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宋高宗趙構已經禪讓,為什麼還能控制朝堂?

夏目歷史君


太上皇是現任皇帝還活著的父親的稱號。一般有三種情況:

第一是開國帝王打天下成功,自己父親還在世,於是遵父親為太上皇。這種太上皇沒當過皇帝,不曾建功立業,完全靠兒子躺贏,當然沒有實權可言。這種情況只有劉邦他爹一例。

第二是不得已成為“太上皇”。大多是在宮廷政變中被兒子推翻,比如唐高祖李淵,就是遭到李世民搶班奪權;再如唐玄宗李隆基,唐肅宗在安史之亂皇家逃難時趁亂自立,唐玄宗在大敵當前未免內亂無奈接受現實。還有因為意外被俘,如宋徽宗被金國俘虜,明英宗被瓦剌俘虜,其繼承者尊其為太上皇。也有因為身體原因無法執政,如唐順宗李誦,因為中風無法臨朝,只能傳位其子憲宗(唐順宗是否被迫禪讓有爭議)。

第三種是自願禪讓。典型的如乾隆,他因為發過誓願在位不超過祖父康熙,所以在在位滿六十年時傳位嘉慶,但實際嘉慶的地位與太子無異,主要權力仍由太上皇牢牢掌握。南北朝時期有些皇帝位逃避繁瑣的禮儀性活動,往往年紀輕輕就禪位幼子,如北魏獻文帝(著名的北魏孝文帝他爹)、北齊後主高緯、北周宣帝宇文贇,他們放棄的只是一個名分,大權仍由他掌握。

宋高宗屬於第三種,禪位時他已經在位三十六年,身體也不算太好,於是傳位養子孝宗趙昚。注意孝宗是高宗養子,本為宋太祖七世孫,因為高宗無子而被收養。因為孝宗這層身份,他的地位不算特別穩固,高宗提前傳位總體還算好意,有點扶上馬送一程的意思。也正因為如此,孝宗權威就不是很夠,要倚仗養父支持,高宗當然還能控制朝政。


真正鱷魚不哭


趙構為什麼能退而不休,都是因為他選定的繼承人孝順。要不怎麼被稱為“孝宗”呢?

繼位的宋孝宗趙昚,是太祖趙匡胤七世孫。


趙匡胤這一支,由於在趙匡胤死後沒能繼承大統,很快被邊緣化。

到了趙昚這裡,由於宗室子弟甚多,他已淪為放牛娃。

“靖康之變”後,太宗一支幾乎無人倖存,趙構自己,也沒有直系後代,於是將目光投向太祖一系。

趙昚得以進入視野,經多方考察後,成為趙構的嗣子。

許是因為知遇之恩之類的原因,趙昚對趙構十分孝順,凡有所命,無所不從。

趙構退位後,在外偶遇一個不得意的官兒,誇口要升他的官,並告知了趙昚。

趙昚考察這個官員後,覺得這個官員不適合提升,就沒辦。

趙構知道後大發脾氣,聽了趙昚的解釋後還是堅持:我話都說出去了,他不行也得上。

趙昚無法,只好照辦。

這件小事足可見一斑,趙昚對趙構的敬畏。


錢多多讀文史


宋高宗在位36年,禪位孝宗,做了太上皇。貌似開始了自己悠閒享樂的太上生活。

做了太上皇的宋高宗生活確實愜意,身體也康健,於朝中軍政事務,確實管的很少了。但也有例外。


宋史中,有一則故事。一個貪汙腐敗的知州,孝宗意要處死,高宗不同意,並要求將他官復原職,為此大發雷霆,奚落孝宗。孝宗無奈,只能認錯,並答應高宗要求。

後孝宗對宰相抱怨道,“昨日太上盛怒,朕幾無地縫可入,縱大逆謀反,也要放他。”

可見宋高宗雖然禪讓,卻非甘居幕後,對朝中有些管理還是會插手。

高宗身康體健,權欲正隆,為何禪讓宋孝宗?

