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天才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老黄忠是跟了刘备之后才开始发韧,在此之前,老黄忠一直默默无闻,先后跟随刘表曹操,最高官职不过长沙太守韩玄手下一禆将,跟了刘备之后,先在入川之战中立得大功,又在定军山一战斩杀曹魏大将夏侯渊,名声大噪。
为什么名声大躁,其实这都是夏侯渊的功劳,夏侯渊是曹操的大将,官居征西将军,很早就出名了,而黄忠当时虽然入川有功,但是其声名并不显赫,一个声名不显的人,关键还是一个老兵连一个老将都算不上。击杀了举世闻名的名将,能不名声大躁吗?
老兵是关羽嘲讽黄忠的,老兵不代表黄忠年龄有多大,但是说明黄忠从军多年并无什么功绩。
说黄忠是被捧上天的也不真实,黄忠是踩着夏侯渊的人头上的天,夏侯渊是什么地位。
而于禁呢?不得不说于禁确实是一个猛将,在而且是曹操集团的元老,很早就跟着曹操干了,在跟随曹操讨伐不臣的过程中立下许多战功。他被黑的关键原因不是他败了,胜败乃兵家常事,谁还能不打几个败仗,关键是他降了。跟了曹操那么长时间,曹操待他也不薄,居然直接投降了?庞德的行为更是突出了于禁的可耻,庞德才跟了曹操几年,在军中地位远不如于禁,但是庞德兵败后却能死节,而于禁却贪生。更讽刺的是于禁以严于军法著称,曾不讲情面杀了自己投降求生的挚友,自己到头来却投降了。于禁被黑,和军功战绩无关,他晚节不保,又能怨谁?
守仁读仁
只能说黄忠赢了一场不该赢的仗,于禁输了一场不该输的仗。
当黄忠围定军山的时候,法正报于成都的意见是围城打援,歼灭更多曹军的援军和有生力量。并且,夏侯渊是大汉开国名将夏侯婴之后,曹操堂弟,其妻也是曹操之妹,早年曹操犯事,还是夏侯渊顶包让曹操躲过一劫。按理说曹操不应不救,所以围定军山就是为了打曹操援军,刘备也是在定军山周围埋伏重兵,只等曹操来援。
而曹操就是曹操,深知定军山败局已定,再救属于送死,且曹操熟知定军山地形,山地险要,沟谷纵深,易设伏兵,倘若真如曹操对来史所说,徐晃会带兵三万救援,那么这三万人只能排纵队进入,那么入伏之后便会毫无还手之力,而弱派轻骑五千前去又无济于事,因此只好放弃救援。
而黄忠捡了个便宜,就是攻下定军山后劝降夏侯渊不成,将其斩首。这一仗是法正精心设的局,没等来曹军援军,只好让黄忠捡一大功。
于禁之败也非演义里的关羽掘开汉水水淹七军,正史里就是说“秋,大霖雨,汉水溢,平地水数丈,禁等七军皆没”。当然,关羽是看准了这个机会灭掉了于禁部队。
而于禁投降属于走投无路,对比庞德求死的意气风发,显得是有点无名将之风,连曹操也感叹“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真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如果庞德跟于禁一起投降,或许也不会让于禁如此难堪。
更为惨痛的是,于禁后来又投降了孙权,而孙权把于禁送回曹丕处,曹丕令其为曹操祭拜,在曹操墓碑前挂了一副巨画,画中是庞德大义凛然,求死心切,地上跪着于禁摇首祈降。何等的羞辱,不久之后,于禁便羞愧而死。
棍哥观史
题目中的说法,前半截明显夸大了许多,不过后半截倒是个大实话。
黄忠开始活跃在战场上的时候,确实已经很晚了,但是不代表他打的仗很少,他被后人捧,那也不是因为打胜一场。
