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荀彧算不算三国时期最完美的人?你怎么看?

人在广州好多年


生逢乱世,能保持德操很难,身居高位还能以身自律更难能可贵!三国时期的有诸葛亮这个圣人在,荀彧要想称最完美的人恐怕有点难,但是荀彧仍然是世所罕见的贤人君子。

吾之子房也?吾之萧何也?

“吾之子房也”这句话是曹操给荀彧的评价,个人认为并不是太准确的,张良作为军师型人才,计谋无双,临阵应变万方,但这一点并不是荀彧最擅长的,荀彧最像的是“汉初三杰”的另一人——萧何。

一,足兵足食,留守后方

曹操出兵,留守后方的总是居中持重的荀彧,从没有让曹操担心后方,唯一一次凶险的兖州也给曹操留了三城翻身。而萧何一直是给刘邦留守后方,足兵足食,多少次半死的刘邦都是这样被萧何救活的。

二,推举贤良,识人之明

荀彧是颍川士族的代表,给曹操举荐了大量人才,其中郭嘉,荀攸,钟繇,陈群都是一流人才,戏志才,杜袭等人也都是一时俊杰,给曹操的帮助非常大。

萧何就更厉害了,虽然数量不多,一个“兵仙”韩信,几乎奠定大汉半个江山。

所以从这些方面来说,荀彧跟张良并不太类似,反倒更像是萧何。

律法

这一点是荀彧的遗憾,因为荀彧没有参与到新建一朝的过程,所以荀彧也没有机会参与律法的制定工作,所以荀彧的政治思想并不明确。

《后汉书》有荀彧的列传,《三国志》也有荀彧的列传,如果像董卓,袁绍这样的枭雄在两部史书中有传记还可以理解,但荀彧作为一介文臣,也在两部史书中有单独传记就比较罕见了,但荀彧却至死都是汉臣,当然没有参与曹魏的律法,而反观诸葛亮参与了蜀科的制定,萧何主持了《九章律》,即便是曹魏的陈群,司马懿也参与了九品中正制,但荀彧的尴尬身份让他没有机会参与这一事件,所以政治思想也不明确。

战略

荀彧的战略思想还是很厉害的,最主要的有两件事:

其一,“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这是曹操打跑吕布,重夺兖州后,荀彧提出的战略,被曹操采纳,经营好一个根据地,从此无论胜败都能保有东山再起的家底。

其二,“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就是大家通常认为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但荀彧的本意并非如此,是被曹操硬生生把“奉主上”演化成“挟天子”,但无论如何这一步给曹操赢得了主动权,占据了道德高地,给曹操的发展拓宽了前景。

而诸葛亮也给刘备提出了“隆中对”,算是根据主子因人制宜提出了准确的战略思想。

军事

印象中荀彧从未上阵,前线都很少去,所以荀彧的军事能力不得而知,而同时期的诸葛亮虽然不是计谋百出,但堂堂正正用兵,以弱制强,也算的上是军事家,荀彧在这方面的短板比较明显。

文学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出师表》一章就已经名流千古,《诫子书》也是流传至今。而文学方面是荀彧的又一短板。而且诸葛亮不仅仅是文学,书法、绘画也有一定成就。

而科技这方面,荀彧几乎没有任何记载,诸葛亮却称得上当时的发明王,诸葛弩,馒头,木牛流马,都让人叹为观止!

德操

这方面荀彧和诸葛亮都是非常令人敬仰的,司马懿一句话说的感觉是发自肺腑:

书传远事,吾自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

冰清玉洁,德高望重,操行合一。

总结:荀彧王佐之风,德行高尚,但正如陈寿所评: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军事,文学短板明显,虽然堪称一时之君子,但三国有诸葛亮这个圣贤,荀彧也只能退居二线了。


