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今年考研人数突破300万,你怎么看?学历含金量高了还是低了?

古城雁北


考研人数的增加和学历含金量没有必然联系。但是也有一定关系。

一、考研人数为什么会增加?

第一,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统一考试。以前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的研究生考试是分开的,在不同时间进行招考,但从2017研究生招生考试改革以后,全日制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统招统分,统一考试,所以非全日制合并进来以后,人数增加了很多。

第二,就业形势严峻。随着本科的扩招,每年本科毕业人数越来越多,近几年每一年都成为最难就业季。导致一些本科生就业困难,或者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于是,很多人企图通过提升自己的学历来增加就业砝码,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人数自然增加。

第三,满目之人不少。很多人不是自己想考研,而是别人考自己也考,或者是父母让自己考,使得很多不想考研的人加入到考研大军之中,人数就有所增加。

二、学历真的没有含金量了吗?

第一,学历一定是有含金量的。如果说学历没有含金量肯定是片面之词。简单来说,只要是大家看得上的单位,没有不要求学历的,基本都是本科以上,很多好单位都是研究生起步。如果没有相应的学历,连门槛都过不了。所以,学历肯定是与含金量挂钩的,只不过衡量标准多样化了。

第二,学历的含金量随着社会要求不断提高。以前很可能一个专科生,或者一个本科生就很吃香了,现在研究生也未必就非常抢手。但这不说明学历没有用了,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作岗位的变化,加之毕业生越来越多,要求就提高了。大家都想要更好的人才,所以招聘要求水涨船高。相对应的,低学历就感觉没有用了,其实不是,只是要求变了。

第三,要求变高正说明人才素质的普遍进步。大家对学历追求越来高,挑剔越来越严重,说明了近些年中国人才的素质普遍提升,而低学历在竞争中就不占优势,着反而说明大家对学历越来越看中,高学历代表着高水准。

三、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第一,报名人数多的背后是弃考人数也多。很多人一时兴起,就报名了,复习了几天就没有动力了,考前感觉没希望就没去考,去考了也是奥林匹克选手,重在参与。真正有竞争力的仍然是那部分一心备考的。

第二,学历越来越重要。报名人数多,说明了更多的人会选择追求高学历,这是自己的选择,也是社会的要求,如果没有学历,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工作的需求。

第三,未来研究生学历可能是标配。随着考研越来越热,研究生肯定越来越多,就像当面本科毕业人数暴增,本科成为标配,再过几年研究生可能成为基本门槛。


潇子叶


我认为学历含量降低了,特别是本科毕业生,质量远低于之前。

1.从工资待遇方面看,学历含金量低了

任何事物的价值与它的稀缺性有关。

20多年前,大学生毕业还包分配,只要考上了大学,意味着找到了工作,吃上了“皇粮”,从这方面来说,本科学历含金量就很高了,别说研究生了。

毕业不仅不包分配,有的专业毕业就意外着失业,能找到个工作就不错了,从这方面来讲,含金量确实降低了。

2.学历含量降低的原因

我认为学历“不值钱”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大学的扩招,20多年前我考大学的时候本科线为580分,现在本科线才400多分。

1999年,本科毕业生90万左右,2019年,本科毕业生830多万,从数量上来看,扩招了接近10倍。

前几年我学院招了几届专科生,300多分就能考进去。满分750分考300分,相当于每门课不到50分,这样的水平到大学里之后有些课程根本就听不懂。特别是高数、物理等逻辑性比较强的课程,大面积的不及格。

学生能力达不到,最后肯定还是要毕业,那怎么办?只能降低毕业要求!

这就造成了现在的毕业生水平远低于前几年的毕业水平。

所以说,水平越来越低,学历越来越不值钱。


小马老师说


先说第一个问题



对于考研人数突破300万......我看到更多的是这些大学生对于生活的迷茫。

当问起来:你为什么考研? 我相信真的谈起“继续深造”的人并不多。

大多数学生都是为了逃避。


我们可以总结一下当代大学生考研的原因


1.深造。有的学生真的是想要继续在专业领域上研究深造,毕竟大学能够学习到的专业知识还是比较浅显的,真正可以突破的在更高的层次上。


2.大学专业不合适。很多学生因为高考那年没有什么想法,导致大学专业填的不符合自己的预期。加上大学转专业不容易,所以一直将就到了毕业。考研对于这一类学生来说,是一个可以重新来过的机会,如果跨考成功,他们将可以用成熟的姿态在自己热爱的领域上发光发热。


3.弥补自己的不足。很多学生是因为自己本科学历不够好,想要继续通过提高学历再进行竞争,这也是一种弥补。我们不能说硕士学历一定能找到很好的工作,但至少现在的常识还是这样认为的,



