。而这些人一死,姜维势孤,陈祗、诸葛瞻、阎宇等人互相争权,黄皓又谄媚蒙蔽刘禅,蜀汉已经堪忧了。而刘禅呢?继续懵圈中。

古话常说“富不过三代”,但到了刘禅这里,两代而亡,是不是跟秦二世胡亥很像?

如果刘禅没有诸葛亮、蒋琬、费祎等人,估计还不如胡亥。相反的,如果胡亥有了诸葛亮,秦朝应该会向另外一个走向发展。他们都生错了时代呀。

刘禅暗弱,诸葛亮临死之前就面临一大困局,怎么安排蜀汉朝廷,才能让蜀汉继续生存下去。诸葛亮自然倾向于自己培养的蒋琬、费祎等人。

而魏延过于强势,性格高傲,跟很多大臣都不和,难以驾驭。诸葛亮去世,姜维根基浅薄,那么魏延在军中必然居首。魏延专心打仗还好,如果再去干涉内政,那么蜀汉朝廷必将会面临一场腥风血雨的大动荡。很明显,蒋琬、费祎、董允等人都不支持魏延。后方不稳,魏延也无法安心作战。

刘禅如果强势还好,可以留蒋琬治国,费祎负责后勤供给。而刘禅可以御驾亲征,亲自调和魏延、姜维、吴懿、夏侯霸、王平、马岱等将领,以及和杨仪等文臣之间的矛盾。这种情况下,蜀汉以刘禅为中心,上下一心,还可以全力一搏。但是,很明显,根本无法指望刘禅。

那么,诸葛亮此时,为了避免大的动荡,也就只能放弃魏延了。

这才召集了杨仪、费祎、姜维等人召开秘密会议,将魏延排除在了会以之外。会议结果就是“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诸葛亮是以文臣的谨慎之心,度了魏延等武将之腹。不能说诸葛亮错了,但是过于谨慎了。

如果诸葛亮交代蒋琬、费祎等人只管内政,负责好后勤,并打压杨仪,而嘱托魏延只负责北伐作战,这些人还真不一定就不能好好合作,非要斗个生死。但是诸葛亮的实际安排,却是保杨仪,去魏延。

最终的结局就是,有了诸葛亮的暗示,魏延被费祎、蒋琬、董允等文臣合伙给耍了,这些人全支持了杨仪。而诸武将自然是听命于诸葛亮的遗言。刘禅的懵圈状态也继续在线。原本统一大战之时,武将更珍贵呀,但在魏延和杨仪之争中,刘禅却定了魏延反叛。刘禅这就是“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呀。

这些人全都受了诸葛亮的影响,彻底孤立了魏延。由此看来,诸葛亮相比萧何而言,在识人、用人之上,的确弱了很多呀。

魏延原本并无叛逆之心,却成了反叛,虽有过错但也不至于被灭三族。而刘禅,就是被用来蛊惑的,在杨仪的唆使下,灭了魏延三族。刘禅后面又被黄皓蛊惑,不听姜维的谏言,亡了蜀国。刘禅这不正是“亲小人,而远贤臣”么?明显的昏君一枚。

诸葛亮除非长命百岁,否则,面对刘禅,也无计可施呀。诸葛亮能做的,也只能是给刘禅一个相对安稳,更容易掌控的蜀汉朝廷了,那就是重用文臣。

这和宋朝的治国理念,恰有异曲同工之效,结局也是惊人的相似。蜀国自此再也无法克复中原,而赵宋也是到灭亡,都没能收复燕云十六州。蜀国国力弱,难道赵宋的国力也弱么?还是用人理念导致的最终结果。相反的,朱元璋可是在被四面包围的情况下,照样统一了天下。

治国理政,要用诸葛亮、蒋琬、费祎、张居正类型的智囊,而行军打仗,一统天下,还是庞统、法正、郭嘉、陈平、刘基之类的谋士更好用。

也许,刘禅只要稍微强那么一点点,魏延就不用死了,而蜀汉也就不会是三十年后就灭亡了。刘禅强大,管好内政,即使蜀军在魏延的率领下,无法实现一统天下,复兴汉室的宏图,但和东吴一样,再多续命数十年,还是有可能的。


