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陵:“熔舊鑄新”奮進幸福之城

■ 銅陵日報記者 劉洋 南京日報記者 朱凱

铜陵:“熔旧铸新”奋进幸福之城

矗立在群心村渡江文化廣場的“渡江第一船”雕塑。

近年來,銅陵市加強長江岸線整治力度,建成全長3.2公里的濱江生態公園,將昔日髒亂差的濱江岸線打造成為銅陵美麗的“外灘”。圖為銅陵市濱江生態公園。 銅陵日報記者 吳啟斌攝

铜陵:“熔旧铸新”奋进幸福之城

參加過渡江戰役的90歲老戰士姚武清回憶崢嶸歲月。

铜陵:“熔旧铸新”奋进幸福之城

採訪團參觀銅陵市樅陽縣渡江戰役中線指揮部舊址紀念館。

铜陵:“熔旧铸新”奋进幸福之城

群心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古中舉講述人民解放軍當年在群心村登陸的渡江故事。

铜陵:“熔旧铸新”奋进幸福之城

金隆銅業有限公司車間內的自動化設備。

铜陵:“熔旧铸新”奋进幸福之城

採訪團在銅陵市博物館參觀,瞭解銅陵採銅、冶銅的歷史。銅陵日報記者 劉敏攝

當年渡江部隊的登陸地群心村,徽派民居與油菜花海構成了一幅美不勝收的鄉村畫卷。

1949年4月21日上午8時,中國人民解放軍順利佔領銅陵縣城,這是渡江戰役發起後人民解放軍解放江南的第一城。“江南解放第一城”的殊榮,讓銅陵永載共和國史冊。

這座因銅而建、以銅命名的城市,有著諸多第一:新中國第一個銅工業基地,第一爐銅水、第一塊銅錠出自銅陵,第一支銅業股票發自銅陵;這裡開創了“解放思想”之先河,多項改革試點領全國之先。

這座富有銅礦的城市,因“江南解放第一城”的殊榮,被賦予了取之不盡的紅色文化資源。70年來,銅陵傳揚渡江精神,不斷開拓前行。特別是近年來,踐行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這座昔日的重工業城市正華麗轉身,成為長江經濟帶上一座充滿生機活力的文明之城、幸福之城。

“江南解放第一城”永載共和國史冊

銅陵,是渡江戰役的主戰場之一。根據渡江戰役總前委的部署,擔任銅陵戰線正面渡江任務的是第三野戰軍七兵團24軍,下轄70師、71師、72師。今年90歲高齡的老戰士姚武清,當年就是第三野戰軍24軍71師的一名通訊兵。

“我們通信連踏上胥壩時,天還沒有亮。”再憶70年前的渡江戰役,姚武清的神情依舊慷慨激昂。1949年4月20日晚,24軍70師和71師從江北無為一帶發起渡江,在胥壩鄉的文興洲、東風泡等地成功登陸。下半夜,見到銅陵胥壩鄉登陸部隊打出的信號彈,他們通信連便跟隨71師師部登船過江。

“那個時候我們的戰士都不怕犧牲,勇往直前。”老人還清晰地記得,他們渡江時,戰鬥已基本結束,但江面上散落著不少落水的戰士,在冰冷的江水中凍得瑟瑟發抖。由於條件簡陋,部隊只能用木船改裝的救生船進行撈救。

銅陵地方黨史專家吳笛的講述,印證了姚老的回憶。1949年4月20日,依據渡江戰役計劃,中路集團軍首先發起渡江作戰。當天8時許,24軍接受渡江命令後,於17時開始炮火準備,摧毀敵沿江工事,掩護船隻由內河翻壩入江,掩護各師第一梯隊上船。

21時15分,24軍軍長王必成發出開船命令。頓時,長江上千帆競發,百舸爭流,24軍70師和71師冒著敵人的炮火向長江南岸進發。接近敵岸約100米處時,各船上的輕重機槍、六零迫擊炮向敵前沿陣地還擊。21時35分前後,兩個師的先頭部隊在火炮和機槍掩護下,在銅陵縣文興洲、新江口等地強行登陸。70師210團9連3班和209團5連8班戰後分別獲得“渡江第一船”和“渡江突擊模範班”光榮稱號。

70師和71師先頭渡江部隊按預定作戰任務攻擊前進,在鯿魚肚勝利會師,至4月21日1時,全殲文興洲守敵。21日4時,70師以小木船和三角架等簡便器材渡過夾江,守敵南逃,全師展開追擊,攻佔太平街、汀洲,然後分兩路會攻銅陵縣城,國民黨守敵見狀紛紛向東南逃竄。

1949年4月21日上午8時,中國人民解放軍順利佔領銅陵縣城,這是渡江戰役發起後人民解放軍解放江南的第一座城市。

渡江登陸點建成“全國美麗宜居示範村”

