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3 雲南劍川:讓“鄉愁”不只活在記憶裡

​​一個能夠被人記住的城市,必定有其獨特的氣質。

氣質之於人,是心靈世界和精氣神的外在體現;氣質之於劍川,是西門街裡流轉著的名人氣節,是雕琢於樑柱窗欞間的匠心獨運,是點墨於紙的人間百態,是市井生活中流動著的清爽悠閒,也是王奶奶那碗老涼粉中飄出的濃濃鄉愁......

雲南劍川:讓“鄉愁”不只活在記憶裡

流過西門街的崢嶸歲月

雨後的清晨

鞋底吻著青石板

帶起的雨水混著砂礫嚓嚓作響

他們從這裡走過

走向各自的歲月崢嶸

雲南劍川:讓“鄉愁”不只活在記憶裡


雲南劍川:讓“鄉愁”不只活在記憶裡

穿過九曲巷,就是劍川有名的西門街。西門街不算長,卻也一眼望不到頭。一灣清澈的溪水順街而下,串起了大大小小的明清白族古院落。這裡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飛簷出角,斑駁的牆面,一切都很安靜,默默的訴說著古城滄桑的歷史和變遷,當你推開一扇門,可能就打開了一個風起雲湧的年代和一段叱吒風雲的人生。

雲南劍川:讓“鄉愁”不只活在記憶裡


雲南劍川:讓“鄉愁”不只活在記憶裡

名震滇西,官至明朝太僕寺卿的何可及;剛正不阿敢於彈劾魏忠賢的楊棟朝;為國捐軀,正氣可歌的段高選;還有撰寫成都武侯祠“攻心”聯的清末著名學者、詩人、書法家趙藩;政治家、詩人、書法家周鍾嶽;中國白話文運動的先驅趙式銘;民國時期的抗日將領魯元;著名林學教育家張海秋;中國共產黨最早的白族黨員張伯簡......在劍川古城600餘年的悠悠歲月裡、在無數個這樣驟雨初歇的清晨,他們也曾急行於古城的街巷裡,這裡承載了他們童年的美好記憶,也寄託著他們身心疲倦時淡淡的鄉愁。

寄託鄉愁的自撰對聯

不中何人何人中,何人不中中何人。

景行惟賢,當立最高處;風勵薄俗,所爭沒世名。

彌世澤莫如積德,振家聲還要讀書。

行藏有道聊小住,清白無邊衍四知。

......

雲南劍川:讓“鄉愁”不只活在記憶裡


雲南劍川:讓“鄉愁”不只活在記憶裡

對聯,是劍川古城又一道風景線,幾百年來皆如是。

走在劍川古城街頭,大大小小的院落,或富或貧、或新或舊,都貼著自撰的對聯和手繪的貼畫。劍川對聯創作在民間非常普及和盛行,無論是紅事、過年,還是老人生日,小孩取名,朋友之間的贈與等各種盛會喜事,都有貼寫對聯的傳統。逢年過節相互邀約,走街串巷,觀賞和評論楹聯,竟成為一大民俗。對聯不僅是劍川古城人文化自信的表現,更是能勾人鄉愁的家鄉習俗。

雲南劍川:讓“鄉愁”不只活在記憶裡

在縣民族博物館工作的楊自立,熟知劍川歷史人文甚至“道聽途說”。這已是她嫁到古城的第12個年頭。12年來她見證了古城環境越變越好,人們的素質不斷提高。“這裡的風土人情,特別是過節的氛圍一直沒變,民俗文化傳承得非常好”這讓她慶幸,“貼對聯、年俗畫、獻豬頭、吃餌絲、走親戚......這些都很有年味”,正是這些百姓生活中的鄉情民俗,最有故鄉的感覺。

吃得出故鄉味的老涼粉

從阿祖到曾孫女

從路邊攤到家中

從3角紙幣到5元掃碼支付

百年流光 一碗涼粉

不變的

是“記憶中的味道”

