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3 探訪浙江“袖珍學校” 5個學生2個老師的開學第一天

2018-09-03 07:02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紀馭亞 見習記者 沈聽雨 通訊員 王小飛

這可能是全省規模最小的小學——5個學生、2個老師。準確地說,因為學生數量的銳減,2004年時,它已經從一所獨立的雙峰學校變成黃壇鎮中心小學雙峰教學點。

從寧海高鐵站出發,需要40多分鐘的車程,才能達到位處“寧海西藏”榧坑村的雙峰教學點,其中多數都是九曲十八彎的盤山路。上學期,這個教學點還有8個孩子3個老師。因為有孩子畢業或下山讀書,如今只有2個三年級、1個五年級和2個六年級的孩子以及兩個老師。9月1日,記者走進了這所小小的“學校”,和孩子們度過了開學第一天。

特別的學校特別的開學,除了寧海,我們還去了三省交界的江山廿八都小學》》開學第一課 江山廿八都小學請來國家非遺傳承人,和杭州市杭城最大民工子弟學校》》杭城最大民工子弟學校開學首日 孩子們寫信給3年後的自己,帶來溫暖又特別的開學第一課。

不讓一個孩子沒有書讀

山裡的孩子起得早,9月1日早上8點不到,5個孩子已經陸續出現在校園裡。按照慣例,他們將和老師一起打掃校園,然後開始上課。因為人少了,原本只需要2個多小時就能搞定的任務,師生們花了半天才完成。孩子們很愛惜校園,連教室的地板都用擦得乾乾淨淨,進教室前都會脫鞋子。對於開學,他們臉上雀躍的神情更是說明了一切。“爸爸出門打工了,暑假只有我跟奶奶在家,特別想念你們。”學生涵涵(化名)跟好朋友雯雯(化名)已經一邊打掃衛生一邊聊開了。而前來幫忙打掃衛生的家長鬍女士也告訴記者,雙峰教學點的老師特別有責任心,這裡孩子又少,幾乎是一對一教學。自己的兩個孩子都在教學點讀書,自己挺滿意的。唯一擔心的就是孩子去了初中能不能適應?

“山下的小學不提供住宿,而且距離教學點還有20多公里。這兩年,山裡有孩子的家庭絕大多數都搬下山了。目前還留在山上的都是家裡比較困難,沒有條件下山的。”寧海教育局基教科的方科長說,原來雙峰鄉中心學校是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最熱鬧時有700餘名學生。隨著越來越多村民下山,留在山上讀書的孩子越來越少。開設這樣一個小規模的教學點,生均經費是普通學校學生的好幾倍。但不能讓一個孩子沒有書讀,是教學點多年的初心,也是一份帶著溫度的堅守。

探访浙江“袖珍学校” 5个学生2个老师的开学第一天

孩子們玩遊戲

讓孩子有自信比成績更重要

雙峰教學點目前的負責人葉福參是2014年自願上山教書的,當時雙峰教學點還有9個學生。這兩年,因為教學點人數還在減少,葉福參也在不斷調整著課程安排。這學期,他將5個同學分為兩個班,採用複式教學。上語數外學科課程時,他和學校的另一位48歲的代課老師章衛蘭給兩個班分別上課。而書法、美術、英語戲劇等課程則是一起授課。因為沒有開設科學課,每週三,老師和同學們會一起去爬山,觀察大自然。

此外,每天早上8點-9點,同學們會一起運動、練習武術。中午午休時他們會一起聽著古典樂入睡。睡醒後,就會舉行一個10分鐘左右的分享會。“教學點的孩子因為家庭原因、長期沒有呆在大集體裡,非常害羞。讓他們當眾分享自己的生活,就是希望通過長期的鍛鍊,他們能更敢於在他人面前表達自己的想法。”葉福參說。

探访浙江“袖珍学校” 5个学生2个老师的开学第一天

分享會

本報記者也參與了孩子們新學期的第一場“暑期生活”分享會。看到有外人在,幾個孩子都有些緊張。雯雯第一個站起來,分享了暑假裡爸爸和弟弟打賭做100個俯臥的趣事。在臺下的弟弟昊昊立刻笑了,他告訴記者自己本來也想分享這件事。而溪溪則分享自己在開學前一天做的一個夢。不管孩子們講得好壞、長短,葉福參都會帶頭鼓掌。漸漸地,孩子們放鬆了一些。雯雯還主動要求上臺為大家吹奏豎笛。“豎笛是楊老師教我的(記者注:楊老師是葉福參的妻子,上學期結束後下山了),暑假裡有空我就會練練。”