黄忠给后人留下的印象,一个是老,一个是猛,而年迈之际还能有这么强的武力,实在让人佩服。在小说里面,他在白须之年投奔了先主,并在西蜀主动请战,在受到能力质疑后,舞了一套大刀,成功证明自己的能力。当然,之前还有一件事,就是在长沙的时候,他还射中了关羽的头盔,这也是他勇猛的表现。当然,题目中所说的这一仗,确实更是他成名战,在公元219年的时候,他帅军将曹军的大将夏侯渊斩杀,立下巨大的功劳,这不但是他自己的成名之战,更是刘备成王的巨大的助力。所以,后人对他的推崇,并不只是因为他战败了夏侯渊,更因为他虽老却不服老的态度,这不但激励了许多不服老的大叔大爷,对于年轻人同样是一种鞭策。
于禁这个被无限黑是真的,就在黄忠立功后不久,关羽在荆州坐不住了:一个老头都能立下这么大的功劳,被封为后将军,我应该表现得更猛!于是他帅军迅速出兵围了襄阳。曹操很担心南大门失守,于是赶紧调遣兵马,又把于禁找来,让他带兵去解围。为什么要派他去呢?因为此时整个中原地区都被刘备集团给震动了,不久前刚死了个夏侯渊,现在曹仁就被围住了,难道曹操要输了?事实上,在襄阳一带被围困的曹军士气非常低迷,这个时候人心是决定战斗的关键因素。而当年在宛城战败的时候,于禁率领的人马和其他人完全不同,非常有纪律,所以这种时候只有他才能解决这种局面。
曹操对他非常看好,而且于禁是曹军中唯一的一个假节钺的将军,足见对他的信任。于是在践行后,曹操就一直在家中等好消息。不料没过多久前方就传回消息,说派去的数万士兵都或死或降了,副将庞德被杀,主帅于禁居然投降了!曹操听了后大怒,气得过了半年就死了,临死前,也许他一直在骂自己眼瞎。
如果于禁投敌后,关羽成事也就算了,关键是关羽不久又败了,他又被送到了东吴,在那里受到南方文士的多次羞辱。而且当时东吴还和曹军是联盟,不久他就被引渡回北方。此时曹操已死,曹丕即位。这个一度想害死兄弟的年轻王者,心思何其毒辣,听闻于禁要去祭奠曹操,就提前在那里画了于禁投降的场面。关键是于禁直到看了此画以后,只是羞惭到死,没有选择自尽。庞德请死,他投降;东吴受辱,他苟且;回到北方,他依然不敢自尽。于是他的怕死显然坐实,名声也坏了,前半生的功劳没人说,后人说到的,更多都是“手下败将”“怕死”这类名声。
小镇月明
黄忠老当益壮,晚年得志,他在后世享有大名,与各种演义评书的流传特别是战长沙故事分不开,也与他在刘备集团的标杆作用密切相关。从史实上说,黄忠也确实受到刘备的看重和推崇,汗马功劳,功高劳苦,他既是刘备取汉中的第一马前功臣,也是刘表旧人归属刘备的代表人物。古人习惯盖棺定论和以成败论英雄,从这一点看,于禁晚节不保和黄忠的老年成名,二人的一捧一踩,符合国人的价值观念。
黄忠原是刘表手下中郎将,长期镇守长沙。曾随刘表的侄子刘磐与孙策交战于艾县,刘磐势迫江左,孙策于是分海昏、建昌为左右六县,以东莱太史慈为建昌都尉,治海昏,并督诸将共拒刘磐,黄忠应该也曾与太史慈交过手,胜负不明。之后又跟长沙太守韩玄,曹操大军南征荆州,刘琮不战而降,刘备逃走,黄忠也随长官降曹,代理裨将军。孙刘合力破曹,刘备大举收复荆南,长沙三郡平定,黄忠就归到刘备阵营。刘备据荆收川,黄忠与卓膺一同跟随左右,成为刘备的臂助。史书虽没有具体战绩描述,只说黄忠常冲锋陷阵,勇毅冠绝三军,可见立功不少。刘备取益州后,封为讨虏将军。