雲南劍川:讓“鄉愁”不只活在記憶裡


雲南劍川:讓“鄉愁”不只活在記憶裡

“王記葛府體過好東,開候茵抱整票美旺。”這是一副為劍川王記涼粉店撰寫的白語對聯,漢語的意思是“王記涼粉只在家中賣,想吃的人排隊排到了門外。”

“王記涼粉”有一百多年的歷史,自曾祖母輩開始已有四代,最初只是在街邊擺小攤賣,到現在每天要賣七、八百碗,後來乾脆“擺”到了家裡,現在10個人在打理店鋪,在鋪墊蓋地的旅遊攻略裡,這裡已成為劍川旅遊網紅打卡店。

雲南劍川:讓“鄉愁”不只活在記憶裡


雲南劍川:讓“鄉愁”不只活在記憶裡

“在我小時候的記憶裡,家裡經濟條件不好,那個時候奶奶只是擺了一個涼粉攤,大家都愛吃我們家這碗涼粉,生意太好忙不過來,他們寧願自己動手洗碗給奶奶也要吃”,說起這碗劍川人心心念唸的涼粉,大學畢業回來接替“王記”的95後“老闆娘”王荔瀅臉上洋溢著自豪。

雲南劍川:讓“鄉愁”不只活在記憶裡


雲南劍川:讓“鄉愁”不只活在記憶裡


雲南劍川:讓“鄉愁”不只活在記憶裡

年輕的王荔瀅為這個百年老店注入了新的活力。涼粉味道沒變,變的是更加豐富多元的美食和創新,除了涼粉還有玉米餌塊、酥油茶(加入了當地的核桃和花生)、烙油餅、稀豆粉、冰牛奶、松茸等,都很受歡迎。“有些人來到我家說,我是吃你奶奶的涼粉長大的,現在還是吃那碗涼粉,還是那個味道”。王荔瀅說,未來“想做一個文化店,想融入之前奶奶做涼粉的老照片,老一輩用過的工具等等。”她希望客人進家裡來感受這份故鄉的味道。

雲南劍川:讓“鄉愁”不只活在記憶裡


雲南劍川:讓“鄉愁”不只活在記憶裡

讓鄉愁有所安放,這正是古城復建的初衷。近年來,劍川縣高度重視古城保護提升工作,成立古城保護提升指揮部,全力加快申報創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步伐。三年來,先後投入2471多萬元,建設完成了劍川古城古舊建築恢復保護建設項目一、二期工程,實施了包括李瑞棻宅院、老政府大樓、展廳、小耳房等房屋修繕及場地鋪裝、消防水池等環境整治和報國寺恢復重建等工程。完成了張應周宅院(清代)和張伯簡故居修繕工程。劍川縣革命紀念廣場鋪裝、老禮堂裝修、趙藩文化傳承中心建設、八角亭改造修繕、劍陽樓廣場LED顯示屏照壁工程、劍川古城景觀水源管理房新建項目等12個工程。劍川縣南城門恢復、古城西城牆遺址恢復建設項目、古鹽局、蠶桑局片區改造項目、城隍廟恢復等項目正在實施中。

雲南劍川:讓“鄉愁”不只活在記憶裡


雲南劍川:讓“鄉愁”不只活在記憶裡

“古城變了,比起以前,變得更加寬敞,乾淨,基礎設施越來越完善。古城沒變,還是一樣的韻味,還是一樣的古風格局,外出的人依然會想念這個家的味道。”見證了劍川古城變化發展的73歲白族畫家楊鬱生談起古城,臉上寫滿了驕傲。他說,以前的房子因為年代久遠,經濟條件不好沒辦法修繕,都是歪的,那些外國人來旅遊看到這些歪房子都會好奇的問我們,怎麼還敢住在裡面,現在好了,有了黨和國家的政策,大家都把房子修整的漂漂亮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