胡侃解密三国


如果说三国中哪位谋士最让我敬佩的话一定就是荀彧荀令君了,一个全部族人在袁绍手下还选择投奔曹操,一生中始终认为自己是汉臣从未逾越一步。

放弃名利、追随曹操

荀彧并不像诸葛亮一样是一个在野之人,他很早就已经在朝堂上有所建树,前期在朝廷上担任守宫令(掌管皇帝的文房四宝等物)。

荀彧一生忠于汉室,董卓进京之后擅自废除少帝另立新帝,这个举动让荀彧愤怒但是身为文人又颇感无奈,只好弃官回乡,回到乡里之后荀彧察觉颍川必定是战争会波及的地方,最后在父老乡亲不愿离开的情况下独自前往冀州。

此时的冀州已经被袁绍占领,看到荀彧的投奔之后袁绍立刻将其奉为座上宾,但是长时间的相处让荀彧觉得袁绍此人优柔寡断难以成大事。

最后观察完时局之后毅然决然选择投奔曹操,因为曹操无一兵一马就敢行刺董卓,这是为勇,在天下都害怕董卓时,曹操却扬言自己一定会攻打董卓,这是为忠。

可以说年轻时有一腔热血的曹操完全对荀彧的胃口,最后选择投奔当时还一无所有的曹操。

看到荀彧只身一人投奔自己后曹操就直接说“此乃吾之子房”

各方全能、王佐之才

之后荀彧自然没有辜负曹操的期望,更是将自己的才华发挥的淋漓尽致,不仅仅是在军事上,在朝堂上、在举人方面荀彧做的也是非常出色,我们后来知道曹操手下有五大谋士,其中除了贾诩,其他三位都是经过荀彧的推荐才能有展露才能的机会,值得一提的是,后来的司马懿也是荀彧推荐的。

官渡献计,功成名就

在曹操一生征战的各种战役中官渡之战绝对是其巅峰之作,此战之后不仅彻底消灭袁绍,并且吞并其地盘成为北方最大的诸侯,一举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根基。

此战中虽然曹操功不可没,但是荀彧的作用更加的重要,当时在北方比曹操厉害的只有袁绍的军队,于是聚在一起商议要不要征讨袁绍,大部分谋士都认为此时应该养兵蓄锐,而荀彧却是选择攻打袁绍;

这是荀彧给出的理由:

“袁绍兵虽众而法令不整肃,田丰刚愎而好犯上,许攸贪婪而不检束,审配专权而无谋,逢纪果决而刚愎自用,这两人料理后方,如果许攸家犯了法,一定不会放过,不宽纵,许攸必然叛变。至于颜良、文丑,不过匹夫之勇罢了,可以一战而擒!

此番话说完之后曹操更加坚定了自己可以打败袁绍的信息,随后次年,官渡之战就爆发了。

但是在征讨袁绍一段时间之后曹操准备撤退回大本营,因为虽然袁绍昏庸但是其兵多将广确实一时半会攻打不下,而自己这边军粮的供应都是一个问题,接着就写信给荀彧;

荀彧依旧是不建议撤退,并且给出半年时间已经摸清底细,敌方虽然人多但是其士气必然有所低下,并且其内部还有混乱,此时就是最好的时机。

曹操听信荀彧的话后就继续攻打袁绍,最终就是我们所知道的以少胜多的官渡之战。

此战中虽然有很多原素掺杂在其中,但是荀彧的作用仍旧是最大的。

始于汉室、终于汉室

荀彧的一生都在追随着这个目标,起初跟随曹操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曹操当时也想光复汉室,但是在官渡之战后曹操势力变大,逐渐挟天子以令诸侯,让荀彧跟曹操越来越疏远,从后期荀彧已经越来越少在朝堂上发言就可以看得出。

在后期朝廷上下都推荐曹操称帝,而曹操也有这个本意的时候唯一站出来的就是荀彧,并且大声指责曹操,而曹操自然非常不理解但是也非常愤怒;

荀彧是最早跟随他的,但是现在却不顺从他,最终的结果就是荀彧打开曹操派人送来的食盒,发现里面空无一物,最终服毒自尽。

秉忠贞之治,守谦退之节

可以说荀彧的一生都在践行这个思想,并且付出了努力,文青看来荀彧或许在三国中不是最完美的,但是一定是最适合我们学习的。

以上是文青个人观点,如果觉得不错,点个关注,文青喜欢跟朋友们分享历史趣事;