4.逃避现实。毕业对于大学生来说不是一种解脱,它是一种酷刑。很多大四的学生,从一开学就开始投简历,收offer,优秀大学的优秀学生可以轻轻松松,offer拿到手软。但是对于那些普通学生来说,他们的机会实在太少了。

这就很容易让他们在残酷的现实下学起逃避,在这个时候“考研”意味着他们在短期内不用进入找工作的状态,不管努力与否都是可以逃避一阵子的。

成功了,他们可以再在学校里度过2-3年的学生时光。

失败了,至少还是可以晚半年进入这种找工作的紧张状态。

怎么也不亏。


5.打个酱油。这类学生真的就是纯粹的试一试能不能考得上,可能他也没有认真的学习。就是报个名,每年考场上不都是有那么几个缺考的吗嘛,那裸考也是有的^_^



【我是第二个问题的分界线】


学历含金量高了还是低了?问出这话的人一定是没有考过研的人!你别看每年报考的人数这么多,真正能够过了初试再过了复试的有几个人?复试刷下来的高分不在少数,每个学校招收的推免生又会占几个名额,所以真正给考研狗的机会并不多。


再一个就是,你我身边真正研究生的有几个?还是少.....至少在我工作身边的人来说基本没有。


所以说,学历在新闻里一再贬值,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学历的光环还是在。


口袋名师志愿帮


说学历含金量低了是一种自欺欺人的答案。全国300多万人去参加了同一场考试,说明什么?说明这300多万的知识分子觉得还是读书划算嘛,要不然能是集体变成大傻子了吗?很多人觉得学历没用,能力才重要,可是学历不是能力吗?

首先,我就是那些当年坚决不考研,10年后悔的一批人。在此告诫那些奋战在考研第一线的年轻人们,你们做的对!当年在本科课堂上觉得自己学会了的东西,后来证明也就是个皮毛。踏入社会后,静下心来看书学习是太难太难了(而且你学会了也没有证书)。

其次,研究生待遇高,发展长远。现在许多企业对于员工的学历是重视的,很多企业都明白,能看懂专业书籍的人智商是没问题的,能熬得住高考考研两次大考的人,毅力是没问题的。网上偶尔有人吐槽研究生毕业后找不到心仪的工作,这样的情况,往往是因为:人家没想去将就一份工作,温饱不是人家的目标。现在找工作的人越来越多,用人单位每天挑选人才的时候最简单的筛选方式就是看简历了。难道跟你聊两个小时天,看看你心灵美不美吗?

最后,作为一个从小地方出来的人,我985的毕业证给与我的自信让我心怀感激。如果你是一个小地方的人,想要在大城市扎根,一个学历证书就是你最大的助力。所以,学历含金量当然是高了。


姜正霖高中数学


今年考研人数突破300万,说明以下几点:

1、 就业压力增加了。

如今,本科生毕业后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就业竞争加剧了。工作难找的原因,不是因为社会就业岗位减少了,而是大学生越来越多了。

为了能够从浩荡的就业大军中脱颖而出,更具竞争的优势,越来越多的学生投入到继续考研的队伍中来。

2、 中国的高等教育水平有了大幅提高。

从前,一个班出不了几个大学生,现在一个高中班,几乎都是大学生了。所以,现在的研究生就相当于没有扩招前、还包分配时的大学生的地位。这说明中国的高等教育水平有了大幅提高,国民文化程度普遍升级。



3、 中国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从前的教育层次已经不能与之相适应和匹配了。

中国通过近3、4十年的快速发展,真正实现了农业、工业、军事、科技的现代化,从前的本科所学知识已经渐渐无法满足某些高端岗位的要求,要想获得更高端的工作岗位,必须做到知识层次的同步提高和升级。

比如,从前本科就能够胜任的岗位,现在要硕士研究生、甚至博士研究生才能胜任。

学历的含金量高了还是低了?

很明显,当然是学历的含金量降低了。

因为从前大学生非常少,可以说是凤毛麟角,毕业国家就给分配工作;后来,随着大学的扩招和分配制度的取消,大学生数量大幅度增加,而且还需要自己找工作;直到现在,可以说大学生满地跑,一抓一大把,再也不是什么天之骄子了。

物依稀为贵,太多了就不值钱了,越来越不值钱的东西,还能说是含金量高了吗?

而且,随着退休延迟制度的实施,中老人迟迟不退休,年轻人就更难找到合适的工作了。


总结:

大势所趋,历史的洪流总是裹挟着我们身不由己地往前走。将来,人们受教育的时间会越来越长,那些中途放弃的人,将被社会淘汰,永远挣扎在社会的中底层,难以翻身。

上升的道路并不宽阔,拥挤杂沓,你推我搡,有人倒下了,有人踏着别人的肩膀爬上去了。考研的道路上从来没有容易二字。不管学历的含金量是高是低,广大学子们没有选择,只能一路向前,考研、考研、考研!


