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齐国和秦国结盟,本是好事,为何孟尝君却要从中作梗?

战国时期,列国纷争,各诸侯国变法之后,实力加强,兼并战争也愈演愈烈,此时西方的秦国和东方的齐国是两个最强大的国家,都在积极的拉拢其他诸侯国,并打压敌对国家,以加强自己的势力。

有一年齐国任命了吕礼做国相。

吕礼本来是齐国人,他的家族是原来齐国的统治家族,是姜子牙的后裔,他自己是齐国最后一代国君齐康公的七世孙,后来齐康公被废,他们家族也从此衰落了下去。为了谋生,他从齐国来到了秦国,混的还不错,可是后来秦昭襄王想要杀他,他被迫又逃离秦国,回到了故乡。

齐国和秦国结盟,本是好事,为何孟尝君却要从中作梗?

之后齐湣王任用吕礼做了国相,他之前与苏代关系不好,此时苏代在齐国的孟尝君门下,于是就想好好地整一整苏代。

苏代一看,真是不是冤家不聚头,新上任的国相居然是自己的死对头,心里就有点发怵,国相位高权重,要想对付自己那还不是易如反掌,他想来想去,觉得只有利用孟尝君才能对付得了吕礼。

于是他寻思了一晚上,第二天找到孟尝君,跟他分析了一下齐王任用吕礼当国相的政治利害。

齐湣王之所以任用吕礼,是想要联合秦国,图谋天下,如果这个想法真的实现了,那么吕礼在齐国的地位一定会更加尊贵,而相对的,如果吕礼在齐国收到了重用,那么孟尝君就显得无足轻重了,到时候不论是齐国还是秦国,恐怕都要对孟尝君有所轻视,到时候事情就危险了。

孟尝君听了之后认为他说的有道理,政治资源就那么多,如果被吕礼抢走了一大块,那留给他他孟尝君就没多少了。

齐国和秦国结盟,本是好事,为何孟尝君却要从中作梗?

苏代当然不会只提出问题让老板烦恼,而是一并提出了解决之道。

他建议孟尝君赶快发兵攻打赵国,赵国不支,一定会赶快和秦国魏国讲和,秦国跟赵国讲和之后,有了强大的盟友,与齐国的联合肯定就会生出许多变故,到时候齐秦无法结盟,吕礼在齐国也就失去了立足的根本,那么孟尝君依然是这个国家最有权势的人。

孟尝君采纳了苏代的建议,于是齐国和秦国最终没有结成联盟,这便打破了吕礼的金饭碗,从此吕礼对孟尝君恨之入骨。

吕礼毕竟是齐国的国相,权大势大,孟尝君还是有些忌惮,于是派人给魏国的国相魏冉送去了一封信。在心中他分析了秦国和齐国目前的局势。

原来秦国也想通过吕礼与齐国结盟,如果秦齐结盟成功,那么魏冉将会和孟尝君一样,失去秦国的鼎力支持,而被吕礼所取代,所以他们之间的共同利益就是阻止秦国和齐国结盟。如果齐国和秦国结盟成功,那么势利必将大大的扩张,到时候天下诸侯国只有对齐国和秦国俯首帖耳,唯命是从,到时候吕礼仗着有齐国撑腰,对魏冉肯定会大加报复,那时可就危险了。

因此从魏冉方面考虑,不如劝秦国发兵攻打齐国,一旦齐国被攻破,那么孟尝君会将战利品送给魏冉,对于魏冉来说这事不吃亏。

齐国和秦国结盟,本是好事,为何孟尝君却要从中作梗?

同时如果齐国被攻破,那么秦国下一个对手就是三晋,为了对付三晋,秦国也一定会更加重用魏冉,三晋夹在秦国和齐国两大超级大国之间,无力反抗,只有被动挨打的份,为求自保,他们一定会结交魏冉,以便通过他放松秦国对其的态度,获得暂时的喘息时机。

到时候魏冉攻打齐国有攻城斩将之功,抵抗三晋有开拓之功,攻破齐国后还有孟尝君给他的好处,如此一来,秦国和三晋都会更加看重魏冉,到时候大权在握,天下尽在掌握之中。

可是话说回来,如果齐国没有被攻破,吕礼在齐国继续得到重用,那么这一切都不会发生,到时候魏冉将陷入被动的地步。

魏冉收到孟尝君的来信之后,便建议秦昭襄王发兵攻打齐国。齐湣王大怒,派兵攻打,吕礼督战,不料督战之人却首先逃跑了。齐湣王无奈,只好和秦国议和。

此时吕礼已逃出齐国,孟尝君和魏冉的目的都已经达到了。

孟尝君为了一己之私利,无视国家的利益,通敌卖国,寡廉鲜耻,令人不齿。


分享到:


相關文章: