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1 從“顏色革命”樣板到“失敗國家”典型

編者按:本文系察哈爾學會首席研究員、中國人民爭取和平與裁軍協會副會長、中國前駐烏茲別克斯坦大使於洪君“我所知道的烏克蘭”系列稿之三。

烏克蘭獨立前,作為蘇聯的一個加盟共和國,政治體制、政治文化和政治生態與俄羅斯聯邦及其他各共和國一樣,權力設置和運轉以蘇維埃體系和執政黨一元化領導為制度支撐,意識形態領域和思想文化戰線,則以蘇聯版的“科學共產主義”價值觀體系作為理論基礎。社會的政治秩序和政治生態總體上保持了基本穩定。80年代中後期,隨著蘇聯從“全面改革”走向“全面崩潰”,烏克蘭轉向所謂自由化和民主化,相伴而來的政治多元化和意識形態多樣化迅速失控,政治生態開始發生天翻地覆的巨大變化。

1991年12月蘇聯解體、烏克蘭正式獨立後時,原蘇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烏克蘭共產黨中央第一書記克拉夫丘克,已完全蛻去“共產主義者”外衣,華麗轉身為烏克蘭“民族獨立之父”,成為全民公選的首任總統。但烏克蘭此時缺乏構建國家政權、組織經濟建設、協調民族關係、維護社會秩序、處理對外事務等各方面的經驗、能力和人才,國家治理和經濟發展陷入混亂失序狀態。有人說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主要在於政治腐敗、政府操縱媒體、民間社團和政治反對派軟弱無力、選舉舞弊和敵對政治派別間無窮的爭吵。”

克拉夫丘克在蘇聯改革的歷史大潮中見風使舵,由執政黨共產黨領導人轉型為民族主義領袖,贏得了“開國領袖”的桂冠。實際上,他並不知道如何管理從一元化向多元化轉型的社會,建國無方,治亂無術,烏克蘭各界很快對他大失所望。因此,他只幹了一屆,便在1994年大選時敗北落馬。由於國內政局不穩,各派鬥爭激烈,直到1996年第二任總統庫其馬主導期間,烏克蘭才通過主權國家憲法,是獨聯體地區最後完成制憲過程的國家。

烏克蘭首部憲法規定,烏克蘭被確定為總統—議會制共和國,賦予總統很大權力。雖然烏克蘭社會此時的法制意識並不強,但民眾中自由民主的訴求卻非常強烈。儘管各路反對派為制衡總統權力而大力抗爭,常常無所不用其極,但烏克蘭總統集權的傾向一直在不斷增大。烏克蘭社會長期積累的內部矛盾與烏克蘭與俄羅斯之間的新仇舊怨,密切交織,此生彼長,政治危機局面和社會緊張狀態長期得不到緩解。

烏克蘭第二任總統庫其馬,系大企業領導人出身,政治背景相對簡單。他執政後,多方面調整了烏克蘭的內外政策,力求烏克蘭同俄羅斯以及歐盟的關係相對均衡,國內局勢實現了短時期的相對平穩,因此獲得了連選連任的機會,執政10年,直到2004年。但庫其馬第二任期時,烏克蘭民族主義勢力和西方國家對他已經產生反感,認為他“親俄”。2000年,由庫其馬反對派提供的一盤錄音帶顯示,庫其馬曾經下令謀殺了一位反對派記者。此事雖然無法核實,但在社會上引起了軒然大波。反對派借題發揮,策動了大規模的具有強烈反俄色彩的社會抗議運動,烏克蘭社會一度陷入全面崩潰的邊緣。庫其馬當時動用強力手段,最終恢復了烏克蘭的社會秩序和基本穩定。