如有不同观点,在下方评论,文青必当学习。


文青聊史


你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其实并没有什么完美的人。

荀彧早年被称为“王佐之才”,初举孝廉,任守宫令。后弃官归乡,又率宗族避难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其后投奔曹操。官至侍中,守尚书令,封万岁亭侯。因其任尚书令,居中持重达十数年,处理军国事务,被人敬称为“荀令君”。后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而为其所忌,调离中枢,在寿春忧郁成病而亡(一说服毒自尽),年五十。获谥为“敬”,后追赠太尉。

荀彧作为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在战略上为曹操制定并规划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得到曹操的赞赏;战术方面曾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于官渡,险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政治方面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司马懿,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

说起来,三国时期荀彧对曹魏的贡献颇为重大,但是算不上完美的人,毕竟人无完人。


笑史人


不要说最完美,世上就没有完美的人,更不要说三国时期了。

荀彧的才能、成就、对于汉室的那点忠心,都是有目共睹的,能有这个境界,那是很难得的。但荀彧是否就是完美的人呢?

第一,如果曹操是汉贼,挟天子以令诸侯,荀彧就是始作俑者。

没有荀彧,曹操很可能就不会挟持献帝。难道荀彧不清楚吗?

曹操的部属都在讨论奉迎天子的利弊,已经足以说明曹操是从利害方面考虑,而不是从匡扶汉室的角度考虑奉迎天子。荀彧咋会继续跟随曹操,而不去投奔一直在喊匡扶汉室的刘备呢?

曹操以天子的名义,在图谋自己的霸业,荀彧岂不是助纣为虐呢?

第二,没有荀彧的辅佐,曹操很可能就会像刘备一样,四海为家,到处漂泊。

曹操如果不能做大,很可能就会有别的忠臣来匡扶汉室。曹操强大了,就把忠心汉室的人给剿灭掉,汉室永无再次中兴的机会,这不也有荀彧的过错吗?

这就像诸葛亮出山一样,成就了自己的名声,却导致了国家长久的分裂。诸葛亮不辅佐刘禅,蜀汉早一些投降,刘禅难道就没有以后的待遇吗?诸葛亮折腾几十年,除了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对于蜀汉,对于蜀汉百姓,对于整个民族又有何益?

第三,选择了曹操,不能善始善终,这就失去了忠义,就意味着背叛。

特别是明知曹操要干嘛,还一直追随,最后分道扬镳,这缺乏道义。

站在曹操的立场上看,荀彧一直在支持曹操图霸,在即将成功的那一刹那,却出来阻拦,你这不是在玩我吗?哪里凉快去哪里都不行,只有一死,别无选择。

曲线救国是有可能的,但要看结果。汪精卫投降了日本,不也在说是为了救国,避免中华民族亡国灭种的命运吗?

朝代更迭,世袭罔替,这是不可违背的历史规律。逆历史潮流而行,就不可能成为伟大的人。英雄的标配就是造反,造掉不公平的东西就是英雄;只图谋自己的私利,那就是乱贼。辅佐曹操成为千古一帝,不是更好地选择吗?对国家、对历史都是最好的结果。

在封建王朝时代,忠君是最高的品行;但在今天看来,忠于一个腐朽的王朝,就是历史的罪人。

如果把曹操定为汉贼,荀彧的忠君就大打折扣;如果把曹操定为明君,那荀彧就是不忠不义。

荀彧跟关羽不同,刘备一直在说要匡扶汉室,关羽信以为真;但曹操一开始就是为了自己图霸,你荀彧不清楚吗?

所以,荀彧只能是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他成不了神。

荀彧的一生不仅不是完美的,更不是最完美的,甚至是很不完美的。

助纣为虐可谓不忠,背叛曹操可谓不义,导致不能善终可谓不智。不忠不义不智,哪有完美一说?