  • 一、年老多病
“朕在位三十六年,今老且病,久欲閒退,此事斷自朕心,非由臣下開陳,卿等當悉力以輔嗣君。 ”《宋史· 禮十三》

史書記載,當時高宗是以年老多病為藉口,把皇位禪讓。

可是宋孝宗後來談及高宗晚年退休生活時,說的是體格健壯,不似垂暮。


“前日詣德壽宮,太上飲酒樂甚。 太上年近七十,而步履仗食如壯年時。 每侍太上行苑囿間,登降皆不假扶掖。 ”

所以,年老多病,只是託辭,不足取信。

  • 二、心灰意懶

高宗當政已然三十六年,是宋朝在位較久的皇帝。而且高宗新到臨安,就經歷了內亂,手下大將造反。唯一兒子夭折,向金稱臣,被金使當眾辱罵等等,這些不尋常的政事,讓高宗很受傷。

皇帝的壓力山大,高宗有點頂不住了。更有一件事,讓他堅定了讓位的決心。

讓位前一年,金主完顏亮御駕親征,打算“立馬吳山第一峰”的他,一路南下,所向披靡。宋軍丟盔棄甲,潰不成軍。眼看就要渡過長江,打入臨安,俘獲高宗。金國內部出現叛亂,完顏亮身死,這場災禍才算免除。

靖康之恥,歷歷在目。高宗不想成為亡國奴。於是仿效徽宗讓位。

而且他的議和政策,終於證明是錯誤的,他選擇引咎辭職,讓位孝宗。

  • 三、穩定政局

宋孝宗是高宗過繼的義子,並非親生。宋高宗害怕百年之後,朝局混亂,會有人圖謀不軌,葬送大宋江山。

只有提前禪位,憑藉自己的威望,幫助孝宗整飭朝政,穩定局面,讓國家實現平穩的領導人更迭。免除內部謀逆的態勢。

這一點看,宋高宗是有政治眼光與頭腦的。禪位非一己之私,而是為國考慮。

已經甘願退位,宋高宗真的控制朝廷?

宋高宗並非控制朝廷,而是偶爾干預。孝宗在朝期間,兩件大事,都是打高宗臉的,都順利開展。說明高宗非控制朝廷,只是偶爾出來指點一下。

  • 第一,岳飛平反。

岳飛奇冤是宋高宗親手拍板定下的鐵案。宋孝宗為他平反,就是推倒宋高宗的論斷,認定高宗過錯。

這是讓宋高宗很跌份兒的事,高宗未乾預。

  • 第二,隆興北伐。

宋孝宗上臺之後,推倒宋高宗的議和政策。籌備北伐。雖然當時已經錯失最佳時機,而導致失敗,再不敢言戰,可卻結結實實給宋高宗的一耳光。

宋高宗也因此,在卑躬屈膝的恥辱柱上釘的更牢固了。宋孝宗相當於踩著宋高宗的臉面,登上了氣節的高地。這一手,對宋高宗名望,有很大打擊。

可是宋高宗並未干預、阻止。說明宋高宗未控制朝廷。



結語

所謂宋高宗控制朝局,並沒有實據。他的干政,只不過是從其他角度出發,認為宋孝宗的做法不準確,而提出的不同意見。

而宋孝宗是個孝子,對宋高宗的話,不忍拂逆,打碎牙齒肚子裡咽。消了宋高宗的氣,也成全自己“孝道”。

宋時,對孝尤為看重。宋孝宗此舉,也是為天下士子做一個表率。


黑白歷史說


在古代的封建專制下,雖然對堯舜禹的禪讓都不吝讚美,但這不過是一個美好的理想而已,古代君王在登上權利的高峰以後,沒有誰會輕易放棄手中的權利,而趙構做為南宋第一個皇帝卻選擇主動下臺,這不得不讓人懷疑起來,他為何要這樣做呢?

正史中的真相

事情發生在紹興三十二年,剛開春沒多久,趙構便透露出禪位的意圖,五月的時候便立趙昚為太子,準備傳位於太宗一脈,六月便下詔退位,宋孝宗登基。

據《宋史》記載:朕在位三十六年,今老且病,久欲閒退,此事斷自朕心,非由臣下開陳,卿等當悉力以輔嗣君。

從上文可以看出,趙構認為自己年紀大了,年老體弱多病,乾的太久也想休息一下了。事實真如此嗎?