心雨萌芽


今年考研人数火爆,我认为原因如下:

第一,国家通过学术打假、学历学位清理后,学历学位证书相对比较正规化了,认可度就有所提高。

不仅仅是考研,今年报考各种考证的人数都大增,尤其是教师资格证等。外面的机构,各种专升本和国家自考也火热起来。学历学位一下子就值钱了。当然,考研的含金量也高了。

第二,和目前的经济和就业环境有关。经济增长放慢,就业形势严峻。所以,报考公务员、教师公招的人数激增,毕竟稳定,以后也有保障。而考研也是一个保证,研究生学历,不论以后考教师公招还是公务员,甚至进公司都是加分项。社会对于学历的认可度越来越高,这是毋庸置疑的。

第三,从个人角度而言,现在的年轻人压力大,学习意识很强。毕竟时代变化太快,各种新生事物,要不断学习,趁着年轻多学习多提升,以后才不至于最先被淘汰。所以,在学习意识和危机意识中,更多的年轻人踊跃报名,不断提升学历。

以上是我的对于考研人数激增的看法。

第二个问题,学历管控后,相对规范了,那含金量肯定是提升了。要不然不会有这么多人去考了。




小虫大鹏


今年考研人数激增,说明大家对于学历这一块要求都比较多,也是现实社会驱动造成的,考研的人越多说明学历越重要,学历的含金量越高。为什么这么多人去考研,我来分析一下几点原因:

1、为了提升学历,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学历越高水平越高,研究生和本科生进行对比还是略胜一筹的,特别是像老师、公务员一类的,竞争力要更强。

2、对知识的探索:有些人考研就是为了深入的学习知识文化,想要把学到的东西完全弄懂甚至去学更多的知识,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创造更大的成果。

3、专业的转换:有些人高考过后填报专业的时候,就随便填写了,直到学习的时候,才发现对这个专业不感兴趣,而考研可以再一选择一次专业,也就是换专业,也就是多了一次选择专业的机会。

4、有好的薪资待遇:众多企业招聘的时候,当让会选择一些学历高,能力高的人来工作,你的学历越高,录取的机会就越大,相比本科或者专科生的薪资会高很多,这也是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造成的。

5、锻炼了承受压力的能力:考研备考的整个过程不仅仅是考查同学们的知识运用能力,也是学习能力、耐力、决策力、心理素质等多方面能力的考查,能够帮助自己提升各方面能力。

6、结交更多优秀的朋友:研究生期间不仅能够遇到一个知识渊博的导师,还能结识更多优秀的志同道合的同学。这些高质量的人脉无疑是为自己以后发展道路打下良好的人脉基石。

所有说,考研是非常不错的选择,但也要因人而异,考研不是必须的,考研只是为自己的未来铺路的一个方式而已,更多的是自己要为自己的未来而努力才对。


优学测评小赵老师


今年考研人数突破300万,当然预示着学历贬值了。


学历的最高级别是博士,在我看来,博士跟顶级美女一样,都已经贬值。

古时候形容美女倾国倾城,确实毫不夸张。周幽王为了逗褒姒一笑,竟然烽火戏诸侯。各路诸侯带这么多人马进京,多少的成本?越王勾践进贡给吴王夫差的西施,可以救勾践一命。那时候,条件差,要有一位美女很不容易。


现在的人不需要风吹日晒,又有化妆,还有医美。美女已经很不值钱了。北京的三里屯、国贸,上海的陆家嘴、淮海路,成都的春熙路、重庆的解放碑,美女一堆堆出现。美女不再是稀罕物。


不过,请注意。美女虽然不值钱了,但并不意味着,你一个普通女人可以素面朝天,鼻毛外露地走在大街上。现代对相貌要求更高了,在古代,可能会被称为美女的人,可能现在只是一个路人相貌而已。

学历也差不多。在民国时期,博士都是极受人尊敬的。就是前10年,博士也是很受人待见的。很多学校把博士就可以作为人才引进,给安家费,给配偶解决户口问题。现在呢?博士能不能找到工作还不好说,能解决自己的户口就算谢天谢地,配偶的户口,那只能做梦了。


本科生也是。在上一代人里,考上大学就像鲤鱼跳了龙门。原先是农村户口的就变为城市户口,身份从农民变成了干部。现在呢?我记得原先中介公司里大部分都是大专、三本。现在好像大专已经不招了,好多都是一本生了。


上次看一篇新闻,说美团外卖小哥大学生的比例很高,我忘了具体数据了,但肯定是一个惊人的数据。


以后,外卖、搬砖、卖肉都需要大学生了。

这时,我们该怎么办?我想死读书肯定不行。就像美女一样,即便把自己整成了芭比娃娃,也照样没啥用。如果我们死读书,读到博士,有可能还是死路一条。


美女还需要有内涵,智慧会让人变美,美会与众不同,持续发光。


读书也是,需要有内涵,要真正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学习,明白自己想要什么。这样明白地去读书,就不会陷入人流的困境中。


大家觉得呢?


