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说说中国古代北方豪门大族“五姓七望”中的崔氏

说说中国古代北方豪门大族“五姓七望”中的崔氏

崔颢名篇《黄鹤楼》

311年,晋怀帝永嘉年间,爆发永嘉之乱,匈奴军攻陷西晋首都洛阳,之后又于316年攻陷西京长安,西晋灭亡。

永嘉之乱,王谢袁萧等大家族和一部分司马皇族南渡,在南方建立了东晋,王谢等南渡家族,称为侨姓,南方土著的顾陆朱张,称为吴姓。王谢等侨姓大族,在东晋齐梁时期,颇有作为,淝水之战,击败前秦,保住了汉族半壁江山,但是后来经过侯景之乱,侨姓大族基本全军覆没,至于吴姓,在五代十国以前,南方一直在全国处于次要地位,所以吴姓也一直处于低调状态,要到安史之乱后北方经济和自然环境被摧毁,南方才会渐渐崛起。永嘉之乱,北方汉人第一次南逃,安史之乱及唐末五代之乱,北方汉人第二次南逃,北宋末年靖康之耻,北方汉人第三次南逃,这三次大乱及汉人三次南渡,使得北方的人口成分和语言,在很大程度上被改变了。

扯远了,打住,回过头来继续说两晋,来看看永嘉之乱及其之后留在北方、没有南渡的世家大族,这些大家族包括:清河崔氏、博陵崔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太原王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

五个姓,七大宗族,来自七个郡望,故称为五姓七望。

南渡的王氏,即王羲之、王献之等等,为琅琊王氏,与留在北方的太原王氏,是不同的两支。

留在北方、没有南渡的这些汉人世家大族,不得不与胡人统治者打交道,并且在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时期,遭受了严重打击,不过,儒家文化还是最终同化了胡人统治者,使其汉化,最终建立了新汉族的隋唐国家。隋唐前期,全国三大势力,关陇集团,山东士族豪强,江南吴姓,其中,山东士族豪强就是由北方的五姓七望中的大部分,加上其他大族,而形成的。

这里的山东,指太行山以东,包括河北、山东等地。

五姓七望中,崔氏有两家,清河崔氏、博陵崔氏。关于博陵崔氏,不少人都熟悉那首“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名诗《题都城南庄》,其作者崔护,大家都很熟悉,也因此熟悉了博陵崔氏。

具体来说,清河崔氏,出自清河郡东武城县,即现在的河北衡水故城县;博陵崔氏,出自博陵郡安平县,即现在的河北定州安平县。

来说说崔氏的起源。

前1046年,周武王发动第一次商周战争,部分推翻了商王国的统治。周武王去世后,商王国残余势力造反,周公旦发动了第二次商周战争,历经数年苦战,才最终解决问题。商王国残余被彻底消灭,商的同族,东夷大国奄国和薄姑国也被消灭,周人在其故地,分别建立了鲁国和齐国。齐国首位侯爵,就是周王国名将吕尚,姜姓吕氏,谥号为齐太公。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史籍记载,齐国第二代侯爵是齐丁公吕伋(音JI,二声),齐丁公去世后,他的嫡子季子,本应继位,但是季子让位于其庶兄叔乙,叔乙继位,即齐乙公吕得。齐乙公即位后,投桃报李,将崔邑封给弟弟季子,季子的后代,就以崔为氏。季子是姓氏崔的始祖。

而齐丁公则是姓氏丁的始祖。

因为炎帝是姜姓始祖,所以,齐太公吕尚不能说是姜、吕、齐的始祖,不过,他的后裔,是现在这些姓氏的主要来源。

也就是说,姜、吕、齐、丁、崔,还有下文说到的高,等等,这些姓氏,其主要来源是齐太公吕尚及其后裔。当然,有些姓氏,比如高,还有其他来源,不过,齐太公及其后裔,占了这些姓氏的大部分。

且说崔氏,因为是齐国公族,所以世代在齐国担任重要官职,是当时的齐国公卿世家之一,如,季子八世孙崔杼(音ZHU,四声),是齐国权臣,独揽朝政大权多年,后来由于崔杼在政争中失败,崔氏才在齐国失去权势,避居鲁国,又任鲁国的卿大夫。

齐国的卿大夫,其中与国君沾亲带故的公族不少,有十余家,包括崔氏、庆氏、国氏、高氏等等。

其中,庆氏,出自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齐桓公之子公子无亏,生子公孙庆克,公孙庆克的后裔,遂以庆为氏,他们是现在姓氏庆的主要起源。齐庄公时,庆封与崔杼,同为上卿。