要知道,趙構退位時五十六歲,他死時已經八十高齡,是妥妥的長壽皇帝。也就是說他退位以後,還活了二十五年之久。這說明趙構的身體素質那是相當的好,根本就沒啥問題。退位以後的趙構不僅過起了閒散的生活,頤養天年,但軍國大事一樣也沒有落下,宋孝宗在很多軍國大事上都需要靠他拿主意。

議和為基

趙構在史料中的記載是明確的議和派,在對待金人的態度上,議和就是他堅定不移的政治主張,為了議和,他重用秦檜,殺了岳飛,並且大搞文字獄,秦檜死後更是親自祭拜,賜秦檜諡號“忠獻”,追封其為申王。用我們現代人的眼光看來,趙構在昏庸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了。

但當時人家可不這麼認為,因為議和就是趙構的政治主張,他已經在這上面和秦檜綁定在了一起,構成了他樹立權威,執政合法的重要依據。但遺憾的是,完顏亮在紹興三十一年的舉兵南侵,結結實實的打了趙構的臉。簡單點說,就是趙構認為他這麼做是對的,讓別人聽他的,結果事實證明,他做錯了,試問,他還有臉繼續做下去嗎?

對於趙構來說,秦檜已死,無人背鍋,岳飛已殺,無人抗金,金人南下打臉,誰來買單?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不要以為古代皇帝就可以無法無天,宋朝是士大夫和皇權共治天下,他們的口水足以淹死趙構,而為了轉移自己政治矛盾,維持統治,趙構就想到了禪讓這一招,事實上看,效果真的不錯,不得不佩服他高超智慧。

臺前到幕後

趙構的禪讓可以稱之為暫時性撤退,保護了自己,也為他贏得了巨大的聲望。對比一下後世的崇禎,他這一點真應該跟趙構學學,他殺了魏忠賢以後,皇帝衝在最前面,沒了緩衝,真不是什麼好事,所有的矛頭全部都會指向皇帝本人。

趙昚即位以後,由於他本人並沒有強大的政治勢力,在治理國家上不得不依靠趙構原有的威望和班底,本身跟傀儡皇帝無異,所以這才是趙構最聰明的地方,即便他退出了朝堂,但仍然是那個最真實的掌控者。並且在趙昚根基不牢靠的時候,以太上皇的身份進行有效的保護,實際上為南宋政治勢力的平穩過度也起到了很好的基礎。


春秋亂舞


不請自來,我是昊濤說史。自古代傳承而來的君主禪讓制,只有堯、舜、禹這三位先帝是真正的真心實意的禪讓之外,像漢獻帝劉協、唐高祖李淵等人所舉辦的禪讓制度不過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使用的工具罷了。大家都明白,禪讓不過是一種理想的社會構想而已。那為何宋高宗趙構主動禪讓帝王之位呢?


趙構實行禪讓的時候,官方的理由是照他自己說,“朕在位三十六年,今老且病,久欲閒退,此事斷自朕心,非由臣下開陳,卿等當悉力以輔嗣君。 ”(《宋史· 禮十三》),簡單來說就是趙構認為自己老了,身體有恙,並且也當了太久的皇帝,有些感到厭倦了。但是事實上,這些並不是趙構真正主動禪讓的理由,因為在趙構主動禪讓後,趙構又身體健康的活了二十五年。

其實趙構之所以會選擇主動禪讓,主要是因為自己所實行的政策與當時的趨勢所不符,在其十幾年的在位時間,趙構所主張的政策一直都是與金人議和,為了這個政策的正常實施,趙構不僅誅殺岳飛,又重用秦檜大興文字獄,實行白色恐怖政策。可以說,在當時,趙構就是議和的代名詞,可是當時的金人卻完全不給趙構面子,大舉進軍南侵,不僅如此,連金人派來的使者都敢在其面前出言不遜,這讓趙構進退兩難,不知如何是好,而當他提出禪位的時候,無論當時的大臣對趙構是多麼的不滿,都在此刻極力誇讚趙構,這使得趙構更加堅定了禪位的決心,於是,在種種因素影響的條件下,趙構成為了在封建王朝下除了堯、舜、禹之外主動禪讓的一位皇帝。



通過禪讓,趙構贏得巨大聲譽。但趙構之所以下定決心搞禪讓,也是因為這樣做並不會真的把他變成孤家寡人。 趙構選擇的繼承人是趙昚,他不但是早已失勢的太祖一脈,而且與趙構的關係也已經超出五服。雖然掛著皇室宗親的名頭,但早已與平常百姓沒有太大差別。趙昚六歲時被趙構收養,到被立為皇太子的近三十年間,他都沒有自己的政治勢力,對於武將方面更是一片陌生。 因此,一旦即位,在複雜多變的局勢下,他只有依賴趙構才能管理好這個國家。這樣一來,趙構名義上雖然說是退了,可與沒退又有多大區別呢?