黄忠立功并声名大震的是曹刘汉中之战,汉中是益州的咽喉之地,对于关中凉州却是得之尚可,不得也可。刘备在法正等人的建议下,不顾益州战火刚熄,民力疲惫的事实,倾尽全力夺取汉中。曹方则是夏侯渊和张郃等大将镇守在此,他们兵力充足,将精兵勇,有主动夺取部份益州的野心。刘备军主动进攻,面对夏侯渊,竟占不到半点好处,两军相拒,僵持了两年,刘备军几乎毫无进展,经过审势定计,是黄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打破曹刘僵局。在与曹操大军交锋,也与赵云一同立功,基于此,刘备破格提拔,不顾诸葛亮等人劝阻,让他军职与关羽马超张飞并列。
于禁是曹操心腹爱将,跟从于曹操未显时,在平定青徐等地有功,擅长练兵,深得军心,有人说,如果没有水淹七军的事,五子良将应该于禁居首。在关羽主动北攻荆襄,中原群寇响应,曹仁龟缩,诸将束手时,曹操派于禁出征,对他寄予厚望,不料将军一战声名裂,关羽水淹七军,于禁一战成擒,当时各方的反应已可见于禁后世的名声,曹操感叹跟随三十年,忠诚还不如庞德,孙权袭荆州放出于禁,虞翻就对他当面折辱,归曹魏又被曹丕羞辱,真正晚节不保。
南方鹏
你这么看,只是因为《三国演义》看多了。
黄忠到死也不过是个后将军,爵位关内侯,比起于禁的左将军,假节钺(假节可以不经请示斩杀士卒,假节钺可认不经请示直接斩杀将领,这个权力非同一般),益寿亭侯差远了,黄忠无论地位、职位、功劳都无法和于禁相比。
黄忠一生最大的功劳就是在定军山斩杀曹操手下西部战线主帅夏侯渊,夏侯渊是曹操在关中地区的军事主帅,关中、汉中、陇右地区的最高军事首领,在定军山之战中,只率领数百人乘夜晚修补鹿角(防御工事),遭到黄忠的突袭,而被杀。
黄忠杀夏侯渊,属于突袭,而且黄忠兵力数十倍夏侯渊,并非夏侯渊不敌黄忠,而是寡不敌众被杀。
黄忠杀了夏侯渊,才一战成名,而之前的黄忠无论是名气,还是官职都比较低,简直是默默无闻,而一个武将成名的最好办法,就是在战场杀掉一个名气较大的敌方将领,而黄忠一生也唯有此功劳可载入史册,除此之外,并无特别的战绩。
黄忠杀了夏侯渊,也并没有被捧上天,只是封了后将军,赐爵位关内侯,比起同时期的其它将领,并不是很高,在刘备阵营武将中也只能算名列第四。
而于禁不同,于禁一生战功赫赫,追随曹操作战近三十年,讨吕布、破黄巾、击张绣、杀眭固、战袁绍、攻昌豨,成为曹操手下极少数能独自领兵作战的外姓将领,五子良将之首,假节钺,这个非常了不得,于禁是曹操手下唯一有假节钺权力的外姓将领,可以不经请示斩杀士卒和将领,如果于禁不是战功赫赫和忠心耿耿,是不可能会有这种待遇的。
于禁的地位如此之高,结果在襄樊之战中被关羽击败而投降,正因为地位高,于禁的投降给曹魏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严重打击了军队的士气。而且同于禁一起与关羽作战的庞德却宁死不降,如此不同的对比,也让曹操集团认为庞德的名节比于禁要高。
庞德最早是马超的部下,后来投降曹操,要知道庞德一个降将都宁死不降,而于禁一个跟随曹操近三十年的老将却投降,这让曹操难以理解,更严重的是由此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中国自古以来崇尚英雄,看不起投降变节之人,尤其是于禁这样地位高的将领,于禁的投降让他晚节不保,成为一生洗刷不掉的污点,而黑于禁的原因,就是在于禁的投降,跟于禁的功劳无关。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感谢邀请,老陈通史为您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历史;题主应该是从三国演义的角度去说的这件事,其实并无吹捧也并无黑谁,这件事情仔细一想你就会明白!