奕天读历史


首先,这题有两个地方不成立,第一,魏延不是诸葛亮除掉的,无论阳谋阴谋,诸葛亮从来没有想要除掉魏延。这点《三国演义》是有偏颇的。第二,即使魏延不被杨仪冤枉害死,魏延也不可能为祸蜀汉三十年。所以,不要太高看诸葛亮和魏延了,诸葛亮很无奈,魏延的性格属性早就注定其憋屈的下场。



诸葛亮的无奈,其实容易理解。夷陵之战,荆州集团关,张,黄去世,刘封必须清除,糜芳投降,赵云常年领导禁军,而且年事已老,其他诸将才能,资历和以上几人不能相提并论,只剩下一个魏延了。而当时,魏延和车骑将军刘琰闹矛盾,刘琰是谁?同属荆州集团的高级人士,可惜是个“花架子”。诸葛亮因为刘琰欺负魏延,于是令刘琰道歉,可见诸葛亮是站在魏延一边的。魏延常常因为诸葛亮不用他的“奇计”而抱怨,诸葛亮呢?并没有责怪魏延的意思。诸葛亮需要魏延这面在军中的荆州集团的大旗。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看后来的姜维在和蜀汉朝廷的沟通上,就出现很多问题,导致北伐时被掣肘严重,蜀汉上下也不能形成一股劲。


(影视剧中的杨仪)

而魏延呢?魏延的桀骜不驯,有一部分诸葛亮对他纵容的因素,但不是主要因素。当时,荆州集团在蜀汉内部,军事是魏延为代表,政治是以蒋琬为代表,后勤和丞相府中事物都是杨仪在负责。蜀汉有两套系统,一套是朝中运行的常规系统,一套是战时走开府系统。而开府系统才是蜀汉人才上位的主要系统。比如,法正当尚书令,诸葛亮却是以军师将军统领刘备开府中的事物。不是诸葛亮官小,而是这套系统的重要性。后来的蒋琬也是诸葛亮丞相开府中长史,再进入朝中,成了接班人。杨仪以他的才能,诸葛亮本来是要重点培养,可惜他和魏延不和,诸葛亮才常常恨二人不平。魏延和杨仪,一个荆州集团军事上一号人物,一个是荆州集团政治上的二号人物,诸葛亮不得不头疼。

(魏延)

诸葛亮临死前的安排,魏延到底有没有参与,在历史是有争议的。《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魏延是没有参与这次机密会议。《三国志》转引的《魏略》,魏延是很可能参与了这次会议,甚至诸葛亮还明确要求魏延不要马上发丧,只不过杨仪依然会陷害魏延。从历史记载来看,魏延存心谋反是不可能的。可当时杨仪和魏延都上书对方谋反,魏延却终究成了蜀汉朝中要清除的一方。究其原因,主要是魏延个性问题,也有一部分杨仪是负责丞相府事物的身份问题。所以,在朝中的费祎,董允等重臣一致支持杨仪,魏延就成了“过街老鼠”了,连部下都反叛了。不过害人者终害己,杨仪因为嫉妒蒋琬,最终也害死了自己。

这就说明一个问题,魏延在蜀汉朝中的地位高,但是人缘薄,没有政治头脑。即使没有杨仪这事,魏延想要出头,也是难了,要影响蜀汉三十年,那就更难了。


大飞熊骑士


照这话的意思,诸葛亮临终了还能给蜀汉延寿30年,简直就是神仙,可能吗?不科学!