除此之外,趙構選擇生前內禪還有另一個重要原因,便是為了政權交接的穩固。 趙構是太宗一系,但他最終卻拋卻了親近的宗室而選擇太祖一系,這種捨近求遠的行為自然會引來某些利益集團的不滿,特別是太宗一支的子孫。


此外,趙構自己的皇后吳氏也對趙昚十分不滿,曾多次勸說冊立趙璩。 趙構不得不擔心,一旦自己去世,僅僅憑著一道遺詔,在當時國家尚不穩固的複雜情形下,趙昚的皇位很可能出現意料不到的危險。因此,為了確保政權的穩定,選擇生前退位,並以太上皇的身份坐鎮後方就顯得很有必要。


昊濤說史


大家好 這裡是平興論史

很久沒有和大家見面了,這一次平興將會攜帶更好的優質內容歸來。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平興認為宋高宗趙構禪讓後沒有完全控制朝堂,準確的來說是間接影響,這需要從背景與事件來進行分析。

高宗禪讓

話說回來高宗為什麼禪讓,原因有很多,主要分為三個

《宋史-禮十三》:“朕在位三十六年,今老且多病,久欲閒退,此事斷自朕心,非由臣下開陳,卿等當悉力以輔嗣君”

其一是宋高宗年老多病,身體已經一日不如一日了。如上所示,宋高宗自靖康之變後在南京應天府登基執政已經長達三十六年之久,身體健康一日不如一日,處理政務的熱情也不斷的下降,已經到了‘久欲閒退’的地步。簡而言之,宋高宗禪讓的表層原因是因為倦勤


其二是因為宋高宗已經心灰意懶,開始懼怕發生更多的事情。

《宋史》:高宗恭儉仁厚,以之繼體守文則有餘,以之撥亂反正則非其才也。

由此可見宋史對高宗的評價是,作為守成之君綽綽有餘,但是不適合當一位中興之主。在經歷了搜山檢海、苗劉兵變、紹興和議甚至是向金國稱臣後,趙構心力憔悴,他害怕再去面對更多突如其來的事件。宋高宗趙構禪位給孝宗趙昚的時候,正是金主海陵王將欲南渡伐宋的時候,可見宋高宗禪讓的深層次原因是

畏事


第三則是宋高宗需要穩定政局,確保大宋百年之後無人作亂。

眾所周知宋高宗趙構在金軍搜山檢海時候陽痿了,從此失去了生育能力,而他親生兒子趙旉則在苗劉兵變後受驚嚇而死。在失去親生兒子後,宋高宗趙構選在在宋太祖趙匡胤的後世子孫中挑選一位以繼承江山社稷,最終選擇趙伯琮(後改趙昚,是為孝宗)。但是趙昚畢竟不是親生兒子,宋高宗怕百年之後有賊人作亂,於是想早些傳位給趙昚,以正國本。

“影響”朝堂

在上方對高宗禪讓原因進行分析後,平興可以更好的解釋關於‘宋高宗是間接的影響朝堂’與‘宋高宗並未完全控制朝堂’這兩個個觀點,主要體現在兩個事件。

第一,知州貪腐

宋史只之中有一個故事,曾經有一位知州貪汙腐敗,太上皇趙構選擇寬恕他,但是孝宗選擇將他流放,兩人爭論不休,最後孝宗趙昚聽從趙構的建議,寬恕了他,史書是這樣記載:

“昨日太上皇盛怒,朕幾無地縫可入,縱大逆謀反之罪,亦要放。”

從此可以看出宋高宗間接影響了朝政。

第二,隆興北伐與為岳飛平反

殺害岳飛與紹興和議是宋高宗趙構在位期間的人生汙點,而宋孝宗上臺後就迫不及待的為岳飛平反並且發動隆興北伐,簡直是啪啪打趙構的臉。假如趙構可以繼續掌握朝政,那也不至於被兒子打臉,所以從這裡不難看出趙構其實並沒有控制朝堂。相反,他能影響朝政完全是出自宋孝宗趙昚對他孝順與尊敬。

(注:宋孝宗趙昚本無緣皇位,能繼承江山完完全全是因為趙構的決策,所以他在這一點上對趙構非常的好,“如侍生父”一樣去對待。)


總而言之(謹代表個人觀點),宋高宗並沒有實際的控制朝堂,其禪讓的本身目的便是不過問政事,頤養天年。而他可以簡潔影響朝政則是因為宋孝宗趙昚的態度。

這裡是平興論史,我們下次再會。




平興論史


我一直認為趙構是個很有主見的皇帝,他並不像很多人評價的那樣,是個一無是處的昏君。我們後人只知道他聽信秦檜等人的讒言,殺害了岳飛,屈服於金人。歷史總是讓人津津樂道的原因,其實就是歷史謎團太多。