豹眼看历史


在中国古代有许多乱世,比如秦末的逐鹿争霸,西晋末期的五胡乱华,再比如唐朝著名的安史之乱”,由于是乱世,天下动荡民不聊生,动辄流血漂橹、孤鸿遍野,因此提起乱世我们总是会心生怜悯之情。不过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乱世,人们每次提及它便会想象那段叱咤风云、群雄并起的岁月,只是翻阅些许史书,便会忍不住心潮澎湃,它就是三国。

一部《三国演义》似乎使得三国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不过三国的精彩,又岂能是一部经典就可以言尽的。在三国时期群雄并起,将星云集,谋士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经典的人物不胜枚举,每个人都有值得诉说的故事。也因此有人说生在三国时期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因为它既是一个充满机会,可以实现自己抱负的宏伟时代,也是群星璀璨,极易被埋没的时代,而这一点,在荀彧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荀彧,字文若,出身于颍川荀氏,据说是荀子的后人。荀彧的祖父荀淑名满于世,被誉为神君,荀彧的父亲长辈也都曾在朝中担任要职,可以说荀彧的出身与袁绍非常相似。不过荀彧的性格比袁绍稳重的多,他年少时就负有盛名,才华横溢,被南阳名士何颙赞誉为“王佐之才”。不仅如此,《典略》中记载荀彧“为人伟美”,《襄阳记》载“荀令君至人家,坐处三日香”,王维更是在他的《春日直门下省早朝》一诗中写道:“遥闻侍中佩,闇识令君香”,因此“留香荀令”竟与“掷果潘郎”一样,在后世成为美男子的代名词。

永汉元年,荀彧举孝廉,出仕朝中,却因为董卓乱政愤而辞官归乡,带着宗族迁到冀州。冀州是袁绍治下,听闻荀彧到来,袁绍非常兴奋,以上宾之礼待之。当时荀彧的许多亲人和朋友都在袁绍手下,然而荀彧却觉得袁绍不能成事,不是可以依靠的人,因此他离开袁绍,投奔曹操。当曹操见到荀彧时,他握着荀彧的手,开心而感动的说道:“此吾之子房也!”此时两人都不知道,他们将会一起演绎出怎样的历史与故事。


初平三年(192年),荀彧以司马身份随曹操征战,而在兴平元年(194年),荀彧第一次向世人展现出他的谋划与胆略。曹操东征,陈宫趁机联合吕布攻打兖州,豫州刺史郭贡也带兵袭来,兵力空虚的兖州岌岌可危,而正在此时,郭贡却提出要荀彧来军中大营见他。众人非常惧怕,担心郭贡此举是想计杀荀彧,但荀彧却说道:“贡与邈等,分非素结也,今来速,计必未定;及其未定说之,纵不为用,可使中立,若先疑之,彼将怒而成计。”(《三国志》)于是荀彧孤身来到郭贡营中,郭贡见他毫无惧色,又信服于他,因此带兵撤退,兖州之危遂解。此后,荀彧数次为曹操出谋划策,帮助他制定统一北方的计划,对于曹操成就大业,荀彧居功甚伟。

建安元年,是曹操的转折点,也是荀彧人生的转折点,因为这一年,黄巾军被击败,汉献帝刘协返回洛阳。当时对于要不要奉迎天子曹操阵营中争议很大,许多人认为天子不好控制,可能于己不利,然而荀彧却据理力争,最终说服曹操,迎奉天子。然而此时两人的分歧其实已经出现,因为荀彧所想的,是匡扶汉室,挽救国难,然而曹操心中想的,却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只是此时两人想法一致,因此一切都显得非常和谐统一。


在此之后,荀彧继续辅佐曹操,为他建言献策,并向曹操推荐许多人才,比如钟繇、荀攸、陈群、郭嘉等人,都是荀彧所举荐的,而这些人后来都成为曹操最得力的谋士。而且荀彧从不居功自傲,他性格敦厚而又果决严明,曹植曾写诗赞誉他道:“如冰之清,如玉之絜,法而不威,和而不亵”。除此以外,荀彧在曹操阵营中的地位与作用和诸葛亮非常相似,他居中持重,主持朝内数十年,处理军国事务非常妥当,没有错误。如果事情按照这样发展下去,荀彧可能将会是曹魏地位最为显赫的人,只是在荀彧心中,还有比地位和权力以及声誉更重要的东西,它就是信仰,荀彧对于汉室的信仰。