不过,既然有这种说法,那么悦史君倒是可以简单分析一下。

诸葛亮是死在北伐途中,这次北伐他是比较憋屈的,因为他是想速战速决,但遇上司马懿根本就不着急,所以基本就是在对峙中就去世了。

不过,要算起诸葛亮临终前杀的人,唯一留下名字,而且比较响亮的就是曹魏名将张郃,但这也是在他过世前三年的事情,而且张郃去世,对蜀汉的影响根本没有那么大。

正史上没有的答案,悦史君从民间野史来凑一凑,也没有。

唯一搭一点边的,就是诸葛亮死后,杨仪等人用他的计谋,杀死了蜀汉大将魏延。

但这也是诸葛亮死后,被别人杀死的,跟诸葛亮关系并不大,尤其在正史上,跟诸葛亮真的是一点关系都没有。

那么姑且如此,魏延的死就能影响蜀汉30年吗?悦史君认为,这种观点实在是太天真了。

魏延固然是蜀汉大将,而且居功自傲,但他并不是一个有贰心的人,也不是胡来的莽夫,如果魏延活着,实在是能够抵挡一方面的大将。

可惜杨仪和魏延争权,魏延在朝中没人支持,军中的关系也不好,自然就被杨仪得了先机,最后不明不白被杀。

蜀汉能够在诸葛亮去世后,继续坚持30年,悦史君认为是后主刘禅领导有方,我们总是被以往的史料误解,认为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事实上看看诸葛亮死后,刘禅在安排人员、调兵遣将上的节奏,实在都是高手。

因此,诸葛亮确实是一个大才没错,但也不能无限地拔高他,蜀汉能够立国并且坚持40多年,不可能是一个人的功劳,诸葛亮只是前半段的大功臣了。


写有趣的历史,讲真实的传奇……

我是悦史君,2018我们一起努力!


历史这样说


这个人明显是说魏延,但魏延生死与否,并不能影响蜀国灭亡的命运。

关于魏延的死,正史和演义不一样。正史中,诸葛亮死后,魏延和杨仪争权,被杨仪陷害除掉;演义中,诸葛亮料定魏延必反,留下锦囊妙计,让杨仪除掉了魏延。

魏延是一个很有谋略和能力的人,论军功,他仅次于五虎上将,只是资历略逊;论谋略,他的子午谷奇谋,虽然不被诸葛亮采纳,但诸葛亮也并未完全否定。

刘备死后,诸葛亮主政,五虎上将死的死,老的老,资历最高,军事能力最强的就是魏延,虽然诸葛亮后期一直栽培姜维,但姜维当时的资历地位远不如魏延。

魏延智勇双全,忠于蜀国,但他性格孤傲,不会做人,经常出口伤人,和同僚关系不睦,特别是和长史杨仪关系不和,经常起冲突,诸葛亮也时常调和两人的矛盾。

魏延是个武将,头脑比较简单,在和杨仪的冲突中,有几次抽刀作势要杀杨仪,而杨仪心胸狭窄,当然不会善罢甘休,把对魏延的仇恨牢牢记在心里。

诸葛亮临死前安排后事,指定了政治接班人——蒋琬、董允、费祎等,军事接班人则是姜维,却没有魏延的事,并下令在安排撤退事宜时,由魏延负责断后。

诸葛亮考虑到以魏延的性格,可能会对自己的安排不服气,特别叮嘱杨仪等人,如果魏延不服,就随他的便,意思是说就让他自己选择,别跟他一般见识。

杨仪是个心机boy,诸葛亮死后,他派费祎去向魏延传达诸葛亮死前的安排。

魏延是个直性子,听了当时就表示不满:

“丞相虽然死了,但蜀国还有我呢,怎么能因一个人死了,就荒废天下大事(指北伐)呢?”

由此可见,魏延当时并没有投降反叛的意思,只是过于自信,认为自己可以继承诸葛亮遗愿,一人挑起北伐大业,实施自己筹谋已久的子午谷奇谋。

费祎正准备回去,魏延又来了一句:

“我魏延是何人,怎么能受杨仪摆布,做断后的将领呢?”

这话传到杨仪耳朵里,杨仪原本就心胸狭窄,顿时对魏延起了杀机。

第二天,杨仪等按照诸葛亮遗命率大军撤退,魏延十分恼火,日夜兼程,跑到了杨仪大军前面,然后把走过的阁道全都烧了,明显是在发泄对杨仪的不满。

杨仪和魏延的矛盾一触即发,双方都向刘禅告状说对方谋反。

刘禅不知是非如何,就向董允、蒋琬发问,到底谁想造反,结果人缘不好的魏延吃了大亏,董允和蒋琬都力挺杨仪,而怀疑魏延,其实魏延只想干掉杨仪,并不想造反。

杨仪的脑子可比魏延好使,他派王平去抵御魏延,王平上来就把魏延的部队骂了一顿:

“丞相刚去世,你们安敢如此!?”