国氏,齐侯的子孙,担任周王的辅国正卿,其后裔以国为氏,是现在姓氏国的主要来源。齐国大臣有国懿仲、国归父、国佐等等。

高氏,齐文公吕赤之子公子高,公子高的孙子傒以高为氏,称为高傒,为齐国上卿。他迎立公子吕小白为齐桓公,立下大功。高傒的后裔是现在姓氏高的主要来源。齐国大臣有高渠弥、高克等等。高傒的七世孙高止,遭其他公族排挤,去齐奔燕,其九世孙高量为司徒,高量的十世孙高洪为东汉帝国渤海郡太守,其后裔形成渤海高氏、京兆高氏(即陕西高氏),高洪的其他后裔则形成辽东高氏、渔阳高氏、广陵高氏。在渤海高氏中,最有名的无疑是高欢,他是南北朝东魏帝国的权臣,然后开创了著名的北齐帝国。

继续说崔氏,崔杼后裔崔意如,在秦帝国任职大夫,他两个儿子,因秦末战乱而离散,在汉帝国时期,长子崔伯基,定居于清河郡东武城县(今河北衡水市故城县),次子崔仲牟,另居博陵郡安平县(今河北定州市安平县),二人的后代在汉魏南北朝及隋唐时各发展成为强宗大族,名贤辈出,史称清河崔氏和博陵崔氏,为“七宗五姓”之首。由于两支崔氏人口繁衍众多,加上仕宦迁徙等原因,崔氏又进一步分为:清河大房崔氏、清河小房崔氏、清河青州房崔氏、清河郑州房崔氏、清河鄢陵房崔氏、清河南祖房崔氏、博陵安平房崔氏、博陵大房崔氏、博陵第二房崔氏、博陵第三房崔氏等十房。

自东汉开始,清河崔氏与博陵崔氏俱为山东望族,名人辈出。

崔寔(音SHI,二声),汉灵帝时期大臣,东汉政论家,博陵安平人,著述颇丰。

崔烈,东汉博陵安平人,崔寔堂兄,汉灵帝在位期间,官至司徒。

崔州平,博陵安平人,东汉末年隐士,太尉崔烈之子,西河太守崔均之弟。他居住于荆州,与荆襄一带的名士徐庶徐元直、石韬石广元、孟建孟公威、庞统庞士元、诸葛亮诸葛孔明等人来往密切。 先主刘备来隆中见亮,忽见崔州平容貌轩昂,丰姿俊爽,头戴逍遥巾,身穿皂布袍,杖藜从山僻小路而来。先主与语大悦,即请同归,州平以己无意功名,长揖而去。后先主二次往隆中,州平已与亮相约,出外闲游去矣。

崔琰(音YAN,三声),字季珪,清河东武城人,东汉末年,原为袁绍部下,曹操破袁,崔琰投曹,为别驾从事。曹操征并州,留崔琰辅佐曹丕守邺城。曹操封为魏公,拜崔琰为魏国尚书,迁中尉。216年,曹操晋爵魏王,匈奴派来使者祝贺,崔琰,长髯,仪表堂堂,身材高大,曹操知道自己其貌不扬,遂让崔琰假扮魏王。后来崔琰遭人诬告,曹操对他心有猜忌,借机赐其自尽。

崔林,崔琰族弟,清河东武城人,曹魏时,先是任幽州刺史,后来官至司空,封安阳乡侯。

崔浩,清河东武城人,南北朝时期北魏谋略重臣,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位期间,官至司徒,即宰相,为北魏出谋划策,对北魏的发展,他居功至伟。后因主持编写北魏国史,直笔写出鲜卑祖先的丑行,被拓跋焘下令杀害,他这一支被灭族,还牵连了范阳卢氏、河东柳氏、太原郭氏。好在崔氏支系众多,其他各系继续发展。

北魏孝文帝元宏在位期间,大力进行汉化改革,评定士族门第,以清河崔氏、范阳卢氏、太原王氏、荥阳郑氏为一等大族,称为“四姓”。

崔鸿,孝文帝时期,任前将军,清河郡鄃县(今山东夏津县)人,北魏著名史学家,撰《十六国春秋》。

崔灵恩,清河东武城人,在南梁为官,遍读五经,尤精三《礼》、三《传》,初为北魏太常博士,后归南梁,累任步兵校尉,兼国子博士,官至贵州刺史。常聚徒讲学,着有《毛诗注》、《周礼集注》、《三礼义宗》。

唐初,各项事业兴旺发达,重新整理排定世家门第,修订《氏族志》,全国郡姓中位居首列的五姓七家中,崔姓占了两家,即博陵崔氏与清河崔氏。“崔、卢、李、郑、王”,均为一流士族。唐官员在修订《氏族志》时,依习惯把崔氏列为第一大姓,唐太宗知道后发怒,说:“于本朝而言,崔氏既无显官,又无人才,凭什么列为第一?难道我李氏贵为天子,还比不上崔氏吗?”下令改皇室李姓为第一,皇亲长孙氏列第二,崔姓及其他山东士族列第三。