如果汉献帝刘协是一位昏君则罢,可他偏偏敦厚仁义,机智聪慧,袁术夸赞他说:“圣主聪叡,有周成之质”,袁山松更是在《后汉书》中甚为遗憾的说:“献帝崎岖危乱之间,飘薄万里之衢,萍流蓬转,险阻备经,自古帝王未之有也。观其天性慈爱,弱而神惠,若辅之以德,真守文令主也。”其实刘协身边有人辅之以德,他就是荀彧。曹操想让荀彧教导刘协,同时制肘刘协,然而荀彧却在与小皇帝的相处中生出情感,他相信刘协有明君的潜质,因此当曹操在建安十七年意欲进爵国公时,荀彧说出那句流芳百世的话:“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然而曹操听闻却勃然大怒,并自此与荀彧心生间隙,不断疏远打压于他。同年,荀彧就在寿春去世,至今无人知晓其死因。有人说荀彧作为曹操的臣子,却忠于汉室,最终因为矛盾的心理抑郁而死,也有传说在曹操行军时派人送给荀彧一个食盒,食盒中空无一物,荀彧看完仰天长叹,随即服毒自尽。


不过不管何种说法为真,可以肯定的是,那位“遥闻侍中佩,闇识令君香”的公子,那位忠贞不渝、德行纯素的贤臣,那位胆略过人、知人善用的谋士,就这样凄凉的死去,一生未能其志。荀彧是一位浪漫主义者,他相信曹操的能力,为曹操呕心沥血,但他却又忠于汉室——这个天下人都知道的曹操势要取代的将倾大厦,他希望自己改变曹操,改变时代,光复汉室,但最后他发现自己什么都改变不了,他妥协了一生,但在最重要的事情上,他拒绝妥协,他选择用自己的生命,来追随自己已经名存实亡的理想。这就是荀彧,那位用自己生命践行“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的荀彧。


农村娃蛋1


荀彧是《三国演义》中塑造成功的一个人物。他本来就是汉室皇帝身边近臣掌宫令,看到袁绍成不了大事便挂官而去,后一直追随曹操为其献策,尤其是取得官渡大捷。他谦虚忠诚,一生忠于汉室卒于汉室,他是一代忠臣典范。



云歌视线


三国中有这么几种人让人佩服:第一种人提三尺之剑,立不世之功。他们叫雄杰;第二种人任败军之际,奉危难之间。他们叫王佐;第三种人秉忠贞之志,守谦退之节。他们叫君子。这三种加在一起,也只有荀彧了。我认为荀彧是三国时期最完美的人。

社会背景

1、东汉末年,天下纷争,汉室将倾。眼看着黎明百姓受苦,自己一身才华却无法施展,于是荀彧来到了曹操的身边。

两个人很快起了化学反应,曹操对荀彧的信任也远超其他人。官渡之战是鼎定北方的一战,袁绍四世三公,带甲十万,气势汹汹而来。彼时曹操新败吕布、袁术,但身处四战之地,危机四伏。

2、在曹操犹豫不决之时,荀彧上“四胜四败”的奏疏,帮助曹操看清了袁绍强大的外表之中隐藏的弱点,坚定了曹操必胜的决心。于是曹操亲帅精兵猛将前往官渡迎战,而独留荀彧固守后方。战争到最后打的都是后勤,前线将士的粮草、兵器、箭枝、马匹消耗无算,需要后方源源不断的运送物资到前线。荀彧坐守许昌,独撑大局,让曹操可以安心的在前线与袁绍周旋。