魏延的手下瞬间觉得理亏,跟着魏延没前途,于是一哄而散,魏延成了光杆司令。这个时候,猛将马岱出现,率兵乘胜追击,成功斩杀魏延,还把魏延的人头献给杨仪。

杨仪出了一口恶气,用脚狠命踩着魏延的头颅,骂道:“庸奴!你还能再作恶么?”

魏延一死,死无对证,被杨仪认定为谋反,夷灭三族。

杨仪公报私仇杀掉魏延,他自己也没好下场,后来被贬为平民,被迫自杀。

综上所述,魏延对蜀国的影响没有那么大,他不死,也掌握不了蜀国军政大权,不可能随心所欲北伐;他死了,蜀国的日子照样过。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我第一个反应这是个标题党,是不是平时取标题取习惯了,之所以就取了这个标题,诸葛亮此后设计杀掉了魏延的确为蒋琬的接任铺平了道路,使得蜀汉政权的交接平稳过渡,至于是否延续30年的说法,我觉得也不太准确。

为什么蒋琬能够成为诸葛亮的接班人?而魏延和杨仪他不可以呢,因为按照资格,这两位都在他之上。


蒋琬的优势恰恰是杨一跟魏延两个人的弱占,首先可以确定的是他们三个人都是很有才华的,魏延镇守汉中那么多年,能够独当一面,军事才能不用质疑,杨仪负责后勤管理的井井有条,连诸葛亮都翘首称赞。

但他们两个人有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这两个人是死对头,不管是魏延兼任,或者杨仪接任都会引发震荡,两个人中必须有一个要死掉。这仅仅是第一个缺点。

第二个致命的缺点也是蒋琬的优点,那就是杨仪跟魏延眼中容不得人,心胸十分的狭隘,不但如此魏延没有治理内政的经验,与文官系统关系不好,但是在军中影响力很大,所以诸葛亮必须先除去。

杨仪为人,心胸狭隘,也不能是一个合格的领导者,所以最后实际上也是诸葛亮设计,借杨仪的手杀掉魏延,然后针对杨仪这个弱点进行设计一石三鸟为蒋琬的顺利接班铺平道路,具体的我写过好多文章,不展开说。

你可以在今日头条里搜索,知常容三个字就能找到


知常容


诸葛亮临终灭除的不仅是一个人,而是蜀国的两个隐患,武将魏延,文官杨仪。

二人在外界评价不高,但诸葛亮有足够的能力驾驭他俩,因此在世时候俩人唯诸葛亮命令是从,不敢违逆,尚且风平浪静。

魏延和杨仪都算从荆州来的老臣子,资历都很老,诸葛亮已经对自已的后事安排妥当,知晓自他之后再无第二人可驾驭此二货,为了蜀国的长治久安只能寻机带走两人。

魏延不用说了,没明白什么回事,脑袋就被砍了。

对待杨仪是网开一面,除了自个作死,那就怨不得别人。

重病猛纠,对杨仪,诸葛亮还是托付信赖,由其领兵退,激斩魏延。

杨仪自诩大功,不满诸葛安排人事,最终被告发,入狱自裁。

非常厉害的心理杀招,魏延死于自傲,杨仪死于不满,诸葛亮临终定下除去隐患的计略完全实现。


鸿哥iouyh福小铺


历史不会重演,魏延当时掌握蜀国四分之一的兵权,管理不好对蜀国的确是灭顶之灾。所以从这方面讲除掉他的确使蜀国推迟灭亡很多年。

魏延此人是和黄忠一起投诚过来的,诸葛亮在世时有一次魏延公然违抗诸葛亮的军令该撤而不撤。诸葛亮发现魏延虽然是一员猛将,可是就因为猛起来不计后果,打乱全盘计划的好大喜功,用好了是个赵子龙式的人物,用不好会把蜀国葬送。

还有一次建议从另外一条道路直插魏都被诸葛亮否掉了,魏延恼羞成怒,至此以后诸葛亮对他留了一手。我们说就他的兵出子午谷的建议后世有很多称赞他的大胆行动,称是蜀国唯一的一次可以出奇制胜的机会,可惜让稳重保守的诸葛亮给错过了,的确直插敌方首都这一步是个好棋,可是给诸葛亮三个尴尬的选择:

1)魏延可能突袭成功,可是后续兵力没法跟上,敌兵反扑,最终还是可能失败。

2)老谋深算的司马懿不可能没有准备,一旦去了被消灭,真要把这只队伍折掉,给本来就捉襟见肘的蜀国是多大的损失?