黄忠与于禁身份地位的不同
黄忠是何许人也,乃是蜀汉五虎上将;而于禁是谁?于禁是曹魏的五子良将,其实很多看三国演义的人,都只对五虎上将有感觉,而对五子良将无感,这也是为什么黄忠会被捧上天的原因,毕竟三国演义是一直抬高蜀汉,以大汉为正统才编写的;所以会给读者导入一种思想,那就是黄忠胜旧时惊天之举,才会造成有被捧上天的感觉!
黄忠定军斩夏侯威震天下,于禁兵败樊城也是天下皆知
先来看,黄忠定军山斩夏侯,这夏侯渊并非等闲之辈;而且定军山之战十分的重要,所以因为其战役的重要性和当时黄忠以一老卒有此成绩,确实是非常难得,再来看于禁在樊城被关羽大败,而且此战败之后还被擒了,要不是关羽被吕蒙击破;把于禁送还了曹魏,可能到死于禁也未必能归乡;特别是回到曹魏之后曹丕还作画羞辱他,这也直接被盖棺定论了,更何况自古至今谁会喜欢降卒呢!
于禁被俘,庞德战死;因有对比所以被骂
于禁樊城之战不敌然后被俘,但是同时期的庞德抬棺战死,这一前一后的对比,怎么能堵住悠悠之口,所以从综合上看,于禁被无限黑是有道理的!
老陈通史
于禁和黄忠其实有很多相似之处,于禁虽然比黄忠出道要早8年,但他俩却是在同一年(公元192)才开始崭露头角。这一年,于禁正式加盟曹操,被曹操拜为行军司马;而黄忠则正式加盟刘表,被刘表任命为中郎将,随其侄刘磐驻军长沙。
当时的刘表割据荆州,曹操占据兖州,黄忠和于禁都还只是中下级军官,从这层意义上来说,两人基本上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但是,在随后的7年时间里,黄忠一直在长沙郡驻守,协助刘磐抵挡孙策的进攻,官职基本是原封不动。
与此同时,于禁在这七年时间里,先是跟随曹操大破黄巾军,后在张绣投降又复叛时,掩护曹操撤退,并在混乱中整顿军队和安营筑寨,再后来又跟随曹操击败并活捉吕布。此时的于禁,已经位列高级将领,还被曹操封为益寿亭侯。
在接下来的8年时间里,于禁又跟随曹操在官渡之战大破袁绍,被曹操迁偏将军。接着他又替曹操平定昌豨反叛,并斩杀昌豨,被曹操拜为虎威将军,成为曹操的核心骨干将领。而此时的黄忠,仍然在长沙郡驻守,协助长沙太守韩玄抵御孙权,官职还是原封不动。
直到一年后,曹操挥师南下,刘表病死。曹操在降下荆州后,让黄忠代理裨将军的职位,黄忠的官职这才向上爬了一步。这一年,黄忠和于禁都已经快50岁,都到了知天命的年龄,但黄忠却仍然是个中下级军官,而于禁好歹已经封侯拜将。如果此时他俩去世,黄忠恐怕不会在历史书上留下任何痕迹,于禁至少可以留下一个名字。
然而他们俩人生的再次转机,都是在这其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209年,刘备与孙权组成联军在赤壁大败曹操,刘备趁机占领荆州,并率领赵云等南征长沙四郡,而黄忠则跟随韩玄向刘备投降。自此,黄忠正式加盟刘备,并直接一跃成为刘备的中级将领。
与此同时,在曹操赤壁兵败后,盘踞淮南的陈兰、梅成趁机发动叛乱,于禁协助张辽成功平叛,张辽因此战胜利而获得假节的权力,于禁也被增加食邑二百户,连同以前的共一千二百户。此时的于禁,已经正式和张辽、乐进、张郃、徐晃成为曹操账下最显赫将领。