江心洲行人免費輪渡,如今已是銅陵市常態化實施的民生工程。在銅陵尋訪期間,採訪團記者從江南渡口乘坐免費渡船渡過夾江,登上了渡江戰役中解放軍的登陸地點——胥壩鄉。

一入胥壩,江心洲上的美麗風光令人驚豔——徽派民居的白牆黛瓦古樸雅緻,怒放的油菜花兒鋪出一地金黃,江心小洲上道路通達,滿眼望去,處處一派秀美的江南風光。

矗立在渡江文化廣場的“渡江第一船”雕塑,是胥壩鄉的標誌,由群心村裡走出去的兩位企業家資助建設。這座11.75米高的銅雕塑,如今已成為銅陵市一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沒有百萬雄師過大江,就不會有我們現在的幸福美麗新生活。”站在村鄉賢文化館專門為紀念渡江戰役勝利設立的史料展板前,群心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古中舉感慨萬千。

群心村地處銅陵江心洲,1949年前是一個交通不便的偏僻鄉村。70年來,群心村始終傳承渡江戰役艱苦奮鬥、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這個江中島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如今,群心村被稱作“畫裡群心”。村容村居與自然環境和諧共生,享有銅陵最大的原生態溼地,使群心村成為萬里長江上一個遠近聞名的美麗村莊;這裡的百姓安居樂業,村集體經濟收入一年超過200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2.3萬元。景美民富,使群心村拿到了“全國美麗宜居村莊示範”“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安徽省特色景觀旅遊名村示範”等一連串金字招牌。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工礦城市變“幸福之城”

銅陵濱江生態公園內有一處別緻的建築,這是一座“懸浮”在舊碼頭上的書屋。500平方米的書屋建在上、中、下三個觀景平臺上,打造出一個駛向書海的“碼頭”。在銅陵,這樣美景與書香相伴的讀書處有十多個,均免費供市民休閒讀書。

濱江生態公園西鄰長江。曾經的這裡小碼頭林立,“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其真實寫照。過去的銅陵雖然地處江邊,卻有著“臨江不見江”的尷尬。濱江生態公園的“誕生記”,是銅陵綠色發展轉型的生動實踐。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近年來,銅陵堅定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累計投入近10億元,實施港口岸線整治項目近200個,依法關停和拆除小碼頭和非碼頭設施。如今的濱江生態公園,被稱作“銅陵外灘”,多次被央媒點贊報道。

銅陵有色金隆銅業有限公司,是銅陵銅產業和企業綠色轉型發展的一個縮影。這裡,是我國第一座自行設計和施工的閃速鍊銅工廠,現已形成年產45萬噸陰極銅、120萬噸硫酸的生產能力,2018年生產的成品黃金佔安徽省黃金總產量的七成以上。

近年來,該公司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先後投入近3億元,完成了環境煙氣綜合治理、硫酸尾氣脫硫等環保項目建設,冶煉廢渣全部綜合利用,二氧化硫排放量削減3500噸/年,獲得“全國減排先進集體”稱號。

銅陵素有“中國古銅都,當代銅基地”之稱,延綿3500餘年的採冶銅歷史,造就了銅陵“熔舊鑄新”的獨特氣質。

作為曾經的資源型、工礦型城市,銅陵堅持“抓住銅、延伸銅,不唯銅、超越銅”,積極探索轉型升級之路,近年來拿下了國家循環經濟示範創建市、國家工業綠色轉型發展試點市、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市等稱號,成為全國67個資源枯竭城市轉型試點市中唯一一個連續4年被評定為優秀等級的城市。

坐擁長江岸線142.6公里的“黃金水道”,“山水林田湖”俱全,銅陵全力打造“水清、岸綠、產業優”的銅陵樣板,在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實踐中勇當排頭兵。

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文明與幸福,是銅陵最亮麗的城市風景、最鮮明的城市特徵。該市百萬人“中國好人”當選率多年位居全國前列,2016年以82.78的幸福指數,被《幸福中國白皮書》評為全國幸福指數第3位城市。

“我愛銅官樂,千年未擬還。”唐代大詩人李白1000多年前就對銅官山讚美有加。如今的銅陵,已從昔日的工礦城市完成華麗轉身,成為一個充滿生機活力的文明之城、幸福之城。

聚力綠色發展 繪就美麗銅都

——沿江7市黨報記者銅陵採訪感言

● 南京日報記者朱凱:

歷經多年急流勇進的大開發、大建設,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長江沿線不斷敲響的生態警鐘,讓綠色發展從曾經的選擇題變為如今的必答題。在考驗地方主政者決心與定力的試卷上,銅陵交出了一張令人振奮的答卷。

全長3.2公里的銅陵濱江生態公園,不僅具備拱衛江岸的防洪能力,還建有市民遊客休閒觀光的健康步道和臨江步道。由廢棄碼頭改造而成“最美江上書屋”,堪稱這座濱江風景線中的點睛之筆。