3)魏延本来就是降将,再带着这么多兵一去不复返,对智谋著称的诸葛亮来说是不是个大笑话?

对上有刘婵这样的昏君,下有刘关张意气用事破坏联盟,损失惨重的局面来说,诸葛亮怎么都是一个悲剧终结者,但他无论如何也不会让魏延去瞎闹的!


黄蜂二师兄


这个人明显说的是魏延。

在《三国演义》中,魏延被描写成一个脑后长有反骨的反面角色。从他杀死长沙太守韩玄投降刘备之日起就受到诸葛亮的轻视和冷落,但刘备却对他很信任,还让他镇守汉中。刘备死后,魏延随诸葛亮南征北战,但和诸葛亮的见解多有冲突,比如“子午谷奇谋”。

诸葛亮临终前安排撤军,担心魏延不听调遣,便授予杨仪和马岱秘计。果然魏延在诸葛亮死后反了,而杨仪依照诸葛亮秘计诱使魏延大喊三声“谁敢杀我”,魏延放松警惕,被身边的马岱一刀斩杀。

不过在历史中,魏延并不是被诸葛亮设计除掉的,而是死于内讧。

魏延刚投奔刘备的时候只是一个无名小兵,因作战勇猛被刘备赏识,以牙门将军破格提拔为汉中太守,从基层干部一跃成为成为蜀汉军队的核心人物之一。诸葛亮北伐时,魏延屡立战功,成为诸葛亮的左膀右臂。

但是魏延有一点让诸葛亮很头疼,那就是他的性格非常傲慢,经常出口伤人,人际关系极差。比如魏延和丞相长史杨仪不和,两人经常在会议上争得面红耳赤,甚至刀枪相见。而杨仪也是诸葛亮器重的部下,诸葛亮多次调解两人关系,可收效甚微。

234年诸葛亮临终安排杨仪负责撤军事宜,同时让魏延断后。或许是预料到魏延和杨仪不和,诸葛亮特意嘱咐,如果魏延不从,就由他去吧。

魏延在得知消息后,非常不满。一来他不满撤军,希望继续北伐。二来,他认为诸葛亮死后,他的资历是最高的,全军应由他指挥,而不是听任杨仪的摆布。于是魏延领兵率先南下,断了杨仪的退路,并进攻杨仪。

在南下过程中,杨仪和魏延各自上表刘禅,说对方谋反。刘禅拿不定主意,便询问蒋琬。蒋琬说,我保证杨仪不会谋反,但魏延就说不准了。可见魏延的人际关系有多么差。

在魏延进攻杨仪的时候,大将王平对魏延军喊话,说丞相尸骨未寒,你们这是要干嘛?魏延手下的士兵自知理亏,便四散而去。魏延一看众叛亲离,只好和儿子们逃亡汉中。

得势的杨仪下令马岱追击魏延,并将其斩杀。杨仪脚踩魏延的首级大骂,我看你这臭小子还敢张狂不?于是以谋反罪灭了魏延的家门。

魏延死后,杨仪因不满蒋琬接班诸葛亮口出狂言,被下狱治罪,不久自杀。

最后,魏延之死和蜀汉推迟灭亡多少年也没有多大关系。

因为魏延在朝中并没有派系势力,反而是个被孤立的对象。而诸葛亮死后,他也不可能掌握军权,连杨仪都斗不过,就别说蒋琬、费祎和姜维等人了,所以他并不能在蜀汉兴风作浪,蜀汉灭亡与否和他没有多大关系。


石头说历史


若以历史而言,诸葛亮临终前并未除掉任何一人,更谈不上“使蜀国灭亡推迟30年”。

正史中,虽然诸葛亮234年去世前数月,发生了蜀汉元老刘琰因当众SM老婆而被司法机关判处死刑的闹剧(演义中将此事后挪到姜维时代),诸葛亮去世后则发生了魏延和杨仪争权失败,怒而作乱,最终身死的惨剧,但没有任何史料证明这是诸葛亮安排的。而此二人之死也决谈不上使得蜀汉灭亡推迟30年云云。