趙構能在靖康之變,北宋滅亡後,拉起大旗,建立南宋,說明趙構是個有本事的人。南宋建立後,趙構一路南逃,直到逃到臨安(今杭州)才算穩定下來。趙構準備在臨安,休養生息,幻想以長江為天險,與金人劃江而治,可金人並想放過南宋。



惱怒的宋高宗趙構,起用岳飛等名將,抵禦金人,岳飛不負眾望,把金人打得落花流水,先後收復不少失地。岳飛雄心壯志寫下了名篇《滿江紅》: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一心想一雪靖康之恥。



當岳飛鬥志昂揚的時候,秦檜回來了,秦檜回到臨安後,宋高宗趙構的態度就變了。從一個抗戰到底的勇士,變成了一個一味求和的皇帝。岳飛也因此被殺。很多人說趙構昏了頭,在南宋具有絕對兵力優勢的情況下,怎麼會求和呢?這裡面文章大得很。



岳飛被殺後,南宋幾乎不再抵抗,送錢送物給金人,以求平安。以後的日子倒也消停,趙構就這樣做著他的逍遙皇帝。可做了35年皇帝的趙構,卻突然宣佈不幹了,他把皇位傳給養子趙眘,自己做上了太上皇。



趙眘即宋孝宗,是南宋歷史上非常有作為的皇帝。他繼位後,立馬做了一件大事,那就是給岳飛平反。這件事趙構並沒有反對,雖說趙構做了太上皇,可還是處在權力的中心。他殺了岳飛,宋孝宗趙眘卻給岳飛平反,這不是讓他下不了臺嗎?



其實我覺得這正是趙構的聰明之處,給岳飛平反,沒有他點頭,趙眘是不敢這麼做的。難道是趙構悔悟了嗎?這當然不是,趙構的意思就是,當初是因為秦檜的陷害,我趙構並不知情,因此這個鍋得秦檜來背。趙構雖說是太上皇,但宋孝宗大事小情還是要聽他的。朝堂還是控制在他手上,退位表明了趙構是個非常聰明的人,他只是告訴世人,我不迷戀皇位。


一本夏


首先,南宋高宗皇帝的禪讓之舉,子由以為,是處於至誠考慮之後作出的明智選擇。在其全盛之年,主動讓位給宋太祖一支後裔子孫,這也對朝堂之上的士大夫公卿人等是一個良好的政治交代。

那麼,“宋高宗趙構已經禪讓,為什麼還能控制朝堂?”

對於題主的這樣的問法,子由以為有些不大倫序,正因為屬於禪讓皇位於太子趙眘(養子),所以,與新皇帝的關係應該十分和睦,而新皇帝宋孝宗趙眘對於太上皇趙構更會尊崇備至,也就是說,如果宋高宗趙構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對於朝政建設,臣子的賞罰罷黜,只要說一句話,宋孝宗無論出於什麼角度,都會高度尊重宋高宗趙構的意見的。

宋高宗趙構禪位與孝宗皇帝趙眘前後,宋、金之間的局勢依舊緊張,從這一點出發,心力交瘁的宋高宗趙構決心交班退位。

公元1162年7月24日,即南宋紹興三十二年,禪位與宋孝宗趙眘的理由就是簡單的兩個字;“倦勤”,想休養疲倦的身心了。

至於由趙眘來接替自己的皇帝位置,這也是臣僚們意中之事。趙眘做為太子,一直勤懇做事,不忮不求,宋高宗自己惟一的親生子趙旉,三歲之時,在苗劉兵變當中受到驚嚇而死。這樣的話,只能在宋朝宗室當中擇出人選。

宋高宗趙構本人屬於太宗趙光義後裔支脈,這一次,一反常態,以宋太祖的後裔趙眘為自己的繼承人,也是原因數種。

靖康之難以後,幾乎所有的宋太宗一支皇族都被金兵驅趕北行,硬性的從剩下的人當中是在找不到合適的人選。另有《異跡略》所載,宋太祖趙匡胤給趙構託夢,稱“汝祖自攝謀,據我位久,至於天下寥落,是當還我位。”

在《宋史》當中,也有類似記載,只不過是說孟太后被託夢,是故宋高宗過繼了宋太祖第8世孫為自己的養子,並立為太子。

不論怎麼說,可以感覺得到,高宗趙構在這方面還是襟懷坦蕩,沒有打什麼小算盤的。

正因為宋高宗的大氣禪位,宋孝宗趙眘即位以後,做事也很到位,即位之後,就快速的解決岳飛的案件,如果這時候宋高宗趙構與新皇帝有矛盾的話,宋高宗怎麼會由著剛上臺的宋孝宗直接就揭自己的瘡疤呢?