孩子們的愛好比較廣泛。幾個女生喜歡畫畫,上學期剛畢業的偉偉(化名)經常在乒乓桌前練習打乒乓,昊昊最喜歡的是樂高。記者和昊昊一起玩了一會樂高。“我覺得這裡的老師和同學都很好,就是有些冷清。如果有很多同學,是不是就很熱鬧?”玩熟之後,昊昊問了記者這樣一個問題。“確實,教學點的孩子長期只和幾個老師同學接觸,如何自信融入初中集體是個難題。”葉福參說,相比於孩子的成績,他更關注於孩子是否自信,這也是他想給孩子們培養各種愛好的重要原因。

探访浙江“袖珍学校” 5个学生2个老师的开学第一天

書法課堂

因為是開學第一天,孩子們還沒有開始上文化課,只是按照課表上了下午的書法課。書法也是葉福參非常自豪的課程。這兩年,教學點裡有好幾個孩子的書法作品都在寧海拿了獎。“每年寒假前,我都會讓孩子們給自己家裡寫春聯。大紅的春聯往門上一掛,村裡人都會誇讚,這對孩子的自信心是很大的提升。”葉福參說,他不求孩子們多有出息,但希望他們能成為自信、樂觀的人。而從目前已經畢業的幾個孩子情況來看,尚留黃壇當地初中讀書的孩子在初中融入得很不錯

教學點將成為歷史

這個規模越來越小的教學點,也正在面臨一個難題:從目前的排摸情況來看,教學點已經不會再有一年級的新生。隨著明年又有兩個六年級的孩子畢業,教學點裡屆時可能就只有2-3個不同年級的孩子了。這樣,正常教學的就更難開展了。例如,原本教學點以英語戲劇的形式來上英語課,還挺有氛圍,這學期人一少,就只能採用獨角戲的形式來上課了。

“這樣的教學點最終是要消亡的。只要家長願意,我們將盡快完成教學點的撤併工作,讓孩子們到中心小學來上學。但是隻要有一個學生在,我們都會盡全力為他們提供力所能及的教育條件。”寧海縣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已經與相關政府部門協商,並將進一步與家長進行溝通,達成共識,努力創造條件,為家長解決後顧之憂,爭取早日讓山村的孩子們享受更優質的教育資源和學習環境。

【記者手記】

特別的學校特別的開學,特別的他們需要特別的愛

紀馭亞

這個週末,全省各地中小學都開學報到了。本報記者兵分三路,分別採訪杭州、寧波、衢州的3所特別的學校。

它們中,有僅剩個位數學生的教學點,有位於浙閩贛三省交界處的鄉村小學,還有杭州規模最大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學校。這些學校的孩子們各有特別的閃光點,但也有共同的特點:他們中多數孩子的父母在外打工或者忙於生計,不能陪伴孩子太多。浙江經濟發達,來工作的外省人比較多,因此這樣的孩子在全省還有很多,更需要來自學校和社會的呵護。

例如,在衢州龍游、杭州淳安、溫州瑞安等地同樣還有一些小學教學點。對於這些教學點的孩子來說,因為長期沒有在大集體中學習生活,容易產生孤獨感,這也是一個問題。記者採訪中,一位曾經到過某一教學點的志願者告訴記者,她離開時,有個孩子一直跟到學校門口,問她下次什麼時候再來。如何讓孩子們升入初中後順利融入集體是另一個難題。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教育部門、學校和老師通過各種方式方法培養他們自信陽光的性格,並讓他們能夠有機會和大集體相處。

而對於留守兒童和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來說,中小學正是他們“三觀”逐漸樹立之時,除了學業上的教導,如何讀懂他們的內心也非常重要。只有真正理解他們,才能給予他們所需的關懷。而相比於其他孩子,他們在生活上也更需要得到關注和照顧。這都是孩子健康成長中不可缺少的環節。

每個孩子都是國家和家庭的未來。我們盼望著,能有更多來自社會各界的愛讓孩子們在陽光中一路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