不过,长孙氏很快退出了历史舞台,真正排为第一等的,即为五姓七望,又称七宗五姓。

在唐帝国,其他大姓的说法还有,“韦武李杨”、“韦杜”,等等。韦杜和弘农杨氏,虽然不在第一等的五姓七望,但实际上并不次于他们。

唐太宗说本朝崔氏无人,话说得太早了,实际上,清河崔氏、博陵崔氏,在唐帝国时期,累计出了二十余位宰相,在世人心目中,公认为“天下第一高门,北方豪族之首”。

崔颢(音HAO,四声),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出自清河郑州房,唐代大诗人,唐玄宗时期,官至司勋员外郎。早期多闺情诗,诗风浮艳,晚期诗风慷慨豪迈,后人辑其诗成《崔颢集》。崔颢写有名诗《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后来李白到黄鹤楼,看到崔颢题诗,为之搁笔,发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感叹。

崔护,博陵安平人,唐代诗人,唐文宗时期,官至京兆尹,后改任广南节度使。他年轻时,从老家河北来到首都长安赶考科举考试,落第后,到长安城南出游散心,遇到美丽女子,次年故地重游,不遇,遂写下名诗《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后来,崔护终于考中进士,然后步步高升,成为高官,先是任首都长安市长,后任镇守广东的封疆大吏。

崔胤(853—904),清河东武城人,唐末重臣,唐昭宗在位期间,895年,进士及第,累迁御史中丞。893年为宰相,与军阀朱温结交,在他的建议下,朱温杀尽宦官。不过,之后,他想重建禁军,恢复唐皇室权威,惹怒朱温,于904年被朱温所杀。907年,朱温灭唐。

安史之乱与唐末五代大乱,北方汉族中的相当一部分,再一次南迁,而留在北方的,因战乱破坏,遭到沉重打击,因此也不再是贵族了。中国历史上的门阀世家大族,兴起于东汉中期,至唐末五代,彻底覆亡。唐帝国灭亡后,中国再无贵族了,安史之乱以及唐末五代之乱,摧毁了这一切,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走向,以后的宋,是平民上位,至于明,则更是出现了流氓化的趋势,从前的贵族,不复存在,泯然众人矣。至于蒙元满清,胡人统治,不在讨论之列。当然,唐以后,直至民国,还是不断有新的精英家族崛起,但是,就大的社会形势而言,不再是以前的贵族时代了。中国人缺乏贵族精神,就是这样一步步造成的。

中国历史上,在唐末五代以前,是皇权与世家大族之间在博弈,在世家贵族于唐末五代消失后,平民崛起,变为,强化了的专制皇权与平民官员之间的博弈,互有胜负,但是,蒙元、满清忽然搅和进来,把一切都打得稀烂,使得结局变为黑暗、怪异,胡人建立起来的专制皇权,极具破坏力。

还有,唐四处扩张,宋却打不过周边民族,还被灭国,其主要原因就是,第一、唐代,贵族势力强盛,宋代,则无贵族了,因此,有组织的武力减弱了,后来的胡人,只要打掉中原皇帝,就大局已定,基本可以灭国了,但是,在宋以前,这是不可能的,最多胡人只能夺半壁江山,因为,在宋以前的贵族时代,胡人打掉了中原的皇帝,只是打掉了一股势力,还有其他各路贵族势力,非常不好对付,东晋就是典型的例子。第二、宋是平民天子上位,没有了贵族身份的天然正统性、合法性,自信心不足,于是加强了专制,以压制其他平民,因为,都是平民,你可以做皇帝,别人也可以,因此,已经得了皇位的,只有拼命加强皇权专制,以防止别人夺位。

从根本上说,这两件事都削弱了汉族的武力。唐宋两代的外战成绩大不相同,与此有关。

贵族的消失,使得以多个中心抵抗外敌入侵,变得不再可能,皇权专制的强化,使得全国简单化,变为只有一种模式,因此,外敌对汉族的征服,也就容易得多了,所以,宋、明,出现了全国被外敌征服的情况。

文章的最后,再说说当代的崔氏名人:

崔琦(1939年— ),河南平顶山市宝丰县人,两个姐姐于1949年去了香港,1950年,村里土改,崔琦父亲崔长生遭批斗,1951年,崔琦母亲王双贤决定,让十二岁的崔琦前往香港投奔姐姐,1957年,崔琦毕业于香港培正中学,1958年赴美国读大学,之后获得美国国籍,1998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世界著名物理学家,2004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崔健,朝鲜族,巨星。

崔天凯,中国驻美大使。

崔永元,知名媒体人。

崔大林,前辽宁省体育局长,甲A时代的著名人物。

朝鲜民族的崔氏,出自唐时新罗王国留唐学生,回国后繁衍生息,遂成朝鲜一大姓氏,属于汉化改姓。

中国的崔氏,出自姜姓,但在朝鲜,崔、姜不同源,朝鲜的崔氏,是三韩后裔,而朝鲜的姜姓,则是姜太公的后裔,从山东渡海过去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