3、于是两人勠力同心,获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战胜了北方最大的敌人,为统一北方扫除了最大的障碍。在曹操手下发挥的作用,与诸葛亮在刘备手下发挥的作用类似,而历史声名,却远不及诸葛亮,主要是刘备早丧,给诸葛亮一个广阔的空间。诸葛亮是以谋臣的名义行霸主之事,所以易中天说三国英雄是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二人身份不同,很难全面比较。但从谋臣的角度讲,荀彧绝对堪称第一。

谋略过人

1、首先,在战略上,他给曹操指明方向。在汉献帝落难时劝曹操救驾,“奉天子以令不臣”,让曹操占了政治先机。陶谦死后,曹操欲取徐州,荀彧提出深根固本制天下的战略,先定兖州,后破张绣,东擒吕布,定徐州,北抗袁绍。及至官渡大战胜利,曹操欲移师南征刘表,又是荀彧指出“今绍败,其众离心,宜乘其困,遂定之”;若“背兗、豫,远师江、汉,若绍收其馀烬,承虚以出人后,则公事去矣”。统一北方后,曹操南征刘表,也是采用的荀彧的“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的策略,摧枯拉朽,一战定荆州。

2、其次,在战役上,他给曹操坐镇后方。曹操出战,留荀彧坐镇本营,既是态度上的信任,也是能力上的肯定。曹操征陶谦,留荀彧坐镇兖州,张邈、密谋反,潜迎吕布,向荀彧讨要军粮。荀彧“勒兵设备,驰召东郡太守夏侯惇”,又只身入豫州刺史郭贡大营,“贡见彧无惧意,谓鄄城未易攻,遂引兵去”。又与程昱游说范、东阿,保全三城,给曹操保留了根据地。后来曹操出战,荀彧必留守,协调各方关系,足衣足食,劳苦功高。

3、在信心上,他给曹操鼓劲打气。定都许昌后,系统的将曹操和袁绍做了比较,指出曹操“度胜、谋胜、武胜、德胜”,得出“夫以四胜辅天子,扶义征伐,谁敢不从?绍之强其何能为!”的结论,鼓起了曹操与袁绍争霸的勇气。官渡之战时,在曹操“粮草将绝”欲退兵的关键时刻,指出“先退者势屈也”,劝曹操把握机会,留住了胜利的希望。

4、在队伍上,他给曹操收罗人才。荀彧既有才,又有德,可谓德才兼备。先前,曹操因出身宦官家庭而不被士族看重。荀氏家族可是有名望的,不过荀彧却没有士人那般迂腐,在认定袁绍无所作为之后毅然投奔曹操。而自从他来之后,曹操的人气急剧攀升,显性的,像戏志才、程昱、荀攸、郭嘉,都是荀彧直接推荐来的,隐性的,他以自己的高贵出身和良好形象,为士子投效国家作出了标榜,加上曹操的“唯才是举”政策,一时间谋臣如云,猛将如虎。

结语

随着共事的时间越来越久,曹操的霸业越做越大,两个人的理念终究是走上了不同的道路。荀彧想要的,是把汉室这将倾的大厦扶正;而曹操想要的,是自己的王图霸业。


细说简史


在中国古代有许多乱世,比如秦末的逐鹿争霸,西晋末期的五胡乱华,再比如唐朝著名的“安史之乱”,由于是乱世,天下动荡民不聊生,动辄流血漂橹、孤鸿遍野,因此提起乱世我们总是会心生怜悯之情。不过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乱世,人们每次提及它便会想象那段叱咤风云、群雄并起的岁月,只是翻阅些许史书,便会忍不住心潮澎湃,它就是三国。

一部《三国演义》似乎使得三国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不过三国的精彩,又岂能是一部经典就可以言尽的。在三国时期群雄并起,将星云集,谋士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经典的人物不胜枚举,每个人都有值得诉说的故事。也因此有人说生在三国时期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因为它既是一个充满机会,可以实现自己抱负的宏伟时代,也是群星璀璨,极易被埋没的时代,而这一点,在荀彧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若是论及三国时期最出色的贤臣谋士,许多人都会想到诸葛亮、司马懿,或是郭嘉、贾诩等人,然而却将那位被誉为“王佐之才”的荀彧忽略掉了。历史真正的荀彧在治国上可能比不上诸葛亮,在隐忍上不及司马懿,在智谋上略逊郭嘉,不过他却堪称是三国时期最完美的谋士。

