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6 揭秘芬兰教育悖论:教得愈少,学得愈多

揭秘芬兰教育悖论:教得愈少,学得愈多

揭秘芬兰教育悖论:教得愈少,学得愈多

现代父母很焦虑,总担心孩子学得不够多、学得不够好,担心孩子跟不上成长曲线,更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点、输掉人生。于是,有些家长在孩子小学甚至幼儿的时候,就给孩子报了许多课外班。

到了中学,孩子更没有了周末,为了应付中考和高考,熬夜到12点的孩子大有人在。然而,芬兰教育却别有洞天,她如一缕春风,使世界各地都把焦点集中到芬兰,集中到芬兰教育。非常荣幸能成为海淀区第二批芬兰教育考察团的成员,有幸亲眼目睹了芬兰教育的现场。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芬兰教育三大悖论之一:“教得愈少,学得愈多”,简单说,就是“少教多学”。

“少教多学”现象

>>>>

教师教得更好,学生学得更主动

“少教多学”的“少”与“多”是一个什么概念?教到什么程度就算“少”?学到什么程度就算“多”?能用具体的时间和数量衡量吗?在几天来的考察中我们发现,“少教多学”绝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少”与“多”的关系。

“少教多学”是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学思想;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操作方法,而是一种行为规范。少教,不仅是数量的减少,而是教得更好,教得更精,教得更有效;多学,不是数量增加,而是学得更主动,学得更科学,学得更有用。

为了教得更好,教得更精,教得更有效,老师们往往会付出许多劳动。我看到,在一间集体备课室里,众多的教师利用午休时间,围在几个圆桌旁,针对教学中出现的困惑以及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等进行深入探究;我看到,在一间实验室里,三位不同的学科老师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在研究如何借助某一“现象”把三个教学内容串联在一起……

为了让学生学得更主动,学得更科学,学得更有用,我看到,某一中学建立数十间工作车间,电工、木工、焊工应有尽有,大机床、大电脑机房要多全有多全;我看到,某学校开设修理自行车课程;我还看到,某小学开设的家政课,教育孩子会工作更要会生活。

芬兰的少教多学,就是尊重孩子自身发展规律,不做“揠苗助长”的事,少教不一定就少学,让孩子在实践中感悟,在实践中成长,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揭秘芬兰教育悖论:教得愈少,学得愈多

“少教多学”原理

“少教多学”的教育理论同建构主义、双主体理论一样,也是阐述教师和学生之间“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少教多学”的教育理论强调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教师教得好、教得巧,就是为了学生学得深、学得透。其实质上也印证了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基本哲学原理。

>>>>

“少教”就是教师教得好、教得巧

“少教多学”之“少教”。不仅是教师讲授时间用得少,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的问题,而是提倡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升教的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少教多学”之“少教”有以下几方面内涵。

启发式地“教”。在芬兰,我们观察到启发式教学是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即在学生学习的关键环节或遇到问题时不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现并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予以点拨和诱导,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而适当的帮助。

讨论式地“教”。芬兰老师认为,讨论式教学需要教师的精心准备和指导,需要有一定的教学目标,并通过预先的设计与组织,引导并启发学生就特定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相互间的讨论集思广益得出正确结果。在芬兰课堂观察中,我们发现芬兰讨论式教学的环节大致包括:设计问题、收集资料、相互研讨、教师适时指导、得出结论等几个环节。

此外,“少教”还包括研究式地“教”、重点式地“教”、体验式地“教”和创造式地“教”。芬兰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从小学一年级起直至大学都保留动手实践课程就可见一斑。芬兰教师不主张照本宣科,积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创造。

揭秘芬兰教育悖论:教得愈少,学得愈多

>>>>

“多学”就是学生学得深、学得透

“少教多学”之“多学”,并不是多读书、多背诵,而是将教师的“少教”变成学生的发自内心的学习活动,以促进外因向内应的转变,将学生引向积极学习、主动学习、深度学习、独立学习的境界。

在芬兰,小组合作学习有很多种形式,其中有三种效果比较明显。

一是“咖啡馆式”学习。教师可以在学习场所的不同位置张贴写有不同问题的纸张,学生可以随意走到每个问题前,跟围看这一问题的其他学生展开讨论,也可在问题纸上留言阐述自己的观点。

二是“滚雪球式”学习。首先学生个人对某一问题进行独立思考,使用各种渠道搜集信息,形成自己的观点,做成简单的思维导图;之后,与同伴组成两人小组分享讨论,修正完善自己的思维导图;接着,和另外的两人组成3人小组进行讨论,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达到尽可能的完善。

三是“家庭组式”学习。首先分别组成3人“家庭组”,每人从标有A、B、C的问题中认领一个,在小组内进行初步讨论;之后各组中认领同一问题的学生组成“专家组”,就这一问题进行分享交流,不断完善提升原有的观点;接着回到最初的“家庭组”作为专家进行分享,形成本组讨论成果。

芬兰的小组合作最大的特点是,无论哪种合作形式,都体现了在解决问题内容上的分工,而不是在解决问题的操作形式上的分工,努力做到人人都思考,人人都贡献智慧。

除了上面合作共赢地“学”之外,芬兰教师还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寻找新旧知识、已有经验与新技能,以及实践与理论之间的相互联系,鼓励学生相互联系地“学”;通过实际操作进行实践探究地“学”;同时,芬兰教师还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地“学”和开拓创新地“学”。

笔者随想

在研究中我发现,“少教多学”也并非是芬兰原创,我国古代《论语·述而》中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吕氏春秋·君守》中的“不教之教,无言之诏”,还有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等,都谈到了“少教多学”。而“少教多学”会在芬兰生根发芽,我想原因很多,其中重要的一方面是芬兰教育为“少教多学”理念提供成长的土壤。这个土壤,就是芬兰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和制度。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揭秘芬兰教育悖论:教得愈少,学得愈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