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1 銅陵:銅陵老地名的由來

1.【五公里(三公里)】

五公里原來指的就是市天井湖賓館門前的位置,有一定的數字概念,久而久之,人們便將其作為一個地名傳承至今。

1950年,銅官山銅礦開始恢復建設,當時,銅官山銅礦的職工和家屬都有居住在銅官山銅礦附近,那時,必要的生活服務設施一樣也沒有,更談不上文化娛樂上的配套了。職工和家屬們需要購買一些生活用品或是遊玩,只有沿著從礦區延伸出來的一條小鐵路到銅陵縣去。從銅官山銅礦到銅陵縣城的路程,據老百姓們的估計大約是十五華里,走到現在的天井湖賓館的門前大約已走過了三分之二的路程,也就是五公里。那時候天井湖賓館還沒有興建,在路旁只有一座小山。小鐵路經過這裡時繼續西行,而人們往銅陵縣城就必需從這裡走下鐵路線,沿著一條土路經橫塘埂往銅陵縣城。人們不論是前往還是返回都有要在這裡路邊的大石頭上坐一坐,休息一會兒,久而久之,人們便稱這裡叫“五公里”了。

後來,小鐵路被拆除了,修建成了現在的長江路,經過了若干年的發展,長江西路一帶建起了許多的單位和居民區,如天井湖賓館、有色公司、建安公司等單位都在這裡安營紮寨,人們便將以長江西路鐵路天橋為界至天井湖賓館門前的一大片地區統統稱為“五公里”地區,將鐵路天橋以東至有色職工醫院門前的一大片地區統統稱為“三公里”地區了。

銅陵:銅陵老地名的由來

2.【楊家山】

楊家山原指楊家山路兩邊的愛國東村、愛國西村和愛國新村這三個居民村所在地區,這裡原有一些小山丘,有一個只有20幾戶人家的村莊叫楊家村,後來人們稱這片居民區叫“楊家山”。

現在“楊家山”的範圍比原來擴大了許多,居民搬進了寬敞漂亮的樓房裡,小小的楊家村在新世紀之初舊貌換新顏。現在碎石嶺煤礦、大通煤礦、還有焦化廠等單位都被劃入“楊家山街道”的管轄範圍。“楊家村”現已不復存在,但人們依然稱這個地方為楊家山。

銅陵:銅陵老地名的由來

3.【官塘】

官塘本非地名,而是官府開掘的水塘。

新中國成立後,於1950年4月在官塘衝一帶設官塘村,直屬銅陵縣城關區。1954年3月,改屬城關區謝壠鄉。1956年10月12日銅官山市成立後,改屬市轄銅港鄉。1958年11月,改官塘村為官塘生產隊,劃歸銅港人民公社管轄。1972年1月,併入向陽區(今銅官山區)轄境,此後本變。直至1990年以後,隨著城市建設快速發展,這裡先後建起了數棟居民樓,一些機關學校、商貿服務設施應運而生,於是出現了官塘新村、官塘路、官塘一路、官塘二路等地名,遠隔一兩公里之外的北京路以北的一個居民小區亦名官塘新村。

銅陵:銅陵老地名的由來

4.【掃把溝】

掃把溝位於市區西南方向的長江邊,距市中心約7公里。

清末民初,掃把溝只有一個小渡船碼頭。離碼頭東南方向不遠處是一些山頭,山與山之間稱為"衝",由這些"山衝"流下來的水匯成一條河流往長江,在長江邊的數十米處,河溝逐漸變寬,酷似掃把,人們便稱這條河溝為掃把溝,這個小碼頭稱為掃把溝碼頭。

掃把溝的兩邊,住著一些人家。他們為了便利兩岸交通,在這段河溝上搭建了一座木板橋,並取名叫掃把溝橋。後來,小碼頭的規模越來越大,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客貨兩用碼頭和商品集散地,河溝兩邊的住家戶也越來越多,形成一個熱鬧繁華、生意興隆的"興隆鎮"。20世紀30年代,這裡被官方正式命名為興隆保。1951年,銅陵縣人民政府在這裡設興隆鎮;文化大革命時期,曾一度將興隆鎮改名紅光鎮。現在,興隆鎮經淡忘,但"掃把溝"這個地名卻一直沿用至今。

銅陵:銅陵老地名的由來

5.【橫港】

橫港位於市區以南12公里。《銅陵市地名錄》記載:“橫港”二字由來,據實地調查,該境內有一條自然河,大致與長江垂直相連,形成一個港口,江上船隻每遇風浪即在此停泊,習稱“橫港”,此河遂稱橫港河。《地名錄》:還記載"橫港河原有一座長20米的木板橋,是掃把溝到大通的必經要道。北岸有一條小街,過去是橫港地區的中心,因遭受火災,居民住房和商店幾乎燒光。住戶只得遷到沿江路輪船碼頭附近,形成現在的沿江街道,人們習慣稱之為‘橫港小街'或橫港街道"。

1956年10月12日,銅官山市經國務院批准正式成立,設橫港辦事處,屬市直轄。1961年1月,市行政區劃作了調整,以銅港公社為基礎,併入掃把溝、橫港地區,成立銅港區。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橫港地區屬紅光鎮紅港居委會。1969年10月,成立紅港街道,屬向陽區(銅官山區)管轄;1975年11月更名為橫港街道辦事處。

橫港於1957年始開闢成為港口,同年10月將大輪碼頭從和悅洲遷到此處,改稱橫港碼頭,12月25日申漢線大輪正式停靠。這裡江面寬闊,岸線順直,上距大通港6公里,下至掃把溝4公里,港線長7.9公里,水域面積13.43平方公里,陸域面積約8平方公里,擁有大小碼頭14座,是長江下游的重要港口之一。