2004年烏克蘭總統選舉時,各派勢力明爭暗鬥極其複雜和激烈。庫其馬支持的候選人是來自烏克蘭東部地區的亞努科維奇。此人選情看好,但反對派控告他偽造選票。時任總理尤先科領導的反對黨藉機發動名為“橙色革命”的社會抗議運動。在“政治訴訟”的強大壓力下,特別是美歐等西方勢力的強勢干預下,被視為“親俄派”的亞努科維奇很快喪失了政治優勢。聲稱在選舉中被人下毒“謀害”,因而博得巨大同情和廣泛支持的“親西派”尤先科,最終戰勝亞努科維奇,當選為烏克蘭第三任總統。這次選舉被西方國家視為“顏色革命”的成功範例,視為對抗俄羅斯、爭奪烏克蘭的重大勝利。

但烏克蘭的政治生態複雜而又動盪,各派力量的消長與組合變幻莫測。2004年尤先科上臺後,亞努科維奇領導的地區黨與西蒙年科領導的烏克蘭共產黨及各種新反對派同舟共濟,聯合行動,共同對付這位過份親西的“民主派”總統。反對派通過議會修改了憲法,將烏克蘭扭回到議會—總統制軌道,尤先科的總統權力受到很大制約。2006年,當尤先科依然身處總統大位時,地區黨和其他反對派共同控制了議會,竟然任命亞努科維奇為烏克蘭總理。由於尤先科總統和亞努科維奇總理是兩個政治上的“死對頭”,根本無法共事,烏克蘭的政治混亂雪上加霜。特別是與俄有關的所有合作項目,均被各派政客所“綁架”。雙方惡鬥導致烏俄兩國關係裂痕進一步加深。

烏克蘭政壇歷來派系繁雜,山頭林立,形形色色的政黨和社會政治組織多如牛毛。2007年烏克蘭舉行議會選舉時,全國共有20個政黨和聯盟參與角逐,但最後只有5個政黨和政黨聯盟支持率超過了3%,越過了進入議會的法定門檻。其中,亞努科維奇領導的“地區黨”支持率為34.4%。他的主要對手,前總理季莫申科領導的“祖國黨”得票率為30.7%,屬議會第二大黨。具有明顯親西色彩的另一政治組織“我們的烏克蘭”,支持率為14.2%,西蒙年科領導的共產黨支持率為5.4%。議會中最小的政黨稱“科特溫聯盟”,支持率只有4%。

2010年烏克蘭總統選舉時,全國共有各類政黨和政治組織大約200個。 其中最大的黨依然是中左性質的地區黨。此時,黨的主席是阿扎羅夫,亞努科維奇成了該黨名譽主席。規模其次的是季莫申科領導的“祖國黨”。此外,還有激進民族主義政黨自由黨,即烏克蘭自由運動,其前身為1991年建立的烏克蘭“社會主義民族黨”。該黨反共反蘇反俄反獨聯體,領導人為季亞尼博克。成立於2005年的烏克蘭爭取改革民主同盟,也有一定影響。該黨最初稱新國家黨,屬於極端親西派。因該組織的俄文縮寫詞與俄文“打擊”一詞完全相同,人們乾脆其稱之為“打擊黨”。

在這樣一種“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政黨政治環境下,主張對俄開展務實合作,因而得到東部地區居民廣泛支持的亞努科維奇,在2010年的大選中最終戰勝了對手,榮登烏克蘭總統寶座。亞努科維奇上臺後,全面加強了總統權力。其支持者“地區黨”依靠烏克蘭共產黨等其他力量的支持,於2010年10月策動議會通過憲法修正案,恢復了1996年憲法規定的總統—議會制。烏克蘭總統的權力重新增大了。

烏克蘭的政治生態既混亂又骯髒。就此,白羅斯總統盧卡申科曾對歐洲電視臺記者說過:“烏克蘭有寡頭,而寡頭居然有自己的武裝,他們在烏克蘭境外很遠的地方都有自己的利益,他們的資金不在烏克蘭,任何時候都可能從烏克蘭開溜。他們同民眾沒有任何共同點。”他據此斷言:“烏克蘭需要進行憲法改革”。然而不幸的是,烏克蘭的憲法改革和政策調整,是在社會四分五裂、國家分崩離析、烏俄關係全面惡化、動亂與內戰相互交織的血雨腥風中進行的。