荀彧,字文若,出身于颍川荀氏,据说是荀子的后人。荀彧的祖父荀淑名满于世,被誉为神君,荀彧的父亲长辈也都曾在朝中担任要职,可以说荀彧的出身与袁绍非常相似。不过荀彧的性格比袁绍稳重的多,他年少时就负有盛名,才华横溢,被南阳名士何颙赞誉为“王佐之才”。不仅如此,《典略》中记载荀彧“为人伟美”,《襄阳记》载“荀令君至人家,坐处三日香”,王维更是在他的《春日直门下省早朝》一诗中写道:“遥闻侍中佩,闇识令君香”,因此“留香荀令”竟与“掷果潘郎”一样,在后世成为美男子的代名词。

永汉元年,荀彧举孝廉,出仕朝中,却因为董卓乱政愤而辞官归乡,带着宗族迁到冀州。冀州是袁绍治下,听闻荀彧到来,袁绍非常兴奋,以上宾之礼待之。当时荀彧的许多亲人和朋友都在袁绍手下,然而荀彧却觉得袁绍不能成事,不是可以依靠的人,因此他离开袁绍,投奔曹操。当曹操见到荀彧时,他握着荀彧的手,开心而感动的说道:“此吾之子房也!”此时两人都不知道,他们将会一起演绎出怎样的历史与故事。

初平三年(192年),荀彧以司马身份随曹操征战,而在兴平元年(194年),荀彧第一次向世人展现出他的谋划与胆略。曹操东征,陈宫趁机联合吕布攻打兖州,豫州刺史郭贡也带兵袭来,兵力空虚的兖州岌岌可危,而正在此时,郭贡却提出要荀彧来军中大营见他。众人非常惧怕,担心郭贡此举是想计杀荀彧,但荀彧却说道:“贡与邈等,分非素结也,今来速,计必未定;及其未定说之,纵不为用,可使中立,若先疑之,彼将怒而成计。”(《三国志》)于是荀彧孤身来到郭贡营中,郭贡见他毫无惧色,又信服于他,因此带兵撤退,兖州之危遂解。此后,荀彧数次为曹操出谋划策,帮助他制定统一北方的计划,对于曹操成就大业,荀彧居功甚伟。

建安元年,是曹操的转折点,也是荀彧人生的转折点,因为这一年,黄巾军被击败,汉献帝刘协返回洛阳。当时对于要不要奉迎天子曹操阵营中争议很大,许多人认为天子不好控制,可能于己不利,然而荀彧却据理力争,最终说服曹操,迎奉天子。然而此时两人的分歧其实已经出现,因为荀彧所想的,是匡扶汉室,挽救国难,然而曹操心中想的,却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只是此时两人想法一致,因此一切都显得非常和谐统一。

在此之后,荀彧继续辅佐曹操,为他建言献策,并向曹操推荐许多人才,比如钟繇、荀攸、陈群、郭嘉等人,都是荀彧所举荐的,而这些人后来都成为曹操最得力的谋士。而且荀彧从不居功自傲,他性格敦厚而又果决严明,曹植曾写诗赞誉他道:“如冰之清,如玉之絜,法而不威,和而不亵”。除此以外,荀彧在曹操阵营中的地位与作用和诸葛亮非常相似,他居中持重,主持朝内数十年,处理军国事务非常妥当,没有错误。如果事情按照这样发展下去,荀彧可能将会是曹魏地位最为显赫的人,只是在荀彧心中,还有比地位和权力以及声誉更重要的东西,它就是信仰,荀彧对于汉室的信仰。