在這件敏感的事情上,太上皇趙構沒有表達任何意見,但是,這樣的大事,事先若不與趙構協商,怎麼可能突然提出來解決掉?

所以,在解決岳飛案件的時候,宋孝宗趙眘在詔書當中明確指出;“太上皇帝念之不忘”,自己處置此事只不過是“仰承聖意”而已。

這也就是說,宋高宗無意繼續控制朝堂,繼位以來,顛沛流離,一日數驚的生活使得他反而嚮往平淡的生活,對於南宋朝廷那點事,趙構屬實不怎麼感興趣的,至於給不給誰翻案、平反?對於他來說,都是一陣風而已。


子由拍案驚奇


他那裡控制住朝堂了,他讓位的第二個月,即位的宋孝宗就頒佈手諭,召主戰派的張浚,還接受史浩的建議,為岳飛冤獄平反,追復其原官,赦還岳飛被流放的家屬。在宋孝宗即位後第二年就準備北伐,這些都是赤裸裸地打臉宋高宗,幾乎是向天下人高喊宋高宗給人當孫子當得太失敗。


李從嘉的戰爭茶室


宋高宗趙構,他是在靖康之變後臨危登基,之後退到(也可以說是逃到)長江以南重新成立了宋朝的政府,歷史上稱之為南宋,如果把南宋單獨看做一個朝代的話,宋高宗就是南宋的開國皇帝。

宋高宗在55多歲的時候將皇位禪讓給養子宋孝宗趙昚,自己去做了太上皇,55歲並不是一個很老的年紀,從宋高宗後來活到80多歲來看,他的身體是相當不錯,所以,他的退位肯定有不得以的原因,而且退位後對朝堂上依舊有比較大的影響力。

宋高宗基本上是孑然一身來到江南,孤身扛起了南宋的延續,這個還是需要承認和肯定的,雖然他殺了岳飛。在宋高宗一朝,朝堂上的臣子大概可以分為兩大派系,一派是南方原有的士大夫集團,一派是從北方金國逃歸或放歸的北歸派。

在宋高宗執政的前20年,掌握大權的是北歸派,代表就是奸相秦檜,這是因為宋高宗執行的是對金朝的妥協路線,而在金朝的默認下,秦檜獨掌大權20年,甚至在某些事情上宋高宗也要看他的眼色。秦檜代表的北歸派、南方士大夫集團和宋高宗都在一件事上達成了默契,那就是對金朝以和為主。

至於他們都贊同求和原因不在本文討論範圍之內,就不多闡述了。也就是說,整個朝堂絕大部分官員都是求和派,他們都是支持宋高宗的,即使宋高宗後來在沒有親兒子和金朝完顏亮撕毀合約南下需要承擔責任的情況下退位,這批人都依舊是支持趙構和他的主張的,宋高宗退位時就曾當眾表示:

朕在位久,失德甚多,更賴卿等掩覆

宋高宗也知道大部分官員是贊同他的主張的,所以安心退位。宋孝宗繼位後要北伐,目的或許是為了收復故土建立功勳,但何嘗又不是為了創造出和宋高宗不同的功績,來抹去宋高宗對他和朝堂上的影響力?但實際上,當時南宋的大多數官員是不支持北伐的,他們自然會拉出宋高宗和宋孝宗打擂臺,讓他繼續保持在朝堂上的影響力。

而宋高宗對於是否北伐也是矛盾的,即想收復祖宗之地,又不願意顛覆自己一直以來堅持的國策,在這個心態下,他也接受了在朝堂上繼續保持影響力的結果,只不過宋孝宗一力堅持,他也就讓宋孝宗試一試。

等到宋孝宗發動的“隆興北伐”失敗後,他也就有理由繼續保持這份在朝堂上的影響力,維持和金國不打的政策。所以,在整個宋室南渡後,在幾乎大部分官員都是支持求和的情況下,宋高宗這位求和派的掌門人不管願不願意,都會成為朝堂上求和派的旗幟,這份影響力也是始終存在的,它符合當時絕大多數南方士大夫以及北歸派的主張和利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