五道口的颜学姐


今年考研人数突破300万,学历是不是贬值了?可以说百分百的贬值了。

俗话:物离乡贵,人离乡贱,为何?

物以稀为贵,离开了家乡变得少了所以贵重了,人离乡贱,人是一个社会,孤身到陌生地方就地位不高,俗话强龙南压地头蛇,何况是普通老百姓?大学就业也是这样,你央财到上海就业,那就是

学历贬值

学历为何贬值?就一个字:太多了?

那么什么时候学历没有贬值?我告诉你是98年以前。

为何呢,当年刚见国的时候,国家各行各业都非常的缺乏人才,而当年培养人才的只有一个部门:教育部。而毕业的人才少,各行各业需要人才多,所有很多部委和重点国企就没有大学生,根本分配不论大学生。

所以各大部委都纷纷说自己要不到自己培养的人才,就自己培养,所以集体把教育部的院校拆分成各个专科院校。

比如所有的医科院校都归卫生部和地方主管,所有的机械院校归机械部等等。

当时的各个部委都有自己的院校,从大学到大专,中专一条龙。

到了1998年,开始大学扩招,然后所有部委院校开设改革,90%的部委院校都被下放。为何?因为当时的部委所属企业已经吸纳不了自己培养的人才了。

从留校看

很多老一代大学生都知道,如果是80年代毕业的清华北大等其中重点院校,本科生可以留校当老师的。到了90年代,很多顶级的清华北大等知名院校,本科生是百分百不可能留校了,但是不少本科院校是可以的。

到了2000年以后,想留校,最低硕士,到了2050年以后,留校没有博士学历是绝对不行的。而现在,重点211大学,你名校博士也不能当老师,因为每年的博士太多了。

2019年,清华北大录取博士人数超过5000人,其他华东五校录取博士总数上万人,中科院每年毕业博士8000人。

不说别的大学,就清华北大+华东五校,每年毕业2万博士,去大学当老师可能么?

中国总共也就2000多大学,而且基本上都饱和了。

所以现在看,现在的清华北大博士毕业,不如80年代的清华北大普通本科生。

以前的国企一年都要不来一个大专毕业生,现在每年投简历的博士都一大群。

可见现在贬值了。


高校专业那些事


考研人数增加,肯定是因为就业变得困难了,而就业困难了,是因为学历贬值了吗?

今天中午和几个同事聊到一个类似的话题:现在博士进高校为什么越来越难。这两个问题有相同的答案。

由于实行非升即走,尽管不少年轻老师已经在学校附近安家,但如果考核通不过,该走人还得走人。有不少老教授于心不忍,向学校求情,说这些年轻老师都很优秀,甚至比现在事业编内的多数老师都要有前途。但最后结果仍然是于事无补,因为学校其实也无能为力。

现实情况是学校的编制马上就要满了。像我们这样规模的高校,教师也就不到2000人,大多数都是2000年之后招聘的,至少要到2030年才会出现大规模退休潮,而近5年,学校退休的老师只有不到100人,也就是说,学校每年最多只能进20个人,这里面还包括戴帽子的高层次人才,所以,留给普通博士的岗位寥寥无几了。不光是我所在学校,教育部直属高校中,至少有五分之四的高校都面临这样困境,非升即走,也是倒逼出来的。

十年前,我们学校每年可以招60多名博士,现在,每年只有10个左右。这是因为博士学位贬值了吗?我认为不完全是。一方面,博士数并没有大幅增加,另一方面,博士培养水平也并没有大幅下降,甚至还有提升。同样,去年290万考研,今年341万考研,这说明本科学历在一年内就贬值了吗?所以我认为,问题并不在学位本身,而在于整个就业环境正在发生巨大变化。

现在的就业大环境就是传统岗位趋于饱和。除了上面说的高校,还有医院、国企、事业单位等传统岗位,都存在岗位饱和的问题。而有些专业更明显,比如法学专业,20年前还是大热门,现在却成了就业困难户。

但与之相反的是,一些新兴行业,比如互联网、信息、人工智能等等,则存在巨大的人才缺口,有不少人根本就不想去上博士,研究生毕业就赶紧就业,生怕错过这波红利。这些行业本科生的工资水平比其他行业博士的收入水平都高,干嘛要浪费7、8年的时间去上博士呢。

我的总体感觉是,硕士、博士的含金量并没有明显降低,只不过是有些行业的岗位需求缩水了。很多本来本科就能干的活,哪怕招博士也有人应聘,看起来像是学历贬值了。但在一些新兴行业,学历并没有贬值。所以,真相并非是学历贬值,而是行业贬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