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1 揭祕洋河文史,不知道這些故事,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宿遷人

洋河新區在進行大運河文化調查時,發現一塊文物保護碑:淺廢閘遺址。關於“淺廢閘”的來歷,當地居民有許多傳說。在整理調查資料時,我發現有些說法有悖常理,就進行了一些查證。

淺廢閘的由來

縣誌等古籍圖冊,沒有“淺廢閘”的蹤影,但是有“祥符閘”的記載。《泗陽縣誌》記載,祥符閘始建於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位於當年洋河老堆頭,即現在的洋河鎮閘圩村。因年代久遠,閘體湮廢。也許是諧音訛傳,也許是象形會意,現在人們都叫它“淺廢閘”,已經很少有人知道“祥符閘”了。當地有人認為朝廷耗費了許多銀兩卻造了一座廢閘,戲稱它為“錢廢閘”。

揭秘洋河文史,不知道這些故事,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宿遷人

祥符閘不是靳輔建造的

民間傳說祥符閘是清代河道總督靳輔主持建造的,其實不對。

靳輔(1633年—1692年),字紫垣,清代大臣,水利工程專家。靳輔在康熙十六年任河道總督,康熙二十七年因御史郭琇誣告治河九年無功被免職,康熙三十一年二月復任河道總督,當年十一月在河道總督任上逝世。靳輔在康熙三十一年已經去世,祥符閘在康熙三十九年才建。所以,祥符閘不是靳輔所建。

揭秘洋河文史,不知道這些故事,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宿遷人

靳輔自康熙十六年(1677年)三月任河道總督,到六十歲病逝,一直致力於治河,功勳卓著。他在宿遷境內主持治理黃河和開挖中運河,造福兩岸百姓,在宿遷民眾心中地位崇高。民間把建造祥符閘歸功於他,也在情理之中。祥符閘不是靳輔所建,那麼是靳輔的繼任者于成龍嗎。

于成龍(1638-1700),字振甲,號如山,清代大臣,康熙三十一年接任河道總督,後調任他職,康熙三十七年復任河道總督。但是主持修建的祥符閘也不是他。于成龍在康熙三十九年農曆二月二十七日,於淮安河道總督署病故。靳輔、于成龍先後兩任河道總督,都為治河嘔心嚦血,病故於任上,堪稱表率。于成龍逝世,祥符閘才開工興建,那麼主持建造的只能是繼任河道總督張鵬翮。

揭秘洋河文史,不知道這些故事,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宿遷人

張鵬翮(1649-1725),字運青,號寬宇,清代大臣,治河專家,他原任兩江總督,于成龍去世後,繼任河道總督,治理黃河十年。《泗陽縣誌》大事記:(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開老堤頭引河,建祥符、五瑞二閘。民國《泗陽縣誌》河渠上•黃河:(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總河張鵬翮題請開老堤頭引河,建祥符、五瑞二閘。就是說:康熙三十九年,河道總督張鵬翮向朝廷申請,在黃河南岸的洋河老堤頭開引河,建造祥符、五瑞兩座節制閘。由此可見,張鵬翮才是祥符閘的建造者。

張鵬翮不僅是治河功臣,還是著名廉吏。2014年8月,江蘇省二河閘管理所為“二河始挖者、天下第一廉”張鵬翮製作了全身坐姿塑像,成為淮安市一處廉政教育的景點。

揭秘洋河文史,不知道這些故事,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宿遷人

祥符閘的功能

倉集民間有個傳說,在祥符閘建成剪彩儀式上,當地居民怕開閘放水會沖毀農田,百姓聚眾跪求主事官員不要開閘,儀式被迫停止。清代的河臣都是水利專家,不會做禍害百姓的事。那麼,為什麼要建祥符閘,還要從史書上找答案。

