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5 梨花風起正清明,踏行在雲端,夢迴故里


梨花風起正清明,踏行在雲端,夢迴故里

清明瞭,又到了一年中“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的時候。說起來,清明節很特別。一方面,它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另一方面,它又是中國傳統中最大的祭祀節日。節氣與節日合一,是中國文化裡一個特殊的現象。

“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你看,多美的一個名字。清明是個好時候,不僅天地之間有風景,人心中的一些東西也逐漸顯現出來了。

梨花風起正清明,踏行在雲端,夢迴故里

作為一個節氣,清明三候是什麼呢?“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鵪,三候虹始見。”什麼叫“桐始華”?就是白桐開花了,白桐樹開花是清遠的、幽香的。這個時候豈止白桐花,各種花都競相開放了,所以就用白桐開花代指花開。“二候田鼠化為鵪”,田鼠怎麼都鑽到洞裡不出來了呢?然後樹梢上,小鳥怎麼飛了呢?這個說法,其實帶一點想象力。因為這個時候,天氣開始熱了,田鼠躲在陰涼的地方不出來了,而小鳥反倒很高興地到處飛,“田鼠化為鵪”就這麼出來了。“三候虹始見”,天上的彩虹在這個時候出現特別多,春天,來一陣暴雨的滌盪,雨後天晴,美麗的彩虹就映出來了。所以清明其實是一個浪漫的時節,你可以看見天空上最美麗的風景。

梨花風起正清明,踏行在雲端,夢迴故里

節氣就是節氣,怎麼變成節日的呢?有人說清明祭祖起源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民間後來仿效帝王,才逐漸興起,久而久之就沿襲下來。也有人認為清明祭祖跟寒食節有關。

大家都知道,春秋時候晉公子重耳為了逃避迫害,流亡到國外十九年。在長長的流浪過程中,他的隨從怎麼都找不到吃的。大家萬分焦急的時候,他的隨臣介子推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給重耳喝了。後來重耳發現介子推居然割自己的肉救他,心裡就很感恩。

梨花風起正清明,踏行在雲端,夢迴故里

等到公子重耳終於成為歷史上著名的晉文公以後,他當然要重賞當年伴隨他流亡的這些重臣。唯獨介子推悄悄收拾好行裝到綿山裡去隱居了。晉文公心裡過意不去,就去請介子推。但是綿山山高路遠,樹木又很茂密,大家怎麼找都找不著,介子推帶著他的老母親也不出來。最後就有人出了一個下策,三面點山火,留一條通道,想用火逼介子推出來,接受封賞去做官。但是大夥兒燒遍綿山也沒見介子推出來。火熄之後,大夥兒才發現揹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經在一棵樹底下被燒死了。

梨花風起正清明,踏行在雲端,夢迴故里

晉文公覺得自己實在是太對不起這個人了,為了紀念介子推,他定了這樣一個日子為寒食節,禁菸火,家家戶戶只能吃冷食。這一天就變成了一個隆重的祭奠節日。後來寒食節因為跟清明離得近,逐漸就合二為一了。嚴格來講,清明原來是節氣,寒食是節日,這樣一來,清明節就兼具了節氣和節日雙重的意味。清明節作為一個傳統的節日,就多了慎終追遠的意味。後來百姓們也在這天追悼先人,表達追思。

梨花風起正清明,踏行在雲端,夢迴故里

清明是憂傷的,因為人在這個時候要去追憶。到清明的時候,要去上墳,給墳墓除草,打掃垃圾,獻上鮮花,焚燒字錢,擺放供品,還要把一杯一杯的酒灑在那兒,跟祖先說說話,報告一下自己的情況,表達自己的追思。明代的記載很詳細,但其實這種儀式在秦以前就有,到了唐代開始盛行。祖先崇拜是中國傳統文化裡一個重要的心理特徵。因為我們的文化是以儒家思想為主導的,儒家認為生死是一件大事。《論語·學而》:“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也就是說能夠慎重辦理父母的喪事,虔誠祭祀過世的祖先,那麼民風就能逐漸歸於淳厚,人們就能少做錯事。

梨花風起正清明,踏行在雲端,夢迴故里

當然除了掃墓,清明還有其他的一些習俗。比如說寒食、踏青、植樹、盪鞦韆、打馬球、插柳條。你說這個日子,大家本來心裡是很肅穆的,為什麼還有這麼多活動?因為寒食節禁火,吃涼食,怕傷身傷胃,讓大家多多運動,有助於身心的平衡。再加上清明春回大地,這個時候一片生機蓬勃,踏青就是這樣來的。

“清明時節雨紛紛”,這是家家戶戶的童蒙教材,很多人從小的時候就會背的。但是在這個時候,如果讓我們念起來,你可以找到另外一種節奏嗎?比如說“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一首絕句是不是可以斷成一闋詞呢?中國的音韻,有它內在的跌宕;中國的節日節氣,有它內在的道理。不管走到哪個節氣、哪個節日,只要我們肯靜下心來,好好揣摩它的習俗,好好吟誦當時的詩詞,總會找到我們的心跟此刻的一種關聯。何況這是我們都熟悉的清明,我們都有自己的先人,這樣的節日裡,既有慎終追遠的莊嚴,又有風清景明的歡暢,讓我們把這樣一個特定的時節真正過出特定的意味來。

梨花風起正清明,踏行在雲端,夢迴故里

本文圖片摘自 設計目錄

梨花風起正清明,踏行在雲端,夢迴故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