2013年,烏克蘭經濟形勢十分嚴峻。亞努科維奇將求救的目光轉向歐盟,明確表示要與歐盟簽署聯繫國協議,按照歐盟標準推進民主改革,推進烏歐自貿區談判,條件是歐盟立即向烏提供約1600億美元援助,幫助烏克蘭渡過難關。但歐盟內部問題成堆,無力滿足烏方請求,只能提供6.1億歐元貸款。亞努科維奇深感失望,於2013年11月宣佈推遲簽署烏歐聯繫國協議,結果引發反俄勢力大規模抗議運動,烏克蘭陷入全面動亂,烏俄關係滑向直接衝突與對抗的軌道。

亞努科維奇並非不清楚烏克蘭社會“喜歐厭俄”的情緒有多麼強烈。他在宣佈暫緩簽署烏歐聯繫國協議時,曾經明確表示,烏並沒有放棄與歐盟簽署協議的意願。但他飢不擇食,慌不擇路,為儘快擺脫國家經濟危機而跑到俄羅斯去尋求支持。雖然俄方慷慨允諾對烏提供鉅額支持,西方支持下的烏克蘭反對派並不買賬,“倒亞反俄”運動持續升級,猶如巨浪翻騰。亞努科維奇倡議恢復2004年憲法,重新調整總統與議會關係,遭到反對派控制的議會否決。為防止事態進一步惡化,亞最後向反對派做出重大妥協,同意提前舉行國家總統選舉,但反對派藉助美國和歐盟的強大支持,對亞毫不留情,步步緊逼。

2012年2月21日,因刑事罪獲刑的前反對派領導人、極端親西的前總理、以美女強人著稱的季莫申科被議會釋放。此人獲釋後,迅速趕回基輔,走上街頭,為“倒亞反俄”勢力推波助瀾。基輔地區的動亂進一步升級,市中心持續不絕的火光與槍聲爆炸聲匯成一片。烏克蘭成了舉世矚目的動亂焦點。22日,亞努科維奇與反對派達成和解協議,形勢出現一線轉機。但反對派控制下的議會對亞啟動了彈劾程序,亞努科維奇被迫逃亡到俄羅斯,議會隨即解除了他的總統職務。亞努科維奇在俄羅斯得到了莫斯科當局的庇護。

亞努科維奇被趕下臺後,烏克蘭形成了以議長圖爾奇諾夫為代總統、以紐爾採克為總理的親西派中央政權。亞努科維奇的中左政黨“地區黨”分崩離析,西蒙年科領導的共產黨受到重創,隨後被正式取締。在激烈的反俄浪潮中通過非正常程序組建的烏克蘭新政權,與俄羅斯自然處於勢不兩立狀態。烏中西部地區加劇“親西”與東部南部地區進一步“傾俄”形成了鮮明對照。

俄羅斯人和操俄語居民佔多數的烏克蘭東部和南部地區,興起了更大規模的有組織的分立運動。3月17日,南方的克里米亞半島以全民公投方式做出迴歸俄羅斯舉行公投的決定。莫斯科隨即宣佈克里米亞半島為本國領土,並決定在該半島建設特區。受此鼓舞,東部頓巴斯地區頓涅茨克、盧甘斯克兩州武裝分離運動迅速升級,並在俄羅斯的實際幫助下宣佈獨立,成立主權共和國。烏俄關係降到歷史低點,雙方進入了“準戰爭狀態”。

2014年5月,瘡痍滿目的烏克蘭在社會分裂、山河破碎的慘痛環境下舉行新一輪總統選舉。人稱“巧克力大王”的烏克蘭富商波羅申克,作為新組建的發展改革黨候選人參加選舉,當選為烏克蘭獨立後的第五任國家元首。烏克蘭作為當今世界最大的“失敗國家”,步履蹣跚地進入新一輪痛苦的探索週期。

作者:於洪君,察哈爾學會首席研究員、中國前駐烏茲別克斯坦大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