在接下来的6年时间里,黄忠跟随刘备攻打益州,因为军功卓著,被刘备封为讨虏将军,正式成为刘备集团的高级将领。而于禁则协助曹操平定张鲁,攻取汉中,被曹操正式迁为左将军,假节钺,名列曹魏五子良将第三名。此时的于禁,已经达到了异姓将领所能达到的巅峰,如果人生在此停止,于禁的人生将是风光无限,令人羡慕;而黄忠最多在历史书上留下一个名字。
但在随后的2年时间里,黄忠又跟随刘备攻打汉中,并成功在定军山斩杀夏侯渊,从此名扬天下。同年,刘备称汉中王,任命黄忠为后将军,赐爵关内侯,名列蜀汉五虎将中第四名。此时的黄忠,也已经达到了异姓将领所能达到的巅峰,成为真正能够和于禁相提并论的人物。
然后也就是在这一年,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作为统帅的于禁和庞德都被关羽俘虏。面对生死选择,于禁选择投降活下去,而庞德选择宁死不降。结果呢,于禁仅仅比庞德多活了两年时间,却把一生的成就都给毁掉。
在于禁人生中的最后2年里,虽然基于统战的需要,关羽、孙权都愿意尊重、重用于禁,但问题是,关羽、孙权的手下呢?看到于禁肯定都是一种态度,那就是,一个叛徒,有什么好神气的?虽然基于大道理,曹丕愿意尊重于禁,问题是,基于现实的权力运作,曹丕显然一再暗示于禁,你这个叛徒,还有脸继续活着?
甚至而言,曹丕为羞辱于禁,还故意命人在曹操的陵墓上画关羽战克、庞德愤怒、于禁降服之状,于禁也很快因为丢脸羞愧得病死去。在他去世后,还被曹魏政府追谥为厉侯,明显带有批评的意思,他的后人也从此在曹魏抬不起头。至于黄忠,早在于禁去世前一年就病逝,被蜀汉政府追谥为刚侯,给予了高度的认可和赞扬。
如果时光可以重回,于禁会做怎样的选择呢?估计他也会选择宁死不降的。问题是,被俘时,于禁并不知道后来的事。事实上,人的许多选择,就是这样,有时候,从眼前的利益看,你的选择是正确的;问题是,放眼望去,确是错误。有时候,从眼前的利益看,你的选择是错误的;问题是,放眼望去,却有是正确。
我是赵帅锅
伪君子的下场
于禁说起来也是曹操非常重视的大将,位列曹营五子良将之一。想当初张绣叛乱,曹操另一亲信大将夏侯惇部下的青州军作乱,于禁毅然挥军弹压,随后张绣兵追曹操,他不先见曹操(问安请示),却坚壁整军,反击张绣——旁人眼里这有“谋反”嫌疑,可雄才大略/心胸宽广的曹操却称赞这是“有古名将之风”的举措。再后来昌豨降而后反,曹操派于禁等剿灭。昌豨失败后去找于禁投降,他认为和于禁是旧交朋友,投他可能会得到帮助。但于禁把昌豨杀了。杀之前有一番冠冕堂皇的言辞:你们未必不晓得曹董的命令嗦?被包围才投降的人(不是主动,所以)不能免罪。遵行并执行法令,是事奉君上的气节,老豨虽然是我的老朋友,但我咋能够因此而对曹董事长不忠呢!”还跑去和昌豨诀别假吧意思流了几滴眼泪:兄弟,不是我不帮你,我是在执法!
曹董倒也觉得这是忠诚表现,所以更加重用他。
哪晓得天道循环,后来他自己被关二哥水淹七军,也是被围而投降——做了他自己先前鄙视的“失节”之人。
而另一个从马超阵营投奔曹营没好久的庞德,反而宁死不屈。这一对比让老司机曹操都惊掉下巴:于禁跟我三十年,危急关头还不如庞德!