銅陵:銅陵老地名的由來

6.【獅子山】

獅子山古稱銅精山。《銅陵縣誌》記載:"銅精山在縣東二十里,齊梁時置冶煉銅於此,遺坑尚存。"故銅精山當是獅子山之原名。區內東、西獅子山兩峰相峙,狀若一對雄獅,地區因其得名。

獅子山區在建鎮前,歸銅陵縣管轄。1952年,原華東地質局321隊和揚子江普查隊先後來獅子山普查勘察,並在獅子山定居下來。1958年4月,獅子山銅礦成立.為了適應形勢發展和便於管理1961年1月成立獅子山鎮,隸屬於銅陵市。1969年5月,獅子山鎮改名為紅星鎮。1969年12月,撤銷紅星鎮建制,成立紅星區。1980年7月,紅星區更名為獅子山區。

銅陵:銅陵老地名的由來

7.【新廟】

新廟位於銅陵市區東北部,在獅子山區境內,區域包括立新煤礦(原新廟煤礦)、新廟街道辦事處、新廟新村、新廟東村、新廟張村和新廟王村等,總面積約1.5平方公里,距市區中心約6公里。

新廟地名源於這裡有一座叫"新廟"的廟宇。民國時期,在西湖鎮東南方向的烏木山下曾修建一座廟宇,由於這座廟宇的規模太小,香火不旺盛,沒幾年就衰敗了,店裡的主持便在人口相對多一些的"西張村"邊的山林中修建了一座規模較大的寺廟。這座寺廟相對於原來的那座老的寺廟來說是一座新的寺廟,所以人們就稱這座寺廟叫"新廟"。久而久之人們便將寺廟周邊的這塊地方稱為"新廟"。

新廟始建於民國初期,是一座中等規模的廟宇。1938年,日軍侵佔銅陵,霸佔了寺廟,將新廟作為一個據點。1941年這個據點被新四軍拔掉。

新廟的廟宇雖然被拆掉了,但周邊的老百姓還到寺廟的地基上來燒香、拜佛。2005年下半年,這裡修築了一條通往立新煤礦三號井的水泥路,寺廟的老地基被完全剷除,但現在仍然還有許多老百姓在這條水泥路旁燒香、燃炮、朝拜。"新廟"的叫法一直延續至今。

銅陵:銅陵老地名的由來

8.【店門口】

店門口,位於市第三人民醫院、合肥瑤海(銅陵)傢俱城一帶。此地名起源於20世紀50年代。

50年代初,銅陵修通了由礦區至橫港的簡易公路.在店門口處,有一條與這條公路交叉的小路,在交叉路口處,有人在這裡開設了一個小店,賣些香菸、火柴之類的日用品,還在門口設了一個茶水攤,過往行人都要在這裡坐一坐,喝一杯茶水。因為這個地方沒有地名,只有這個小店,人們便稱這裡叫"店門口"。後來,店門口地區逐漸發展,先後又開設了理髮店、小飯店及小百貨商店。到了60年代中期,店門口還開辦了一家照相館。因為在市.區的長江路上已有一家名叫"長江照相館"所以這家照相館就取名為"黃河照相館"。當時,“黃河照相館”是店門口的一個標誌性單位。

店門口這個地名,好聽又好記,一至沿用至今。

銅陵:銅陵老地名的由來

9.【和悅州】

和悅州原名荷葉洲,位於鵲江西岸,洲呈圓形,四面環水,似一張荷葉漂浮於大江之上。民間相傳古暹羅國(今泰國)王太子到九華山朝聖,路過桐城藕山(今樅陽縣山),不慎將藕山踩斷,藕頭順江而下,至此長出荷葉,故名荷葉洲。洲上出土的土地福德祠石碑,其落款是清順治八年(1650年)二月初一,可見此前洲上已有人定居。最初來到荷葉洲的拓荒者,是以插草為標的方式進行的。隨著歷史的變遷,墾殖者爭奪兼併土地的衝突亦日漸加深,最先佔有土地的東家,重租引起後來承佃者的公憤,因此爭訟連年,矛盾日趨尖銳。嗣後,官民調解這起糾紛,改荷葉洲為和悅洲,意為和顏悅色,和睦相處。又傳清水師提督彭玉麟到此操練水師,認為荷葉歲有枯榮,因諱其意而諧其音改名和悅,沿用至今。

銅陵:銅陵老地名的由來

10.【鐵板州】

鐵板州原名貼補洲,位於鵲江西岸與和悅洲宛如兩朵並蒂蓮花,盛開在皖江東南側的水面上。兩洲形成年代相近,地形地質無異,面積大小相等。貼補、荷葉二洲一衣帶水,雞犬相聞,汛期水漲,有渡船來往;人冬水枯,行人可涉足往返。咸豐年間(1851-1861年),荷葉洲已有集市,商業日漸興盛,相傳有一道人途經此地,對著荷葉洲嘆息說,這張鮮嫩的荷葉,如果生長在靜靜的湖蕩裡,將會永不凋謝;而今可惜長在波濤滾滾的大江中,根不牢,葉不穩。眾人聞之色變,央求道人指點。道人手指緊鄰的貼補洲說,這塊沙洲應改名鐵板洲,並口吟一歌:"荷葉水上飄,根基未固牢。鐵板結良伴,萬世不動搖"。眾人信其言,鐵板洲之名便沿用至今。

銅陵:銅陵老地名的由來

歡迎關注我們:我們講述這個城市的人間百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