所以,这里题主问的应该是三国演义中的剧情。

三国演义中被诸葛亮临终除掉的,当然就是魏延了。原文如下:

又唤马岱入帐,附耳低言,授以密计;嘱曰:“我死之后,汝可依计行之。”岱领计而出。少顷,杨仪入。孔明唤至榻前,授与一锦囊,密嘱曰:“我死,魏延必反;待其反时,汝与临阵,方开此囊。那时自有斩魏延之人也。”

等到诸葛亮死后,魏延果真造反,在马岱的支持下杀奔汉中。汉中城下,杨仪按照锦囊妙计行事:

仪在门旗影里,拆开锦囊视之,如此如此。仪大喜,轻骑而出,立马阵前,手指魏延而笑曰:“……汝敢在马上连叫三声谁敢杀我,便是真大丈夫,吾就献汉中城池与汝。”延大笑……遂提刀按辔,于马上大叫曰:“谁敢杀我?”一声未毕,脑后一人厉声而应曰:“吾敢杀汝!”手起刀落,斩魏延于马下……乃马岱也。原来孔明临终之时,授马岱以密计,只待魏延喊叫时,便出其不意斩之;当日,杨仪读罢锦囊计策,已知伏下马岱在彼,故依计而行,果然杀了魏延。

这就是演义中“遗计斩魏延”的故事,用于表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按照演义的战争逻辑,魏延在当时称得上天下一流的猛将,如果魏延作乱,虽然蜀汉不至于灭亡,但确实可能带来较为严重的危害。而诸葛亮安排的计策,则使得蜀汉以最小的代价消除了这个隐患。

对于诸葛亮此计,站在《三国演义》角度,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因为演义中多次借诸葛亮、旁白和其他人的口,说了魏延久后必反的预测。演义中的诸葛亮是个活神仙,他说魏延久后必反,魏延就是久后必反,而事实后面也证明了诸葛亮的判断。

其实,以魏延在三国演义中素来表现,不但自高自大、桀骜不驯,而且人品也一般,多次在蜀汉阵营内部煽动斗争,例如取西川时候跟黄忠抢攻,四出祁山时候煽动陈式违背诸葛亮命令等。诸葛亮在日,还能制约魏延,诸葛亮一死,要判断魏延作乱,都不需要诸葛亮这种活神仙的预测(历史上,倒是孙权预测了魏延在诸葛亮死后必然祸乱国家)。所以,诸葛亮安排计策除掉魏延,从安定国家立场上,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再说,诸葛亮安排的除掉魏延计策,也并非是临终前把魏延叫进帅帐,直接一刀砍了。要是那样,虽然干净利落,却是杀之无名。诸葛亮作为依法治国的典范,断然不会如此。实际上演义中,魏延在诸葛亮禳星借寿的紧要关头闯进帐来扑灭主灯,直接导致诸葛亮挂掉,姜维要怒斩魏延,都被诸葛亮制止。诸葛亮给马岱设的锦囊计策,也只是在魏延已经造反的情况下,才由马岱杀之。如果魏延不造反,那么他并不会被诸葛亮的计策所杀。换言之,如果魏延自己知趣守法,诸葛亮的遗计是不会伤害他的。这也反过来确认了,演义中的魏延,和历史上一样是找死。

话虽如此说,站在魏延自己的角度,在还没造反的时候,就被诸葛亮这么安排设计针对(虽然针对的是假设魏延造反的情况),想必也是非常郁闷的。尤其在嘉靖本中,诸葛亮上方谷就安排马岱截断道路,想要把魏延和司马懿一起堵在上方谷烧死,后来上方谷大雨,魏延才侥幸逃脱性命。之后诸葛亮又安排马岱过去如此这般的推诿杨仪,获得魏延信任,从此成为诸葛亮安插在魏延身边的卧底。如此种种苦心安排,魏延若知定然心寒无比。也难怪一些三国爱好者用演义去套用历史,得出“诸葛亮煞费苦心打压魏延”的结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