再回过头来看他在工作中的为人:禁持军严整,得贼财物,无所私入,由是赏赐特重。然以法御下,不甚得士众心(《三国志 · 于禁传》)——做事情太“显得”一板一眼,结果曹操倒是喜欢了,但他的同僚下属就很看不惯,不喜欢他。很难说他是不是那种为了往上爬只注重讨上司喜欢、不顾及别人看法的人。
所以他的结局很悲催:关二哥被东吴打败后,他又转被俘虏,后来东吴把他送还曹魏。等形销骨立/白胡子喇撒的他回去,他过去得罪过的人当然都在看他笑话,加上那个有文人气质的魏帝曹丕就很看不惯他的为人,所以嘴头也假吧意思安慰他,没关系,古时候不是有荀林父、孟明视领军战败,后来又崛起复仇嘛……还给他封了个“安远将军”的官儿。还没等他从羞愧/自责/不安中醒过来,曹丕就安排他去拜谒曹操墓地,一进去他就看到一组《水淹七军》的动画片,更可恶的是把他和庞德一死一降的“情节”又加锣鼓又添彩的表现出来。
窝心气闷又分辨不得的于将军回去没多久就死了。
其实古往今来,平理说,投降不是件丢人事——只要是力尽而为不是看风使舵。但他自己先把事做绝/把话说绝了,没想到反给自己挖了个大坑坑。
黄忠呢,也是蜀汉五虎上将之一。虽然领军就打了定军山斩夏侯渊一个胜仗,但人家除自身武艺了得——大刀舞的圆、弓箭射得远而外,还忠心耿耿啊,所以黄大爷莫得啥拿跟别人说闲话的行为。
这就是二者的区别。
所以说,做人要实在,尽量别虚伪。
虚伪的人/不管别人只顾自己往上爬的人总有一天是要栽的。
林武师de文散打
后人对于黄忠和于禁一扬一抑,是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情造成的。
说的直白一些,是后世人对两人的事情中汲取的正能量而造成两人的口碑分化。
对于老将黄忠,那是老而弥坚,高龄仍能上战场杀敌,这是值得后人尊敬的。
尤其是219年,刘备北攻汉中时,黄忠在定军山战役中,斩杀曹操大将夏侯渊、赵颙,这事经过《三国演义》的传播变得家喻户晓,民间众多剧种都有关于黄忠定军山大战的戏剧,可见定军山战役流传之广。
《三国志》黄忠传中对黄忠的记载的文字很少,在归顺刘备前更是没有记载他征战的记录,所以就给后人留下他只有定军山一次大胜的辉煌战果。
《三国志》中是这样记载定军山之战的:
“建安二十四年,於汉中定军山击夏侯渊。渊众甚精,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渊军大败。迁征西将军。”从这里可以看出,黄忠至少有两点值得称赞的,一是以老胜壮,二是以劣势方胜优势方。
单看这两点,就值得着意宣传的。
题中说黄忠一辈子只打一次胜战,这是个误读。身为一个老将,在汉末乱世征战不断的情况下,黄忠有岂能置身于战争之外,他能活到刘备称帝,经历的大小战争也不会少的。
但是不管怎样说,他最大的战绩就是定军山斩杀夏侯渊。
由此人们大肆宣扬他,一是提醒后人不能小看老将,二是激励后人即使年老也可跃马疆场,年老心不老!
人们需要传播这样的正能量,所以对黄忠大加赞扬。
而对于禁一败投降大加贬斥也是传播正能量的需要。
这个正能量是什么?