張鵬翮在上朝廷的疏(奏摺)上說:“桃源縣鍋底湖,水能入不能出,相繼又有卜家湖。誠恐引水至此,連合湖水,氾濫難御,縣城有漂沒之患。打量水平挑水壩,黃河地形亦高,且道里有一百二十餘里之遠,挑挖工程,需用錢糧甚多。如引水不出,則屬無益。不如自涵洞口起,至老堤頭迤東,挖引河一道,以出河水,乃為近便。”民國版《泗陽縣誌》對這份奏摺的評語是:此疏,移東就西,其造福桃源者厥功甚偉。

從史料可以看出,張鵬翮為了保證泗陽縣城的安全,權衡利弊,“移東就西”

,把調節黃河水位的引水河開在桃源縣西境的洋河鎮老堤頭,而祥符閘就是這條引水河上的(節制)閘。它的作用是:調節洪澤湖和黃河水位,(黃河)水豐時開閘分洪進入洪澤湖,水斂時引洪澤湖水沖刷黃河泥沙,平時引水灌溉。祥符閘是個造福百姓的水利工程。

揭秘洋河文史,不知道這些故事,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宿遷人

祥符閘的改建和湮廢

據民國《泗陽縣誌》記載,道光三年(1823年)移建祥符、五瑞二閘。建於舊閘稍北堅灘上,合門各寬二丈四尺,底比舊閘底高一丈七尺三寸,閘建磯心,東西築鉗口壩。閘下束水堰,南長五千三百九十丈,北長二千二百三十丈,水入洪澤湖。這段文字詳細說明了清代中期祥符閘(及引水河)的形制、位置和功能。

咸豐六年(1856年)黃河在河南蘭儀縣銅瓦廂決口,復歸故道。從此,宿遷、桃源再無黃河,祥符閘完成了歷史使命,自然湮廢成了“淺廢閘”。

魏家河的命名

現在,祥符閘遺址尚存,那條引水河還在嗎?洋河老齡協會主席姜順先生告訴我們,從祥符閘的引水河叫“魏家河”。據說,從祥符閘引水河佔用的土地是大部分是洋河鎮大族魏姓所置的田產。魏家深明大義,主動提出被佔土地不要補償,只要將河冠名“魏家河”即可。地方官員和河務官員欣然同意。

民國版《泗陽縣誌》這樣描述:魏家河,洋河市,體仁市、臨河市、陸城一鄉。此河關係三市一鄉,長約五十餘里。上流在洋河市,承受祥符閘以下胡家廟、夏家窪諸水;中流居臨河市、體仁市之間,承受唐鄄楊迤東,中央莊迤西諸水;下流到陸城一鄉西部,承受施家窪以南諸水,及成子河窪。魏家河後來簡稱魏河。

倉集五河就是當年魏家河

現代地圖已經沒有魏家河,民國版《泗陽縣誌》的《泗陽縣學區圖》清楚地畫著魏河,但在同一本書的《運南水道圖》魏河的位置卻標為五河,魏河不見了。魏河到哪去了,五河是不是魏河,1995年版《泗陽縣誌》給出了答案。

《縣誌》第七編-水利這樣寫:五河. 該河上游自倉集鎮葉莊起,南入成子湖。流經倉集、中揚等鄉鎮。……,上游承受祥符閘以下夏家窪諸水,中游受唐鄄楊迤東,中揚莊迤西諸水,下游受施家窪諸水,注入成子河窪。

把兩本《縣誌》的文字對照一下,可以推出現在的“五河”就是當年的“魏家河”。

魏家河孕育了兩岸美麗的村莊。因位於魏家河西岸而得名的河西村和六里棚村,是宿遷市洋河新區美麗鄉村建設的重點項目,即將向世人展現其獨特的風采。而因祥符閘而得名的閘圩村和倉集社區等古老的村鎮也都列入洋河新區美麗鄉村建設的規劃。

揭秘洋河文史,不知道這些故事,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宿遷人

揭秘洋河文史,不知道這些故事,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宿遷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