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2 上善若水即外柔內剛,是人生修養大境界,為何卻說老子開倒車?

許多人認為老子的思想消極,逃避現實,是開歷史倒車的老祖宗,其根據就是他主張“清靜”、“無為”,要讓人類社會退回到“小國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原始社會去,跟孔子積極進取的思想正好相反。

造成這種誤解的原因很多,皇權政治的好惡傾向,其他學派的增刪篡改,老子身世的謎團未解等等,以至於後人斷章取義,給他貼上退讓、遁世、消極、悲哀等標籤。

上善若水即外柔內剛,是人生修養大境界,為何卻說老子開倒車?

老子作為周王室守藏史和君主的智囊顧問,他的主要立場不能離開政治而空談虛無,因此,《道德經》只能是寫給君主的“內聖外王”之書,是要君主冷靜面對天下大亂,遵循天道,順其自然,不要肆意妄為侵擾民生滋生禍端,因此提出了“聖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的修身治國思想。

所謂的的“無為”就是順其自然,以百姓之心為心,讓百姓休養生息,百姓安則天下平。如果君主“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對天下百姓不講信用而朝令夕改,政出多門,那麼就會失信於天下百姓。失信於百姓,豈有不亂之理?

上善若水即外柔內剛,是人生修養大境界,為何卻說老子開倒車?

老子一以貫之的政治主張和最高信仰就是“道”,它化育萬物而不妄為:“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但因為老子提倡的“道”“寂兮廖兮”廣大幽遠無形無相,是“非常道”,不是通常語言和文字能夠闡釋清楚的,為了闡釋“道”的本質屬性,他不得不借用人們能看得見的實物來“喻道”,水就是拿來“喻道”的實物之一。老子認為,天地萬物,最能代表“道”的這種屬性的就是水。老子這樣讚美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老子說:最高的修行和管理者應該像水那樣,水善於滋養萬物而沒有自己的主觀慾望,此即水的“無為”之為,不爭之性,隨方就圓之態。它停留在人們厭惡的低窪之處,所以它最接近於“道”。為何說“幾於道”而不是“類於道”、“同於道”?因為道無處不在卻無處能見,而水是具象的,有形有狀,故曰“幾於道”,但還不能完全代表道。

老子例舉了水的七種美德:

它避高趨下,未嘗有所逆,行於當行時,居於當止處。因位置適當,故曰善地;

它恬淡靜默,深淺不避,容身即可,淺則安然,深則成淵,因善於趨下,故可成淵,故曰善淵;

它惠澤萬物而不求報,利益眾生而一視同仁,因無慾無為,故曰善仁;

它遇圓則圓,遇方則方,塞則止流,決則下流,因順其自然不妄為,故曰善信;

它除汙滌穢,平準高下,公平不偏,因沒有偏私好惡,故曰善治;

它遇物賦形,可方可圓,因勢利導,靈活多變,故曰善能;

它冬凝春雨,涸溢合節,因可為雲霧可冰雪,故曰善時。

上善若水即外柔內剛,是人生修養大境界,為何卻說老子開倒車?

有這麼多優勢而不爭,若爭,必遭人嫉恨。但它卻無為不爭,所以身兼諸善而不會遭致嫉妒怨恨。

水的最大特徵是什麼?是柔弱,所以老子說要向水學習守弱貴柔。他說“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

柔弱不是迴避,不是退讓,更不是消極,而是雖然強大卻守弱貴柔,這是強大者的修為境界,因為柔弱者能久長,剛強者易受傷害。恥謙卑,好強梁,終不得好的下場。因此老子要君主,要有江海之雅量,察納雅言,廣採博取,代民受過,才能配得起君主的稱號。

在老子看來,一個有至高修為的人,對待他人就像一個有涵養的大人對待小孩,因為自身強大,在弱者面前表現出謙卑的姿態,不但不弱小,反而更彰顯出其內心的強大和精神的高貴。只有內心虛弱的人,才處處逞強,處處碰壁。

上善若水即外柔內剛,是人生修養大境界,為何卻說老子開倒車?

所以老子的守弱貴柔思想不僅不是消極的,相反是積極進取的,他能隨方就圓,但時機一旦成熟,便會沖決而出,尋找更廣闊的空間。無論是善淵、善信、善仁,還是善能、善治、善時,都是水的本質屬性,也都符合“道”性要求,因此說水是“上善”之物,人的修身治事也應該像水那樣,學習它的善利萬物而不爭,善治、善能、善時,而不是貪慾、莽撞、妄為,爭強好勝。這才是老子的“無為不爭”思想的本質。

所以,把老子的“無為而治”理解為消極、避世、無所作為、開倒車,是誤解,是曲解,是篡改和抹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