如果汉献帝刘协是一位昏君则罢,可他偏偏敦厚仁义,机智聪慧,袁术夸赞他说:“圣主聪叡,有周成之质”,袁山松更是在《后汉书》中甚为遗憾的说:“献帝崎岖危乱之间,飘薄万里之衢,萍流蓬转,险阻备经,自古帝王未之有也。观其天性慈爱,弱而神惠,若辅之以德,真守文令主也。”其实刘协身边有人辅之以德,他就是荀彧。曹操想让荀彧教导刘协,同时制肘刘协,然而荀彧却在与小皇帝的相处中生出情感,他相信刘协有明君的潜质,因此当曹操在建安十七年意欲进爵国公时,荀彧说出那句流芳百世的话:“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然而曹操听闻却勃然大怒,并自此与荀彧心生间隙,不断疏远打压于他。同年,荀彧就在寿春去世,至今无人知晓其死因。有人说荀彧作为曹操的臣子,却忠于汉室,最终因为矛盾的心理抑郁而死,也有传说在曹操行军时派人送给荀彧一个食盒,食盒中空无一物,荀彧看完仰天长叹,随即服毒自尽。

不过不管何种说法为真,可以肯定的是,那位“遥闻侍中佩,闇识令君香”的公子,那位忠贞不渝、德行纯素的贤臣,那位胆略过人、知人善用的谋士,就这样凄凉的死去,一生未能其志。荀彧是一位浪漫主义者,他相信曹操的能力,为曹操呕心沥血,但他却又忠于汉室——这个天下人都知道的曹操势要取代的将倾大厦,他希望自己改变曹操,改变时代,光复汉室,但最后他发现自己什么都改变不了,他妥协了一生,但在最重要的事情上,他拒绝妥协,他选择用自己的生命,来追随自己已经名存实亡的理想。这就是荀彧,那位用自己生命践行“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的荀彧。






凌依说事


谈谈荀彧:

一,荀彧是个理想主义者。

二,他出身名门,本人既是名士,又是重臣,在士林中名望很高。对于曹操集团而言,相当于刘邦时期的萧何、张良,地位非同小可。

三,当初董昭提议封曹操为魏公,遭到荀彧的反对,他对董昭说:“曹公,兴义兵,除暴乱,平天下,原本就是为了匡扶汉室,安定国家,他秉持的是忠诚,坚守的是谦让。君子爱人以德,你们如果真爱曹公,就该帮忙他保持晚节,封魏公,不合适。”

四,曹操大为光火,以劳军之名把荀彧外调东征孙权。荀彧走到安徽寿县,一病不起,神秘去世,享年五十岁。

五,荀彧死因有两种:1.忧郁而终 2.被逼自杀,据说曹操派人送他一个食盒(这个死法是否好眼熟),荀彧打开一看,空空如也,于是服毒自杀。这是一个历史悬案,无从破解。

六,他实际应该是死于理想的破灭,一旦人的内心变得绝望,服毒自杀和抑郁而终,是一样的,没有差异。都是自己想死了。

七,荀彧当初离开袁绍,跟随曹操,实际是跟随着他心中的那个“匡扶汉室”的理想。(同诸葛亮一样的)

八,曹操和荀彧初衷是一样的,有着共同的理想和追求目标,但是曹操后来变了,利欲薰心,开始琢磨自己成王。分道扬镳,已成定局,他除了以死明志,再无他路可选。知识分子的秉性使然。(延展想想:诸葛亮碰到的老板,后来也都是一样一样的,这个值得深思,理想只是老板们一面招人的旗帜,利益才是最终的诉求)

九,一个追求完美的理想主义者,在现实中抑郁,然后选择死去,道不同,不相为谋,不苟活,或许也是一种解脱。

十,完美,要求过于太高了,出淤泥而不染,就已足够。

十一,不忘初心,是一种幸福,亦或是一种痛苦。


德平不惑


荀彧的睿智不输其主,奸诈和狡猾甚至还胜于曹操,人人都说郭奉孝才是曹操的第一谋士,可我觉得荀彧才是,夺徐州,官渡大败后定后方,功不可没!!只是结局不太好!要是能封侯拜相就完美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