第一次來銅陵的人,恐怕都和我一樣,無法想象濱江生態公園的前身竟然是一片小碼頭林立的髒亂差景象。

可以想象,關停拆除這些寄生於江邊的小碼頭,需要壯士斷腕的決心與敢作為、善作為的責任擔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如今,踐行新發展理念的銅陵,正在給這幅濱江畫卷塗抹上越來越多的藍天、碧水、綠蔭。

● 常州日報記者劉一珉、陳暐:

因銅得名、以銅而興的銅陵市,在70年前的渡江戰役中,以其“江南解放第一城”的獨特殊榮載入共和國史冊。如今,在將改革進行到底的浪潮中,銅陵又成功走上了轉型升級之路,煥發出新的活力。

銅陵有色金隆銅業精煉車間,偌大的車間不見煙塵鬥亂,也見不到幾名工人,取而代之的是井然有序的流水線和抓取、搬動、用時精準的機器人,更可貴的是,該公司通過綠色環保的資源綜合利用工藝,讓危險廢物變廢為寶,提煉出金燦燦的黃金。

銅陵的轉型升級之路,一方面抓住銅、延伸銅,另一方面不唯銅、超越銅。昔日的資源消耗大市,成了國家節能減排和循環經濟雙示範市。

在長江大保護中,銅陵人同樣衝在前頭。以水清、岸綠、產業優為目標,精心守護長江銅陵段“一江碧水、兩岸青山”,昔日髒亂差的濱江岸線,如今成了美麗的“外灘”公園。

● 九江日報記者陳修平:

素有“中國古銅都,當代銅基地”之稱的銅陵,不僅支柱產業為銅產業,而且在城市建設的方方面面處處體現著銅元素、銅文化,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的鮮明特色,讓人們對這座城市印象深刻。

銅陵的發展並非追求面面俱到,而是注重放大優勢,不斷做大做強銅產業;同時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完善環保項目建設,在保護環境的前提下發展經濟,這體現著銅陵決策者們的智慧和遠見: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謀求所謂的發展,最終的結果必然是得不償失。

● 鎮江日報記者胡冰心:

“山水林田湖”俱全的銅陵擁有千年銅都、全國文明城市等眾多光環,也擁有滿滿的紅色基因。如今,紅色底蘊煥新彩,行走在春天的銅陵,撲面而來的是人居環境美、特色產業興的一幅“春天”圖景。

來到胥壩鄉群心村這個江中小島,油菜花海香氣撲鼻,鄉賢文化館故事動人,徽派民居和農民公園美成了一幅畫。群心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古中舉的講述讓我感觸很深:村裡孩子上幼兒園全部免費、居家養老服務隊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日間照料、老人集中就餐實現老有所養……

江心洲上的“畫裡群心”,只是千年銅都發展的一個縮影,這裡以銅聞名、創新引領,這裡風光秀美、人文薈萃、安居樂業,在這裡,未來美好看得見!

● 江陰日報記者肖遙:

跟隨採訪團走進美麗的胥壩鄉群心村,與參加渡江戰役的90歲老戰士姚武清面對面交流,我感受到的是“江南解放第一城”擁有滿滿的紅色基因。銅陵如今的發展成就,與傳承弘揚紅色基因密不可分。

如今的銅陵城市特色鮮明,百姓安居樂業,改革創新成績斐然。銅陵的發展沒有辜負革命先輩們的激情與熱血。採訪中我們多次聽到,“如果沒有百萬雄師過大江,沒有解放,就不可能有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

● 滁州日報記者李邦軍:

實地採訪銅陵,除了感受到“江南解放第一城”的輝煌歷史,還發現了這座江邊小城的精緻美、時尚美、厚重美。

銅陵因銅而興、依礦建市,按理說,應該與國內許多工礦城市一樣,空氣不好、城市面貌多少年不變……來到銅陵後,這裡乾淨整潔的路面、車水馬龍的街道、高樓林立的社區,完全沒有傳統工礦型城市的“滄桑面貌”。

從一個面臨礦產衰竭、產業轉型、環境治理等多重壓力的城市,到一個風光秀美的宜居城市、一座改革創新的活力城市,這樣的華麗蛻變,是銅陵努力書寫的“傳奇”。

● 蕪湖日報記者駱士緯:

在江心洲上的群心村,我瞭解了銅陵成為“江南解放第一城”的光榮歷史,感慨於這裡已成“畫裡群心”。在金隆銅業、濱江岸線,我們看到了銅陵工業的實力,也感受到了銅陵轉型發展、綠色發展的魄力。通過一天的走訪,我感到銅陵的發展是全方位的,無論是農村還是城市,不管是農業還是工業,都呈現出勃勃向上的發展勢頭,更能感覺到文明是銅陵最亮麗的城市風景,幸福是銅陵最鮮明的城市特徵。一個奮力開創新時代高質量發展新局面,加快建設現代化幸福美麗的新銅陵正在向我們闊步走來。

圖片(除署名外)均由本報記者 姚強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