是忠义,尤其是气节。
军人战场失败投降便是最大的失节,在中国文化中尤其是儒家文化中,这是不可抹杀的污点。即便你有不得已的苦衷,只要投降,人们也很少会同情你的,至少在当时很能原谅你的失节变节行为。
不降是一种高风亮节,连敌人也会尊敬高看你。
战败归降,在三国本来并不罕见,但是于禁投降被人贬斥,除了战败失节外,还有两个重要原因:
一是他的主公曹操对他很好,他的投降,属于背主求荣,是真正的不忠。如果于禁的主公是个小人,或者说对于禁很不好,那于禁投降他人,好歹有理,那属于弃暗投明,是值得赞扬的。比如上面的黄忠,本来是刘表手下,后来又跟着韩玄混,最终投靠刘备,也没有人说他不忠背主。
二是副将庞德的高大形象。于禁是主将,庞德是副将,主将投降,副将却是宁死不降,立而不跪,最终殒身殉节。而且庞德是几经辗转最后投靠曹操却不背叛,于禁老早就跟随曹操却一败投降,主将副将这一对比,高下力判。
贬斥于禁,也是人们需要传播正能量的需要。
世人对黄忠和于禁的两种看法,都是传播社会正能量的需要,是道德导向引导的需要。
此外问题中用“吹捧”和“无限黑”也是不恰当,这是有意的宣传立典型的需要,一扬一抑,说“吹捧”和“无限黑”有些过了。
微史春秋
说起这两位的话,其实很多人心里面都是唏嘘不已,两位都是曾经威震华夏的将军,并且在战争里面书写自己的传奇,可是呢,虽然两个人都是降降,但最后的结局却是让人感觉大跌眼镜。
其实这一点并不是难以理解怎么想的,在电子竞技这个行业里面有一句话说的特别重要,就说100减一等于零,什么意思呢?就是你在一个赛季里面你拿了大大小小各种各样乱七八糟的冠军,你不如拿一个全球总决赛的冠军重要,只要你拿到全球总决赛的冠军,之前你没有拿到的,所有的荣誉都会加到你的身上,反之你如果拿到所有的荣誉却没有拿到全球总决赛冠军,那你就什么都不是!
在战场之上其实也就是这么一个道理,有的人打了一辈子胜仗,可是最后输了一场最重要的战役,结果导致自己身败名裂这一点很正常的事情,而有些人呢,虽然一辈子糊涂,但是难得清醒一回最后青史留名成为了古今中外像的典范,这种人也不在少数,比如说洪都保卫战里面朱元璋的侄子就是这么一个人。
话说回来,其实无论是《定军山》之战还是水淹七军都可能影响整个战役的结局,(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但是呢,《定军山》之战并没有想象之中的那么大溃败而水淹七军的也没有造成曹魏在根本上面的失利,所以说两场战役到底重不重要的重要,但也不重要。
重要便在于这两场战役都有可能决定整个战争的走向,说他不重要,实际上也是因为历史证明这两场战役并没有起到主导性的因素。
可就是这两场至关重要的战役,黄忠是大家的《定军山》之战,并且帮刘备取得了开门红,而于禁的作用,军队上面的优势结果却被关于搞了个水淹七军,时间一长了,那自然对于两个将领的评价,黄忠就要略高于于禁。
有人这么说了,为什么于静在后来却遭到那么多人黑他呢?最重要的原因是于禁在这之后的选择。在投降关于以后,然后孙权出兵打下了荆州,接着于静顺手又投降孙权,而孙权为了整这个曹魏的旧将,又把这个将军送到了曹丕那里,结果曹丕当庭就对这个老家冷嘲热讽,毕竟在宛城之战于禁曾经得罪过曹丕,而于禁死了以后曹丕也没有放过他。
所以说于静在后来被黑的没边,其实有一点原因是当时大的局势有点儿容不下他,无论是刘备还是孙权,亦或者是曹丕都没有放过这员老将,刘备孙权还好说,毕竟是敌人,可是曹丕没有放过于禁,确实有点让人寒心。
就这样于静在曹魏政权那里很不光彩的走了,走了以后没有人愿意去吊唁她,也没有人愿意去替他说一句好话,久而久之,于禁在曹魏政权里面的名声就一臭再臭,在历史上的名声也开始慢慢的被人抹黑,即便在这之前打了很多胜仗,那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